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上父皇的才人

武则天是怎样创造机会的呢?她施展手段,把自己的命运和当时的皇帝李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事情并非起源于感业寺,早在武则天进入感业寺的前几年,她已经开始逐步实施这一计划了。《唐会要》记载说:“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这是讲武则天和唐高宗二人初步建立关系的一段经典史料。“上在东宫”,表明是在李治当太子时期,“因入侍”,是说侍奉病中的唐太宗。有了这段史料,我们就能够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建立感情联系的时间段给确定下来。因为唐太宗是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得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去世,所以太子李治伺候唐太宗于病榻前,一定是在这三年间。“悦”是喜欢,但是放在男女之情上,就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爱慕了。也就是说,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太子李治不可救药地爱上武则天了。这个事情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李治和武则天是庶子与庶母的关系,也就是儿子和父亲的妾之间的关系。儿子爱上庶母是乱伦啊。一旦被发觉,就是十恶不赦了。另外,李治比武则天小了整整四岁,他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爱上比自己大四岁的庶母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先分析一下李治的性格。李治是何许人?他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从长孙皇后的角度来讲,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当太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嫡长子李承乾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李承乾小的时候聪明伶俐,但是长大之后就不学好了,骑马、喝酒、打猎、玩娈童,是个问题少年。并且,他还因为打猎把腿给摔折了,成了残疾人。这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他还有点心理问题,喜欢当突厥人。他没事就把头发披散开来,像突厥人那样梳起满头的小辫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最喜欢学突厥首领死的样子,经常把自己装扮成突厥首领,假装突然倒地而亡,身边的人都装成突厥百姓,骑马围着他转,边转边哭,同时还要割耳嫠面,就是用刀子划耳朵、划脸,让血泪合流,表现自己的无比伤心。大家正在表演这悲痛万分的场面时,李承乾会死而复生,一跃而起,哈哈大笑,说,等我有了天下,我就带着几万兵跑到兰州去,在那儿,我就把头发解开,然后委身于突厥的首领阿史那思摩,在他手下当个小官,那简直是天底下最快活的事儿了。这叫什么话啊?这是大唐太子该说的话吗?这样的人以后怎么当皇帝啊?这是人格分裂。所以,太宗渐渐地不喜欢他了。

根据继承的原则,嫡长子不行,就该轮到嫡次子了。长孙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太宗所有儿子中的老四,是魏王李泰。李泰生得仪表堂堂,而且喜欢读书,当年他老爸李世民不是搞了个秦府十八学士吗?他亦步亦趋,也网罗了一些文学之士来替他编书,编了一本《括地志》。这本书可是与众不同,怎么个与众不同?《括地志》是讲山川地貌的一本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都密切关联,所以这书意义不同寻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魏王李泰眼界不凡,称得上是那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挺适合当皇帝的。唐太宗越看越喜欢,觉得这儿子像自己,于是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太子。

我们也知道,唐太宗当皇帝当得不光彩,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逼父皇退位才当上皇帝的。这给他的儿子们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让儿子们觉得皇位是可以靠争取得来的,谁有本事,谁争得过,谁就是皇帝。李泰看到父亲喜欢自己超过太子,就开始拉帮结派,简而言之,开始搞小团体。另外,李承乾觉得自己失爱于父皇,弟弟李泰又野心勃勃,害怕自己变成第二个李建成。他勾结了一些文臣武将甚至还有亡命之徒,想要提前夺权。这个阴谋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因为一个别的案子被牵连出来了。唐太宗知道后异常愤怒,他想,自己是通过造反起的家,儿子再造自己的反,那还了得?他决定亲自提审李承乾,问一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面对父皇的盘问,李承乾回答说:“儿臣已经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如果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呢?父皇如果废了我,让李泰当太子,那我可真是落入他的算计之中了。”唐太宗听了这番痛彻肺腑的表白,也开始自我反省,觉得自己如果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就等于再开一个恶例,让儿子们彼此竞争皇位,长此下去,宫廷里可就血腥不断了。为了保持稳定,太宗痛下决心,把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黜。这样,按照继承顺序就轮到嫡三子,也就是老九晋王李治做太子。于是,天上掉馅饼,一下子就砸中了这个十六岁少年的脑袋,他当时都被砸蒙了,从来就没想过啊。

少年李治被立为太子了,他到底是否符合当太子乃至以后当皇帝的要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征吧。李治的性格特征可以归纳为五点:

第一点,孝顺。李治是个好孩子,温情脉脉。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当时李治才九岁。他悲不能忍,哀感行路,他爸爸和舅舅都被深深感动了,都想着以后好好照顾照顾这孩子。对母亲这样,对父亲也是如此。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打高丽回来,在路上,腿上长了一个毒疮,不能走路。李治看见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把毒给吮出来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都是可以上孝子传的孝行啊。

第二点,友爱。李治对兄弟都非常友爱。他的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双双被废,要贬到穷乡僻壤了,他前去送行。看到哥哥们衣衫单薄,随行人员很少,他非常不忍,给父皇上书,说哥哥们虽然犯了罪,但是请求父亲念及父子之情,给他们一条生路,多多地给他们衣食补给,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这样心情慢慢地快活起来,能够多活几年。由此可以看出李治对兄弟的眷眷深情。

第三点,聪明感性。《旧唐书·高宗本纪》说,唐高宗“幼而歧嶷”,所谓“歧嶷”,就是不一般的聪明,是聪明绝顶。李治的才气,表现在文学方面,他擅长写华丽的诗文,如行云流水;表现在书法方面,他的字写得大气磅礴。可能李唐皇室没有字写得不好的,唐太宗、唐玄宗都擅长书法,当时是一个书法艺术流行的时代。他还酷爱音乐,曾经为舞蹈配乐,在宫中演奏,风靡一时。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才华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感性,有艺术家气质。

第四点,柔弱。李治的柔弱在当时尽人皆知。唐太宗对此也很清楚,而且非常忧虑。《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雉奴”是李治的小名,“仁懦”是一个粉饰性的词语,就是懦弱。用到皇帝、太子身上,就说仁懦,说他心地仁厚,只是胆子小一点儿,可是偌大的李唐江山,他没有足够的魄力来管理,怎么办?唐太宗晚年做了许多事情,都是针对李治这种柔弱的性格,想帮他扫平障碍。比如,唐太宗晚年东征西讨,打高丽,打薛延陀,就是为了清除这些可能会给儿子找麻烦的强邻,他怕儿子以后难以对付这些边疆民族。另外,他晚年杀了几个桀骜不驯的大臣,也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比较安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其以后给儿子留下祸患,还不如提早收拾了。还有,为了培养李治,唐太宗还经常对他进行言传身教。父子一起泛舟湖面,唐太宗就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荀子的话,是说我们当皇帝的就好比这船,老百姓就好比这水,水能把我们这船漂浮起来,但是也能把我们这船打翻。这是告诉李治要爱惜民力,不能逼老百姓造反,如果百姓不安,皇帝之位就不稳了。此外,唐太宗临终前安排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辅佐他,希望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也是针对他这种柔弱的性格所采取的措施。

第五点,他对年长的女性有很强的依赖心。他的母亲长孙皇后死时,他就哀伤不已,表现出强烈的孺慕之情,后来,父亲请薛婕妤给他当老师,薛婕妤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母亲的角色。他对薛婕妤也非常依恋。他当皇帝之后,薛婕妤觉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了,请求出家为尼,李治特别舍不得让她离开,说:师傅,您当尼姑可以,我在大内给您造一座寺,您就在宫里头出家,这样我想您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您。这反映出他对年长有权威的女性有强烈的依恋心理,并且这种心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好多学者认为李治有恋母情结,是有一定道理的。 JwYdFvW1UnUbRSovd07UzRfrb/2iyV4S6xZAbUuo2lIZWj1MT/MRusm1QPfMQk3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