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
一个人唯有立下高远的志向,才可能在人生长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若无高远的志向,司马迁又怎可在受了宫刑之后完成卷帙浩繁的《史记》呢?如果无高远的志向,勾践又怎可实现他的复国之梦呢?
人生是一本难以读懂的书,理想在远方召唤。我们必须奋发,必须上进,必须自信,必须认真,将这本书一页页读懂,然后一步步地走近理想。
人生是丰富的,志向当存高远。
如果司马迁一气之下,愤而自杀,我们今人又何得《史记》可看。我们不由得对司马迁的“大智”、“大忍”深深地折服。“忍”字头上一把刀啊,要忍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折磨,这需要何等的心志和决心。肉体之苦,也许能忍,但精神方面的苦痛又当是何等的痛彻肺腑。今人生活条件相比古人,有天壤之别,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做司马迁,只要我们各安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行了。
二十年,忍辱负重,难为了司马迁,也成就了司马迁。或者换言之,玉不琢不成器,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从一种广义的、贯穿人生始终的教与育的眼光看,从古到今,凡成事者,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如此也水到渠成地成就了事业。
荀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千百年来,它不知鼓舞与造就了多少志士仁人。
勾践卧薪尝胆,以苦自励,精神固然可嘉。但勾践吃苦只是手段,最终打败吴国才是目的。胜利后他就不用再睡柴草,尝苦胆了。
在勾践眼里,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人必须吃苦,但目的则是换回享乐。
生活中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绝活”。绝活就是对某种技艺出神入化的把握,这一般都需要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获得。有一些难度大的技艺,譬如武术中的二指神功、杂技中的高空钢丝表演、自由体操中的空中转体三周半倒立等,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苦练,且只有少数人才能完成。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说成大器者都需经过这一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苦不堪言、让人无法忍受的时候,但却是苦中有乐的。可谓苦字当前,乐在其中。而刻苦磨炼,掌握了真本领,更是其乐无穷。
人生的悲苦是无情的,如果用这种心境来看待人生,那耳目所接触到的全是悲苦,结果就使人产生悲观情绪,甚至造成厌世自杀的悲剧。
有句歌词这样唱道:“连浑圆美丽的西瓜,也在其中藏有辛苦的种子。”由此可见,世上的好事与坏事并存。辛苦,并不是只为一些特定的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不管是否愿意,无论你多么叫人羡慕,或者你自己也觉得真幸福,都一定会有必须吃苦的时候,只是有早晚及轻重之别。
人如果不经过一番艰苦磨难,将来不可能有成就。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人人都求菩萨,于是有人问菩萨,那你求谁保佑你呢?菩萨说了一句深刻的话:我求我自己——求人不如求己。自强也是一种智慧。
这就是菩萨的高明之处了。无论如何,如果借他人之手完成自己的事业,那当他人想诋毁你时,你一定没有能力阻挡。只有那些依照自己的主意办事的人,才真正可以做到左右逢源,否则也就只能是别人的附属品。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自立自强是最重要的,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让心灵主宰生活,而非生活主宰心灵。当别人诽谤你时,你依旧微笑观花;当别人赞美你时,你依旧认真读书,那么,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了。
在佛祖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谁能潜心修行,谁就有可能成事。因此,不要惧怕别人的歧视,亦不必担心贫穷富贵。只要有坚忍的毅力,定能成功。
担当天下大任的人,上天必定苦苦地磨炼他的意志,使他的身体劳累,饥饿疲乏,生活穷困,并使他的每一行为总不能如意,借以震动其心,坚韧其性,增长他的能力。孟子的这句名言强调,历史上凡担当“大任”的人物,都要经过艰苦的磨炼,否则是难以有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