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所为有所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

所谓“有为”,就是有所作为,这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许多人都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但为什么有的人却是事与愿违呢?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努力,吃苦耐劳,却枉费心机呢?

并不是你想有所作为就能有所作为的,想达到目的就能完全达到的。有时,反而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红,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因此,老子主张“无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为”,不是躺在床上,听天由命,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干。而是不要凭个人主观意识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更不要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去刻意追求什么,这样反而会有所作为,最终达到“有为”的目的,或“有为”难以甚至不能达到的目的。

在生活中,有的年轻人,尤其是有一定聪明才智和专长的年轻人,一走进社会,就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或恃才傲物,或锋芒毕露,或猛打硬拼,结果大多力不从心。他们铩羽而归之后,便心灰意冷,收刀入鞘,再也无所追求,变得无所作为起来,这样的无为,并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是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没有出息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平静的进取,其攻势并不凌厉,但有着潜在的推动力量。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是否能够判断应该在什么时候有为,在什么时候无为呢?无为和有为的选择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当主体力量明显占优势,居高临下,以一当十,采取行动后,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时,应该有为。而当主体处在劣势的位置上,稍一动作,就可能被对方“吃掉”,或者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那么便应该以退为进,坚守“无为”方式。

无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和求生手段,待时机成熟,成功条件已具备,便可由无为转为有为,由守转为攻,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屈伸之术、快乐之道。为此,我们提醒人们,在人生大道的某一个点上,只有有为,方能无所不为。

年少时常州人张史和孟州人何仁可在同一个学堂读书,并且经常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张史先做了官,但他总是比不上何仁可的名誉好,内心里就开始嫉妒何仁可的才能,在和别人谈话时,总是不说何仁可的好话。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何仁可听说到这件事,就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

张史有一个爱好,就是经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以促进门生的发展。一到这个时候,何仁可就要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非常虔诚地请教疑难问题,并且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史明白了,这是何仁可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为此心中十分惭愧。后来,在同僚们的交往中,再也听不到他贬低何仁可的声音了,而是不断地赞扬何仁可的人品和作为。

何仁可的这种无为化有为的做法,明代时的王阳明也用过,正是这种无为才使他免去了杀身之祸。

中国古代一些贤明君主,如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及其以后的唐太宗等,都受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影响,而且把它作为治国之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于秦的“二世而亡”很是警惕,他要士人陆贾总结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陆贾写了十二篇论文,认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逾设,敌人愈多。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因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后来“无为而治”成了吕后、文帝、景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由此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

在人生中,有时候,你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你若采取“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反而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达到预定的目的。

三国时的刘备一直胸怀振兴汉朝大业的鸿鹄之志。但他在没有形成气候时,不像杨修、张松、祢衡他们那样心气浮躁,只想有所作为,结果反而没有什么作为,而是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安心做自己的菜农,不给人以加罪的口实。一旦时机成熟,他便如蛟龙腾渊,成为一代豪杰。

英国有一家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其负责人是一位名叫赵玉成的教授。他是一个英籍华人,长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十分推崇。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无为而治”的条幅,下面加了一段英文注释:“最好的领导者时时不忘帮助下属,但又不让下属觉得离不开他。”他说:“领导者的能力表现,就是在领导别人的时候,使别人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研究所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你的领导下迈进,但所里的人又不能感觉到你的存在。”可见,无为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和策略,更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态度、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有的人一心想有所作为,喜欢正面进攻,喜欢暴露自己,因而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进取的阻力当然要大得多,而一旦有所作为之后,又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所作为,四处夸耀,确实令人讨厌,也容易遭人嫉恨。

有的人也一心想有所作为,但采取的是迂回战术,喜欢另辟蹊径,不愿暴露自己,即使已经有所作为了,也不炫耀卖弄。

其实,一个人有所作为,并不在于表面形式,主要在于实质内容。表面上轰轰烈烈的人,并不一定有所作为;表面上平淡无奇的人,反而可能有所作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事业我们应该孜孜以求,而对于那些名利之事,我们大可不必计较,还是随遇而安的好。 3KZ67IFXXnFvN4h9bewGz/ye//dqofWmybDUxVmJI8EALL6kX9ghDWgrIgfksV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