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上帝赐我镇静去接受我所不能够改变的事,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够改变的,赐我智慧于二者之间做出选择。——马丁·路德·金
在遇到突然的变故,形势对自己不利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手段应付呢?这就需要人们有反应灵敏的头脑,要求对外界发生的一切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
一个无知、无才,又无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断然不能做到临危而不惧,处变而不惊,更不可能随机应变,巧作应付,化险为夷。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提高应变能力,防患于未然。
董卓专政时,司马朗知道他必然败亡,便贿赂其手下,去官回到了家乡河内温县。到家后,司马朗对父老乡亲们说:“董卓凶残无道,为天下人所恨,忠义之士必然起兵讨伐。河内郡和京都洛阳相邻,洛阳东有成皋,北有黄河,皆为天险。如果天下起兵讨伐董卓,前进不了时,显然会停留在我们郡,我们郡便会被弄得四分五裂,互相争战,生活在这里便不安全了。所以不如趁现在道路尚可通行,全家东搬到黎阳。赵威孙在黎阳当军官,是我们的乡里亲戚,有他做主,我们搬去不会有问题。”但父老乡亲多恋家不走,只有赵咨一家与司马朗同时搬到黎阳去了。
几个月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几十万人果然驻兵在荥阳和河内,诸将不能互相统制,结果是各自烧杀抢掠,老百姓死了足有一半。而司马朗因家已迁走,无一伤亡。
“神机妙算”的关键就是要巧装糊涂,而且要装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以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当然,这需要有智慧的头脑。
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这个人才,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信之,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急不可耐地遣开闲人,就在诸葛亮的茅屋中请教起天下大计来。
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专权,皇帝蒙尘。我不自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毕竟大志尚存。请问有何等大计能使我完成夙愿呢?”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暴乱天下以来,天下豪杰四方并起,占据几州几郡的人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可谓名气小而兵众少,但曹操到底还是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这不只是因为曹操得了天时,也是他充分运用了机智谋略。现在,曹操已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虎视天下,难与争锋。东吴占据江东,已历三代,山川险峻,民心顺附,又能举贤用能,因此,东吴只能以之为援而不可相谋。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南抵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用武的好地方。但其主刘表不能自守,这大概是皇天赐奉给您的厚礼吧!您对荆州是否有意呢?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它终成帝业。益州牧刘璋愚庸懦弱,民丰国富而不知存养抚恤,有智之士皆想得一明君。您既然是皇室后裔,信义之声传遍四海,又能笼络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如能拥有荆、益二州,据险而保,联合西方的戎人,抚恤南方的蛮夷,外结好于孙权,内治理好行政,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领荆州之兵攻向宛、洛等地,您自己则领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中有谁不会具备饮食以迎接您呢?果然如此,则您的霸业可成,汉朝的基业可以中兴了。”
刘备听后连声称善,他奋斗多年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政治方向,诸葛亮的一番天下形势分析,使他心中豁然明朗,今后也就有了奋斗的具体目标。难怪他后来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之得水。”
诸葛亮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做出了简明的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之计,理路清透,明确中肯,足见其超人的政治、军事头脑。刘备后来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诸葛亮的方针大计指导的结果。
一个人不会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常因未做心理准备而慌乱不堪。所以,我们应首先在心理上做好准备,遇到异常情况也就不会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了。
生活有规律的人,常常物有所归,并且懂得这样的道理:事先整理自己身边的事,不一定只为预防不测而做。即使在平时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找起来也非常方便。
办事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在办事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清醒、明确的意识谋划中,和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有随机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