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商机--见机而上,相机而动

狼在捕捉猎物的时候,很注重机会的把握。它会挑最恰当机会发动进攻,因为它知道机会来之不易,错过了机会就意味着要忍饥挨饿,甚至在自然竞争中被淘汰。

在商海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往往转瞬即逝。商人必须像狼一样,时刻保持头脑冷静,做好一切准备,良机来临时,果断行动。

1.等待时机,做好“战前准备”

商机是不期而至的,所以需要耐心等待。而等待商机的最好方法就是埋头苦干,增加自身实力,制订详细的计划。做好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准备,才能更好地把握商机。

奔跑着的狼偶然看见一只黄羊,为了能够吃到它,狼会按兵不动,只是紧紧地盯着黄羊的一举一动,它知道黄羊一到天黑就会找个僻静的地方睡下,可狼也知道这时一定抓不住它,因为黄羊的鼻子耳朵异常灵敏,即便在休息,它也能感觉到身边的任何动静,再加上黄羊奔跑迅速,狼是很难逮住它的。所以狼此时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躲在不远处盯着、等着,充分地做好战前准备。

天亮了,黄羊睡醒了,尿也憋涨了,狼就会逮着这个机会猛冲过去。黄羊见了狼掉头狂奔,可是由于尿撒不出来,尿泡很快就颠破了,后腿开始抽筋,这时黄羊几乎没有任何反击能力,狼轻松地捕获了它。

狼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次机会,即使机会再小也决不轻易放弃。因为它们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次机会非常不容易,如果再让机遇白白溜掉,一定会遭到“惩罚”,轻则忍饥挨饿,重则被自然淘汰。

在商场中摸爬滚打的人们,也要像狼一样,做好一切“作战”准备,等待时机、决不让机会从身边溜走。

1999年,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声誉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家声誉最高的企业,其中之一是北京中关村的大型计算机企业联想集团,它仅次于海尔集团位列第二。联想集团不仅成为中国的知名企业,在整个亚洲的计算机企业中,也堪称一流,是亚洲最大的三家个人电脑企业之一。它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

在当时,计算机还属新兴行业,即使在美国也属于朝阳产业。这一新兴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绝好的机遇,而联想的柳传志也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1984年,柳传志创办联想公司,总资本20万元,参与创业者共11人。在一次采访中,柳传志说:“我们这批大学生毕业时,虽然都雄心勃勃,壮志满怀,但是,一时间却不知道干什么好,心里头憋得慌,几个人凑在一起想点子,天天泡在一起也没研究出什么结果,最后我们几个人心一横,就走上了创业之路。”

刚刚开始创业时,几乎没有人知道柳传志这个人,他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海滩上的一粒沙、田野上的一棵草。可谁会想到,短短20年间,当年那么渺小的柳传志竟然在计算机领域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了一座丰碑,他的联想集团成了计算机企业的代表,而他本人则成为计算机领域中的传奇人物。

柳传志在联想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做了两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给柳传志和联想集团都创造了机会,他们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把握良机,求得了更大的发展。

1988年,联想做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计算机市场还处于开发阶段时,市面上根本没有品牌和主导产品。所以柳传志毅然选择与国际公司合作,共同推广国外的品牌电脑。经过认真考察市场,仔细分析考察结果之后,联想的高层管理人员决定把公司经营目标定位在开发与研制电脑板卡上,意在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打开市场。不仅如此,联想集团为争取外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权,还与一些著名的大型计算机企业谈判,从而得到了代理销售与市场开发权,很快建立起了销售网络,为以后公司的运营和发展,积累了数额可观的资本。而且公司建立了市场营销系统,联想集团通过向外国企业学习,整机开发技术更加精湛了。

同年,香港联想电脑公司成立了,虽然是与香港一家电脑公司合资成立的,但是柳传志还是实现了最初目标,那就是把联想公司的技术优势和港方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继而联想集团成功创造了一连数年在中国销量排行第一的神话。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为了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国内其他公司也都铆足了劲,欲与联想集团一争高下,并把它当成了主要竞争对手。针对这一点,柳传志认识到必须进行第二次调整,否则等待联想的只有死路一条。

随着联想集团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不断推广、人员不断增多、经营区域不断增加,再加上国际化和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柳传志意识到集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公司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新形势,公司的内部管理也需要重新调整。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很难对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因此,柳传志决定改变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把权力细分化。

集团总部的主要职责是确定公司大的发展方向,参与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对主要经理人员、财务负责人和科技开发负责人进行直接控制,而经营权则全部下放给事业部。各事业部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和经营权。从联想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改革是正确的,柳传志也因此声名鹊起。

2.绝不错过任何一次机会

有经验的商人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次可以获得利润的机会。商机稍纵即逝,善抓商机者定会财源滚滚,不善抓商机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发财,自己却一无所获。要想抓住机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详细了解市场动态,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行动要迅速果断。

一只饿了两天两夜的狼漫无目的地奔跑在荒凉的原野上。它无意间发现一只正在觅食的野兔,饥肠辘辘的狼顿时打起了精神,它在丛林的掩护下悄悄地向兔子移近。当它向兔子发起进攻时,聪明的兔子还是发现了它,撒腿便向丛林前的山丘跑去。

对狼而言,一只野兔虽然不能让它饱餐一顿,但至少可以安慰一下那咕咕直叫的肚子,所以它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紧跟在野兔身后。每个物种都有其防身的本事,兔子借身体轻巧灵活的优势与狼展开了追击大战,它故意迂回曲折地跑动,这样有利于逃生。可是,狼好不容易遇到这样的机会,怎会让兔子轻易逃脱,尽管对兔子的逃跑路线感到头疼,但它并没打算放弃这次机会,始终穷追不舍。

由于体力上的差别,一段时间后,兔子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可狼似乎没有要减速的意思,反而加强了攻势,结果兔子被逼上了绝路,最终落入狼口。

狼是杂食性动物,它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有选择性地猎取食物,如:兔子只吃青菜、萝卜,对肉食不感兴趣;老虎有时对羔羊不屑一顾。狼对每种猎物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把每一次机会都当成上天给予的恩赐,它们会竭尽全力,哪怕机遇再小也绝不放过。

大多数人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但要将愿望变成现实,就得像饿狼捕食一样,及时迅速地逮住每个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所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即使机会再小,也要将其抓在手里,用在实践中。

石油大王哈默极其重视机会,他一遇见机会,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它,因此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哈默16岁那年,还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一次他相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座敞篷旧汽车,标价185美元,价格极其便宜,但对他来说仍是个天文数字,这个“天文数字”让他很为难。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放过这次购买机会,于是向他的哥哥借钱买下了这辆旧的敞篷车。之后哈默用这辆车为商店送货,不过几个星期他就顺利地为自己赚到了超出敞篷车价几倍的钱,不但还了从哥哥那儿借的钱,而且还剩下了一些,供他以后做小生意用。

前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许多百姓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哈默在这个时候,来到前苏联考察。一个如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竟然还会有饥肠辘辘的百姓,这让他非常难以理解。可是聪明的哈默在感叹之余,并没有忘记捕捉这一商机--他想,前苏联既然矿产资源丰富,那何不用矿产去换粮食?

哈默有了这一想法后,立即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不久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他被授予在西伯利亚地区开采石棉矿的许可权。哈默的这一做法不仅拉开了美国与前苏联之间贸易往来的帷幕,更建起了30多个国家与前苏联贸易往来的桥梁。哈默也因此成为外国在前苏联取得采矿权的第一人。

不久以后,哈默在一次买铅笔时,发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他发现前苏联的铅笔价钱非常高,而且不是本国生产的,铅笔的来源完全靠进口。他想:如果在当地取得铅笔生产权,一定可以赚钱,而且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因为,这不但可以降低铅笔价格,为人们提供方便,还可以贯彻前苏联政府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所以,他拿着铅笔去拜访前苏联主管工业的人民委员会委员克拉辛。结果正如哈默所料,克拉辛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他从德国高薪聘请了相关技术人员,从荷兰引进了机器设备,在莫斯科办起了铅笔生产厂。

1926年,该厂生产的铅笔不仅满足了当时前苏联的需求,还外销其他十几个国家。就这样,数百万美元的利润流进了哈默的口袋。

像这样识破商机、大胆出手的做法,哈默又何止做了一次。20世纪30年代,他从前苏联返回美国,无意间发现许多人都在从事生产葡萄酒的买卖,而生产酒桶的商家少之又少,善于抓商机的哈默立即做起了“酒桶生意”,结果从中大赚了一笔。

二战期间,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牛肉也越发受人欢迎,但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优质牛肉。哈默再次抓住时机,从一个门外汉一跃成了牧场行业的领袖人物,当然也赚取了巨额财富。

由于美国市场上缺乏优质牛肉,哈默决定在自己的庄园“幻影岛”上兴办养牛场。于是,他不惜重金买下上个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也正是这一举动使哈默再次被世人瞩目。

投资屡获成功,哈默也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于是便产生了引退的念头。但是,不“安分”的他,在石油业巨大利润的诱惑下,雄心勃勃,重新拟定了人生计划。这一年,哈默58岁。

正是因为哈默的不“安分”,石油行业才出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石油巨子。当年,哈默预见石油界的种种商机后,便买下了西方石油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即将报废的几口油井,从而改头换面成立了自己的石油公司。起初,公司规模并不是很大,只有3名雇员。再加上该公司已是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这为哈默的发展设下了重重障碍,但也是对他自信心的一种挑战。被困难包围的哈默,并没有放弃这次难得的机遇,他精心挑选了一批专业人才,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挑战。可是,上天并不因为某个人具备雄心壮志而不为他设置困难--他花了几百万美元买下的3口井都被一些“专家”宣布为“枯井”。哈默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坚定地认为,在这里一定可以钻探出石油,于是,在被宣告“死刑”的枯井上架起钻机,继续勘探。功夫不负有心人,“枯井”终于出油了,而且是出产高级原油的新油井。哈默在高兴的同时,更坚定了在石油界发展的信心,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哈默的创业历程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成功属于敢于冒险、善抓机遇,在困难中发现、捕捉、利用商机的人。

韦尔也同哈默一样,懂得捕捉商机。

韦尔在1981年6月做了一件使人费解、出人意料的大事情,他把自己辛辛苦苦花费了20年时间创建的希尔森公司,出售给资金雄厚的美国捷运公司。虽然美国捷运公司是一家大公司,经营着全国的经营赊账卡、旅游支票和银行等业务,但韦尔的希尔森公司发展前景很好,而且韦尔在美国捷运公司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许多人认为韦尔这次赔了进去。可是不久,人们就不得不叹服韦尔的英明。现在韦尔在捷运公司的职位只在董事长和总裁之下,他的股份总额有2700万美元,个人年收入高达190万美元。

韦尔为发展捷运公司兢兢业业地工作,在他的一手策划下,捷运公司用55亿美元买进了南美贸易发展银行所属的外国银行机构,这家银行机构经营外汇、通货市场、珠宝贸易、银行业务等。因此这桩大生意的成交,不仅是韦尔津津乐道的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而且使韦尔在捷运公司身价提升了百倍,成为华尔街的热点人物。

由于公司的董事长经常要外出应酬,所以美国捷运公司的实权掌握在韦尔手中。在韦尔的领导下,公司各部门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使捷运公司的利润不断增加。韦尔管理公司有方,突出的一点是善于协调上下级的关系。他常说:“领导的责任在于鼓励下级。当然,办法很多,但是我善于和下级融洽相处,不时倾听他们的呼声。同样道理,下级有责任发表意见,不让问题愈积愈多,最终不可收拾。当领导的要当机立断,不能含含糊糊,使下级无所适从,或让有些人钻了空子。”

韦尔的成功原因有许多条,例如好胜心强烈,非常自信等,然而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能够抓住机会,敢想敢做。创业之初,对于合并与否,他果断地拍板;后来,他吃小亏获大利,与捷运公司合并,现已成为该公司第二号人物。韦尔也如旭日东升,在华尔街天空上闪耀着辉煌!

3.时机成熟,付诸行动

俗话说:“十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重要作用,但开始行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时机是否成熟,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果断行动。

狼群在捕捉猎物的时候,首先会挑选老、弱、病、残的动物作为“突破口”,然后展开全面攻击。曾经听过一则关于狼捕获猎物的故事:

在非洲草原上,生活着一群分外凶猛的狼,这群狼的身体极其壮硕,但向猎物发起攻击时,却从来不会贸然行事。

狼群盯住一群斑马已经好几天了,这一天,时机渐渐成熟。头狼开始组织狼群对斑马发起攻击,聪明的头狼没有组织强攻,而是先冲散斑马群,使它们的马群出现缺口,再派出一只行动最迅速的狼冲到斑马群中间,专挑老弱病残的斑马,或抓或咬,总之,闹得马群越乱越好,这样它的同伴就会抛下受伤的斑马,四散奔逃,狼群就趁着这个机会,发起全面攻击,最终将受伤的斑马扑倒……

狼群能很好地把握捕捉猎物的时机。经商也是如此,不要急于求成,待时机成熟时再快速行动。

华人首富李嘉诚天生头脑灵活,善于捕捉商机,当商机如潮水般汹涌澎湃扑面而来,他能在最佳时刻迎潮而上把握良机。1966年,香港房地产在短暂的衰败后又有复苏之势。可与此同时,大陆猛烈的“文革”之风也吹到了香港。1967年,英国在北京的代办处被焚烧,香港随之掀起“五月风暴”。“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传遍整个香港,港民整日惶恐不安,于是香港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移民浪潮。很多有钱人为了尽早离开香港,纷纷降价抛售物业,致使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刚建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根本找不到买主,因此建筑商和地产商们急得团团转。而同为地产商的李嘉诚却显得格外冷静,他密切关注着市场的变化形势。

创业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要想成就一番伟业,绝不能与大众走同样的路子。他懂得“高峰时退出,低谷时投入”的黄金法则,所以他选择逆流而上,收购各大公司低价抛售的物业,等待房地产业的再次复苏。

李嘉诚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的道理,而且他也一直认为中国政府要武力收复香港纯属谣言。因为,就他观察,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根本没有改变,所以中国政府不可能贸然用武力收复香港,如果真的要收,早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就收回了,又何必等到今日。再者说,香港还可以做中国对外贸易的通道,这对中国贸易发展非常有利,从这一方面看,中国政府就更不会轻举妄动。有了这样的分析结果后,李嘉诚更加大胆地实施自己的计划,在自己的地盘上兴建物业,还把低价收来的房翻新后再出租。在他如火如荼地兴建楼房的时候,却不知道其他地产商们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有一些亲友怕他赔上老本,都纷纷来劝阻他,但李嘉诚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坚信,有超凡的胆识与气魄,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1970年,“中共以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不攻自破,与此同时,香港的各个行业开始呈现复兴之势,尤其房地产生意更是日益兴旺。这样一来,李嘉诚在这次大灾难中成了赢家,他低价购买来的地产,从12万平方英尺一跃到35万平方英尺。光靠房屋出租,他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这让曾经想看他笑话的同行们后悔莫及。

李嘉诚取得这次成功,凭借的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侥幸或下对了赌注,他凭借的是聪明才智和不怕失败的魄力,还有抓住时机果断出击的决心。

4.机会靠自己创造

每个经商的人都想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巨额财富。但是这需要有机会,机会需要靠自己去争取去创造,创造机会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要求创造者有创业的激情和灵感,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可靠的信息来源,然后深入分析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付诸实施。

狼群从来不做无谓的等待,一旦觅准猎物,便运用各种战术主动发起攻击,捕获猎物。

有一群成年狼盯上了牧民的马,于是在一个漆黑的深夜里,狼群对着牧民的马圈发出声声长嗥,牧民惊起,慌忙以狗应对,这样却给狼创造了机会,霎时间,狼嚎狗吠,声动天地。突然,狼嚎声戛然而止,一片静寂,而狗群仍然吠声不断,此起彼伏。一会儿之后,狗群筋疲力尽,吠声渐弱,此时狼嚎声又起,狗群只得勉强应对。如此反复几个回合,已使狗群因耗费大量精力疲于应付,牧民早已疲惫不堪,自然无法抵挡狼群的猛烈攻击,狼群就在此刻对牧马发起了进攻。

狼懂得主动争取机会。它面对的敌人是众多的牧民和狗群,但是它没有畏惧,相反,它主动去寻找、创造、争取机会,在和牧民周旋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猎食创造机会,最后取得了美味的食物。商场上,有时候商机难觅,要靠自己去争取、创造。

商场上,机会要靠自己来争取,换句话说就是寻找和创造有利条件或抓住有利时机来寻找交易伙伴、实现交易合作。

委内瑞拉著名的石油大亨拉菲勒·杜戴拉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创建了价值10亿美元的巨型产业。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一点就是他善于争取一切机会扩大他的企业。

在20世纪60年代,杜戴拉已经拥有了一家玻璃制造公司,但他对此并不满足,一直渴望能进入石油行业。为此他不断地寻找时机,当他得知阿根廷准备在市场上买3000万美元的丁二烯油气时,他认为这是个机遇,不能错过。于是他来到了阿根廷,想看看能否获得合约,但是当他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才发现他的竞争对手是实力雄厚的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他虽然无法与实力强大的对手竞争,但他并不愿意就此善罢甘休。

他了解到,阿根廷牛肉生产过剩,并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头脑中立刻生出了一番计划。他找到了阿根廷政府说:“如果你们愿意向我买3000万美元的丁二烯,我将向你们采购3000万美元的牛肉。”当时阿根廷政府正在为牛肉的事情想办法,当听了杜戴拉的条件后,认为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事,于是就把这个合约给了他。杜戴拉得到许诺后,迅速飞到了西班牙,当时那里的造船厂因无法正常经营而濒临倒闭,西班牙政府一直还没有想出解决办法。杜戴拉对西班牙政府说:“如果你们向我买3000万美元的牛肉,我就在你们的制造厂订购3000万美元的油轮。”然后,杜戴拉又马不停蹄地飞到了美国的费城,这是他最后的最关键的一次谈判,杜戴拉做了详细的准备。他对太阳石油公司的经理说:“如果你们愿意租用我在西班牙建造的3000万美元的油轮,我将向你们购买3000万美元的丁二烯油气。”太阳石油公司并没有提出异议就同意了。杜戴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争取机会,最后终于赢得了这场跨国交易,并从此迈入了石油业。

杜戴拉的成功看似有些偶然,但他的确是巧妙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并顺势果断地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而要想把握机会,赢得商机,就必须学会主动出击,积极推销自我,创造机会。一旦决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马上行动,因为机会不会等待任何人。凡事主动出击,才不至于落在别人的后面。

5.把握机会,敢想敢干

商场来不得半点含糊,能否把握住时机往往决定着生意的成与败。所以机会来临时要有仔细、详实的计划,行动果断迅速,敢做敢为。

狼的鼻子和耳朵都极其灵敏,它用鼻子和耳朵就能够判断猎物的所在方向,所以它总能够找到“出手”的机会。在捕捉马驹的时候,就凭借声音来行动,如果它听见儿马和母马叫唤马驹的声音,就知道它们所在的地点,然后便悄悄地向它们靠近。如果发现马驹和它们的“父母”离得较远,它便知道出手的机会来临了,于是就趁此时机猛地扑向马驹,一口咬断它的喉咙,然后将它拖到隐蔽处分而食之。有时候,狼没有那么幸运地正赶上成年马不在马驹的身旁,这样它就得花更多的心思了。聪明的狼利用小马驹的好奇心又一次迎来了出手的机会:当它看见小马驹身边有成年马的时候,它就会悄悄地藏到离马驹最近的草丛里,“四脚朝天”地躺在里面,四条爪子伸出草丛,轻轻摇晃。这样从远处看,像极了兔子的长耳朵、大黄鼠的头或其他的小动物。好奇心强的小马驹就会主动靠过来,看个究竟。就这样,狼趁机扑向小马驹,马驹也就成了狼的口中美餐……

同样道理,在经商过程中也要求稳扎稳打,敢想敢干。一旦出手,就是雷霆一击,这样就能够胜券在握。

在商场上,能不能成就大事,就看你能否像狼一样善于捕捉机会,是否具备果断出手的能力,因为能力和机会对成功者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方木山是一位成功人士的杰出代表。他来自马来西亚,是立达环球控股的负责人,此人头脑灵活,能够把握机会,懂得“该出手时才出手”的道理。

方木山的父亲因为多种原因而被迫来到马来西亚,仅仅靠种菜养家,所以生活非常窘迫。因为子女众多,作为家中的长子,方木山不得不早早辍学回家,帮助父母赚钱养家,多年以后家中情形仍不见好转。这时,勤奋聪慧的方木山意识到光靠种菜很难维持一家12口的生计,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去新加坡闯天下。考虑到生活的窘况,他的父母赞成他的决定,就这样方木山告别了家乡,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

在这条路上,他每走一步都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把握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多年后,他取得了成功,但这期间他却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16岁的他刚进入新加坡这个陌生的国家,没给自己留下任何适应的时间,便到处寻找工作。经过多天的忙碌,他终于在一家电缆电线公司找到了一份杂工。他兴奋异常,想着暂时只要可以有个立足之处就够了,干什么工作无所谓,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于是,靠着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在新加坡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期间他边工作边学习生产技术和销售方面的知识,先后换了三家电缆电线公司,而且成为了一位熟练的技术员和推销员。在此期间,生产技术精湛、推销技巧娴熟的方木山还参加了挽救马来西亚电缆与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的活动。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方木山在经营方面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且积攒了一些钱,他觉得是该“出手”的时候了,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马来西亚槟城,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朋友一起创办了立达电缆工业私人有限公司。

可以说方木山对市场行情极具洞察力和判断力,在选择回马来西亚创业时,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马来西亚就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商业发展迅速,电缆电线需求量就急剧上升。他的公司开业后,由于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很快就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业务量成倍激增,方木山此时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密切地关注市场的行情,以便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1988年,环球有限公司出现了财务紧张的状况,方木山得到这一消息后,马上采取行动,因为他知道,环球虽然财务紧张,可是产品与设备都不错。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通过合并方式控制这家公司的三成股权,这几乎等于兼并了该公司。不久后,他对该公司进行重新改组,把公司改名为立达环球控股有限公司。

1995年,聪明的方木山用同样的方法,又一次实现了对另一家公司的控制,这家公司就是他早就看中的马来西亚前政坛红人陈群川的大洋控股有限公司。面对大洋控股公司急需资金解困的状况,方木山仍然采用他的基本原则,敢想敢干,迅速出击,立即决定买下这家公司54%的股权,从而控制了该公司,并且对其又进行了改组,将大洋公司的主营业务改为房地产和制造业。通过这两次收购,立达环球控股有限公司的实力不断增强,并且有能力将其事业趋于多元化,这样一方面,电缆电线的生产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公司利润大增,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多元化的经营,开拓了海外市场。

立达环球控股有限公司于1984年正式生产出口产品,以后几年,公司产品销量一直不错,所以,方木山先生决定在国外开设分公司或设厂生产。1993年,“立达环球”与汕头市邮电局签署联营合约,投资3000万美元在中国的汕头设厂生产电缆以及有关的产品。1994年12月,投资额为3000万马克,与菲律宾的雷诺与索维达公司联营开设菲律宾第一家铝管生产企业。

方木山先生的经营手法和所取得的成就,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聪明才智,主要的还是因为他能够把握机会,敢想敢干。

6.不惧怕挑战,不放过机遇

商战中,挑战和机遇并存,畏惧挑战的人是懦夫,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接受挑战可以增加自己的智慧,提高竞争力,培养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团队精神。因此,经商不要惧怕挑战。经商更不要放过机遇,抓住机遇可以为你带来信心、成功、财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群饿急了的狼正在追赶黄羊群。由于对食物的迫切需要,狼玩命地追着黄羊,最后黄羊实在被追得走投无路,便发了狠,索性不再逃跑,开始掉头向狼群发动反攻。这些黄羊都是身高体壮的大公羊,并且拼死抵抗。只见这些羊三五成群,并肩作战,把钢叉般的犄角猛刺向狼。

狼知道黄羊的犄角异常坚硬、锋利,通常都是牧民用来做皮活、扎皮眼的锥子,连牛皮都能扎透,那么柔软的狼皮就更不用说了。于是,狼群迅速躲开了猛冲过来的黄羊群,在心里暗自盘算:如此强大的对手绝对不能和它们硬碰硬,必须改变战略再战。于是,头狼马上带领众狼躲开黄羊的再次攻击,去寻找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后,马上对这些黄羊进行包围,然后群起而猛扑上去,最终将它们全部吃掉。

狼为了生存,急中生智,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不但逃过了黄羊的犄角,还赢得了上好的食物。商场也是战场,竞争异常激烈,有经验的商人应该知道如何应对商场的风云变化。

世界第一富翁比尔·盖茨当年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放弃了学业,踏上了充满坎坷的创业之旅。在艰辛的努力下,盖茨终于在1975年和保罗成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公司。

现在,他们已经不是当年年少轻狂、没有资本的两个少年了。虽然他们也很年轻,但是他们却首先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就是BASIC语言程序,其次他们积攒了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公司被盖茨命名为微软,就是微型计算机和软件公司的缩写。

公司成立不久,随着应用BASIC的用户越来越多,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也决定使用BASIC,微软公司从此声名大振。

1975年7月,微软公司成立后,盖茨和保罗为公司设立了一项宗旨:就是要开发各种各样的微电脑的软件。在当时对于电脑软件行业来说只有“微软”唯一一家公司,而老板竟是不到20岁的盖茨。密特斯公司的德·罗伯茨开发的“奥泰”第一台微型个人电脑是盖茨和艾伦所接触的第一种微电脑,微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生意合作伙伴自然也是密特斯公司。

双方签订合约后,密特斯公司取得了销售微软公司软件的权利。当时合约中清楚地指出,密特斯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拥有微软的技术授权,但并不等于拥有软件的全部权利,微软公司还可以向其他任何一家公司再次授权技术,并且授权用户只有使用权,不能够复制供他人使用。

微软公司刚刚创建时,没有资金和物业做基础,也没有正式的办公室。由于有新员工的不断加入,盖茨和保罗在亚帕克基市中心租了一套4个房间的办公室,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办公室里没有什么家具。

1976年4月,微软公司的第一位正式员工就是21岁的麦克·麦唐纳,他是盖茨的中学同学,主要负责8080微处理器的BASIC语言程序的改良。第二个正式员工名叫里克·韦兰,也是盖茨在湖边中学时的同学,他主要负责替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0微处理器开发BASIC语言程序和商业用“博”(Cobol)两种软件,还有一位是程序设计师史蒂夫·伍德,他在微软公司担任总经理。

1980年,对于微软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8月的一天,盖茨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电话一端是个陌生又神秘的人,他说想要见盖茨,让盖茨安排与他会晤。盖茨欲把会晤时间定在下周,可对方却迫不及待地说:他们的人将在两小时以后飞来。

见面后盖茨才知道那个神秘的人物就是IBM的代表,他们想要与微软公司合作,与微软公司负责人盖茨进行了5分钟的交谈后,IBM的代表认为盖茨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所有人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

微软公司的技术虽然不是IBM所需要的,但也已列入了IBM考虑范围之内。与微软竞争的还有另一家公司,但是那家公司的态度极其冷淡生硬,而盖茨却很热情。于是IBM将微软列入了重点的考虑对象。

在前往IBM的路上,盖茨的心情复杂而紧张,他知道与IBM合作意味着什么,他也担心这场堪称20世纪最大的交易与自己失之交臂,而这次交易将会成为微软公司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盖茨用敏捷的反应、幽默的口才化解了IBM的种种刁难。最终赢得了这份合同。接下来的日子里,微软动员了所有员工为这件事奔走忙碌,IBM公司对质量要求及其严格,规矩也太多,例如保密工作,几乎让比尔·盖茨他们承受不了。

IBM把开发软件的所有人员全部关在西雅图国家银行大厦18层的一间小房子里,即使这样他们还不放心,又送来专用保密锁,不许打开房间大门。

小小的一间屋子既没有窗户也没有通风设备,在高达38℃的条件下为IBM干活,这恐怕是比尔·盖茨他们从未享受过的“高规格待遇”。但在任务重、时间短、众多竞争对手都在等着看他们的好戏的条件下,他们并没有畏惧。因为这种挑战对于盖茨而言已不是第一次了,每次,他都能从容应对。

他天生就有面对重大事件而不乱的能力。他擅长用冷静的头脑处理这种紧要的事件。在最后期限内,盖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IBM交给的任务,打赢了这场硬仗。

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向全世界宣布80年代电脑界最大的一项新闻:新一代个人电脑IBMPC问世。

这是IBM和微软合作成功的结果,随着IBMPC机一起销售的PC-DOS(MS-DOS)及一系列微软公司的软件,也被带入一个广阔无垠的大市场。而且,伴随着兼容机的发展,微软软件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它不仅可以应用在IBM电脑上,对于其他类似的兼容机都能应用。可以说,当时刮起了微软软件热销的旋风,微软软件刮遍了整个世界。

1984年,对于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来说都是大丰收的一年。除了MS-DOS(这时已推出V3.1版)这个公司招牌以外,还有PAS-CAL、C、Word、GW-BASIC等一大批软件畅销于全世界。微软公司顺利地坐上了软件公司的头把交椅。

年轻有为的比尔·盖茨于当年4月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这时,离他而立之年还有两年,比尔·盖茨正向他人生的更高目标迈出更具有意义的步伐。

与其他行业相比,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使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盖茨和微软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983年11月,比尔·盖茨向世界推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软件--Windows,并断言一年后它将在90%采用MS-DOS的PC机上运行。

可是,一年过去了,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Windows在市场上根本不被人认可。不少用户都抱怨原始版的Windows常常不能正常的运行。因此广大用户对其意义也不甚了解,认为它只是DOS下的一个附属品。

微软继续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对Windows进行改善,两年后又推出Windows1.03版,相继又推出Windows2.0版,但结果依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

但盖茨没有为此而悲观,因为他早已预见,Windows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成为全球计算机行业中应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技术。

1990年5月,在微软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又推出了Windows3.0,在卧薪尝胆7年之后,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微软公司在Windows3.0推出的当天,不惜重金,花费了300万美元做宣传,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这个成熟的窗口软件,获得了空前的轰动,它的问世,标志着个人电脑领域新一轮改革的开始。

历尽千辛万苦的比尔·盖茨在Windows3.0的发布会上并没有自吹自擂,只是简单精练地对Windows3.0做了一次介绍,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因成功地推出了Windows3.0而名闻遐迩。微软的股票屡屡上升,公司实力不断壮大,“软件大王”的荣誉称号落到了盖茨的头上。

“安静则治,暴疚则乱。”成大事者面对危机时,能做到处惊不变,静观机遇,敢于面对挑战,从而转危为安。

7.果断决策,一举定胜负

中国有句俗话“该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用在商场上也很恰当,做事拖泥带水、优柔寡断,只会白白丧失大好时机。果断决策不是盲目从众,单纯求速度,而是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扬长避短,权衡利弊,追求利益的最优化。只有具备果断决策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商海中的胜利者。

在苍茫的丛林中,一个猎人用枪打中了一只狼的一条腿,猎人没有因此而停止追捕活动,继续拿着猎枪追着这只狼。

狼也不示弱,拖着一条腿没命地向前跑,猎人不想让“到口的鸭子再飞了”,于是也拼命地追。

刚刚吃饱肚子的狼,没有办法跑得太快,眼看着猎人一步步逼近,狼被逼得没办法。

为了能够死里逃生,狼当下果断地吐出了刚刚才吃下去的黄羊肉,这下狼可以“轻装上阵”了,再加上平日里练就的一身奔跑的本领,奔跑速度骤然提升,没几分钟就把猎人远远地甩掉了……

狼有很强的决策能力,在敌人面前不是惧怕、恐慌,而是临危不乱,即便是身负重伤,也能发挥出超常的能力,为自己创造生存的机会。

狼因为果断地吐出吃下的黄羊而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和黄公司几次果断正确的决策,也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Orange电讯公司,现今在英国的电讯行业排名第三位,同时为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提供电讯服务。谁能想到,这样的一家公司就是和黄曾出资5亿美元收购的那家Orange。

之前和黄将Orange部分股权出售,一举赚回了5亿美元的投资成本,随后,又做成了千亿港元的交易。

由此可见,和黄的这次投资真可谓一本万利,也可说是和黄决策成功的典范之一。

和黄收购Orange的消息传出后,股价一直呈上升趋势,直至升幅达9%,最后收市时惊报价76.5元港币,长实系股价闻风而动,从原来的58港元上升到67港元,股价一路飙升,最终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和黄被长实收购后,在李嘉诚的领导下,由一家老式英资企业一跃成为综合型跨国企业。它的核心业务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5大业务,并且致力于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

1989年,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讯服务,名为Rabbit(兔子),可是此次出师并不利,因为和黄刚刚涉足电讯服务,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许多,因而吸引客户量较少,产品价格迅速下跌,Rabbit无法继续进行,只能宣布暂停。和黄因此身受重伤。

1994年,和黄成立0range电讯公司,推出个人通讯网络。对于此项投资,业界很多人士均不看好,甚至还有人认为它将是第二个Rabbit,但是和黄并没有因此而撤资,他认为自己的眼光不会有错,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项决策是正确的,因为这一项目推出后不久,很快就被消费者接受。

不久后,0range在英国一上市,便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额外盈利,收回了注入“0range”的全部投资。

这一股份虽然没有为和黄盈利,但是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6成多,市值也由200多亿港元上升到2000多亿港元。

短短的几年以后,Orange已经有100多万家英国客户,一举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

1998年和黄再次做出出人意料的决策,把和黄4.3%的0range股份出售,一下套现53亿港元,再加上并购交易赚取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全部加起来,和黄收购0range的回报已经是投资的十几倍了。

这不仅证明了和黄决策的果断和英明,而且成为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同时引来了海内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来到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出售Orange的记者招待会。李嘉诚在会上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5年后和黄要做什么,也许好多人不理解,但我坚持的一个真理是,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把目光放长远,敢于做出决策。”事实上李嘉诚也正是依靠果断决策,使和黄获得了一次次的成功。

默多克更是果断出手取得成功的典范。

鲁伯特·默多克1931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他是家中4个孩子中唯一的一个男孩。

因此父亲对他寄以厚望,10岁时被送到澳洲的杰隆贵族寄宿学校上学,也就是在这里,默克多形成了愤世嫉俗的性格。

由于是一个报业管理者的儿子,他被王公贵族的子女孤立。1950年,他到牛津大学学习,但在牛津大学,他又一次被排斥。牛津大学的同学并不很欢迎他,因为他只不过是一个从社会下层来的澳洲佬。这种令人自尊受挫的怠慢促使默克多成为一个反英人士。默多克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报业管理者,主办着包括墨尔本的《先驱报》在内的4家报纸。1952年,默多克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在遗嘱中老默多克说,如果受托人委员会认为默克多值得支持,他希望默多克在报业及传播领域中拥有一个有用的、无私的人生。

但是据默多克的母亲说,老默多克对默多克是否有能力接管他所创立的事业心存疑虑,当时未满22岁的默多克急匆匆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父亲。

默多克返回澳大利亚,在整理财务的时候,发现父亲的资产存在一些混乱,几家报纸在财政上出了问题,如果继续经营将陷入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他果断地做出决定,说服母亲,只留下两份报纸,其他的都转让出去。

确立了发展目标后,默多克又到伦敦《每日新闻报》参加了简短的培训。

1953年,他返回了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后,默多克担任了《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的出版人,这时他刚满22岁。

默多克决心把父亲留给自己的这两份报纸作为事业的起点。但在当时,《新闻报》和《星期日邮报》这两份报纸并不赚钱。默多克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细心人,他清楚地知道读者要看的是什么,于是大胆地对报纸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革,新报纸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的欢迎。

自己经营的报纸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年轻的默多克并不满足,他决心扩大影响。

恰在此时,他了解到珀斯市的《星期日时报》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便决定兼并它。

最后默多克筹措了40万美元兼并了这家报纸。默多克的一位朋友感慨地说:“他总是能够利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占领了阿德莱德、珀斯后,他又继续寻找新的目标,他把眼光又投向了悉尼。

当时悉尼的报业已经被3个集团瓜分,费尔法克斯控制着《先驱早报》和《太阳晚报》,帕克公司掌握着《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经营着《镜报》。

由于《镜报》经营不善,诺顿把它卖给了费尔法克斯,但费尔法克斯仍无法把它办好,这时默多克用400万美元从费尔法克斯手中买下了这家报纸。

对一个29岁的年轻人来说,400万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默多克决心以英国的《每日镜报》为榜样,办好这个报纸。

默多克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但是说来容易做之难。

创办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在大多数办报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个梦想。但默多克决心让他的梦想成真。他断定,一份客观公正的全国性报纸一定会获得成功,它将会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一种混合体。

当《镜报》的地位刚刚巩固下来后,他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去了,经过不懈努力,1964年澳大利亚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报》诞生了。

许多人认为《澳大利亚人报》是默多克的另一面,因为这张刊载金融和政治事务的日报同那些通俗的大众化小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但事实上,这张报纸亏损严重,为了荣誉和理想,默多克一直坚持下去。15年之后,《澳大利亚人报》才开始盈利。

默多克说:“我对我的任何一张报纸都不感到惭愧。那些告诉我报纸不怎么样的假内行让我恶心,假内行们只读一些没人想读的报纸。我怀疑他们根本就没读多少报纸,却在很多时候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或者是一个激进主义者。他们认为可以把自己的品味强加给其他人。”

8.未雨绸缪,修炼超前意识

超前意识是指有长远的眼光,能把握时代的脉搏,高瞻远瞩地做出决定。在商业经营中如果没有独立的经营思路,在别人背后亦步亦趋,始终处于商业金字塔的最底层,不仅获利甚少,而且在发生经济危机时有可能成为牺牲品。经商要有超前意识,练就一双慧眼,只有永远比别人快半拍才能成为商战中的真正赢家。

在一片郁郁葱葱的丛林中,一只狼在漫无目的地走着,当走到丛林边上,狼突然看见在不远处的草地上竟然有一群驯鹿在悠闲地觅食。这只狼的兴奋劲儿一下子就上来了,刚要扑上去,忽然又觉得自己太冲动了,想着自己应该先计划一下,再顺着目标出击,这样胜的把握会更大。于是它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离它最近的地方有一只专心致志吃草的驯鹿,当下决定就是它了,便悄悄地向驯鹿走去。狼一步一步靠近驯鹿群,谁知就在离鹿群还有几步之遥的时候,驯鹿突然察觉,便以最快的速度四散奔逃。狼则对着预先“选中”的那只猛追过去。以极其惊人的速度超过了一只又一只驯鹿,但它就像没看见其他驯鹿一样,只对着被它锁定的那一只锲而不舍地追猎,最终它以坚忍不拔的耐性战胜了驯鹿,美美地饱餐一顿。

狼的特点是从来不会毫无目的地行事,面对猎物,它往往临危不乱,谨慎有加,对准目标,毫不迟疑,直至捕捉到猎物才肯罢手。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忘却了最初的目的,但是如果商人也像狼一样,认准唯一的目标,坚持不懈,一定能成功。

香港首富李嘉诚就是一个为实现目标而坚持到底的人。

1960年前后,李嘉诚以天才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察觉出,当时市场上塑胶花的销路并非长久看好。因为凡是装饰品,日子久了就使人厌倦。美国人更是喜欢摩登,生产鲜花代替塑胶的日子不会太远。李嘉诚必须为自己手中1亿元的庞大资金寻找出路。

一天,李嘉诚独自驱车在户外兜风,无意中看到原野上的农民正忙于耕作,建筑工人正忙于建筑房屋。李嘉诚的思维豁然开朗,是啊,为什么没有想到经营房地产呢?

从50年代起,香港平均每10年便增加100万人口,住房问题十分紧张。香港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四五百万人挤在区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000余人,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使这个素有“东方之珠”称誉的香港,成为名副其实的珍珠。“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已成为历史,社会对住房的需求直线上升。他从人口激增、住房空间有限、经济发展神速、土地使用日趋重要等方面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地产业极具发展前途。他认为:“从古至今,以房地产最能保存币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香港。”

李嘉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投资地产业。1958年,他开始涉足地产界,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高的工厂大厦。不久又在柴湾购地兴建另一座工厂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达12万平方英尺。这就是说,当香港、九龙和新九龙中心地区地价猛涨,私人土地开发者在荃湾、元朗和大埔开始投资房地产的时候,李嘉诚早已捷足先登了。

香港寸土寸金,炒楼成风,是地产商的乐园。有的人用冒险的办法,采取“开发”方式投资。

所谓“开发”方式,就是买空卖空,侥幸取胜。就是说,你手上只有10万元,却要做100万元的生意,那不足的90万元就用地皮或楼宇向银行抵押,交纳利息。

这种做法的投机性大,好处是可以用小本赚大钱,你想赚更多的钱就向银行多借款,拼命搞“开发”投资。然而做生意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商品绝不会只涨不跌。

物业市场一旦跌落,或者银行资金紧缩,“开发”商就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乖乖投降,宣布破产。因为他没有资本,银行利息又多,倘若“剜肉补疮”的办法不灵,资金无法周转,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李嘉诚绝不做冒险的开发商,投机非他所长,稳健发展方是英雄本色。他以现金购买旧楼改造着手,地价低时大量买进土地,他看准了地价定会上涨,因此并不急于把买得的土地和房产脱手。特别是中国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香港进入了真正的黑暗时期,谣言四起,人心浮动,百业萧条,地产有价无市。

许多目光短浅的人担心“中共要用武力收复香港”,纷纷逃往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地,把工厂、商店、酒楼、住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

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李嘉诚却独具慧眼,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历史不会倒退,中国人民一定会拨乱反正,力挽狂澜。

李嘉诚拨开眼前的迷雾,看到香港灿烂的未来,毫不动摇,稳坐钓鱼台。他一面小心翼翼地严格控制财务开支,避免发生财政危机,一面又利用经营塑胶业中每年不下千万元利润的盈余,把它们都投到购买低价的地皮和旧楼上去。

在人们争先恐后地抛售地产、物业的时候,他却胸有成竹地购买了一幢幢设备齐全的旧大楼,盖起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新大厦。

李嘉诚在地产低潮中崛起,19世纪70年代,香港进入了工业化大发展时期,被国际经济组织列为10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一。

早在60年代,香港就成了亚太地区棉纺织品、服装、电子及塑胶玩具等少数几种轻纺工业中心。

70年代进入了“工业成熟期”,成为地区性的国际贸易中心、海空交通枢纽、金融旅游和通讯中心,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愈来愈大,香港只是个海港,陆地山峦起伏,可供商业利用的用地面积占全港面积(包括新界)的l/8。

70年代中期,许多内地人来到香港,人口激增,社会对各类楼房的需求急剧增加,与土地面积狭小的矛盾十分突出。

香港当局面对此种情况,实行了高地价政策。一方面大规模填海造地高价销售,另一方面垄断经营,实施了“价高者得土地”的方针。此政策更加助长了地产业投机活动的狂热发展,“炒”楼风更为盛行,因而造成了地产业随着市场的波动起伏不定。一些人高瞻远瞩,把握时机,大发横财;一些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下错了赌注,倾家荡产。

李嘉诚真不愧是一位“商界奇才”,他熟谙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善于掌握买入和卖出的时机,时而迂回前进,时而单刀直入,因势利导,为公司未来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他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顺利地闯过各种险滩急流,在地产业几次大起大落中稳步前进。

1972年李嘉诚拥有的楼宇面积约有35万平方英尺,1975年增加到510万平方英尺,1976年发展到635万平方英尺。

香港作为西方进入中国内地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门户和中国通往世界市场的桥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各种各样的商务活动从四面八方涌向香港。他们大力开设办事处,建立商场、宾馆,成立贸易公司,这样对地皮的需求就大大增多了,香港土地、楼宇供不应求,刺激着房地产价格的猛涨。

李嘉诚洞察时机,看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各种渠道扩展资金,大力发展地产业。到1977年,李嘉诚拥有的楼宇面积扩大到了1000万平方英尺,1979年增到145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以前的香港地产业虽有几起几落,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进入70年代以来,香港地产业经过5年连续发展,1979年~1980年达到了顶峰。1979年房地产急速发展,地价之狂升猛涨十分惊人。这一年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大约为13876元,约为10年前的12.5倍,20年前的133.5倍。非工业用地每平方米比10年前约增长一倍,为20年前的42.5倍。住宅用地地价一直高于工业用地,为10年前的15倍或20年前的87倍。随着地价几十倍、上百倍的猛涨,地产界巨子李嘉诚的财富也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高瞻远瞩、具备超前意识,目标恒定、坚持不懈地奋斗,这便是“商界奇才”李嘉诚的致富经。 Se/lHpcz/nBo7yV4t2Ox8944mh+FAFDc2pvhW3BbDjkuao/NTm/HQJMyhAuwC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