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管好自己的七个法则
王志刚

第一篇:真正认识自我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哲学的任务就应该是帮助人们‘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的一句警世箴言。其实,不管苏格拉底说不说这句话,我们的确应该认认真真审视自我、认识自我。

1.认识你自己

人们在生活中感觉着人生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都无法互相替代。所以,对于“人生的意义”只能靠人们自己去寻找,别人的建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怎样度过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自我的丧失。

一个人能不能创造成功人生,关键要看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一个名叫斯佛克斯的人面狮身女妖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路过这里的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被提问者都必须猜中,如果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无数人为此而丧生。最后一个流浪者猜到了答案。谜底就是:人。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猜谜底时也感觉非常有趣。它把人的一生浓缩为一天的经历,婴孩呱呱坠地,爬着走,成年后两条腿走路,老年的时候,颤颤巍巍,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所以是四条腿——两条腿——三条腿。

在人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反反复复地寻思“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这个问题已不是人们轻易能够应付得了,因为,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太复杂、太微妙,又太难定义。

人们在生活中感觉着人生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都无法互相替代。所以,对于“人生的意义”只能靠人们自己去寻找,别人的建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生命本来就是太神奇的现象,要赋予“生命定义”确实是一件很艰巨的工程。即便是这样,也挡不住人们探索“生命意义”的愿望。

一位高中二年级学生写了这样的一封信: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对于同学们所说的‘高中拼三年!三年之后天下便是我们的了’的态度感触颇深,因为当初我跨入高中门槛时,便是如此对自己说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这很难做到。”

“我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动力,仅有的一点学习动力就是像大多数高中生那样,因为爸爸妈妈希望我们学好,希望我们考上大学。每天,我就像其他同学那样,六点起床,然后晨跑、吃早饭,上课下课吃午饭,上课下课吃晚饭,晚自修,睡觉,生活过得极有规律。但是,这一切又都是为了什么呢?考大学!考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有个好工作,有个好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呢?孝敬父母,带好下一代吗?”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繁衍我们自己吗?那动物不学习不也很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要继续活下去吗?如果像达尔文所讲的是自然选择的物种斗争,那又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呢?也许是保护生态平衡是为了人类自己能够更好地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但人类生存在这个星球上又是为了什么呢?人类所创造的灿烂的文明又是做什么用的?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消失,又会怎么样呢?也许你以为这类问题真是很傻,但却存在于我的脑子里,无人能回答得了。所以,我也就一直找不到动力去学习,去积极的生活。”

“我一碰到麻烦就要逃避,我觉得我缺少一种动力,一种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我也曾像别人那样对于老师布置下来的作文题《生命的价值》侃侃而谈,举出了好多名人的例子来说明生命的价值。但其实自己心里真的不理解。”

“名人固然能够流芳百世,但那些毕竟是极其个别的。大多数人不能成为名人时,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不需要跟我讲大道理,说什么人活着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幸福生活。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我做不到那一点。也有的同学像我一样,于是他们就说,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在我们班上是很多人生活信条。但是我觉得即使遗臭万年也需要才能,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总之,现在我没有一个生活的精神支柱。我不懂,我活着到底要追求什么。”

这封信里面有初生牛犊毫无畏惧的对生命意义的质疑,但是,更多的却是其间流露出来的悲观情绪。

我们先不去探究他悲观什么,或者是为什么悲观,而是从他的生活环境,从他的来信内容,来说明他的情绪是很灰色的。

几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上述的类似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一个人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进步和成熟。

在繁琐的汉字中,“人”字不太繁琐,一撇一捺,写起来简单顺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其中做人的道理,恐怕一生一世都学不完。

生和死,对于人只有一次,但意义不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种对生命意义的透析,可以说是精辟独到。但又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得去揣摩其中的内涵了呢?

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怎样度过的。前苏联的英雄保尔柯察金对人生的意义有过深刻的论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其实,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自我的丧失。它来无声去无息,似乎什么也没发生。相反,一件物质财产的损失,却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丧失了自我的人需要再给他们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时间,去找回他自己。

总之,压力抑制不住他们青春的活力,也阻挡不住他们发自内心的愉悦。青春的感受力最敏感、最生动。而这位同学的生却很单调。不知是由于灰心失望使他不善活动,还是太封闭而使他灰心丧气,这确实是上个恶性循环。

无望的心态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忍受生活的心态。不愿意作最小的牺牲,没有一点点超越之想,更不敢作微不足道的冒险。虽然很少抱怨,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处于低潮。每个人有着自己特定的身份,在家庭中是儿子、孙子或是父亲、丈夫等等。在单位是科长、主任、职员……一个人一生下来,从小到大,他都被人期望着,在别人的期望的目光中,他感到肩上的担子。

人们既承担生活的责任,也不会放弃享受生活的乐趣,他有理想,有欲望,还有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是人类本能的强大力量,人总有能力感和春风沐浴的舒畅,理想实现的快乐,以及失败的痛苦与沮丧。

从那位同学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渴望成功。他似乎是因为成功的概率很小而灰心丧气。他企图用世俗的成功,来摆脱他对生活的无望感,但是,却因为无望成功,而更加绝望。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颓丧,并不知怎样来排解这种情绪,就把这种心情归咎于外因。当然,这不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来说的,而是指所有的有绝望情绪的人。

一个人能不能创造成功人生,关键要看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

要认识自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因为你会发现自己长得很丑,没有过人的才能,不会伶牙俐齿,动作笨拙,一无是处。你也会觉得自己长得很漂亮,老子天下第一,无所不能,傲视群雄,敏捷矫健,完美无缺。

然而,这一切都是自我感觉。

在社会现实面前,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社会学给我们指出了认识自己的三个途径:

第一,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不断地拿自己与徐公比较,从不同人的回答中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且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突破了蒙蔽,超越了自我。

通过和他人比较,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如上例中的大学生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别人差得不是上点半点,才突破了原来自我感觉良好的蒙蔽。

第二,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言行相貌,自己难以判断其正误,别人是一面镜子,照得很清楚,别人的评价是综合了更多的比较得出来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公允的,听听别人的评价会有助于认识你自己。

第三,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了哪些事情?长于什么?拙于什么?成功了多少?失败了多少?通过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就能正确地认识目己。

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面对现实的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有那么多的缺陷与不足而自卑、自轻、自贱。

你不能对自己抱过多过好的期望值。

你要放弃对自己的先人之见,因为你在生活中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

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管好自己,朝着成功人生迈进。

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缺陷,极力掩饰,或者刻意伪装,这样就会形成病态人格,无法实现成功人生。

一位知识分子看到商海容易发财,毫不考虑就辞去了工作,下海经商,不料两年下来,血本无归,自己也无处安身。我的上个学生,一心想创作,整天只是写呀写,一篇篇小说寄出去,如泥牛入海。结果学业没有学好,创作也没有成功的迹象。

这些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

当年,傅雷先生的儿子也一心想成为文学家,傅雷及时指出儿子的长处不在创作,而长于研究。儿子听取了父亲的劝告,认识了自己,选择了适合于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最后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现实,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战胜人性弱点

人性的弱点尽管很多,很强大,难于战胜,但只要我们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把自己的失败归于社会、归于家庭、归于他人,自我反省,从现在开始,重新做人,克服自身的弱点,那么,就完全可以开始成功人生。

记住,走向成功的最大敌人是你自己。

要取得人生成功,首先要战胜自己。

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因为有时人会被欲望埋没。

人性中有很多弱点,如贪图享受、容易满足、不求上进、回避困难、自我轻贱、盲目乐观、懒散傲慢等等。人生要想成功,就必须战胜自己的这些弱点。

陀思耶夫斯基说:“如果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

但是自己是最难征服的。

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历程。

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他要靠自己的奋斗获得人生成功,就得与社会斗、与自己斗。

来自约翰·克利斯朵夫内心的敌人有两个:一是宗教意识,一是本能、欲望。前一个要他认命,后一个要他堕落。约翰·克利斯朵夫靠着顽强的意志与自己战斗,他决不认命,不甘于堕落,在那个污泥浊水的世界里始终保持纯洁的品性,战胜了自己身上人性的弱点,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他临终时心灵达到高度和谐的境界:没有痛苦、没有恩怨,只有真正的快乐。

中国有句话叫:英雄难过美人关。

真的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吗?实则是美人关好过而自己这关难过,也就是说并不是美人打败了英雄,而是英雄自己打败了自己。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很多人成了物质财富、金钱美女的俘虏,一生的努力毁于一旦,就其原因,无非是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敌人——人性的弱点。

人性弱点真的难以战胜吗?其实不然,要战胜人性的弱点,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下:

首先,必须树立成功人生的信念,这个信念必须坚定不移。很多人都想获得人生成功,但是又缺乏自信,因而这个信念并不坚定,稍遇风吹浪打,便自己动摇放弃了。只有坚定成功人生的信念才能与自己人性的弱点作斗争。

其次,是把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长处结合起来发展自己,战胜自己。很多人最后被自己打败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自暴自弃。

还有很多人失败是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特长兴趣而跟着社会跑,最后完全丧失了自己。

只有把社会与个性特点结合起来发展,才能在顺境中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

第三,要有顽强的意志。与自己斗争就是意志力的考验。

人生并不总是顺境。对多数人,逆境会使他们自甘沉沦,只有少数具有顽强意志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顶天立地,像腊梅一样在冰天雪地里傲然开放人生灿烂之花。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成功人生的楷模,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有超常的意志。他在中国革命进程中三起三落,不畏艰辛,顶住压力,最终实现了人生目标。所以,有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尽管很多,很强大,难于战胜,就像一张张蛛网束缚着我们走向成功,使人不知不觉陷入自己的败局,但只要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把自己的失败归于社会、归于家庭、归于他人,自我反省,从现在开始,重新做人,克服自身的弱点,那么,就完全可以开始成功人生。

记住,走向成功的最大敌人是你自己。

要取得人生成功,首先要战胜自己。

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因为有时人会被欲望埋没。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欲望是人的天赋人权,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有权利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满足欲望的方式必须在不损坏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在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必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灾难。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一个人叫巴荷姆,他到草原上去购买土地,卖地的人提出的地价是:谁出1000卢布,那么他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土地就归他所有;不过,如果在日落之前,买地的人回不到原来的出发点,那他就一点土地也得不到。1000卢布也就归卖地人了。

巴荷姆付了1000卢布,等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他就急忙大踏步向前走去。他走了很久很久,这才拐弯向左走,又走了很久很久,才又向左拐弯,当他走了不久,发现太阳快落山了,于是就径直朝出发点拼命跑去,跑呀跑呀,等到他跑到出发点时,两腿一软,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不言而喻,巴荷姆就是放纵了自己的贪欲,不但没有得到土地,连自己的命也送掉了。

中国有句古语叫作:欲壑难填。

对于欲望,清代郑板桥曾这样描绘:“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他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惟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官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如何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郑板桥懂得享受生活,也把握住了人的欲望的度,知足则乐,所以今人都特别尊奉板桥公的题字与为人。

歌德年轻时爱上了他朋友的妻子,这种爱的欲望又无法实现,他非常痛苦。这种忘不掉又实现不了的爱情使歌德把自己关到房子里不愿见人。

几个星期过去了,一部世界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诞生了。

歌德把自己无法满足的欲望升华为一部小说。在小说里,他把自己在现实中不能讲的话痛快淋漓地宣泄了出来,他那被压抑的爱情得到了释放,他获得了新生,并因此而成名。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的欲望并不是都能成为现实。有的人就把阻碍自己欲望实现的对象统统视为敌人,这样,很快,周围的人就都成了他的敌人。

我们看到很多人为了爱情不能实现,就威逼利诱,甚至杀人泄恨,这都是人生的失败。

欲望是生命的活力,但是实现欲望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当你以某种方式满足不了或者宣泄不了心头的欲望时,不妨换一种方式,你也许就获得了成功。

请记住:决不要一条道上走到黑。

3.看清自己的长处

人生要想成功一定要在自己心里建立起自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有了这个信念,你就真的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自古以来,成大事、立大业的人,都是雄心勃勃,信心十足。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狄斯雷利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伟人,惟一的途径便是做任何事都得抱着热情。”

生命保持一种活力,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享受美好的生活。

张艺谋是当今电影界里的成功者,他的成功经历应该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张艺谋的父亲因为是国民党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解放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70年代初,张艺谋中学毕业,被安排到咸阳地区的偏僻山区插队下乡,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很难回城。张艺谋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他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各个工厂招工的时候,都愿意要有特长的人。于是,他就苦练篮球,掌握一技之长,终于被咸阳国棉八厂录用。这是他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恢复高考制度以后,1978年,张艺谋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这是北影第一次招生,张艺谋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政审不合格,同时超过学校规定的年龄,张艺谋被退档,他多方奔走没有结果,但他没有放弃占他了解到国家当时正在宣传“伯乐精神”,强调各级政府要重视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和要求,特别要重视处理好信访工作。他又了解到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同志是一位懂得艺术的领导,于是,就给素昧平生的文化部长写了一封自荐信,并且附上了他自己最优秀的摄影作品。黄镇部长看信以后被感动了,认为这是个人才,就写信给电影学院,还派了秘书去过问,终于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这是张艺谋创造成功人生的第二步。

张艺谋从影以后,敢于突破禁区,张扬个性,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的轰动中外的电影作品,实现了他成功人生的第三步。从张艺谋的成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成功人生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自信。自信是我们成功的第一要素。张艺谋如果缺乏自信,他就不会也不敢给文化部长写信。所以,人生要想成功一定要在自己心里建立起自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有了这个信念,你就真的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难度的,有自信的人就不怕困难,会知难而进,最后取得成功。而缺乏自信的人就会知难而退,事情还没做,自己就已经败了。

自古以来,成大事、立大业的人,都是雄心勃勃,信心十足。

在他们眼里,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2)毅力。毅力是我们面对困难、失败、诱惑甚至绝境的时候,仍不放弃追求的优秀品质。张艺谋就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所以他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很多人干事情只有五分钟热度,稍微遇到挫折,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样怎么能够成功呢?

(3)好奇心。好奇心能够使我们发现生活的奥秘,了解事情的真相,为我们的成功提供机遇和条件。张艺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好奇心使他发现了招工的秘密,实现了他回城的目的。

(4)热情。十九世纪英国首相狄斯雷利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伟人,惟一的途径便是做任何事都得抱着热情。”

热情使人能够热爱自己的事业,产生无穷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的事业。

热情使人能够克服各种障碍,迈向人生目标。张艺谋就是因为对生活充满热情,执著于电影事业,所以,才取得人生成功。

(5)活力。生命保持一种活力,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享受美好的生活。

张艺谋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他打篮球、学摄影、练健美、当演员、搞编辑,处处都焕发着活力,他不仅创造了成功的人生,而且,也充分享受了人生。

有活力就会对任何事情产生兴趣,就会为创造成功人生提供机会。

有活力的人,做什么事都很快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4.成功在于坚持

行百里者半九十,离成功越近的地方,留下的遗憾往往越多。

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往往不是只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

伏尔泰说:“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

为成功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就该下定决心,这就使成功变成了必要性。要使成功具有必然性,还需具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

惟有奋斗才能成功。这是最好理解又是最难做到的。难就难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韧性和毅力。

所以说,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往往不是只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

由于缺乏一点勇气,许多有用的人才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离成功越近的地方,留下的遗憾往往越多。

英雄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能延续最后5分钟的勇气,于是,少数“吃得苦中苦”的人,成了“人上人”,成功了。

这里没有更多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坚持。

伏尔泰说得好:“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史泰龙的故事,正是成功从“必要性”走向“必然性”的真实写照:

史泰龙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史泰龙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学习也不好。

高中辍学后,便在街头当阿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和自己的父母岂不是一样吗?成为社会垃圾,人类的渣滓,带给别人、留给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史泰龙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但是做什么呢?他长时间思索着。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和文凭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又没有本钱……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过去的清名,不需要文凭,更不需要本钱,如果一旦成功,却能名利双收。可他又不具备演员的条件。长相就难以过关,又没接受过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无“天赋”的迹象。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头的机会,最后的成功可能。决不放弃,一定要成功!

这些困难并没有下倒史泰龙,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

“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很显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失败定有原因。每当被拒绝一次,就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两年一晃过去了,钱花光了,便在好莱坞打工,作些粗重的零活;两年来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绝。”

他暗自垂泪,痛哭失声。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想道,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换一个方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刚来时的门外汉了。两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口传心授,一次学习,一次进步。因此,他已经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都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他不断对自己说:

“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上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一下次……”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为了这一刻,他已经作了三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上试身手。机会来之不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第一集电视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他成功了!

史泰龙的健身教练哥伦布医生这样评价他:

“史泰龙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恒心与持久力都是令人惊叹的。他是一个行动家。他从来不呆坐着让事情发生,他会主动地令事情发生。”如果史泰龙当初只是“想”成功,在茶余饭后做做明星梦,消遣一下,他就绝不会有今天。因为那样的话,他就不会付出,不会拼命。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

5.天生我材必有用

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谱写怎样的人生篇章,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形成之一,是区别于社会意识的人类意识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

天生我才必有用,放下包袱,打消顾虑,一往无前的去拼、去闯,找到属于自我的位置。

曾几何时,大诗人李白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抛开诗句在诗中的含义来分析它,其中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应该让所有读诗的人精神为之一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及时行乐者的欢呼。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是不甘平庸者的豪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追求人生永恒价值者的呐喊。

人生,充满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人生,闪烁着斑谰陆离的色彩。每个人的一生经历虽然不尽相同,有的如柏油马路平坦笔直,有的如盘山小道九曲回肠;有的如钱塘江潮汹涌澎湃,有的如西子湖水波光潋滟。但不管是那种境界,值得思索,值得玩味。

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谱写怎样的人生篇章,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又来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评估,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形成之一,是区别于社会意识的人类意识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类对于自身与周围的人和物,以及与环境的因果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评价、体验、监督、教育、控制等形式。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而一经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感兴趣的职业,就要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倾注自己的全部热忱,努力做出成绩来。

任何人在其成长道路上,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难免不了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否则,他就成不了才。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惟其如此,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一个人能吃苦看作是其成才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早在春秋战略时期,孟子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年的摔打捶练,赛前的刻苦拼搏,吃尽苦头,流尽汗水才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古语讲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有些极端片面之处,但是不无道理,对一个人的成长不无借鉴意义。邓亚萍这个名字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如此,有的人在谈及她时还绘声绘色地将其描绘一番:矮矮的个儿,胖胖的脸,打起乒乓球来简直像只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势凌厉,左推右挡,勇不可挡,往往只几板就把对方制服住了。

的确,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已是名声大噪,堪称“大姐大”。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开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在短短的11年间,她一共在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赛中拿到153个冠军,其中尤其从1989年人选国家队到1997年的第十届乒乓球锦赛这9年的历史最为辉煌,仅在世界级别最高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这三大比赛中,就独自一人获得18块含金量特高的金牌,并且还是国际体坛上唯一一个曾三次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其亲自授奖的运动员。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坛史上都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从邓亚萍的成长之路来说,坎坎坷坷,历尽磨难。她4岁多时便表现了一个“铁娃”的本色,平时拼拼打打从不哭闹,并且玩什么都格外专注。这被在河南郑州市体委任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定这是一块搞体育的好料。于是,父亲便“就地取材”,精心地培养自己的爱女。

一晃5年过去了,邓亚萍在父亲的调教下,乒乓球技术已达到上定水平。为使她能得到更多的培养,父亲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儿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在少年的邓亚萍的心灵上第二次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则练得更加刻苦,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个人样来。

机遇终于来了。1986年邓亚萍人生上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那一年,年仅13岁的她,临时顶替河南省代表队一名生病的运动员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赛前教练们对她并不抱有什么期望,要她顶替上场纯粹是为了不使该队“弃权”。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姑娘竟然接连击败了耿丽娟、陈静等在内的当时很有名气的国手。一举登上了冠军宝座,爆出了此届乒乓球赛的最大冷门,成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赛后,这位被判为“无发展前途”死刑的小姑娘,成子当时国家乒乓球队副教练、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手下的又一位女弟子。从此,邓亚萍在中国体坛的圣殿里将其那股在逆境中练就的“铁娃”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运动水平大大提高,经过各次大赛的历练,最终登上国际乒坛女霸主的宝座。

从邓亚萍人生发展的崎岖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成才之路都是崎岖坎坷且布满荆棘的。虽然有成功的光环在前方召唤,但追求成功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好比在波涛中前行的航船,前方虽有光明的灯塔,但通往灯塔之路却随时会出现漩涡、暗礁,会有抛锚停船也会有船翻人落水的危险,但既然已认定目标,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只能勇往直前,丝毫不能退缩、动摇。

面对命运的挑战,只有选择做生活的强者,才能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位置。

邓亚萍有土段描述自己心理感受的话感人肺腑。她说:“我并不相信命。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人说我命好,为世界乒坛创造出了一个‘常胜将军’的奇迹。我觉得,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但上帝不会将冠军的桂冠戴在上个未真诚付出汗水、泪水、心血和智慧的运动员身上,我自己满身的伤病就是证明。体育运动之所以魅力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分展示人类不屈服命运,永不停息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邓亚萍熟悉乒乓球事业,认定自己就是“打乒乓球的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未来就在这小小银球上,所以她坚韧不拔地去追寻,去拼搏,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请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放下包袱,打消顾虑,一往无前的去拼、去闯,找到属于自我的位置。

6.善于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一个人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

只要从多角度去思考,人总是完美的,生活总是美好的,惟其如此,人应该生活得更有价值一些。

挖掘自我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因为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某种愿望,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这个愿望而活。

挖掘自我、实现自我就是使人的愿望和潜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正是这种愿望才使得人追求成功人生。

在挖掘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愿望和潜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愿望而没有这方面的潜能,那么你的愿望就难以实现;具有某方面的潜能而没有这方面的愿望,那么也就难以自我实现。人的愿望与潜能的相互适应、相互磨合的过程只有在社会生活的时间中才能完成。

也就是说,人在生活中才能逐渐发现自己的愿望需要什么样的潜能,自己的潜能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愿望。

从成龙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己的愿望。

挖掘自己的长处并且发挥自己的长处,这需要很长一段过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成龙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父母是一般的打工族。成龙不喜欢读书,直到成名以后文化程度仍然很低。一次为影迷签名,影迷要求他写上“小莉,祝新婚快乐!”一句话,成龙非常为难,因为他只会写“小”和“快乐”三个字。就是这种文化程度,成龙居然成为集编、导、演才能于一身的世界电影巨星,这是成龙在漫长的时间里摸索和挖掘自己优势的结果。成龙小时候的理想并不是当演员,他的最大兴趣是练一身好武功,当个大武术家。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8岁时父亲就不得不把他送到香港著名武师、京剧武生于占元的门下,进了于占元办的中国戏剧学校。成龙的兴趣完全不在学戏,只是想学武功,为此经常受到师傅于占元的严厉体罚,但成龙毫不在乎,只要能学武,成龙什么代价都愿意付出。10年的功夫,成龙练就了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并且锻炼出了坚强的体魄和意志。

成龙8岁时因和师傅到夜总会表演特技开始接触电影圈。他从10岁开始当小童星直到20岁,演了不少角色,但是始终毫无影响。成龙揽镜自照,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在别人面前晃一千次也晃不出印象的人”。他对自己在这一行业里究竟有什么优势,究竟该怎么走还不清楚,1975年成龙失望地告别影坛去了澳大利亚,在那里,他白天当建筑工,晚上当调酒员。

1976年成龙在朋友的推荐之下在名导演罗维的《新精武门》一片中担任主角,影片上市后,赚了350万港元。但成龙还没有红起来,此后成龙在罗维公司拍了9部影片,一直扮演冷面凶悍的“硬汉”形象,也一直没有走红。导演罗维很奇怪:“成龙功夫又好,身手又漂亮,凭哪样不走红?”

就在罗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香港思远公司的名导演袁和平看中了成龙,让成龙主演喜剧影片《蛇形刁手》,袁和平认为成龙身材魁梧,性格粗犷,但没有那种冷峻、刚烈的肃杀之气,不适合演那类叛逆型的悲剧英雄,也不适合演英俊潇洒的正面英雄形象。袁导演从成龙偶尔的展颜一笑和克敌制胜的得意神情中发现了成龙的憨厚、调皮、可爱的因素,他认为成龙扮演喜剧性的人物一定会成功。

就从袁和平对成龙进行一番分析的这一时刻起,成龙终于发现了自己是一棵什么“树”,在《蛇形刁手》上映后,成龙一鸣惊人。1978年10月成龙主演的《醉拳》上映,成龙大红特红,被称为“李小龙第二”。接着成龙自导自演《笑拳怪招》下片,19天票房高达544万港元。成龙彻底走出了“李小龙”的阴影,奠定了自己在影坛的地位。

成龙在演《蛇形刁手》之前,已经在电影圈呆了16年,这16年成龙结交了一批文化高、有见识的朋友,给自己出谋划策,弥补了自己文化不高的弱点。然后在一次一次的演艺实践中,在一次次失败中发现了自己的种种“不可能”,逐步缩小了努力的点,终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可见,一个人“持之以恒”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发现并且塑造自己优势的过程,而不应当是一个简单机械的“铁杵磨成针”的过程。只有那些使优势更优的努力才是有价值的。

人的挖掘自我也就是在这种愿望与潜能的相互发现中实现的。这种发现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完成。也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完成。

成龙就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他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克服了失败,走向了成功。

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遍地开。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各种考验。受挫和失败是难免的。

很多人就是在这种考验中败下阵来,并不是说所有的失败都孕育着成功,成功只是留给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只要坚持到底,你就能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人生的目标容易设立,而实现目标的路却很难走,只有那些认准目标义无反顾的人,那些意志坚定、决不轻言放弃的人,才能达到挖掘自我的目的。

7.做自己想做的人

人生万事,都与选择密不可分!

选择即是智慧。你怎样选择就会怎样塑造人生。

世间的一切都是从选择开始,并最终决定于选择,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在每个人的面前都蕴藉着一个旷世亘古的真理: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我应该怎么活,对于这些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世间的一切都是从选择开始,并最终决定于自己的选择,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年轻人的选择,无论在频率还是在方位上都是最高、最繁杂的。因为人生刚刚开始,许多都还是空白,所以选择就成为第一。人的一生中,有许多选择。有大选择,也有小选择,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人生关键的选择就是那么几次。

人总免不了死,这是规律。对死亡方式的选择,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相对的权利和自由。但是,选择的不同,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生命效果。前不久,某大学一拨毕业生在京聚会,一位小姐颇引人注目。这不仅仅因为她修长的身材,具有南方女子风格的秀气与灵性,而是在座的许多男人对她都特别殷勤。不知是出于嫉妒还是一种逆反心理,某位男士有意回避她的问话,她没有在意,也没有吃什么,只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就微笑着离座而去。

她的身影从门口消失,可那位男士的眼前依然闪现着这个小姐脸上那不同常人的微笑。他问带她来的那位校友,他悄声告诉他:她是他们公司聘用的销售部经理,几个月前查出胃癌晚期,做了胃全切手术。这几天,又发现癌细胞转移了。下午她刚刚从医院化疗回来,她听说校友聚会,非要来凑凑热闹。

那位男士听后感到吃惊,一个女子,面对人类尚不能攻克的绝症,面对常人看来已经等待死亡的生命,却显得那么宁静和安然。他终于明白了,许多相识者对她的“殷勤”,饱含着对她的一种怎样的尊敬与关怀。

这也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才是对生命的珍视。人在这个世界上毕竟是短暂的,但是短暂的生命有的人可以给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就是灰飞烟灭、过眼浮云。这是选择的结果,也是选择的辩证法。

当社会供求关系发生倾斜的时候,社会上学理工科特别吃香起来。家长拼着老命把孩子送进理工科辅导班,考大学选择专业,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爱好和兴趣,通通被家长推上理工科这座独木桥。他们认为这种选择才是明智的选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上升到社会意义,他们会说,只有科学才能救国。这话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说有一定道理,但是,绝不能认为,只要有了科学,明天就一定是光明的。

据日本警方的调查,在日本地铁中不断施放毒气的邪教奥姆真理教的骨干,全部都是日本名牌大学理工科的高材生,没有一个是学习人文科学的学生。由于没有精确地统计,我们无法对学文科和学理科的犯罪率进行比较,也许这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是一个例外。然而,历史上曾出现的荒诞行为,却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证实这一现象不是个别的。

当年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德国科学家像大多数人一样,兴高采烈地响应德国皇帝的战争号召,93名德国最杰出的科学家甚至还联名发表了一篇《告文明世界书》,说服全世界人民向德国皇帝投降。

当时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他被同事们的愚蠢所震惊,他认为必须出来伸张正义,就和一位朋友起草了呼吁世界和平的《告欧洲人书》。然而,这份义正辞严的宣言却只有四位教授签名。

这些智慧的大脑究竟缺乏了什么?有人认为:智慧有善恶,知识无好坏,而这些科学家们没有学会分辨智慧的智慧,没有掌握支配知识的知识。当然,这也许是教育细化的悲哀,而不是科学本身的过错。但这其中绝离不开人的选择。

当有人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他会利用计算机不断扩展人类利用电子科学的能力,使人类的大脑得到更充分的拓展。但是,也有人利用计算机向人类的文明挑战,不断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在无情地扼杀人类的劳动,利用计算机网络把黑手伸进银行系统来攫取人类的财富。这说明,同样是武器,它可行善也可施恶,关键在于选择。

选择即是智慧。你怎样选择就会怎样塑造人生。

8.珍惜自己为第一要义

心理学家说,挫折后如果陷入负性情绪而不能自拔就等于自杀。

一个遭受挫折后,最关键是要自我安慰、自我调节,到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珍惜自己。

人类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并不珍惜,一旦失去,才会估量出它的真价值。

欢乐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要保持一种永恒的欢乐心态,必须在经历无数痛苦品尝无数忧伤之后,才会明白欢乐并不是一时的高兴,而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人生态度。

人在遇到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鼓励和支持。但是,俗话说“劝皮劝不了心”,外力还要靠自己内化,才能从根本土解决问题。所以,一个遭受挫折后,最关键是要自我安慰、自我调节,到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珍惜自己。

要珍惜自己,首先要珍惜自己生命的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癌症。因此人们几乎到了谈癌色变的地步。可是医生却告诉我们:真正是因癌症病魔而死的人不足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给癌症吓死的。有很多人一听说自己患了癌症,就感到自己必死无疑了,于是他们拒绝医生的治疗,即使勉强接受治疗,内心深处也早已放弃了希望。殊不知,放弃了希望就等于放弃了生命啊。

心理学家说,挫折后如果陷入负性情绪而不能自拔就等于自杀。所以,当你遭受挫折后为某种不公平而愤愤不平时,你不妨问问自己:“我还能活多久?”沿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就会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再有第二次。一个人有了生命的危机感之后,才会成熟、聪明起来,才会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每当问起自己“我还能活多久?”时,心里就会忽然变得一片空明——没有芥蒂,不再计较,也不再为名利所惑,而只想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做点自己愿意做的、有价值的事,不至于撒手西归之时,愧对父母和亲友,当一个人因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极强的挫折感,愤怒、忧郁得了一场大病时,住院期间,他会大彻大悟,觉得自己太傻了、太可笑了。计较那些什么名啊、利呀,又有什么用呢?气死了谁赔自己的命呢?是命重要还是名利重要呢?想到这些,他心里无限宽阔,从此之后,他再也不去计较名利,哪怕受到多么不公平的对待,他都能在一阵痛苦之后,泰然处之。很多人舍本逐末,并不懂得生命的宝贵,为得一官半职而卧薪尝胆,或为小名小利而打得头破血流,目的达不到便尤怨、便苦恼、便痛不欲生,糟蹋自己而不知。

人类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并不珍惜,一旦失去,才会估量出它的真价值。有一篇荒诞小说叫《自杀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是专门为准备自杀的人服务的。它让你在死前享受到所有的人间乐趣。于是,一对想自杀的青年男女在这里相遇后相爱了,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很愚蠢而准备继续活下去的时候,毒气已经放了进来,他们除了死已别无选择了。

在死亡面前,人生的一切真谛都会向你涌来,但残酷的是,当你大彻大悟之后;却为时已晚。所以,在生活中要常想着珍惜生命。这样想了,就会自觉地超越痛苦。世上永不凋谢的花一定是假花,完全红透的苹果一定是蜡做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欢乐与幸福中,痛苦是正常的,能够品尝痛苦但不被痛苦压垮的心灵才是真正健康的。欢乐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人要保持一种永恒的欢乐心态,必须在经历无数痛苦品尝无数忧伤之后,才会明白欢乐并不是一时的高兴,而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淡泊名利人生态度。经历了无数苦难都没有被苦难伤害了自己身体的人,才真正体会了苦尽甘来的滋味。

其次要会保护自己。

许多挫折都是人为造成的,有的人因为太锋芒毕露,棱角六强而挫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这种人就是不会保护自己。所以,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有才华,却使才华过旱地埋没,而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

例如,田汉的一生,“悲”多于“喜”,“苦”重于“乐”。他生于乱世,死于乱世,尝过追求理解的兴奋与快乐,也忍受过幻灭的悲哀与苦闷。他胸无城府、不诸世故,不会保护自己。他浪漫多情、痴迷艺术,在复杂的现实人生中他注定要吃苦受难。像田汉一样不会保护自己的有才之人受挫者不乏先例,让世人为他们婉惜。为了避免再受挫折,凡是棱角较强的人都必须学会保护自己。那么,如何保护自己呢?这就是要学会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是处事中最经典的哲理。人无论处在何种地方都喜欢听赞扬之辞,即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会为人处事者,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别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之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误伤自己。

中国有句话叫:树大招风,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会累及身家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这便是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并不是要违背人格去圆滑地做人,而是要你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究说话的艺术和方式,这样既可以表明自己的见解,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会伤害别人,也保护了自己。尤其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外圆内方更加显得重要。

9.认清自身潜能

人的潜能,是人的创造力,是创新,是发展。

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

当我们邂逅一位曾经山重水复而后又柳暗花明的友人时,一翻唏嘘,一阵叹息之后,往往都会问:

“这些年,真不容易,你是怎么活出来的?”

“人都是逼出来的。”那位历经沧桑的老友会这样平淡地回答。

当我们的同事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了意想不到的业绩时,我们会充满敬意又略带醋意地搭讪:“真想不到……怎么就给弄出来了?”

“还不都是逼的。”

“都是逼出来的。”

这样的话在生活中听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太多,可是又有谁想过,这平平淡淡的几个字,竟包含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和成功的真谛!

“逼出来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是人的潜能,是人的创造力,是创新,是发展。

日常生活中,人因一“逼”之下而发挥出超常智能和动能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飞将军李广,以善射闻名。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李广出去打猎,惊见草里有一只“虎”,情急之下应手放了一箭。第二天去寻找被射的老虎,等找到一看,哪里是老虎,分明是一块卧着的巨石。而箭头竟然没入石中。接着他又试射了几次,箭都是碰石而落。

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

有一天,一位女士上街购物,把四岁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返回时,在住宅楼附近碰到熟人,就停下来说话。突然,她发现自己家12楼的窗子开着,孩子爬在窗台上正向妈妈招手,她还来不及惊叫,孩子已经失足掉了下来——她丢下手中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向孩子奔去(请注意:她穿的是筒状裙子和高跟鞋)……就在孩子快落地的一瞬间,她接住了孩子。事后,人们作过上次模拟实验:从12楼窗口扔下一个枕头,让最优秀的消防队员从相同距离飞身来救,试了很多次,始终还差很远。

新纪录都是在比赛中创造的,而且竞争越激烈!成绩往往越好。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临考试前,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能够七步成诗,我们不否认其文采出众的一面,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刀架在脖子上”,因而才在七步之内吟成了千古绝唱。

逼上梁山、急中生智、背水一战、绝处逢生、狗急跳墙等等,这些成语就很好地道出了“逼”的功能。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促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被迫不要“无奈”,被逼是福。

要么是被“看得起”委以重托,要么是有好运气,否则不会“逼”到你的头上来。你有了,别人就失去了。

被逼,心态就会改变;被逼,就会有明确的目标;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被逼,就会马上行动。不寻求突破,不创新,就休想跨过这道坎,于是潜能在一逼之下因迅速集聚而爆发,如核聚变。

目标达成了,“被逼”的状态解除了,人发展了。

不仅不要怕“逼”,而且还应该主动“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逼自己,使自我经常处在一个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良好的紧张状态,使潜能时常处在激发状态。除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有这样的心态,另外就是要订立较高的目标来“逼”自己,来提升自己。

全世界最爱“自找麻烦”的人,年过半百的美国妇女卡罗琳·赫巴德算得上一个。这位和蔼可亲的美国人一方面是一位物理学家的妻子和4个孩子的母亲,另一方面又是随时准备到世界各地抢险救灾、拯救生命的勇士。她是“美国救灾行动队”的创建者和领导人。这上组织的宗旨就是“搜寻和营救”,无论国内国外,哪里有灾难,就到哪里去。

1988年12月,亚美尼亚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万!大楼、住宅、工厂、学校倒塌无数。赫巴德闻讯后几小时便登上飞往亚美尼亚的飞机。

她和其他营救队员在零度以下的严寒中,在覆盖几英里的废墟中摸爬8天,尽可能多地搜寻出还有希望救活的人……

卡罗琳·赫巴德参加的营救活动不计其数。他曾到过地震后的萨尔瓦多和菲律宾;去过巴拿马的密林中搜寻生存者;在纽约和田纳西州寻找因桥梁折断而受难的人;到过道飓风袭击后的南卡罗来纳州;到过飞机、火车失事现场和火灾水灾现场搜寻救援过丢失的孩子、失踪的猎人和溺水者……

人们无不为她抢险救人、见义勇为的事迹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当谈到20年来的收获和体会时,她说:“我喜欢遇到紧急情况时产生的那种紧张感,那种兴奋感。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时,我会感到一种满意、一种自豪。在受灾现场,你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坏的一面。而且我也曾处于某种危难境地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品尝生活,活出了新意。”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别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潜能的力量,大大的!

逼自己,一方面要勇于接受挑战,把自己丢进新条件、新情况、新问题中,逼到走投无路,才会想方设法;破釜沉舟,才会背水一战。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律”来逼,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来逼,用行动结果来逼。以创新之举逼出创新的行为,得到创新的结果。创新是潜能发挥之始,亦是潜能发挥之终。

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 sHlG8OsBfwLeQkdAYc/4nlplJz2khSNYXzvvSbqYJoEqqrua5PBZ82sXyQf8Hl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