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红颜祸水说

1.妲己误国,还是殷纣亡国?

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商朝末代君王。千百年来,人们把商纣灭亡的原因归在妲己身上,并因此出了一则成语:“助纣为虐”,照此说来,妲已即便是帮助纣王做了坏事,总还不至于因她亡国吧!在一个男权社会里,一个女人真的有如此威力吗?

据说,商朝的灭亡是因妲己误国,我们先不说这种说法的正与误,来看看纣王都做了些什么?

商王朝的第三十位帝王辛,身材高大,举止潇洒,见多识广,聪明过人。按理说,他有可能成为一个很贤明的君主。然而,帝辛心性邪恶,道德低下,他自恃自己的聪明,拒绝任何人劝告;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掩饰任何错误。最终他得到了一个“残义损善”的谥号“纣”。

纣是中国历史上最暴虐的君王之一。

纣有三位辅政大臣,也就是后世称的三公:九侯、鄂侯、西伯。九侯的女儿是纣的妃妾之一,她既然能被选入宫,必然是花容月貌,再加上父亲是三公之一,有高贵的家世,按说应十分得宠才是。嗟呼,闺房之中,爱是第一,敬是第二。她既抓不住丈夫,又无法击败竞争者苏妲己,自然大祸临头。有一天,她看纣的暴虐统治太苛刻了,便劝了几句,不想一下激怒了纣王,纣下令把她处斩,接着,可能是迁怒,也可能是预防报复,又把她父亲九侯也处斩,而且剁成肉酱。鄂侯一瞧,如此君王,实在古来少有,极力规劝。但是,他忘了,暴君有缺少人性的一面。纣一怒之下索性连鄂侯也一并剁成肉酱。九侯女儿应是中国历代皇后死于非命的第一人,并且是死于丈夫之手的第一人,可惜姓名不传,事迹又少,然而惨剧终是惨剧。

西伯侯姬昌听到九侯、鄂侯被纣王剁成肉酱的消息后,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帝辛啊帝辛,你竟这样残害忠良,伤天害理啊!”不想有人把这句话报告给了纣王,纣王勃然大怒。纣王本来就嫉恨姬昌,姬昌行德政、施恩惠,被周部落称为“圣人”。纣王对他一直怀恨在心,这下被纣王抓住了把柄,他下令逮捕姬昌,囚禁于关里(今河南汤阴)。下令处死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并把他剁成肉酱,再做成肉羹,然后纣王派人把肉羹送给姬昌,强迫他吃下去。事后,纣王得意洋洋地在朝中宣称:“都说姬昌是圣人,他连亲生儿子的肉也吃嘛!”

纣王吃喝玩乐,伤天害理,搞得天怒人怨,国势一天天衰落,纣王的叔父比干寒心极了,有一天,他不顾阻拦,一头闯进宫里,要与纣王说个清楚。纣王在宫中正拥着妲己调情作乐,被叔父冲散了兴头,好不气恼,阴沉着脸问道:“你有什么事非要在这时候来不可?”比干对纣王说:“我有很多的话要说,但今天只说一句话,国家危急已到了极点。”

纣王一听叔叔这丧气话,看看皇叔的一副认真严肃的神情,只觉得好笑,说:“你老糊涂了,尽说混账话!”说完,拉着妲己一走了之。

倔犟的比干,想以自己的行动感化纣王,以唤醒他的良知。纣王拂袖而去后,比干三天三夜,既不吃又不喝,一步也不挪地站在那里。沉醉三日醒来的纣王,见比干仍在官中没有离去,一股无名之火直窜脑门,“你这样顽固不化,竟然以绝食来要挟我。你当我会怜惜你?你这样的人,死一百个,我也不会皱一皱眉头。”

比干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大王,你终日嬉戏享乐,沉醉不醒,你已经众叛亲离了知道吗?你不睁眼看看,西岐的姬发,对商朝虎视眈眈,大有一口吞灭我朝之势啊!”

纣王不耐烦地打断比干的话,说:“我是天子,有天命在身,任何人都奈何我不得,何况小小的姬发,他老子姬昌还不被我制得服服帖帖,他送小子还能翻天不成!你不要危言耸听,扰乱朝政,信口胡说离散人心。”纣王说着,又冷笑了两声,搂着妲己,接着说:“满朝都说你比干是一个大贤人,人说贤人的心有七窍,可我们从来还没见过,今天倒想看看你比干,是真贤人还是假贤人?”比干气得浑身发抖,愤怒地喊道:“纣啊!你这没人性的狗东西,你……”话未讲完,纣王已对武士大喊:“快,把他的心挖出来,看看是怎么长的!”

武士们一拥而上,把比干绑在大殿的柱子上,用利剑划开了比干的胸膛,随即把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捧到了纣王面前。纣王看着还在跳动的心脏,用手指了指,对妲己说:“比干的心哪有七窍?他怎能妄称是贤人?这样的人,也要来教训我,太自不量力了!”

比干之死,斩断了大臣们对商王朝最后一缕感情。

纣王一生与醇酒、美色分不开,他酷爱饮酒,居然能一连几天杯不离手,是一个真正的“海量”。他在沙丘(今河北巨鹿)扩建皇家御苑,投人巨大的人力、财力。一年之后,御苑竣工。只见苑囿相连,台阁相望,苑中布满了名贵花木,珍禽异兽。苑中开凿了一个大池,池底用颜色不同的鹅卵石铺砌,池中灌满酒,称为酒池。醇香的酒味,飘散空中,几里路外都能闻到。酒池四周树枝缠上锦帛,挂上一串串烤肉,称作肉林。向来以豪饮闻名的纣王带着妲己,泛舟子酒池之上,渴了,随手就舀酒喝,饿了从肉林取肉吃,逍遥自在,尽情享受。

不仅如此,他还修建了一个方圆3里、高千尺的鹿台。鹿台四周,广建苑囿,珍禽异兽,在这里追逐嬉戏;奇花异草,在这里争艳斗妍。更有那巧夺天工的池塘,碧波粼粼;茂林修竹的假山,曲径通幽。纣王每天和他的近臣们在鹿台上饮酒作乐,和他的美女们调情骂俏。酒足饭饱之后,到鹿台四周的苑囿中去划划船、观观景。

昏君纣王,无论他的想法荒唐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变成现实。酒是酿酒的人一滴一滴酿出来的,要注入池中,能浮起船来,不知多少人要为他这一荒唐行为付出汗水!熟肉挂在林中,比摆在盘中,要增多千百倍,这要从人民的血汗中去榨取。可是,纣王不管这些,在他的头脑中一个更荒唐的想法产生了。一天,他在苑囿中看见一对梅花鹿自由自在地追逐着调情,便想人若能如此岂不快哉。于是,一声令下,3000男女,赤身裸体,来到酒池肉林,纵情狂欢。纣王命令,今天必须把酒池的酒喝干,肉林中的肉吃完。可是,哪里办得到哟。酒没有喝干,肉也没有吃完,3000男女已经变成横躺竖卧、你挤我压的3000堆烂泥了。

纣王的暴虐荒唐行为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对,为了对付这些大臣,他制造了一种叫“炮烙”的酷刑,即用铜铸成空心柱子,悬空架起,下面是烧红的炭火,铜柱外表涂上膏油,命武士举刀,逼着受刑者赤身裸体地从铜柱上爬过去,受刑者被铜柱烫得皮焦肉烂,呼天抢地哭喊着,爬不出一截就会掉下去,摔在炭火中。他们扭动身躯,拼命挣扎,很快就被活活烧死。纣王与妲己高坐在鹿台上,一面饮酒,一面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惨绝人寰的刑罚。

纣王的暴虐荒唐到了一定程度,一次,他与妲己坐在鹿台上饮酒赏雪,远远地看见两个人担柴涉水过河,一个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另一个是五六十岁的老者。可是,令人奇怪的是:那老者走到河边,毫不犹豫地脱掉鞋子,跳人水中,哗哗地趟过去,穿上鞋子,扬长而去,好像水一点儿也不冷;那年轻人却犹犹豫豫,脱掉鞋子后试了几试,方才下水,过河后坐在地上,用大衣襟包着自己的脚,揉搓了许久,方才穿上鞋子挑起担子走去,边走还边歪歪斜斜的。

商纣王不解,问道:“这年轻人为什么比那老者还怕冷?”

妲己回答道:“这是因为,那老者是他父母在壮年得的子,腿骨里满是骨髓,所以一点儿也不怕冷。那年轻人则相反,是他父亲在年老时得的子,腿骨里是空空的,所以最怕冷。”

商纣王听妲己说得有理,想不到自己美人儿的学问竟然如此渊博,禁不住高兴地逗她道:“随便妄说,我却不信。”妲己瞟他一眼,平静地说:“你不信?把他二人的腿截下来看一看,你就信了!”就这样,这一老一少的过路人,被无端地截去了双腿。

又有一次,纣王对怀孕的女人发生了兴趣,下令割开孕妇的肚子,把胎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呜呼,断腿还有活的可能,孕妇只有惨死。

这就是历史上的商纣王。

其实商纣王灭亡绝非是妲己的责任,而是纣王自身的责任,这其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主观上讲:

首先,他频繁发动战争,穷兵黩武,使人民苦不堪言。

其次,其生活奢侈荒淫。自古君王皆好色,但像纣王这样胡搞的却在历史上找不出几个来,找出来的都是亡国之君,如隋炀帝等。

其三,行为残暴,绝不是草菅人命4个字所能形容,简直是灭绝人性。

其四,滥杀大臣,残害忠良,使正真朝臣彻底对商王朝失去了信心。纣王的罪行,其乃罄竹难书,流恶勿尽,又岂有不灭亡之理?

从客观上分析:

在商纣继位之时,商朝就已危机四伏,以陕西岐山为中心的另一部落周迅速崛起,并逐渐向东扩展领地。在周文王时,就曾率兵讨伐商王,但没有成功,反被纣王捉住,囚禁起来,后来纣王又放了周文王,并封他为西伯。周文王被释放回到周后,并没有放弃讨伐商朝的打算,反而是在积极隐蔽地进行伐商的准备工作。他为了联合各族人民共同灭商,主动调整了与这些部落的关系,就在周朝积极进行战争准备的同时,商纣王还根本没有察觉到。周文王为了麻痹纣王,表面上对纣王特别温顺,并把自己装成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的样子,以掩盖自己积极进行战备的实质,致使纣王放松了警惕,认为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在周文王死后,周武王为了测定各国对周的态度有没有变化,在公元前1029年载着文王的灵牌兴师东进,以观察各诸侯国的态度,在来会盟的八百诸侯都认为可以伐商后,武王便又率军西归,回到了周。做了上面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周武王仍不满足,他要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攻打商朝。因此他不断派出间谍去刺探情报,当他得知商朝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禁,微子又出走后,认为攻打商朝的时机已成熟了,便约会各诸侯国讨伐商朝。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率兵车三百乘,近卫部队三千人,甲士四五万人,联合各诸侯国大举伐商。直扑商朝都城朝歌,队伍路过孟津之时,又会合了前来助阵的各诸侯国军队,兵力更加强大,周朝军队所到之处,商军纷纷投降,2月4日已进军到距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这时,商纣王还在庆贺打退东夷的胜利,听说周朝威风凛凛地杀来之后,急忙停止了歌舞,撤除了酒席,仓促布置对付周朝。这时,商朝的主力还远在东南作战,一时之间根本调不回来,只好把从东夷抓回的战俘都统统组织起来,勉强拼凑了17万军队,由商纣王亲自率领,开赴牧野,企图阻挡周的进攻。2月5日凌晨,武王召开了誓师大会,发表了气壮山河的誓词,历数了纣王的种种罪行,所有将士同仇敌忾,誓与纣王决一死战。不想,战争一开始,商军的奴隶和战俘就纷纷倒戈,不仅不拼命作战,反而帮助周军作战,商纣王的十几万军队,顷刻土崩瓦解。商纣王无可奈何,只得连夜逃回了朝歌。他自知难免一死,于是登上鹿台,搬出宝库里的金银珠宝围在自己身边,自焚而死。牧野之战,宣告商王朝600年统治的结束和周王朝统治的开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因决定其发展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即使不是周灭掉了商,也必然会有另一部落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也许事情不是发生在公元前1027年,也许不是发生在牧野,但是,由于商王朝的内部原因,它迟早是会走上灭亡的道路,因而我们说,内部原因才是首要原因,而外部条件只是第二位的因素。

商王朝的统治尽管长达600年,但是,商王朝自祖甲以后,已经逐渐走向腐朽没落,它所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已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最高统治集团又是横征暴敛、恣意享乐。比如,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给死去的奴隶主殉葬,一次竟杀死成百上千的奴隶。而到了商纣统治时期,其腐朽已到达极点,社会危机十分严重,阶级矛盾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在牧野之战中出现奴隶倒戈的现象。所以我们说,从根本土讲,商朝内部的腐朽,所实行的高压政策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才是他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些根本原因还需要外部条件去配合,文王和武王正是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这才是商纣灭亡的真正原因,至于妲己亡纣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其实君主好色与女子误国根本是两回事,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纣王固然残暴,妲己固然妩媚祸国,但在商纣灭亡的根源里,还隐隐约约透出这样一种道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内因与外因相融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化。外因不可抗拒,但内因却实买在在是由人为而致,即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也总可以拖延甚至向后推迟它的因果反应。

2.谁是“烽火戏诸侯”的罪魁祸首?

或许是褒姒真的有倾国倾城之貌;或许是周幽王是个好色之徒;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因为君王好色,自古而然,可是有一点令周幽王很烦,就是这位美人却从来不笑。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听信了谗言,于是就有了“烽火戏诸侯”之事,因此加速了西周的灭亡,那么这又能怪谁呢?

中央电视台播出过的润迅寻呼台的广告十分富有“冲击力”,广告词是“一呼天下应”,广告的画面是城下千军万马,城头美人微微一笑,其拍摄制作可谓是“大手笔”,只是把“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的历史传说用在此处,颇为耐人寻味,据说当年褒姒一呼尚应,二呼无应,西周因此而亡国。不知商家是否忌讳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或许,今天让女人来呼应天下,是这个时代妇女解放的结果吧!

如今,“褒姒一笑而灭周天下”,几乎成了一句概括力极强的成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褒姒的“笑”确实跟西周的灭亡有关,但不是“笑”使西周灭亡,设法让褒姒“笑”的人才是西周灭亡的真正的罪魁祸首。

西周因宠爱褒姒的周幽王被杀,其子周平王东迁而灭亡。西周的统治到周宣王时已经是腐败不堪了,离真正的灭亡,已经为期不远了。

等到周幽王继位时,朝政更加腐败,周幽王不思进取,在吃、喝、玩、乐上倒是颇有一套,周幽王在中国的封建君主中也是排行在前的。除了酒肉,就是女人,至于政事,他是不管不问的。他派遣大臣,广搜天下美女供他淫乐;在物质生活上,他虽未搞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但也穷奢极欲。在这种情况下,他根本听不进正直的劝谏之言,对于谄谀奉承,他反而甘之若饴。于是,朝野之上怨言四起,西周己亡在眉睫了。

幽王即位的第二年,王都镐京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据《诗经·十月之交》记载,这次地震的情况是“百川沸腾,山冢坍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震之后,紧接着是大旱,“三川皆竭”。这一系列天灾,使本来就困苦不堪的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地震、天旱本是自然现象,但在古代社会里,人们一致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和惩罚。人们应该好好地检查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以获得上天的原谅和庇护,否则,必致亡国。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几乎每一次大的天灾或异相出现,如地震、台风、旱涝、日食、慧星等,都会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恐慌,因这些现象出现而招致朝廷内阁大臣引咎辞职的事,真是数不胜数。这次镐京地震,周幽王的大夫赵叔带正好借此上书劝谏幽王,赵叔带说:“地震、山崩、地陷、旱灾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大王应当找正直而有才能的人来矫正国家的失误,以求上天的原谅。在这多灾多难的时候,怎么能派人到处去找美女呢?”周幽王恼羞成怒,把赵叔带草去官职,轰出门去。有一个姓褒的大臣十分正直,他气愤地对周幽王说:“大王不怕天灾,不问国事,反到亲小人,远贤臣,如此下去,这国家肯定是保不住啦。”周幽王昏庸至极,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关进了监狱。从此,再也无人敢劝周幽王了。

这位姓褒的大臣被关在狱中3年,幽王似乎已把他忘了,看样子一辈子也别想出来了。他的家人十分着急,就想办法救他出来。他们知道幽王喜欢美人,就千方百计地设法弄到了一个美女,献给了幽王。这一招果然十分灵验,当时就把他从牢狱里放了出来。其实,这个美女原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既是贫苦出身,虽然天生丽质,但并不会唱歌跳舞,这位大臣的家人找到了她以后,就出高价买下,并把她当作褒家的人,改名褒姒,教以歌舞及侍候君王的方法,然后把她献给了幽王。幽王一见褒姒,如获至宝,褒姒的天生丽质及其淳朴健康的体魄使周幽王迷恋欲狂。但惟一使周幽王遗憾的是:褒姒从来不笑。如果这个历史传说是真实的话,那么肯定是因为贫苦出身的褒姒心怀凄苦,不愿以身奉事这位无道的昏君,虽然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也终日郁郁寡欢。

周幽王虽得褒姒朝随夕伴,但越是夜夜侍寝、日日随游,周幽王就越觉得褒姒是个冷美人,就越想让她笑一笑。周幽王想尽千方百计,褒姒始终难得一笑,最后,幽王终于黔驴技穷,不得不张榜悬赏:谁能让褒姒笑一笑,就赏千两黄金。这就是“千金买笑”这一成语的由来。

当然有许多人妄想发财,前来献计献策,可是这些办法并不能让褒姒笑,只能使褒姒生气。倒是有一个极会奉迎的奸佞小人虢石父会出主意,他让周幽王点燃烽火台,等诸侯们的兵马来到,看到并无敌兵,就会垂头丧气地乱哄乱窜,褒姒看到那种情景,肯定会笑的。

昏聩的周幽王竟然同意了虢石父的话,但这烽火台是万万不可轻易点的。烽火台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报警设施,因为当时的周王朝不仅在经济上并且在军事上也要靠周围各个小诸侯国的拱卫,一旦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报警。当时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西安市的长安县内,西、北两边都靠近戎狄等少数民族,很容易遭到袭击,所以,西周在骊山下设了烽火台。烽就是烟,火就是火光,一旦点燃,白天则浓烟中天,晚上则火光映野,几十里外即可看见,下一个烽火台也立刻点燃,这样就能迅速传警,诸侯也就会即刻带兵相救。

骊山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周幽王带褒姒来骊山这天,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知道了这件事,怕出乱子,就赶来阻止。但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反说自己是放放烟火,解解闷,没什么了不起。就这样,周幽王终于点燃了烽火。邻近的各小诸侯急忙带兵赶到都城镐京,听说大王在骊山,又急忙赶到骊山,可一看不像打仗的样子,根本没有任何敌情。周幽王站在高台上对他们喊:“你们辛苦了,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被如此戏弄一番,十分气愤,他们的兵马也像无头苍蝇一样在骊山下嗡嗡乱转,各诸侯国不同的旗帜和军服交错混杂,显得十分滑稽。褒姒看到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场面,据说真的冷笑了一声说:“亏你想得出这种主意!”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褒姒给周幽王生了个儿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因为极为宠爱褒姒,就把她立为王后,把伯服立为太子,把原来的王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立后废后或是废立太子历来是大事,周幽王同时废立王后太子的事在朝野之上更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况且被废王后的娘家还不是一般人呢!原来,被废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被废的太子直白就跑到了他的外祖父家申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去哭诉,当申侯知道自己的女儿被废,宜臼将被杀害,自己也要被幽王治罪时,既感到害怕,又感到愤怒。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为了泄愤,申侯竟暗中串通邻国郐国和犬戎一同攻打镐京。犬戎一直想劫掠镐京,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既是申国相约,又估计不会有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前去救援,就欣然前往。

当兵临城下的时候,周幽王赶紧让虢石父点燃了烽火台,烽火燃烧了几天几夜,各诸侯国始终没派一兵一卒,他们以为这是在给褒姒逗乐,不愿意劳师动众地白跑一趟。镐京的兵马并不多,大将郑伯友率兵出去抵挡了一下,势单力簿,被敌人围住射死了。周幽王、虢石父,还有太子伯服一同逃到骊山,也被犬戎拿住杀害了,那个关在深宫中一直未曾真正笑过一次的褒姒,也被犬戎捉去了。被犬戎射死的大将郑伯友是郑国的国君,他的儿子听说父亲战死,就带领大军前来复仇。郑国的军队素来强大,再加上哀兵必胜,到了镐京就连打胜仗。申侯原来也不过打算借犬戎的兵马来逼迫幽王,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复位,没想到弄成这个局面,也感到后悔,就暗中写信给其他诸侯国,请他们出兵援助。犬戎看到各路诸侯到来,就把周朝的所有货物宝器全都弄走,放火烧掉镐京,撤兵而去。

犬戎撤兵后,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等人把原来的太子宜臼立为王,称周平王。同时虢公翰等拥立携王,这就出现了“两周并立”的局面。平王得到了一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的支持,十多年之后,晋国攻杀了携王,西周又告统一。但镐京地近犬戎,屡屡遭到袭击,防不胜防,再加上镐京的房舍毁坏很多,无法修复,于是周平王决定放弃西周的旧都,东迁洛邑(即今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终于迁都洛邑,西周灭亡,东周立国。

纵观西周灭亡的教训,当然主要是因为西周末期的几代统治者生活荒淫无道、政治混乱所致。几代统治者如此延续下来,社会问题越积累越多,以至人心离散,无法收拾。至于周幽王直接导致败亡的导火索,则有两条,一是烽火戏诸侯,—是废除申后和太子。拿政策法令当作儿戏,那就会使臣下无所适从,政治混乱,从而招致怨怒,至于以烽火传警来招集兵马大开玩笑,恐怕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此以国家社稷为儿戏,国家不亡,才是天理难容。其次是废除王后和太子。立后立嗣是一个君王的头等大事,本须慎重考虑。中国历史上因立后立嗣的事不知出过多少次乱子,多少人头落地,何况申后是申侯的女儿,而西周王朝自已又十分虚弱呢?一般说来,废立王后都首先要考虑外戚的势力,否则必定后患无穷。幽王废掉了申后,要杀太子,却又让他跑掉,要治申侯的罪,却又让他得知内情并自由活动。

褒姒作为历史的替罪羊,实在是无辜的。作为一个贫寒女子,完全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她不过是深宫里的一只小鸟,她的一颦一笑跟国家的兴亡成败绝无干系。让这样一个女人来担负国家兴亡的责任,只能证明男人的虚弱和无耻!历史已矣,现实犹在。褒姒之案已翻,但替罪羊却代代有之,只是他们的命运还未必比得上当年的褒姒!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违。历史终究是历史,只能作为教材,给人指路,为人提醒,等到铸成大错再去思考恐怕为时已晚。

3.真的是西施亡吴吗?

千百年来,西施亡吴似乎已是历史定论。最起码有两点就值得怀疑:一是吴王夫差好大喜功,连年穷兵黩武,大肆挥霍,掏空了吴国国库;二是越王勾践忍辱复仇的决心之大,如果二者舍其一者,恐怕再有几个西施也难以亡吴吧!

西施亡吴的故事,历经两千多年的渲染,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千百年来的想像中,西施的形象、经历和结局是各种各样的。明代大戏剧家梁辰鱼的名剧《浣纱记》极力渲染了西施与越国大夫范蠡之间缠绵悱侧而又凄婉悲苦的爱情,为了越国的存在,西施深明大义,抛弃儿女私情,深人虎狼之穴前去献身。在故事中,作者以极其善良的愿望让西施与范蠡泛舟太湖,使有情人终于聚首。但作者忘记了,人格是不能分裂的,并不能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西施既爱范蠢,又怎悉心侍奉吴王而专宠呢?她对吴王的奉献是否有悖于人性呢?

现代戏剧家的想像更是千奇百怪,上海的一位剧作家写到:在越国欢迎西施归来的仪式上,大家忽然发现西施竟怀着吴王夫差的孽种,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构成了政治、人性与伦理间的大博斗。有的作家写:吴国灭亡后,西施竟不愿意回到越国,因为她真心地爱上吴王夫差。在这里,令我们感动的是,西施已经不是一个符号,一种工具,一件物品,而是被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来对待了。

那么,西施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据可靠的历史记载,越国灭吴后,家乡的父老竟把她沉在水里活活的淹死,因为她与亡国联系起来,是个不祥的女人。不管你是由谁选送到吴国,不管你为越国灭吴出了多大的力,现在越国不需要你了,而你又是一个浑身沾满了亡国气息的女人,是一个最遭人忌讳的女人,又是一件工具,那么,不死而何?

根据当时的习惯和越王勾践的性格逻辑推测,西施的结局也只能如此。那么,越国、吴国,勾践、夫差以及范蠡与西施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西施到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春秋末期,也就是正当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南方处于苏州一带的吴国和处于会稽一带的越国正进行一场兼并战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就不顾大臣伍子胥等人的劝阻,趁越国举丧而带兵进攻,越王勾践亲自带着大军去迎战,两军在醉李(今浙江省嘉兴市)相遇。越王一看吴军阵容严整,无法冲击,就派出预先准备好的三十多名死囚犯,让他们光着膀子,一排排地走到吴王的军队前说:“我们的大王得罪了贵国,就请我们替大王赎一点罪吧!”说着一个个砍下了自己的头颅,倒地而死。

吴军正在惊恐疑惑之际,越军忽然发动冲锋,吴军阵脚大乱,来不及抵抗就仓促逃跑,后又被越军的伏兵一阵截杀,连吴王阖闾都差点做了俘虏,被越将灵姑浮砍去了一个脚趾,打成重伤。吴军大败,在回国的路上阖闾因伤势过重而死。

夫差继承了王位,他发誓要报杀父之仇,他让一个人专门负责提醒他,每天向他高喊几次:“夫差,你忘了越王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流着泪大声回答:“不敢忘,不敢忘。”就这样,刚过3年,夫差就迫不及待地发兵越国,前去复仇。

吴王夫差亲临前线督战,首先在太湖上消灭了越国的水军,越王勾践只好逃到了会稽山上躲起来。吴军上岸后杀掉越国的百姓,烧掉越国的村庄庄稼,抢走越国的牛羊,很快包围了会稽山。勾践无计可施,就同大夫文种商量,想去求和。文种分析吴国内部的情况说:“吴王有两个大臣,一个叫伍子胥,一个叫伯豁。伯豁害怕伍子胥的功劳太大,会压住自己的权势,总是设法同他作梗。还有,夫差很怕伍子胥,见了他总觉得像是学生见了老师一般,但和伯豁却很投缘。因此,如果我们先打通伯豁关系,伍子胥上个人想阻止讲和,恐怕也不能了。”

于是,勾践派文种去试一试。文种先去找到伯豁,奉上白璧20双,金千两,又选送了8名美女,请求伯豁在夫差面通融,并对伯脾说:“自古以来征战杀伐无非是为了让别的国家臣服,如果您不允许越国讲和,越王的5000甲士还可一拚,到那时,我们烧掉房屋,毁掉财宝,那吴国就什么也得不到了。我们越国就是看您比其他的人都高明,才来走您的门路。”文种这番软中带硬的话说服了伯豁,他当晚就说服了夫差。

但在第二天君臣聚会议事时,伍子胥坚决反对,他说:“大王不灭掉越国,怎报先父之仇?吴、越同处东南,不允两国并存,今不灭越,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将来肯定会灭掉吴国的。”伯豁说:“越王愿做臣下,愿亲身入吴奉侍大王,先王的仇也就报了。您当初也曾给父兄报仇,为什么不灭了楚国,反答应楚国求和呢?难道您自己做忠厚长者,却要大王去做刻薄小人不成?”气得伍子胥无话可说。于是吴、越讲和。

勾践留下文种在国内治理国家,自己带了夫人、子女及范蠡等300名官吏来到吴国。吴王让勾践夫妻俩住在石屋里给他管理马匹,范蠡则做一些奴仆的工作。每当夫差上街的时候,勾践总是给他牵着马,任人指点讥笑。勾践可以说做得百依百顺,毫无怨言,连夫差都觉得不忍心了。3年后的一天,勾践扶生病的夫差前去大便,待大便过后,勾践回屋告诉夫差说:“大王的病凶期已过,不几天就会完全好了。”夫差问他何以得知,勾践说:“我察看了大王刚才的粪便,又闻了闻气味,知道大王的病气已排泄下来了,所以说大王不几天就好了。”

夫差听后很感动,恰巧过了几天病就真的好了。于是,他就放勾践等人回国。勾践一回国,立刻同文种商量富国强兵以灭吴国的方法,文种说出了7条灭吴之策:

一、多送贿赂给吴国,让吴国上下欢喜;

二、借、买吴国的粮食,弄空他们的仓库;

三、送美女给吴王,诱其荒淫无道;

四、多送吴国木材、砖瓦,使其大兴土木,以消耗国力;

五、派遣细作去当吴国的臣下;

六、收买大臣,散布谣言,使忠臣良将避退;

七、自己多积粮草,多征兵马,勤加操练。

勾践开始了他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计划。在婚娶生育上作出明确规定:年长者不得娶年轻的夫人;男子20、女子17尚未成亲者其父亲受罚;即将分娩的女人须报官以便派医官照顾,保证婴儿的成活;生男国家赏一壶酒,一口猪;生女赏一壶酒,一口小猪;有二子者,国家养活一个;有三子者,国家养活两个;七年之中,国家不征任何税收。

越王勾践不忘耻辱,卧薪尝胆,因此,越国上下虽苦于应付对吴国的进贡,却是紧密地团结在越王的周围。

不久,吴王准备建造一座姑苏台,越王就送去了几根少有的大木料,吴王为了不糟蹋木料,就把姑苏台加高加宽了一倍有余,并对越王的忠心感到很高兴。

越王一看第一条计策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就开始实施第二条计策——美人计。

勾践要范蠡去找美女,范蠡说:“我早就替大王预备下了,她甘愿以身事吴,为国捐躯。她名叫西施,是越国著名的美女,不仅美丽,而且慧外秀中。再加上一个帮手郑旦,应能完成大王的使命。”于是,勾践就让人把西施和郑旦送到了吴国。

西施的出身虽无明确记载,但从其与丑女为邻和从事浣纱劳动的传说中可以推测她应是穷苦出身。据说西施极美,犯心口痛时双手捧心,眉头微蹙时的形象就更美了。她有一个女邻居叫东施,人长得很丑,却十分羡慕西施的美丽,她见西施捧心美极了,也学着她的模样捧心皱眉走回家去。她本来就丑,这么一来就更丑了,吓得周围邻居都跑开了。所谓“东施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就是指的此事。

西施虽然贫困,却十分聪慧,据说范蠢爱上了她,两人做了情人,为了帮助越国灭吴,范蠡劝她到吴国去。西施说:“国王和官吏们被拘系在吴国,我是知道的。国家的事是大事,儿女私情乃是小节,我哪敢为了爱惜自己微不足道的躯体而辜负了天下人的厚望呢?”在临行时,西施又有所犹豫,范蠡劝她说:“你如果能够轻松愉快地前往吴国,咱们的国家也许会保存下来,你我也可能会活下来,我们俩后会有期,也是有可能的。你如果执意不去,我们的国家就会旋即灭亡,你我也会同为沟渠之鬼,哪里还能结百年之好呢?”范蠡又交待了一些做事的方法和见机行事的诀窍,就把西施送到了吴国。

西施来到吴国,吴王一见西施当世无双的美貌即刻着迷,西施不凡的谈吐和超人的见识也使吴王佩服。西施知道,只靠色相迷惑住吴王是用处不大的,要想加速吴国的败亡,一是以自己的见解取得吴王的信任,二是在参政中寻找机会祸乱吴国。

一天,正当吴王陪着她玩到兴头上的时候,西施却故作娇嗔地对吴王说:“英雄好汉不应该终日沉浸在温柔乡里,应当驰骋疆场,为国争光。像你这样成天陪着我们,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光,消残壮志吗?”吴王听了这些话,不禁肃然起敬,忙问道:“那我该怎么办呢?”西施说:“大王是否知道当今天下大势呢?鲁国的三家大夫为扩充自己的势力争得你死我活,根本顾不上国家;齐国自从晏平仲死后,真是国无贤士了;楚国呢,离咱们最近,可自从战败之后至今尚未复之;晋国就不必提了,自晋文公死后就失去了霸主地位。如此看来,天下诸侯无一能同大王相比,大王不趁此时大展宏图,又要等到何时呢?”

这番话直说得夫差血脉贲张,既对西施钦佩不已,又决心出去闯闯天下。

就在这时,齐国因为鲁国绑架了齐悼公的妹夫邾国国君,就邀请吴国一同出兵攻打鲁国,吴王当即发兵相助。鲁国一看两个大国来攻,马上放了邾国国君并派人前去赔礼,齐国一看目的达到了,就不愿再打,让吴国退兵。吴王正想趁机显示威风,就发怒道:“你让进军就进军,你让退兵就退兵,难道吴国成了齐国的属国了吗?”吴王仍然率兵前进,直取齐国。

鲁国一看吴国攻打齐国,又立即派人送礼,要跟吴国一起攻打齐国。吴、鲁联合攻齐,齐国一片混乱。齐国的大夫杀了齐悼公,向吴国求和,愿意年年进贡。吴王没想到稍一出去,居然收伏了齐、鲁两国,这使他大为得意,也就更为宠信西施。

勾践见第二条计策生效,就开始启用第三条计策——掏空吴国的国库。有一年,越国的收成不好,越国大夫文种来吴国求借10万石粮食,说是明年稻熟即还。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怕借了不还,有的怕越人有诈,还有的觉得越国年年进贡,连粮食都不借,未免太不近人情。在议而未决的时候,吴王就去问西施。西施倒是旁征博引地说了一通,弄得吴王既钦佩又难堪。

西施说:“大王亏得还想称霸天下,连这一点小事都决断不了,如果真的不懂,学学前人的样子好了。早先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的时候,就号召大家救济遭到饥荒的国家,后来秦穆公还卖大批的粮食去救济敌国的百姓,何况现在越国已经归附大王了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你不借粮食他们,难道让他们都活活地饿死吗?”吴王觉得西施说得十分透彻,当时就高兴地答应借10万石粮食给越国。

第二年,文种如数送还粮食,吴王见越国如期如数送还粮食,十分高兴,又见送来的稻子颗粒饱满硕大,就下令用这10万石稻谷做种子。吴人种上以后,迟迟不发芽,待发觉种子都烂在地里,早已误了季节,无法播种了,吴国这年几乎颗粒无收。吴人只埋怨吴王不顾水土差异,硬使越国的稻谷做种子,哪知这些稻谷都是被文种煮过晒干的。

勾践想掏空吴国国库的计划在逐步实施。

越王见吴国闹了饥荒,就想发兵攻打。文种劝阻道:“为时尚早,一是伍子胥尚未除去,二是吴国仍然兵强马壮,军队也全在国内。我们只有抓紧准备,等待时机。”

但是越国操练兵马终于被吴王知道,他打算再征伐一次越国。就在这时,齐国和鲁国之间又要打仗,在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劝说下,吴国准备进攻齐国以帮助鲁国,越国也自愿派3000甲士前往,结果是齐国又被打败了。在回国后举行的庆功会上,吴王各有封赏,甚至想封越国一些土地。大臣们都称颂吴王赏罚分明,惟有伍子胥趴在地上说道:“大王不要爱听奉承阿谀的话,打败了远方的齐国,不过是于国无益的一点小便宜,将来越国灭了吴国,那才是大灾难呢!我的劝谏大王如果不听,那就让我效法关龙逢、比干好了。”

伯豁见时机来临,立刻插话说:“你如果真的想做忠臣,为什么又把儿子寄养在我们的敌国齐国呢?”原来,在齐、吴尚未打仗以前,夫差让伍子胥送国书给齐国,国书是辱骂齐王的,其意在于激怒齐王杀了伍子胥。齐国大夫鲍息是伍子胥好友,替他在齐王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再加上齐王害怕吴国,怕杀伍子胥多起事端,才把他放了回来,伍子胥回家后就把自己的儿子伍封送到鲍息家里,寄养在那里,因为他十分清楚,就吴王目前的所作所为看,吴国是一定不会长久的。这次被伯豁当众揭出,着实惹恼了吴王,吴王说:“念你在先王时代立过大功,我不为难你,你以后也别来见我了。”吴王回去跟西施说这件事,西施深知伍子胥的厉害,虽然暂时被吴王疏远,只要不杀死他,就有复出的机会,那将对越国极为不利,她决心借此机会杀掉伍子胥。西施说:“伍子胥是什么人,他连自己的国家都想灭,连楚平王的尸首都要用鞭子抽,难道还会怕什么人吗?俗语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伍子胥主张灭越国,若是用他,就先把我这个越国人杀了,若是不用,为什么又留住他呢?像你这样优柔寡断,如何能成大事?我真替你难过。”西施一边说,一难过地双手捧心,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吴王本来被西施这一番又吹又拍、又打又拉的话说得羞愧交加,又看到西施这副样子,立即决定赐伍子胥属镂剑令其自杀。西施终于帮助越国除去了一个令越人十分害怕的人物。

西施见到主要障碍已经除掉,就放心大胆地鼓励吴王北上逐鹿中原,争取霸权。公元前486年,吴王动用大量民工挖掘直通淮河的运河。公元前484年,他从水路出发攻齐国,在艾陵(今山东泰安)大败齐军,由此更加相信水军的力量,并征发大量民工,消耗无数的财力贯通长江、淮河、泗水、沂水、济水等几大水系,以至从吴国坐船即可直达齐国。但吴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已接近枯竭了。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领大军前往卫国的黄池约会诸侯,并请当时的霸主晋定公来“歃血为盟”,推吴国做盟主。就在这时,越王见到机会来临,派范蠡为大将攻吴,连打胜仗。夫差得到消息后,用武力逼迫晋定公等推他为盟主,匆匆回师。但终因旅途疲劳,军心涣散,连打败仗。吴王派伯静去讲和,范蠡看到吴国一时难灭,就暂时撤兵讲和。

吴国失败后,西施假装向吴王请罪,要求吴王处死她这个越国人。吴王却说:“人生下来就会有个地方,你又不是攻打吴国的人,也不是勾践的亲人,为什么要领罪呢?”从此以后,吴王十分消沉,经常陪着西施喝闷酒。

公元前478年,越国再次兴兵伐吴,这时的吴国已衰败不堪,难以抵挡越军的攻势。吴王只得退守姑苏城,因城墙坚厚,一时难下,越国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围了两年,终使姑苏城“士卒分散,城门不守”。公元前473年,姑苏城破,夫差率众逃至姑苏台上,派王孙雄袒衣膝行至勾践面前说:“往日吴王在会稽得罪了您,不敢同您交好了,只愿为越王臣虏,以赎前罪。”

越王心有不忍,意欲应允,范蠢忙上前说:“往日上天把越国赐给您,您却上违天命而不接受,才会有今天;今天上天把吴国赐给我们,我们如不接受,那就有违天理了。”勾践毅然擂鼓进军,吴王自杀,吴国灭亡,吴国全土为越国据有。

中国春秋时代的最后一次争霸与一个美丽的女人纠缠在一起,使这段历史似乎减少了些血腥,平添了许多凄艳迷离。但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到底能干什么呢?无非是吹吹枕边风,这枕边风听与不听,那是女人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吴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兴或亡,均与这类女人没有太大的干系。吴王夫差败越之后的轻敌麻痹、傲慢自大、好大喜功和骄奢淫逸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换一个位置,让越王勾践那里有100个西施,那也发生不了迷惑作用。

为了表示对西施的同情,人们为她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也算是对她辛酸付出的一点报偿。据说,勾践灭吴后,范蠡留下一封信就不见了,信上说:“大王灭吴,我的本份已尽,现有两个人留不得。一是西施,她迷惑吴王,使之亡国,如果留下她,她还会迷惑您,因此我把她杀了。另一个就是我自己,我如果活着,也许要扩大势力,对您是很危险的,因此,我把我自己杀了。”其实范蠡是带着西施泛游五湖,经商致富去了。

实际上,西施被沉水而死,我们却不愿面对这一现实,而是把进些历史事实美化、淡化,把女人看作是可以兴国、可以亡国的神佛。但男人们不知想到没有,在他们创造了西施这一光照千古的形象之后,他们自己内在的怯懦与虚弱也就暴露无遗了!

我们共同塑造了西施这个形象,并且数千年来津津乐道,似乎那是一件遥远而又美好的事。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替西施想过呢?既然没有替西施想过,我们自己的人性又在什么地方呢?其实,这个风光旖旎的故事,正是我们民族自己的镜子,我们是可以从里面照见自己的灵魂的。

美好的东西终归是美的,不管当时人们怎样对待她,因为美是永恒的主题。人性、伦理、亲情、权力在美这一主题面前显出了其劣根性和脆弱性。这或许正是人类生生不息所追寻的东西。

4.“安史之乱”中的杨贵妃。

究竟是谁导致了“安史之乱”?历史的结论是:杨贵妃绝对逃脱不了干系。其实中国传统社会的男人有时真的无耻,一遇到说不清的事就全往女人身上推,或做事后的评论家,或做事前的预言家。如果真的是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呢?

千百年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所极尽渲染,而且这其中还有大诗人李白与唐、杨二人的话题,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不少色彩。白居易还专门为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写了长诗《长恨歌》。

可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一面千方百计猎取美色,肆意摧残,以饱私欲。一面又假惺惺地打出一种卫道者的招牌,把受其摧残遭受不幸的女子归为“红颜薄命”之类;又把自己因贪色而误政、误国的罪过归咎于“美人祸水”之列。久而久之,就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唐玄宗是唐朝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同时也是个很风流的皇帝。也许是应了“自古帝王皆好色”之说吧,唐玄宗妻妾成群,在所有的女人当中,玄宗独宠武惠妃,怎奈红颜薄命,武惠妃中途病逝,使得唐玄宗伤感不已。后经高力士和太真公主的撮合,唐玄宗又瞄准了儿媳杨玉环。杨玉环初嫁寿王李瑁,李瑁是唐玄宗与武惠妃所生的儿子,子随母贵,因此寿王也深得玄宗的喜爱。

杨玉环嫁人寿王府一年,夫妻便随唐玄宗与武惠妃一行回到了长安,居住在寿王宅邸。最初的婚姻生活是甜蜜的。寿王非常宠爱这个年轻美丽的妻子,二人常常相拥在花园漫步,或并肩携手外出游玩。玉环喜爱乐舞,寿王便专门请王府中的著名乐工教习。这对年轻人朝则同出,夕则同寝,沉浸在浪漫的爱情世界之中。杨玉环的风姿与温婉不但赢得了寿王的百般欢宠,也得到了婆母武惠妃的格外关照。她常常被召入内苑与婆母做伴,时而受赠许多珍宝玉玩。武惠妃当时有中宫皇后之实,有她的庇护,虽然宫中皇储斗争十分尖锐,玉环与寿王却依然能沐浴在安适悠闲的小家庭生活中,既不愿去参与储君权位的争夺,也不愿过多地干涉宫廷政治,或许两人也曾密誓白头偕老、生死相携吧!

不幸的是,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二月暴病身亡。这使得唐玄宗伤感不已,他感到极度空虚,经高力主的提醒,他想起了儿媳杨玉环。

高力士最初留意杨玉环,是觉得杨玉环的许多地方都与逝去的武惠妃颇为相似。待说与唐玄宗后,玄宗也渐渐回想起几次相见的情景,杨玉环这个姿色冠绝当代的儿媳,曾经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初,杨玉环被册立为王妃时,玄宗以父皇的身份接受过小两口的叩拜,玄宗曾在婚诏中称赞她“含章秀出”。开元二十五年十月,玄宗与武惠妃率皇族驾幸骊山温泉,杨玉环恰好独自骑马出游,玄宗在高台上看见,便召她入暖阁共同进餐。这次小范围的觐见,似乎隐隐在玄宗心底留下点什么。是惆帐?是遗憾?或者是其他?那就难以描述了!总之,玉环在玄宗心中印象不菲,只是当时武惠妃恃宠在侧,使他无心他顾。至于在另外一些社交场合的见面则不可枚举,杨玉环的姿容仪态、风度举止都深深地烙在李隆基的心上,因而,一经高力士提出要杨玉环入宫,李隆基那枯槁的心一下子就复活了。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唐玄宗照例到骊山温泉宫行幸。第二天上午,玄宗便派御妹玉真公主前往寿王府邸,诏令寿王妃杨玉环前往骊山侍驾。毫无疑问,这道诏令意味着寿王夫妇爱情生涯的结束。自古君命难违,李瑁与杨玉环都十分清楚。自从武惠妃死后,寿王就被父皇逐渐冷落,这次诏令自己的妻子前去侍驾,显然是要公开将玉环夺走。夫妻五年恩爱一场,眼见妻离子散,自己却丝毫不敢违逆,如果抗旨不从,只能招惹杀身之祸。想到这些,寿王忍不住抱住玉环放声大哭。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寿王一筹莫展,或许这就是夫妻两人最后一次相拥相握,从此,虽近在咫尺,却无法相亲相爱。

杨玉环辞别寿王,随玉真公主来到华清宫。这一次,她陪侍李隆基度过了18个夜晚。李隆基内心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兴高采烈地对高力士说:“朕得玉环,如获至宝,实是平生第一快事。”此次骊山相会,对于22岁的杨玉环和56岁的李隆基来说,各自的生活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大唐王朝开始上演一幕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尤其是那凄惨的悲剧结局,更为李杨之恋画上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句号。

在唐朝,也许是李氏是胡人血统的缘故,父子兄弟争妃的事情不乏其例。威名显赫的唐太宗李世民夺取江山后,曾纳弟弟齐王元吉的妃子杨氏为妾,还险些立为皇后。唐高宗李治所立的皇后武则天,原本是太宗李世民的侍妾。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一代,则又要出现父夺子媳的闹剧。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曾有子纳父妻、弟纳兄妇的习俗。唐朝虽然民风开化,但传统的封建礼教还是束缚人们的头脑,就算是皇帝也不敢公然违背事关重大的伦理纲常。唐玄宗的举动颇有“乱伦”之嫌,他既要达到目的,又要遮人耳目,便不敢堂而皇之地将杨玉环迎入宫中,公开册立为妃。于是,他采取了一个迂回的办法。

当初,玄宗近九岁时,其母窦氏被武则天秘密地杀死于神都(洛阳)内宫。玄宗即位后,将生母奉为皇太后,并把每年正月初二定为太后忌辰,例行悼念。如今,玄宗为使杨玉环尽早脱离寿王府,有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便让她自度为女道士,去为窦太后荐福。同时,赐其道号为“太真”,移入“太真殿”内居住。太真殿位于大明宫中,通过一条复道可直达玄宗居住的兴庆宫,双方往来十分方便。杨玉环名为“太真道士”,实际上已经是李隆基朝夕不离的妃子了。杨玉环入宫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赢得异乎常人的宠幸,史称“礼遇如惠妃”,“礼数实同皇后”。她不必整日一身“女官”打扮,而是像普通嫔妃一样穿红披绿,尽兴梳妆。宫中人都称她为“娘子”,凡事无不毕恭毕敬。玄宗更是日夜围着她转,其地位上升之快,就连以往的武惠妃也无法相比。

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最初是受其容貌的吸引。杨玉环正值青春年华,更兼天生丽质,体态丰韵,举止娴雅,雍容华贵。确如自居易《长恨歌》所描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官粉黛无颜色。”李隆基一生好色,尤其到了老年以后,精神更加空虚,一直渴望有一个像武惠妃一样才色俱佳的女子陪伴左右。杨玉环既有年轻女子的姣美,又有着少妇的妖娆。她没有后宫嫔妃那种死气沉沉、故作妖媚的脂粉味道,其柔媚中透着纯真、直率、泼辣甚至放纵。她言行举止不甚循规蹈矩,时而表现出平民女子的野性,这恰恰足以给李隆基濒于死寂的心以强烈刺激。他像一个被重新点燃青春之火的年轻人一样,开始陷入一种近乎疯狂与痴迷的恋爱之中。据说,他在骊山温泉初次召幸杨玉环后,当夜便赠予金钗钿盒,以为定情信物,又着磨金步摇,亲自为杨玉环戴上,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杨玉环除了有出众的容貌,还具有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是一位“善歌舞,通音律”的女子。这适可与多才多艺的玄宗相匹,结为艺术知音。唐玄宗的音乐才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他的父亲唐睿宗以喜音律而著名。玄宗自小在深宫中与乐工为伴,长大后“万知音律”。在作曲方面,他可以即事谱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比一般的乐工还要技高一筹。他会弹奏多种乐器,尤其精通羯鼓。羯鼓本是从西域传人中原,鼓声雄健,能给许多乐种伴奏。玄宗曾多次在宫延宴会或小范围的欢娱场合亲自击鼓尽欢,成为当时宫廷音乐界的一大盛景。唐玄宗曾经研习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加上自己的想像和感受,创作了《霓裳羽衣曲》,用以咏唱众仙女翩翩起舞的意境。唐玄宗将此曲交给杨玉环,命她依韵而舞。杨玉环稍加浏览,便心领神会,当即载歌载舞地表演起来。歌声婉转若凤鸣莺啼,舞姿翩跹如天女散花,使观者仿佛身临众仙齐舞、飘渺神奇的瑶池之会。她对乐曲领悟之深,表现力之强,令玄宗兴奋不已。玄宗亲自击鼓伴奏,两人都沉浸在灵犀贯通的音乐意境之中。杨玉环对《霓裳羽衣曲》的配舞,推动了盛唐舞蹈艺术的发展。她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吸收传统舞蹈表现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蹈的回旋动作,因而使整个舞蹈飘忽轻柔,绰约多姿,乐曲与舞姿的协调几乎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白居易写诗形容道: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燃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杨玉环成了玄宗晚年的舞乐知音,两人的爱情生活,几乎都伴随着歌舞展开。在轻歌曼舞中,这对忘年恋人不但找到了精神寄托,而且还吸收了外来文化,培养了音乐人材,推动了盛唐时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此外,杨玉环还是一个智巧过人、善于察颜观色、以缠绵之情取悦玄宗的女子。她侍候唐玄宗,无时不揣摸其心意。晚年的唐玄宗对女性美的渴望,已由少年天子那种单纯迷恋肉体情欲,逐步过渡到一种对审美情趣的追求,更加看重彼此间感情志趣的投合。史称杨玉环“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说明杨玉环不仅仅是以美色诱人,而且能够心灵相通。两人之间的爱情,逐渐由最初的一厢情愿而演变为相互依赖,相互眷恋。还有,杨玉环虽然时有悍妒之举,但史书中却鲜见她干涉朝政、恃宠弄权的记载。玄宗晚年虽昏庸荒唐,但对后宫乱政的危害还是心存警惕。玉环无意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玄宗对她的信任,也是她得以固宠的原因之一吧!

李杨之恋,在开元末期和天宝年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炽热的宫廷爱情故事又因为伟大诗人李白的渲染,而变得极富情趣。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自来到长安,以平民身份被玄宗召见,任命为翰林院学士,兼做宫廷侍奉。在不少的宫廷活动中,尤其是文学艺术活动中,都留下了李白狂傲、浪漫的诗歌和身影。像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李白醉书狂草等故事,虽未必是历史的真实,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美谈。有一次,唐玄宗与太真妃杨玉环在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其时正值春暖花开,百卉争艳,玄宗回目杨玉环,更似花中魁首,美貌绝伦,一时兴致大增,召令李白即席作诗填词,以备乐工演奏。李白欣然命笔,当即写就《清平调》词三章,诗中洋溢着对杨玉环的热情赞颂: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玄宗看过这首以“名花”喻“美人”,以西汉成帝之艳后、杰出舞蹈家赵飞燕喻“太真妃”的诗歌,顿时龙颜大悦,当即命李龟年谱的歌唱,自己吹玉笛伴奏。李白《清平调》的创作,无疑是杨玉环专宠后宫的一个真实写照。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七月,唐玄宗颁布诏令,册立韦照训的女儿的韦氏为寿王妃,从而结束了自杨玉环人宫后寿王就一直没有正妻的局面。新王妃的册立,彻底断绝了寿王与杨玉环团聚的可能,为李隆基名正言顺地将杨玉环纳入后宫做了铺垫。

十天以后,经过精心安排,入宫五年一直身份不明的杨玉环正式接受了唐玄宗的诏命,被册封为“贵妃”。杨玉环身着贵妃礼服,出现在为这一庆典而举办的盛大官延宴会上,显得更加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在耐心地等待了五年之后,玄宗煞费了许多苦心,竭力地掩盖着父夺子妻的丑闻,总算度过了最难堪的岁月。杨玉环也终于在没有过多舆论压力的情况下得以入主后宫,光明正大地与玄宗生活在一起,感到从未有过的惬意。打这时起,她的心中泛起对宫廷新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唐玄宗夺妻的整个过程,应该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真挚的。就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而言,专制皇帝与妃子间的爱情誓言多半形同闺中戏语,常常是时过境迁。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却与他们形成了格外鲜明的反差,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为此大费笔墨,谱写出一篇篇华美感人的诗歌,从而具备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正在唐明皇沉溺在“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恩爱之中的时候,安禄山在洛阳即位称帝,自称大燕皇帝。公元755年11月,爆发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6月13日,即潼关失守的第四天拂晓,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姐妹(杨贵妃姐妹4人,她的3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虢国、秦国夫人)、奸相杨国忠、皇子皇孙、宫中近侍和几个大臣,打开城北禁苑的延秋门,在将军陈玄礼所率千名禁卫军的护送下,逃奔在去“四川避难”的路上。

次日,玄宗一行来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这时,早就恨透了杨氏兄妹的禁军士兵,见玄宗和杨国忠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不仅不率军抗击叛军,平定叛乱,反而弃城逃走,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于是在龙虎大将军陈玄礼的率领下,包围马嵬驿,杀死了罪大恶极的杨国忠及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和杨贵妃的3个姐姐,即韩、虢、秦三国夫人。并要求玄宗赐死杨贵妃,玄宗眼见大势不可逆转,只得含泪下令,一代艳妃香消玉殒。

倾国倾城的杨贵妃,终于招来了“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一蹶不振,是否就是一些人所谓的“祸水”呢?这也不尽其然。

首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代统治者在太平盛世中怠于政事,生活腐化奢侈,宠臣当政,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各种矛盾的发展,而非因一女子而起。贵妃本是不干预朝事之人,假定她进宫以后,玄宗仍如前期那样励精图治,不解政事,进取之心不减的话,能出现天宝末年的事变吗?显然是不会出现的。

诚然,天宝乱政与杨国忠专权有很大关系。杨国忠并无治国辅政的才略。他上台后,擅权独断,任人唯亲,横征暴敛,比权相李林甫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国忠为了沽名钓誉,先后两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结果均大败而归。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唐玄宗晚年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杨国忠非但没有着力治理天宝时期“天下之乱”的政治弊端,相反却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个人矛盾的激化,更加速了安禄山叛变朝廷的脚步。

杨贵妃本无政治野心,平日深居浅出,极少过问朝政。但杨氏外戚势力,尤其是杨国忠政治势力的崛起,一方面得力于杨贵妃的扶持,另一方面又稳定了杨贵妃在后宫的统治地位。杨贵妃的内宠和杨国忠的外宠都要求双方最大限度地互相利用,彼此倚靠,因而在杨国忠为相时期,政治上还是可以找到杨贵妃的影子的。在对待安禄山的问题上,杨贵妃就深深陷入安杨斗争的政治漩涡。

但要看到,杨国忠受宠于玄宗,大多是因其办事精明、善于钻营所致的,并非单靠贵妃恩德所至。果如此,杨、杨和贵妃关系比杨国忠与贵妃关系亲近得多,为何不见进用,却委政一个和贵妃关系疏远、推恩未及的杨国忠呢?当然,不是贵妃的裙带关系,杨国忠就无由得见玄宗,纵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施展,这一点上,贵妃是脱不了干系的。

其次,贵妃本身也是受害者和牺牲品。本来贵妃是玄宗和宠妃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之妃,本身也是荣华富贵、地位尊崇。如果玄宗稍有廉耻之感和人伦之念,不横刀夺爱的话,杨玉环就不会成为女道士杨太真,更不会成为冠宠六宫的杨贵妃,杨氏一门也无由得进。当然杨玉环以后不会在历史上大红大紫,引人注目,但起码可以拥有完整的爱情和平静温馨的家庭生活。对一个女人来讲,后者当比前者更为重要。

由于玄宗的见色忘义,不顾自己和武惠妃二十多年的感情,不顾与寿王李瑁的父子情义,硬是将22岁的儿媳抢过来,满足他一个年近六十的老人的私欲,这对杨玉环本身就很不公平。这点,这个老统治者和他身边的人倒也能够体察,在马嵬事变中,他们都认为贵妃无罪,杀她不过是为安将士之心。换句话说,就是为了保证老统治者的安全。后世好事者不察,—谈“安史之乱”,不把祸根找到玄宗头上,却硬要把一个受害人说成“祸水”、“贼本”,岂不是天大的冤枉。

再次,作为一个杰出的舞蹈艺术家,杨贵妃对中国舞蹈艺术的贡献也不可低估。她善舞胡旋,加强了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她编排的《霓裳羽衣舞》是当时最著名的大型集体舞蹈,直接推动了盛唐舞蹈艺术的发展。她痴爱歌舞,尊重歌舞艺人,能平等对待、热情奖掖有成就的艺伎人员,她创办的宜春院培养出了许多诸如谢阿蛮、张云容之类的一流舞蹈家,在当时演艺界形成很大影响。虽然,这些都是在唐玄宗的支持、赞同下进行的,但具体施行者却是杨贵妃。这些不仅对唐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舞蹈艺术发展史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在一般官僚士大夫和平民老百姓心目中,对杨贵妃其人还是爱大于恨,以爱为主的。《长恨歌》之所以风靡大江南北,人人争先传唱;东渡日本之说很快被人们接受,正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这样一种态度。

美是个永恒的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社会各阶层人们在身份、地位、年龄等各个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在对美的欣赏和热爱上却是共同的。古往今来,劳动人民在开天辟地、创造社会的活动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的追求。因而美应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大目标,是人类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倒不是对杨贵妃的独荫庇护,而是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客观的分析问题,当弄懂这些道理后,不知人们是否对“安史之乱”有了重新的认识? dB1/7vuqDuELZs1nKw+8j7nTG+pAepmERFN789ayNQCqBD5IswUvAtn4H/VqlN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