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我们自身的性格起着很大的作用,不同的性格甚至能造就不同的人生命运。完善自己的性格常常可以在成功之路上助我们一臂之力,所以,潜心修练完善的性格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之一。
常常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性格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完善的性格对我们成功设局、找到合适的端口入局也相当重要,完善的性格可以助我们开创有利局面,有缺陷的性格却总是频频陷我们于困境之中。
《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曹操两种不同的性格,刘备好哭,曹操好笑,刘备的哭与曹操的笑,在演义中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将性。刘备在危难时刻,常常要挤出几点眼泪来,并且进行一番精彩的“表演”。例如,当他败走江陵时,新野、樊城两县的民众扶老携幼,拖男带女,纷纷渡河,随着刘备的军队一起撤走。刘备为此痛哭流涕地说道:“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并装作要投江自尽。又如赵云在长坂坡出生入死,从乱军中救出阿斗,终于与刘备汇合时,刘备不是惊喜交集,反而故意把阿斗摔在地上,哭着说:“为汝这孺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对于刘备的哭,读者一眼就看出了其真实的用意——“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演义描写曹操的笑更加精彩。曹操在危难之际,特别是在军事受挫的时候,总是放声大笑,借此来鼓舞士气蔑视对手。例如,曹操在濮阳误中吕布之计,被打得大败,“手臂须发,尽被烧伤”,险些丢了性命。突围后众将前来问安,曹操不但没有颓丧,反而仰面大笑道:“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接着,使出了“装死计”,将吕布打了个落花流水。再如,大战于赤壁,曹操损失了几十万大军,在撤退的途中又多次受阻遭难,但演义却描写他连连发笑,充分刻画出了曹操败而不馁的顽强性格。
哭与笑表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但目的都是在危难的情况下企图唤起部下的同情,振奋将士的精神,使军中上下齐心协力地战胜困难。因此这种哭和笑,与其说是一种感情的流露,倒不如说是一种谋略,是一种富有韬略的将性修养。
演义在反映将军良好性格修养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修养不成熟的将军在性格上的缺欠。性格上有缺欠的将军,必然在用兵指挥、施谋定策上出现失误。周瑜在和孔明斗智中,由于气量狭小,嫉妒心强,使他常常在“失招”中气昏头脑;同时也使他在运筹帷幄时视野不宽,处处被孔明所制。另外,关羽的盛气凌人、仲达的多疑,也可以说是性格上的缺欠,这些弱点都促使他们产生过错误的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单一的性格往往难以保持将帅心理上的平衡。例如胆大和细心,只有在相互统一和制约中,才能使将帅创造和利用战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反过来,一味强调大胆冒险,就容易使指挥变得鲁莽无谋。诸葛亮应该说是性格比较完善的军事谋略家,但是由于他过分谨慎和事无巨细,也造成了他在用兵上不敢大胆出奇,在用人上不能全面量才等一些明显的缺陷。
从演义描写的战争故事看,将帅性格上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保持头脑冷静和情绪镇定。正如苏洵在《心术》文中所言:“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演义中描写刘备“喜怒不形色”的性格,虽然带有一些政治权术糟粕,但作为军事统帅,不分场合地流露情绪,势必会影响自己理智的思考。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在一些情况下,当笑则开怀大笑,当哭则痛哭流涕;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喜怒不形色”也是十分必要的。喜怒无形于色,其实是抑制自己内心的感情,也是性格刚强的一种表现。它通过忍耐和克制,使内心的感情之火自我排遣而始终保持情绪上的稳定。刘备从割据混战到建立西蜀政权的大半生中,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但后来随着军事力量的壮大,头脑有些飘飘然起来,特别是在关羽死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贸然率军伐吴,结果导致了彝陵之败、白帝托孤的悲剧。这也说明,军事统帅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地位、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同时更可以在学习和实际斗争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完善。东吴当年的阿蒙,只能在战场上勇猛冲杀,后来他在孙权的诱导下,一直刻苦学习,修养完善,终于成为深谋远虑的将帅。性格鲁莽的张飞,开始用谋并不高明,虽然在长坂桥上施展小计,喝拒曹操百万兵,但终因拆桥露了“馅”。然而,张飞却善于在战争中学习,结合实际,潜心研究作战规律和制敌良策,到后来,他用谋的水平愈来愈高。在入西川夺巴郡作战中张飞所用的一连串计谋,和宕渠山前的醉酒败张邰,都表现了成熟的谋略和完善的性格修养。老将黄忠一生征战,久经沙场,争强好胜的性格始终未变,虽然诸葛亮利用他的这种性格,激励他一鼓作气,夺取天荡山,刀斩夏侯渊,但可惜的是,黄忠一直没有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克服性格上的这种毛病,结果被他的敌人所利用,死于非命。
《三国演义》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之完善与不完善的性格表现,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性格对设局乃至整体局势的深刻影响。所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是我们想要成功设局的必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