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荒野小屋

汤姆结婚的第二天,便带着南希回到他在伊丽莎白顿的小木屋。这座木屋结构简单,也没有什么摆设。它跟荒野上许多拓荒者的木屋一样,是由圆木劈开后盖成的,长18英尺,宽16英尺。没有地板,窗子也没有玻璃,贴着油纸,只有在那扇木板门敞开时,外面的阳光才会光顾一下屋内那些简陋的家具:一张棒棒床、一张桌子和几张三只脚的凳子。

“对不起,房子太简陋了……”汤姆歉然地说。

“不,这已经很好了,真的!”南希兴奋得不知说什么好,“这是我们俩的房子,我们俩的。”

几天后,当南希从伊丽莎白顿的商店里买回一些餐具,并且把从娘家带的东西布置好后,这里确实像一个家了,地席上铺着干净的被单,上面放着羽毛褥子,清洁的地面,麻织的桌布,再加上一个勤劳的家庭主妇,一个正直、乐观的男人,于是欢乐的笑声、幸福的话语从小屋里不断传出来,在伊丽莎白顿的上空飘荡。

当夏天轻快地走远时,伊丽莎白顿的秋天来到了。原野上玉米叶子日渐枯黄,在风中哗啦啦地轻声哼唱,木屋外面,白杨树把它那毛茸茸的种子随意撒播在墙角边、石砾中。人们开始用收获的眼光审视着这片可爱的原野,脸上带着豪迈的笑意,嘴里轻轻哼着一些抒情的小调。这时候,不仅在南希的身体里,而且在她心中都涌动着一种喜悦:生命就要结出果实了。

1807年2月的一天,林肯夫妇的头个孩子诞生了,是个女孩,他们给她取名为萨拉。

头一个孩子不是男孩,可汤姆丝毫没有失望的表情。事实上,他是那么细心地照料妻子和那个宝贝女儿,简直舍不得离开她们,离开这个小木屋。他精心地为女儿做了个樱桃木摇篮,一有空就坐在那里不停地摇啊摇,瞅着女儿傻笑。

日子就这样轻松地过去了。

南希跟伊丽莎白顿的人们逐渐地熟悉起来。她常常光顾那里的商店,跟像奥杜本那样的老先生闲谈。另外,在这里还有一个她最要好的朋友萨莉·布什。萨莉和南希很小的时候就是好朋友,不过后来她们成了“情敌”,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不用这个词,因为两个人的心地是如此善良,都希望对方能够幸福。最后的结局是萨莉跟另一个很倾心的男人结婚,汤姆和南希成为伴侣。两家的关系却从未间断。正好,这时萨莉也生了个女儿,于是两个女人到一起更有了说不完的话题。她们一块为孩子做法兰绒的小衬衣,为孩子们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而高兴万分。

秋去冬来,又是一个春天。

1808年,汤姆要到诺林溪畔的一个农场去做工,可农场离伊丽莎白顿很远。

“我不想把你和孩子丢在这里,”他对南希说,“正好在诺林溪的谷底有一间小木屋,我们可以买下来,到那儿住一段。”

南希高兴地答应了,因为她们母女确实离不开汤姆,况且,还有一个使她非常高兴的原因,就是她最爱的贝特西姑妈和托马斯·斯帕罗姑爹也搬到了诺林溪畔,跟她们所在的布朗费尔德农场只有几英里远。

于是他们在婚后第一次迁移到一个新的环境里。

哦,诺林溪畔,这里要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美。小木屋坐落在果树园的当中。园里种的是酸苹果树,繁茂的枝头正盛开着一簇簇的小花,有粉红的、深红的各种色彩,使人目不暇接。清爽的春风拂过,那香料一般的气味直荡入人的肺腑。她现在开始感激木屋的缝隙,因为不论什么时候,春风都能把香味送进来,使这个简陋的小屋变成令人心迷的新房。值得高兴的是,在这里,南希怀上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这年秋天,汤姆的工作结束了,可是他们已经爱上了这里的一切,葱郁的果园、明净的小溪。汤姆和南希决定在诺林溪畔买1300英亩的农场,离开那种闹哄哄的集镇生活,搬到新居。汤姆事先在这里种了一季玉米,这可以使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而不致缺少食物。

1809年2月11日当大地还只露出一点春天的迹象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诞生了。

“天上有星星吗?”南希从剧痛中醒来时轻轻地问旁边的接生婆佩吉。“是的,有星星。”刚好在新的一天拂晓的时候,孩子出世了。也许这是一种预兆,上天要为这个充满战争与鲜血、光荣与幻灭的世界带来一片光明与希望。

“我们可以叫他亚伯拉罕·林肯了。”南希说。这是他们早就酝酿好的名字,是汤姆祖父的名字。

后来,当丹尼斯·汉克斯成了九十多岁的老人时,常常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我记得汤姆过我们家来,有点害羞地说:‘南希生了个男孩。’妈妈匆匆地干完手里的活就去照看那个小家伙。她给他洗澡,穿上黄法兰绒的裙子,给南希煮一些干酱果,忙了很长时间。有人问我艾贝(亚伯拉罕的昵称)是不是个好看的婴儿,这个,开始看就跟别的孩子一样——像挤干了的红樱桃肉。待他长大一些时,也没变得更好看。”

但是汤姆和南希却不这样看。他们觉得他漂亮,那张皱巴的小脸看起来与其说像干樱桃,不如说像包得紧紧的玫瑰花骨朵,那双从黄法兰绒里伸出来的长长的小腿使人们感到惊奇,这带给汤姆和南希无限喜悦,他们觉得那长长的小腿那是用来登高的。

春天真的来了。沿着溪畔,山茱萸花热热闹闹地盛开着,一直伸向远方。汤姆这时开始播种他的玉米,可这一带的土地不大好,玉米生长缓慢,这常使汤姆心烦。但只要回到家里,他就会活跃起来,逗逗女儿,背着儿子,做个鬼脸,把孩子们弄得笑个没完。小艾贝使父母对他强壮的体格和贪食的胃口感到惊奇。在南希眼里,他一天变一个样儿,汤姆常会自豪地说:“如果他那双脚继续这样长的话,我估计,在他学会走路时,就差不多齐我的腰了。我真希望我们的玉米能长得这样快!”

在他们农场的下面有一眼奇怪的泉水,叫地下泉。那是在一个洞里长流不息的、清澈见底的溪流,即使在冬天也能给他们供水。

南希常常带着两个孩子到地下泉去。萨拉在凉爽的洞里玩,小艾贝则躺在苔藓上,瞪着明亮的小眼睛看姐姐在旁边玩耍,或者一动不动地盯着洞顶的一滴滴小水珠,看它们是怎么从上面滚落下来。南希常常用瓢舀起清凉的泉水递到孩子们的嘴边或者把水泼到他们那灰扑扑的脚上,使得小萨拉欢快地追逐着那水流,艾贝则高兴得咯咯直笑。

又是一个冬天过去,艾贝一岁了。

他常常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南希的后面,或者到野地里摘花给她玩赏,或在茂盛的草地里打滚。秋天到来时,他就跟在汤姆的后面小跑,拾一些小草棍,或者把扔给他的玉米慢腾腾地放进篮子里。

到下一个冬天,他就两岁了,他那双腿长得很快,使得南希一次次地为他缝衣服,以免他受冻。

“我说过,他一会走路就会长得差不多齐我的腰高了,”汤姆会心地说,“也还聪明,你看他把我劈开的木料又放在一起,跟原来的一样。”

“可不是,”南希嘲笑地说,“你看他把我抓放在一起的木屑,撒得到处都是。”

当诺林溪畔再一次枯黄时,汤姆常常望着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叹息。

“我听说诺布溪一带土地很肥沃,谁都能种一季好玉米。”他常常跟南希唠起这些话题。从他那闪着兴奋之光的眼里,南希感到很不安,她知道,他们又要搬家了,汤姆那乐于迁移的本性又活跃起来了,而且确实这里的土地不够肥沃。

可是,这里是她喜欢的地方。那一带有起伏的山峦、清澈的小溪,还有离姑妈家那么近。可她知道,汤姆已对这些不再留恋了。

于是1811年8月1日,林肯夫妇准备往诺布溪搬迁。汤姆在伊丽莎白顿借了一辆大车,把他们那些不多的东西,包括摇篮和两把珍贵的椅子,全都运走。

小艾贝坐在车上面的羽毛垫上,兴奋地拉着姐姐的手,两只眼睛发出炯炯的光芒。

“妈妈,我们去哪儿?”他问。

“不知道,孩子。”南希转身往回看去。那山丘上的小木屋现在没人居住了。

这是她儿子的出生地,也是她一生中度过的最幸福时光的地方。它今后会怎样呢?不知道。

汤姆这时已经上了车,“驾”的一声吆喝,开始启程了。 OURucvertAX53GH+I3QoWkpTnEdA2RBgzvSbGUsuQpwI5IuzK3rmvO4v9wtfGw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