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啊,当一个人想要以绘画的方式,而不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思想时,该是多么的艰难啊……”
1886年,高更终于离开了罗马大街,离开了星期二聚会中所有的画家,离开了所有的朋友和热情的女人,离开了他所处时代令人反感的矫揉造作,来到法国西部的布列塔尼半岛,他终于感应这召唤……
我爱布列塔尼,我在这个地方找到了野性,找到了原始的荒芜和绘画上的原色。当我听到我的木板鞋踏在花岗岩上的回响时,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我在绘画中所寻觅已久的那种平凡而强悍的声音啊!
是的,在高更的眼里,这是块多么神奇的土地啊!在离开了人类文明几千里以外的地方,这里的景色是如此的古朴、原始而又自然。整个半岛在风暴海浪的侵袭下,显得那样粗犷苍凉。而高更居住的斯太尔省的阿旺桥小镇,天然风景具有一种强劲冷峻之美。咆哮不息的河流,寂静萧索的海岸,岩乱石中淙淙流淌的小溪,茂密的森林,山坡上的牛羊和农家的房舍,以及体格强悍的农民……这一切重新唤醒了他身上的野性意识,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完全全的满足。
这里的夜是这样的寂静,这叫我想起利玛那一样悄无声息的夜。我无法形容,这里一点声音也没有,空气里充满了夜间开放的白花的香气,夜是如此美……你感到你的灵魂随时都可能升到缥缈的空际,死神的面貌就像你亲爱的朋友那样熟悉。
高更很快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创作中。这里大自然的景色、历史的遗迹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在某一地点一画就是数月的时间,并且在动笔画以前,他都要观察很久。他认为只有完全透彻地了解物象后,才能体味出整个大自然的精华。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四个布列塔尼女子》、《黄色基督》等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走出巴黎艺坛的高更已完全摆脱印象派画家们的束缚,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单纯的构图,强有力的线条,装饰性的处理使他的绘画别具风格。
在布列塔尼,他的周围聚集着一群年青的艺术家。如爱米尔·贝尔纳、查里、拉瓦尔等。他们对高更推崇备至,尊为导师。并组织了“阿旺桥画派”。这个画派不满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画风,追求一种更新更自由新颖的形式。
而高更的教导对年轻的艺术家们来说亦如金科玉律,后来成为“纳比派”美学的思想基础。
高更在给妻子的信中无不自豪地说:“我现在是阿旺桥最伟大,最受人尊敬的画家,这里的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向我讨教呢!”可见他对年青一代的影响该是多么强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更在阿旺桥与富有教养、热情奔放、骚动不安、信奉神秘主义、具有出色绘画天分的年轻人——爱米尔·贝尔纳的相遇,促成了“综合画派”的诞生。
贝尔纳,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有着和高更一样的头脑,但是他的思想还远不如高更那样深邃深刻。他仅凭着记忆迅速地在高更面前画了一幅色彩鲜艳夺目的风景画《田野中的布列塔尼妇女》,当他摈弃形体和色调上的烦琐变化,用一些最概括简化的,然而是关键性的线条,以及饱和度极强的颜色来表现人物时,高更欣喜地发现和敏锐地感觉到这种综合绘画的意义和方法正是他一直追求的,但却始终没有把握住其中表现力的奥秘。
高更正在竭力寻找创造自己艺术的美,并为美的形式而在探索和实践,而贝尔纳为他提供了最初的灵感。由此,高更以贝尔纳的探索为出发点,将自己独特的精神思想融入这种形式和技法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使综合艺术得以完善。——舍弃传统的空间透视,取消阴影,用平涂的色彩使画面华丽丰满,并卓越非凡起来,显现出了一种原始、纯洁、古朴的伟大力量!
因而我们今天说,保罗·高更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已不再是原有的样子,它变得更宽广,更有力量,更令人难以解释!
尽管高更在布列塔尼的阿旺桥镇被尊为大师,并拼命工作,进步很快,但靠卖画是分文赚不来的,他从凄凉的秋末开始坚持到乍寒的初冬,最终回到了还是一样冷落他的巴黎……
生活上的种种磨难,艺术道路上的举步维艰,对于高更来说,那是自幼以来命运已安排给他的坎坷之路。少时,他都不曾为之屈服,而今,他会更坚强,尽管他受到亲人的非难,尽管他受到评论家们的嘲讽,尽管他的画一文不值,但是他还是“整天画我的画!”
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铁塔里,只通过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对于我来说,色彩和形式是有着特殊的独有魅力,我几乎无法忍受地感觉到,我必须将自己的某种感受传达给别人!这就是我创作的唯一意图。
高更正是通过极其艰苦的绘画历程而在精神境界中作出惊人的努力和奋争,没有哪个艺术家真正做到了像他一样地英勇无畏牺牲!也同样没有哪个艺术家在精神世界中走的像他一样的遥远。正因为如此,高更和他的时代隔开了。如果说其他的人都在悄声细语的话,而高更则是在旗帜鲜明地高声呐喊!
1886年至1894年,高更曾先后四次去布列塔尼。他在这里的创作在他艺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布列塔尼的自然风光的几度描绘,使高更在精神上感到愉悦。但是儿时利玛的旖旎风光又无时无刻地不在他心中闪现。广漠的高原,翠绿的山岭,绚丽的色彩,浓郁的花香,明媚灿烂的阳光,无雨的蓝天晴空……这一丝绸般柔软正与布列塔尼的冷峻迥然有别,他感到,布列塔尼毕竟在欧洲,他要寻找心中梦想的更加遥远的土地!他向往热带中的太阳。因为,他相信,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印加人的血液。“根据传说,印加人是直接从太阳下来的,我终将回到那里去。”
是的,没有哪个画家能把昼夜萦绕在他心头的梦境全部付诸实践。高更为掌握绘画技巧,艰苦奋斗,日夜处于痛苦的煎熬里……他知道,只有到“有太阳的地方”去,他才可能使自己的创作灵感开花结果,因为那里具有他所需要的事物,他的思想将在那里进入一个新鲜的奇异的境界。
仿佛是,高更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之处,最后,在那个他向往的遥远的土地上,终于进入了躯壳。用一句陈腐的话说,他在那里可谓:“得其所哉。”
终于在1887年4月,高更同拉瓦尔一同离开巴黎,到巴拿马创造新生活去了。并作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去生活了。
他满怀着希冀,青年时海上漂泊的日子再次由记忆深处向他走来。二副曾给他讲过的那个迷人的岛屿上的神奇风俗让他永远无法忘怀。他渴望他能够在巴拿马寻找到一种离群索居,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他曾满怀深情地描写着他的此次旅行。
那里有一座美丽富饶,人迹罕至的岛屿,是一块丝毫没有被文明所污染的自由乐土。在那里可以自在逍遥,过着一种原始野蛮人的生活!我带上我的颜色和画笔,在这个远离世人的境地,可以完全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了。
然而不幸的是,正与此相反,岛上古朴原始的情调被浩荡的劳工号子给破坏殆尽。为了生存,高更和拉瓦尔做了修筑工,尔后他们又去了大西洋法属的马提尼克岛。
正如他17岁走向大海时一样,青年的他曾不断地为自己走出校园,走出循环往返的家居生活而获得了自由而欣喜若狂。当他面对海天茫茫的辽阔景色时,当他在高船上品味各地的风光风情风俗时,他由衷地感到他终于成为灵魂的主人了。他好像昂首于星斗漫步。而此时,当他死里逃生来到马提尼克岛时,他依旧和去年时一样,为拥有自由而高兴。他希望在这里可以找到他儿时利玛的天空:“在利玛的街道,你似乎一伸手就会触摸到美。它是那样的肃穆宁静,好像仿佛‘美’是一件抚摸得到的实体一样。你好像同飒飒的微风,同绽露嫩叶的树木,同波光变幻的流水息息相通。你觉得在那里,你自己便是上帝!”
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高更所到的马提尼克岛上风光宜人,四季如春,森林层层浓郁,鲜果累累,绿草如茵,民风纯朴,男人豪爽,女人柔情,四周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里混杂着土著人、黑人、中国人、印度人,他们过着单纯而快乐的生活。
每当高更看到村中的土著男子整天唱着情歌,推着磨子,不知何为单调贫乏的时候,他便想起二副在那个快活的岛屿上的幸福生活。是的,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多姿多彩。这里似乎便是高更心目中的天堂!这里的“美”四处游走,自由地引导你漫步……自此,高更的作品愈加向纯朴直率的方面发展了。这里的强烈光线使他感觉到了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这是布列塔尼永远不能提供的。随之,他对色彩认识进一步深化。他现在似乎是用画地形图般的线条勾勒轮廓,在色调的运用上倾向于融合为统一的色调,有时色彩的表现强烈而微妙,符合未遭文明破坏的天真土著人情调,那么粗野,原始。
每个画家都被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的特殊渴望所驱使而独立地走上自己的艺术道路。高更在植物茂盛的热带和自然原始生活面前更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可以说,马提尼克岛的生活与绘画经验,对于他至关重要。此时期他的作品有《黑女人》等20幅作品。
以椰子果腹、山泉解渴的原始人的生活很快使两个从城市里来的白人失去了快乐,他们相继病倒,甚至丧命,最终他们又回到巴黎。
此时的巴黎正是雪花飘飞的季节。虽然他带回了“画得如此平易近人而又明确的画”,其中,《在海边》、《热带植物》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但是,就像这个寒冷的冬天一样,他依旧在瑟瑟的寒风中苦苦度日,没有人了解他。尽管这样,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是不断地工作,使自己坚强,这一点他已做到。
1888年2月,高更第二次去阿旺桥,开始了他艺术生命中最辉煌的一页。他用他新的观点重新观察布列塔尼的风土人情,用新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感情。
自由的高更便表现出敏感多情的天性来,他细心观察,对感兴趣的事物竟可以过目不忘。而他也同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当他还在利玛时,许多在其他孩子并不注意的情境中,他便会体察出许多道理来:花朵是多情的,空气是和谐干净的……高更是个具有更深厚感情的人,后来他之所以离家弃子,是他为艺术事业不得已而为之的。此次离家写给他妻子的信便可为证:“自我离开家庭以来,一直靠鼓起勇气支撑着。为了办到这一点,我已习惯于硬起心肠。我收起所有敏感的心思,麻醉自己。若要我再见到孩子们,恐怕再也难以离开他们了……你知道,在我身上有双重个性,一方面是个敏感的人,另一方面是个骁勇的印第安人,如今敏感的一方面已逐渐消逝,印第安人那一部分却日益变得昂首阔步。为了我的艺术工作,粗犷野蛮的我必须永远活跃。”
高更在阿旺桥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推向高潮。作品《雅各与天使搏斗》、《黄色基督》等,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杰作。
他认为画家应该多思索能够使创作结出果实,少去想自然本身,艺术是一种抽象。在这种新思想的引导下,他的作品有了明显的转变,他由摸索变为肯定,终于形成了自己成熟的风格。即其绘画不再追求空间的深度,用平涂的表面,强烈的轮廓以及主观化的色彩来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形与色都服从于一定的秩序,服从于某种几何形的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节奏感。含有浓厚的象征性和艺术表现的原始性。强烈地表现了印象、观念和经验三者的综合,这种绘画被评论家称为“综合主义”。
高更是位离经叛道的、孤傲的艺术家。周围的艺术家对他的风格也有不尽相同的反应。理解他的人越来越少,但这又能怎样?在不久的将来,他相信他的长处终将被肯定,他必将艺术追求到底。这就是高更!
为推进他的新风格发展,阿旺桥成立学派,宣传新思想,吸引了一大批反传统的艺术家。1900年左右,这种新风格曾经大出风头,被公认为“新艺术”。高更善用幻想性的内容充实画面,将表达的感受象征化,因此,使他成为“象征主义”的创始人。
1888年10月,高更再次到巴黎举办个人展览,但新风格的创作备受冷落,无人问津。12月,高更应文森特·梵高的邀请,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两人共同创作。但遗憾的是两个天才不久便因创作观点的本质不同开始矛盾起来。梵高是个浪漫派,热衷于在色彩的表现上尝试冒险,推陈出新。而高更则倾向于原始艺术,追求古典华美。他们一个是生性孤傲,随时可爆发的火山,一个是狂热主观,内心肆意翻腾的沸水。他们彼此挑剔毛病,争论激烈,直至精疲力竭!
一个从圣经中燃烧出来的疯狂的人和一个从太阳上下来的高傲的野蛮人妄想一起工作的计划,在他们日益尖锐的争吵中最后以悲剧结束。此时,高更的作品有《阿尔的农家小屋》等。
一个圣诞之夜,当高更像小时一样漫步在街上时,突然听到身后一种急促而熟悉的脚步声。他猛一转身,只见梵高正拿着剃须刀向他扑来……高更一下停住脚步,冷冷地盯着这个荷兰人,在高更威慑的目光下,梵高垂下手臂,怏怏而去。
谁也没料到,梵高回到房间便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然后将耳朵装进信封,送给一位美丽的姑娘,告诉她:“这就是我的纪念。”翌年7月,梵高自杀后,高更为这个天才写了一篇悼文:“死之将永远停止他所有的苦楚,来世他将丰收今世的耕耘。他走了,带着兄弟对他的情思和很少同行的了解,平静地走了。”
高更从阿尔返回巴黎后,美术学院的青年学生对高更的艺术更加顶礼膜拜,忠诚于高更的艺术观念,并视为宗教启示和训条。后来他们组成了“纳比派”。在这个流派看来,“艺术不是模仿,艺术变成了自然的主观调整”,他们进行主观化的艺术创作,主要形式是用一定秩序把色彩加以结合,以一种装饰趣味表达一种内在的神秘思想,同时他们又在绘画的象征语言上进行探索。
高更在1889年创作了3幅具有象征主义特征的作品,由此象征派作家将高更视为一个创立在作品中表达思想观点的画家。
其一,《雅各与天使的搏斗》中,他画了当地农妇对圣徒形象的崇拜。这场格斗仿佛产生在梦幻中的远处。
其二,《黄色基督》力图表现气氛的凄凉,用间接的象征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意向。
其三,《美丽的昂热尔》中,他将肖像安置在一个虚幻的圆圈中,左侧有一尊佛像,显示了高更对神秘主义的崇拜。
马拉美说:“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奥妙竟能容纳在这么鲜明的形式之中。”可以说,高更是一个象征主义画家,他用画的造型结构和色彩来表现了他所追求的思想,高更又是一个综合主义画家,因为他的画归纳了几种其他流派的风格,具有普遍明确的主观性。
保罗·高更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评论家阿尔贝·奥里埃狂喜地把高更誉为新流派的主要缔造者。
1890年6月,高更看了在一些关于印度支那和爪哇的风情照片后,再次感到:“伟大的思想时刻在远东的艺术里,我想我可以从那里获得新生。西方发展至此已败坏了,一个坚强的人,如希腊神话里的安特斯,只需涉足远东,即可寻回力量,一二年后便可以以全新的面貌回来。”
东方风物再一次勾起了他的幻想,他又重新萌发了对异国情调的向往。
他依旧记得他17岁出海初登印度的情景。那里的历史遗迹是那么的悠久而古老,那里的人们是那样地笃信宗教,虔诚信服,那里的人虽未开化但却是善良、纯真、可亲的。他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蒙着面纱,让你感到古老国度里的某种神秘……
往事的回忆,使他面对巴黎时又感垂头丧气,欧洲这块物质文明土地对于他来说,苦难多于快乐。离开无情的欧洲,背弃这个所谓的文明社会,抛弃虚伪的争名逐利的生活渴望,一直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天地之大,理想中的伊甸园竟在何方呢?
每当寂静的夜晚来临,便会让他想起少时出海,一位朋友同他谈起他在某岛上那段美好的不可思议的日子的美妙故事。他想那里可真是充满芳香的土地啊!同样拥有印第安血统的高更似乎更情愿将自己装扮成印加人后裔,在僵化的文明人眼里,那里拥居着所谓的野蛮人,高更却认为那里保持着原始的、纯洁人类本身的状态。他想他这个生得粗野不驯,眼睛深邃冷漠而又炯炯有神,身材强壮高大而又满嘴巴长满了红胡子,衣衫褴褛的人居住在土著人中间,似乎会更“土化”呢!
于是他决定去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终其余生。他知道他的作品将会是粒种子,终将在塔希提岛原始而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其他人去拥有荣誉吧!我只求宁静!”“在欧洲,死即是终点,而在塔希提,我视死亡为根,他必将复生,开放出灿烂的花朵。”
可以说,高更对南国岛屿原始生活的热爱,既包含了对欧洲文明的逃避,也有企图寻回南美童年生活的梦想。这种隐遁既出于理想主义的考虑,也有出于感官享受的缘由。他喜爱明亮的色彩,自由的生活,他认为在塔希提那没有任何金钱交易的原始生活中,他会创造出更为精美、更为古雅的艺术来。
1891年,高更为筹集去塔希提岛的路费,折卖了一些作品,当时的著名作家奥克塔夫·米博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赞美高更的文章。
文中写道:“高更先生将去塔希提,想在那里造间茅屋,独自过静居数年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希望能够在宁静中思索一下几年来的生活经历,寻回使他魂牵的东西。”
一个人自愿远离文明世界,一心想居住于沉寂荒芜的世界,甘愿放逐,去寻找宁静和被尘世俗务所湮没的心声,以便更好地领悟人生,这种行为使我感动。
“高更先生是位不同凡响的超脱的艺术家。他极少自夸于世,人们也很少了解他脱俗超凡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很强的作品,这位热情的画家永远不会只满足于梦幻,随着梦幻的一再表达,它会成长振奋起来。”
“现在,高更就怀念起他最初编织梦幻的地方来……对宁静、沉思、冥想和绝对孤寂的向往,曾促使他17岁起远游出海,而后他又去过马提尼克岛,而这次他将走得更远。”
“塔希提岛更适合高更的梦幻,他希望太平洋更加温柔地注视和爱抚他。这是一种重新找到祖先的古老而诚挚的爱。不管他哪里去,高更可以确信,我非常敬爱他。”
“他从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总是把目光投向将来,希望能达到人力所不及的境界。他不断地探索前进,又总觉得没有尽全力。他以剥茧抽丝的方式理出更抽象、更神秘表达自我的方式,他的思维经常在他曾留恋的地方驰骋,他觉得在那里可以发掘更多使他倾心,符合他想象的新题材……”
“高更所创造的艺术,是伟大的原始艺术。”
“我想,这个评价,对高更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1891年4月4日,高更拿着卖画所得的8860金法郎,终于离开了文明社会,向塔希提岛进军了!
此次不仅是冒险,也是对他自己人格和信心的再一次考验。
在美丽的热带之夜的寂静中,高更终于可以倾听自己充满无限爱意的心灵跳动和他周围神秘的生物和谐地鸣奏出来的温柔而甜蜜的乐曲了。他终于获得自由地去爱,自由地去唱歌,自由地去死亡了……
来到塔希提岛的高更很快找到了他的“桃源仙境”——马泰埃阿村,在土著人的小茅屋中住了下来。
高更似乎从幼时起,便不注意他家中居室的安适程度,他只是对某些艺术品感兴趣,对他心中的梦想感兴趣,因此他的生存环境不管怎样恶劣,都似乎根本无法影响他探索灵魂、关注精神的兴致。因此,在土著人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他依旧发自内心地赞美道;“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那静谧的夜晚,连划破天空的鸟鸣都听不见,一片枯叶吹下来,仿佛是轻抚灵魂的叩击。”
岛上的一切都使高更入迷若狂,他学穿土著人的衣服,皈依他们的宗教,他贪婪地描绘着岛上的风情、景色、人物、传说。高更希望在这座岛屿上不仅可以找到新的灵感,而且他还要找到原始人精神的踪迹和灵魂的印象。
在他的意念中,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就是想回到“我童年时代的玩具‘达达’,回到我的好木马上”。这里是他艺术灵魂再生的源泉,他力图尽可能避免与欧洲人和事物接触,在生活中和印第安人相似或完全一样,通过他们来深入理解这个种族的奥秘。他此时的绘画中都含有一种温柔动人,严肃神秘的滋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有《死者的灵魂注视着》标题具有两个含义:不是女孩注视灵魂,就是灵魂想着女孩。
在塔希提岛的森林中,高更身上一切人性的本能都被唤醒了。他对土著人的女裸体所表现出来的质朴和纯洁有一种崇拜之情,他找到了一种符合他思想追求的美。
在《亚洛斯的种子》中,平涂的色彩,彩板的造型,随意性的解判关系,具有很强烈的抽象性。但画面庄严静美,是任何一种其他的简化处理手法所不能比拟的。
这一时期,高更的绘画具有两种基本倾向。描写塔希提岛妇女那种悠闲的自然生活时,以阿拉伯纹样式的装饰性线条描绘,他希望用这种形式的强烈火热色彩来表达艺术家的神秘主义情绪;而在那些描绘塔希提土著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仪式及人物肖像的绘画中,他表现了波利尼西亚特殊的与欧洲生活截然不同内涵和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毛利人形象。
两年多的时间已过去,此间,高更如公牛般顽强地埋头作画,共完成66幅绘画作品和数件雕刻作品。这些充满神秘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来自于艺术家内心凝聚的情感。
高更在塔希提岛舒展地迎接生活。在此期间,高更以自己敏感的心灵、流畅清新的文笔写下了许多表达思想感受的文字,这或许是受外祖母的影响吧。在一本《诺阿·诺阿》(回忆录)中,他描绘了自己的生活:
生命在每日清晨觉醒,大地复苏,阳光明媚,充满温暖,内心感到无比欢乐,全身心投入到忘我的艺术创作中。
远处是蓝色的大海,独木舟在海上缓缓而行,使人赏心悦目。年轻人荡起双桨奋力划水,一会儿又让小船儿随波逐流。他们身上穿着蓝色与白色的海裙裤,与他们褐色的胸膛在阳光照耀下显得色彩缤纷。他们洁白的牙齿欢笑中闪烁着光芒……这便是二副所讲的那种美好日子!我也同样找到了!
但很快这种天堂伊甸园的独居生活被接踵而至的烦忧所打断了。生活费用拮据,生活难以维持。但是他知道他要为事业斗争生活到底。
他不能不在幻梦中创造自我。当他每天用一杯水吃下他的干面包时,他的毅力告诉他自己,这是一块牛排……
另外,虽然他逃避文明社会,但却渴望与欧洲艺坛有所沟通。日复一日的寂静使他愈发不能忍受孤独感和冷漠感,这里的生活对一个在文明社会成长起来的人来说,是一种漫长无期的苦行僧式的生活。
1893年因病高更返回巴黎,他叹道“因为不得已的琐事,我不得不回到法国去,再见了,你真挚的土地,你和谐的土地,你这充满了美和自由的土地。”
当船将高更载去时,他看见那些茫然沉默的塔希提妇女的唇边似乎在吟诵古老的歌谣:
你轻柔的南方和北方的微风啊,
你们那样缠在一起戏耍,
轻拂我的面庞。
你要一直吹向那个岛。
在那个岛上,
在那可爱的树荫下,
那抛弃了我的情人在休息。
你要这样对他说,
说是……
你已看到满脸泪痕的我。
可见,当我们的艺术家离开大洋洲返回欧洲时,依然保留着对这“岛屿天堂”的无限眷恋。
高更将在塔希提全部满意作品带回,以期取得世人的敬佩,但事与愿违,画展遭到了四面八方的反对。莫奈和雷诺阿觉得这种风格的画糟透了;毕沙罗非常反对这种不属于文明人的艺术,谴责高更盗窃野蛮人的艺术。
当时的社会更是嘲讽他,你在报上会读到这样挖苦的文字:“为了使您的孩子快乐,快带他们来参观高更先生的画展吧,孩子们会在那幅表现女人四肢伸展在台球桌上的画面前得到乐趣,这幅画全面地反映了当地的风情……”
高更面对众多非议,尤如他少时的孤傲清高一样,他毫不在乎,他是这样来解释他的创作的,“它们是作为塔希提岛上伟大、深沉和神秘的‘等值’而存在的,人家不喜欢我的作画方法,对于这些我不屑一顾。我只选择我自己所喜欢的去画。”他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艺术规程:
为艺术而艺术,这有何妨?
为生活而艺术,这有何妨?
为愉悦而艺术,这有何妨?
只要是艺术,何乐而不为?
“如果一个画家为了画面和谐的需要,他就有权随意地使用色彩。”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在自然面前的深思,取之于自然……通过形与色的结合将它呼唤出来。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创造多种和谐来应和我们的心灵状态呢?“谁不能把握这些,他是不幸的”。
高更儿时起就对色彩有着敏感的感悟力,他觉得利玛街头的妇女穿着各种色彩艳丽的服装,那色彩给他的感觉是一种奇迹一般的东西。正如她们的文化。因此,他觉得他应该也同样在谜一样的方式里运用它们。少时他喜欢编织各种故事,而今他运用它们去描画,并来揭示色彩的神秘。
“可是,你有技法吗?”他们会问道。
“是的,我没有。但准确地说,我是有一套技法的,不过那是依据我在清晨产生的一种意向而迸发出的即兴技法,一套不关心一般的自然外表真实,而仅凭我自己表达思想的方式去运用的技法。”
不论做画还是做人,高更都是这样任自己的精神四处出巡的。自儿时起,他那大大的高傲翘起的鼻子,火红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不拘一格的衣服,便显现他不被驯服的个性。他自生活在世间乐园的那一天开始,便打定主意自己过自己的生活,由此,他可以出海,青年时学画,之后是放弃资产的生活,最终是浪迹天涯寻找儿时的梦幻,这一切都说明,他的灵魂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自由的,他的绘画也是一样。
高更知道革新艺术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探索者本人和艺术都要经受观念的挑战和时间的验证。高更是一位不惧任何非难的革新者,他能够以尖刻冷嘲的话语回敬那些攻击他的人来捍卫自己。这又让我们回忆起他11岁那年用清高、目空一切的架势在学校里搞些小恶作剧以取乐来抵消生活给他带来磨难的日子。
高更值得称道,也是一般人所不及的一点是,自幼时起,他对违反自己个性和无法接受的观点绝不让步,而且为了自己的目的,有一种百折不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强意志。
事实证明,高更对艺术革新的敏感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人。直至他死后多年,马蒂新、德兰、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才沿循着他的道路,把非洲和大洋洲艺术中的神秘意识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此次展览,仅卖掉11幅作品。德加和几位评论家对高更的展览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评论家莫里斯写道:“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宗教性的欢愉,能看到它们是天赐的快乐!”马拉美也说:“这真是非凡的,人能在这么多响亮的色彩里放进这么多神秘。”虽说展览门庭冷落,但其影响,在于它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人,成为年轻追随者们的崇拜对象(高更自小便有这种威慑的能力)以至于进入20世纪,成为“野兽派”创作的纲领。他们高亢地重复呐喊高更的主张。
“倘若现代文明病了,那么现代艺术也一定病了。我们恢复艺术健康,是唯一的途径。这就是同孩童和野蛮人一样,重新做起来!”
这期间,高更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依旧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马不停蹄地进行着艺术创作。《爪哇女人安娜》是他此时的代表作品,充满神话内容的超感觉绘画,具有一种深奥的抽象性。画面大块颜色的强烈对比,突出了这个混血女人身上那种美丽傲慢,风流放荡的个性。而后正是这个女人将高更的所有值钱东西盗窃一空,并给他留下个终生残疾的纪念后,逃之夭夭。
高更再遭厄运,这似乎是命中安排。他自4岁失父便一直过着贫苦多难的生活,并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他依旧没有放逐!尽管此时他已名噪巴黎,但画仍一文不名,对异国情调的嗜好使他下定决心,卖掉所有值钱的东西,启程再去太平洋,远离这个给了他无数痛苦和非难的欧洲文明社会,永远地出走,永不再回来。
1895年2月,为筹集这次永远出走的路费,高更再次举办个人画展。尽管有精心设计的画册和感人肺腑的序言,但结果没有他所期望的轰动,也没有得到金钱的实惠,画拍卖的价格十分低廉,高更仅得到了464法郎80生丁。(而今一张高更的原作可价值连城,悲哉!)
1895年7月,伟大的艺术家高更在几乎被人遗忘的悲惨境遇中,冷冷清清地永远离开了他生活的文明社会,永远地出走了,带着更加深刻的冷落、孤独、贫困返回了他梦魂萦绕的“天堂岛屿”塔希提。
每当他驶向海洋,他便会再次想起他的青年时代的首次出海。他在海上最初航行的三天里,波浪滔天,乌云中相互追逐。三天后风停了,大海不再波涛汹涌,而变得温柔寂静起来,一片碧蓝。他感受到某种冒险的意味,然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他呼吸到的空气像是补身的甘香酒,叫他精神振奋,准备经历一些他从未料到的事,他并为此而跃跃欲试着。
朦胧中他驶近一个危崖高耸的岛屿,阳光灿烂壮丽,它突然从茫茫的海水里神秘地一跃而出,像磨棍召唤出的一幅虚无缥缈的彩锦。岛屿岩嶙峋,而这景色,使他想起在利玛时所进行的宗教仪式,用以阻止世俗凡人了解某些秘密。当距离缩小,美丽山峦形状愈加真切时,小岛上的美丽便完全呈现出来。但是高更的船只旁边驶过时,他便发现了它仍然重门深锁,好似没有人能闯入它那幽森的奥秘中去。它在视线里消失,映入高更眼帘的仍是一片茫茫碧波。
高更的心灵如此燥热的翻动起来。他的思想和心灵从来没有如此丰富地感受过这种“闭合了的巨石”的奥秘,宇宙自然的宽广博大,令他欣喜若狂。
很快,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色。这是一个高耸海面绿葱葱的岛屿,深深的暗绿色使他猜想到那是一条条寂静的峡谷。这些幽深的沟壑里有种神秘气氛,凄冷的溪流在它深处鸣溅,他感到,在这些浓阴郁郁的地方,远自太古以来生活就一直按照古老的习俗绵绵不息地延续到现在,让他联想到那里生活的人们是那样地欢乐……
正是青年时的这段经历,让他感到他所看到的这最初景象是多么酷似可爱的塔希提岛。
塔希提岛正在面对高更微笑,并表现出无限的情谊。它像一个美丽的妇人,既娴雅又浪漫地向他展示她的全部美貌和魅力。
当船驶进港口的时候,他感到心醉神驰。泊在码头边的双桅帆船每一艘都那么整齐、干净,海湾环抱着的小城洁白、文雅,而法国火焰式建筑物在蔚蓝的天空下却红得刺目,像激情的呼喊一样,极力炫示自己鲜艳的色彩。轮船靠近了码头,蜂拥到岸边的人群兴高采烈而又彬彬有礼。他们一片笑语喧哗,人人挥舞着手臂。从轮船上望去,这是一个棕色面孔的海洋。
是的,在塔希提岛那炎炎碧空下,色彩在炫目地旋转移动。每当这时,高更便又想起利玛那同样也绚丽炽烈的色彩,善良、虔诚的人们。
在岛上他又重新开始为艺术而顽强工作,受苦和挨饿。但他所完成的作品却大都是宁静的,如《甜蜜的岁月》等,尽管高更肉体上经受着常人难以忍耐的痛苦,内心世界也似咆哮的海水那样在为他的艺术而竭力嘶哑呐喊,但是,当我们面对他的作品时,我们却拥有了“和谐、安详、宁静、柔和、纯洁”,我们不能不为他赞叹:一个真正的伟人!
《女人与芒果》便是这样。树木盛开着花,侍女摘取果实,狗在守护着,还有一对鸽子在叫!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高更一握上画板时,便将困苦与疾病忘掉了,尽管他生活在不尽的苦难中,心中却渴望着讴歌美丽的世界。
厄运终于将高更健壮的身体摧垮,尽管摧不垮他的精神。有一天,他手握画笔衰弱的倒在地上。他几乎已为他所从事的事业耗尽了心血,但是却没有结果。他悲惨地跪在地上,以往的骄傲没有了,他是个微不足道的失败者,但同时又是个无可比拟的成功者。
不能绘画,高更便开始写作。他的一生中厄运似乎总在身后穷追不舍,连他松口气的机会都不肯施予。正当他将满怀的思恋女儿、思恋孩子们的浓情倾注于一本叫做《致阿丽娜的笔记》中的时候,女儿却不幸病逝,使高更悲痛欲绝。
《致阿丽娜的笔记》是高更满腔柔情的父爱对女儿的倾诉……
孩子,我相信圣洁的灵魂和艺术的真谛,它们二者为一。……我相信艺术深植于所有被圣灵感染的人们心中,我相信一旦尝到伟大艺术的精髓,以后必将为他工作,为他牺牲,我相信任何献身于艺术的人必将获得幸福……
我相信,最后的审判,届时有胆识歌颂纯洁艺术的人和那些以粗陋邪恶眼光鄙视艺术的人,都会得到他们各自应有的赏罚。我深信忠于艺术的人必将得到恩赐,他们将穿上馨香四溢,纯美和谐的天赐华衣,回到天国——万物鸣和之中的,永生永世逍遥其中。
可见,高更对自己的伟大艺术有着多么公正的评判。
命运多难的高更,生活在饥饿与绝望的交迫中。爱女夭折的沉重打击令他精神完全崩溃了,他第一次感到绝望,他想到自杀,那是唯一能够解除痛苦的路。
生命尽头的日期已经来临,但艺术家的责任心使高更想在临终前再画一幅大型作品,作为他人生的终曲和留给后人的精神遗嘱。
整整一个月,他处于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进行画画。
这幅画的名字叫《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
高更要在画上表现出他静坐在农舍旁独自沉思时所呈现的那种幻想情景。表现他自己同整个大自然的交融和他“无法理解我们的来去之谜”的苦恼。他把在绝望心境下的那种悲伤的爱和一种如此清晰的梦境倾注在这幅看起来十分粗糙的创作中。这是一种能看得见的梦境,这梦境充满了对生命奥秘的恐惧。它反映出了一种无可变更的规律。即宇宙有多少生命正在消失,有多少生命又在诞生!
“我认为,以前或以后都再也无法再完成比它更好的作品了。我已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它”。高更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痛苦的热情及清晰的幻觉来描绘,因此画面看起来豪无急躁气氛,反而充满生命力。没有模特,没有画技,更没有所谓一般的绘画规则。
高更曾说:“感动之后才能理解。”因此,在他的画中音乐性就是其绘画本质。对高更而言,梦幻与描绘都是同时的事情,“我的灵魂”与“我的装饰”是等值的。因此我们对该作品应抱着“音乐性造型”与“对命运的追忆”两者同时完成的心态来鉴赏。
画家又重新抄写完那部描写塔希提岛纪行的书《诺阿·诺阿》。在这部书中,震撼人心的是一个梦想者执著的想象,一些蠢人冷峻的目光和清醒者的痛苦不安。高更的语言风格是引人入胜的。文中的逸闻趣事更是丰富生动。那其中的木雕水彩画、素描和画家自己绘制的204幅插图,更令人钦佩不已,拍案叫绝。可以说,这本书也同样是高更的梦幻。写出来的梦,美化了的梦,发展了的梦,不惜任何代价来庇护的梦。高亢和低吟的文字证明了这一切。
《诺阿·诺阿》还有一幅歌唱的表情,从歌声中可以倾听到他把自己的生命与这岛屿紧紧相连。他热爱那里的风土人情,白人用他们的法律,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疾病和酒精,毒害了这些纯净的土地。
1898年2月11日,高更到山中企图服毒自杀,却告失败,他重又开始了贫穷的生活。
此时期,他如他外祖母一样有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帮助土著人与当地白人殖民者进行斗争,他曾创办了一份《黄峰月刊》并撰写文章,抨击当地殖民政府,文笔犀利、辞藻尖刻:“殖民就是耕耘,而花大代价来维持征服者在土地上的身私权,不是文明却是可耻的愚昧了。”后来他干脆自己创办了《微笑报》专门揭露丑闻、嘲笑政府和教会,为土著人申冤,他在报上亲自撰文并配上插图。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高更在为疾病的痛苦怒吼,在为当地政府官员的愚蠢行为恕吼!这是他为人光明磊落崇尚自由,反对虚伪邪恶,为贯彻真理敢于向任何事物挑战并抗争到底的品格表现。
此时高更的作品风格成熟,形式上充满了动人的诗意,用具体的摒弃空间背景的造型语言,表现他渴望逃避的欲念,如《母性》等,表现了人类的崇高与伟大。
1901年,病入膏肓的高更,要利用生命中最后的机会,挣扎着去完全原始的马克萨斯群岛,他将在那里燃起他内心最后的狂热,将他的才华表露燃尽!
1902年8月,他独自一人泛舟飘向“未开垦的处女地”——马克萨斯群岛的希凡凡岛,并在阿图奥纳村居住下来。
他造了一间别致的茅屋,取名“快乐之家”,并用浮雕装饰,他仿佛是住在伊甸园里。这是与人寰隔绝的一个幽僻的角落,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周围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木,那里是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荫翳凉爽的空气。
高更尽情在其中沉醉,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才能,达到成熟完美的阶段。其间作品有《诞生》、《海滨骑士》等。
高更此时虽离不开病榻,但他依旧确信自己的艺术观点是正确的,他要用生命中的最后一击,震醒世界。
如果我的作品不能流芳百世,但至少世人会记得,在画坛上曾有这么个人,努力地从过去许多学院派和印象派的错误中走出来,另外开辟了新道路!
是的,正如高更自己所说,在他逝世后的今天和未来,任何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会记住——伟大的高更。他在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和儿时乐园一般美好的南海岛屿生活拯救了高更的艺术,但也缩短了他的生命,他的身体完全垮下来了,不能作画,而他的艺术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来日无几的高更不能画,便去写。
他曾写过一篇《一个艺术学生的私语》,文中写道:
我试图证明艺术家根本用不着任何学派的文人支持……我一生都在尝试如何从传统中挣扎出来,那些人总是传播教条,不但损害艺术家的自由,也蒙蔽酷爱艺术的人。
还有本半回忆录式的书《之前之后》,文中包罗万象,有对艺术的探讨,有思想方面争论性质的文章,有对殖民者对土著人虐待的控诉,还有旅游、宗教方面的论述分析……这些都反映了画家特殊的品格和他诚实热情的心灵,读后令人感动不已。
后来友人蒙弗莱德给生命衰微的高更来信:“您在法国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一个伟大的人物创作出非凡的作品,一个生命正在逐渐消逝的伟人。您的敌人也都沉默了,怯于攻击您了。您在那遥远的地方享受伟大死亡对您的豁免吧!您在艺术史上已有了一席之地,后人会对您的艺术作出公正的评论。”
诚如蒙弗莱德所说,历史证明,高更的艺术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给绘画带来新生,并为后继者奠定了基础和指引了方向。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深刻。并且还将随着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更加深刻起来,他作为一代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最终从某些方面看,高更的命运结局与他的外祖母非常相似,她虽和高更未见过面,但她对他的影响是一生的,前者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工人运动,后者则把他最后的力量都用在保卫岛上土著人的利益上。高更疾恶如仇,其义举惹恼了当局,他被判监禁,崎岖坎坷的命运仍没放弃对画家的最终追逐。
他虽被击倒,但没有被征服!
他大声喊道:
我是个野蛮人,文明人能体会到这一点。因为在我的作品中除了我的野蛮之外,他们不会感到任何的惊奇困惑,正因如此,它是无与伦比的。
世上有两种美,一种美来自人类天生的直觉,一种美来自后天的学问,两者相结合加上必要的修饰,就能产生一种伟大而又丰富的美感。
近来,一些艺术家在骚乱的人群中随俗沉浮,当独自一人时便会感到惶然而心生恐怖,这就是为什么不必每个人都去离群索居的原因。只有那些有胆量,能经受住孤独的人才能做到。
1903年5月8日,在病榻中呻吟而仍离不开艺术的高更在他未完成的画前溘然长逝。
高更,这个今天令许多人仰慕不已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是时刻准备着斗争的一生。他坚信自己是伟大的、绝无仅有的艺术家,因为只有他在一辈子品尝了苦酒之后,仍以超凡的忍受力为原始纯洁的艺术而擂鼓呐喊。一代大师走了,留下的只是孤独的墓碑,但他的艺术却在强烈震撼着几代人的心灵!
他是永生的绘画之神!
正如他所说,他是伟大的,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