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多舛的童年(1833—1842)

童年,是人生天真烂漫的时期。然而,阿尔弗雷德的童年,却是在病痛、饥寒与孤独中度过的。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北部郊区的一座两层楼房后部的一间屋子里呱呱坠地了。这是个简陋的居所:一间起居室,两间卧室和一个厨房。室内简朴,只有一点必不可少的用具。这所房子,就是现在这座现代城市中心的北方街9号。阿尔弗雷德在这里度过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人生最初的9年。

斯德哥尔摩从18世纪以来就是北欧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它东临波罗的海,西接一望无际的梅拉伦湖,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现在,斯德哥尔摩已是一座拥有几十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了,全城坐落在14个小岛和半岛上,湖海相连,小岛相接,高楼耸立,绿树成荫,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水上城市。而那时的斯德哥尔摩,尽管景色也很迷人,但规模却较小,全城仅有8万多人,城区位于沟通梅拉伦湖和波罗的海的河流东岸,街道两旁是些木结构的房屋和其他建筑。至于阿尔弗雷德的家,当时还是个偏僻的地方。他的家之所以搬到这里,主要是由于一场大火。

在他出生的前一年(1832),家里着了一场大火。无情的大火吞没了家中所有的东西,当时正赶上父亲伊曼纽尔不在家,母亲卡罗莱娜冒着生命危险,从火中救出了他的两个哥哥,险些丧了命。他的家从此变得一贫如洗,不得不在斯德哥尔摩的郊区搬来搬去,最后来到了这里。他们租不起宽敞的房子,只得住着窄小简陋的房屋,即使是这样,也常常为支付房租而伤神。

父亲伊曼纽尔当时从事建筑承包生意,由于经济萧条的影响,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加之伊曼纽尔有着热衷于发明的禀赋,脑子里常常思虑的是一个个极富浪漫主义的设想,对所经营的建筑承包生意,并未倾注全部的心血与精力,这使他的生意越来越艰难。再加上家中的那把大火,全家的经济已十分拮据。为了生计,他们家不得不靠举债度日,到1833年,全家已欠下了一万多泰勒(当时的德国银币)的巨债。债主们纷纷登门讨债,生意又不见起色,伊曼纽尔一筹莫展。正当他家宣告破产的时候,阿尔弗雷德作为老三(按活着的孩子算)出世了。他的到来,并没有给全家增添欢乐,只是又增加了生活的负担和忧愁。

阿尔弗雷德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他没有继承父亲的健康体魄,也不像两个哥哥那样强壮,缠身的病痛(主要是胃病)伴随着他的童年乃至一生。病痛折磨着幼小的阿尔弗雷德,他一会儿呕吐,一会儿抽搐,这使他脸色更加苍白,瘦弱不堪,全家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母亲卡罗莱娜守护在他的身旁,一边落泪,一边进行精心的照料,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就像是在为他注入生命的力量,终于使他一天天地活了下来。对自己童年的艰难岁月,他在18岁时,写了一首全面的自传诗,作了这样的描述:

我的摇篮好像死床,

忧虑的母亲,

多年看护在旁,

尽管希望渺茫,

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好容易才鼓起劲来,

吸吮几口乳汁充肠,

接着是抽筋痉挛,

濒于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未央。

家是人生的摇篮、生活的港湾。然而,童年时期阿尔弗雷德的家,却像一条在苦难的漩涡中挣扎的船。他还在襁褓之中时,他家就宣告破了产。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当一个人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时,法院根据本人或债权人的申请,才作出裁定,宣告破产,然后,把欠债人的全部财产折价变卖,归还债主。这对于一个经营者来讲,实际上就是倾家荡产。破产,使阿尔弗雷德一家变得一无所有,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阿尔弗雷德的家虽然陷入了极端的困境,但家中却充满了温暖。伊曼纽尔是位具有无限工作热情的很倔强的汉子,虽然也不时为家庭的困境,为那沉重的债务而焦急,但却对事业与前途充满了信心。他有时沉默寡言,但却充满着智慧,充满着热情,他是全家的顶梁柱。母亲卡罗莱娜心胸开阔,天生乐观性格,她体贴和关心丈夫,感染和排解着丈夫的情绪,看问题很有见地,她对家中的经济前景并不担忧。对孩子们,伊曼纽尔是位严厉的父亲,他对孩子们要求很严;卡罗莱娜则是位暖如春风的慈祥母亲,她对孩子们总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良、正直、为人诚恳和具有远大的抱负,他们不希望孩子们成为缺乏品德修养和碌碌无为的人。

破产后,伊曼纽尔一边清理债务,一边寻找新的出路。他有着发明创造的天赋,见建筑业生意难做,就狂热地搞起了发明,想开辟一些新的领域,以此打开新的局面。他在自己家的后院搭了个小棚子,进行各种实验。他先是从事橡胶的研究、实验,凭着他的才智,没有多久就有了成果。他是位外科医生的儿子,首先想到了弹性胶布和医用的橡胶手套,他感到生产这些医学用品比较容易。他的岳父一家对他的热情与想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帮助他建起了瑞典第一家橡胶厂,开始生产他的设计产品。他坚信这种用具的优点,指望它能带来经济上新的转机,然而这种产品并没有被大家认识,销路不好。这时,所谓的北方战争已告结束。这场战争使伊曼纽尔感到,军队的装备落后,必须加强,这样才能发挥出它的威力。于是,他根据军队需要上的特点,很快又研究发明出一种适于军队用的橡胶折叠式行囊。这种行囊功能多,携带灵便,装在士兵的背包里就可以带走,行军中充气可以当床垫用,连在一起可以组合成浮桥,供部队过河用。可惜的是,由于瑞典经济萧条,军费紧张,军方无力支持他的计划,这使伊曼纽尔的设计发明又搁了浅。接着,伊曼纽尔又在增强国防力量上做文章,他研究设计出了地雷和水雷。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类似的武器,可惜的是,这个能够推进军事进步,引起战争手段有一定变化的重要发明,也没有引起瑞典军方的重视。

一连串的努力都没有收到好的结果,命运好像在捉弄着伊曼纽尔及其一家。债务的包袱仍然沉重地压在他们的肩上,贫困的生活仍然笼罩着这个家庭。生性乐观的卡罗莱娜也不得不经常为全家的饮食而犯愁。她担心孩子们的身体,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长期的营养不良会损坏他们的健康,尤其是阿尔弗雷德,一直在生病,实在令她忧心忡忡。艰难之中,他们常常得到弟弟路德维格·阿尔塞尔一家的关怀,这一家经常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帮助伊曼纽尔搞发明、建工厂、筹划事业,对他们的生活也时时给予接济。在那个充满势利、欺诈、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没有谁去关怀这个破了产而又一再背运的家庭,只有债主们在时时地光顾着他们。路德维格一家的关怀,使伊曼纽尔全家感到了亲情的温暖,使从小由于疾病和贫穷而被剥夺了许多东西的阿尔弗雷德,享受到了物质与精神上的补偿。

一连串的背运并没有使伊曼纽尔灰心丧气,他继续到处奔波,实践着他的一个又一个设想。这是卡罗莱娜唯一寄以希望之处,她理解和支持丈夫,有时还以她的睿智修正丈夫的一些富有浪漫色彩的想法,使它们更接近于实际。她与丈夫分担着家庭生活的担子。

凭着经营者的敏感,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计划又使伊曼纽尔感到了振奋。计划中的运河要经过的地段,伊曼纽尔在少年时期随船漂洋过海曾经到过,那里横亘着阻碍运河通过的障碍。联想到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矿山、隧道和筑路工程,大多都是进展缓慢的情况,伊曼纽尔想,如果能发明一种威力强大的炸药用于开凿,定会大大缩短工程的工期,于是他就又开始了对新的炸药的研究。他家后院的小棚子,仍然是他进行这种实验的场所。伊曼纽尔当时研究的炸药,并不是阿尔弗雷德后来研究应用的硝化甘油炸药,而是对黑色火药的改良。黑色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到14世纪中期,欧洲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才有了应用。火药不仅使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和其他领域生产技术的发展,直到19世纪,火药仍在炸药领域里独占鳌头。但是火药的威力较小,又不易引燃导爆,伊曼纽尔想用一种新的配方对它加以改进,以提高它的威力。

1837年的一天清晨,从伊曼纽尔家后院的小棚子里传出了一声爆炸巨响,房子被震得瑟瑟发抖,人们一片惊慌。伊曼纽尔的新配方获得了成功,就在他感到无限欣喜的时候,受惊的邻居纷纷来到他们家的院子里,满面怒色地对他进行指责。尽管伊曼纽尔一再进行解释,这是一次试验,规模很小,不会危及大家的安全,但是仍不为大家所理解。由于这次试验的影响,市政当局对伊曼纽尔继续进行炸药的研究试验作了禁止,这使伊曼纽尔雄心勃勃的计划又一次落了空。

曲折与艰难使伊曼纽尔的事业一次次受挫,债主们又接二连三地来讨债,伊曼纽尔感到继续在本国已无路可走。他萌发了出国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但是他实在放心不下这个家啊!三个孩子尚小,尤其是阿尔弗雷德,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卡罗莱娜一个人带着他们该有多难哪!可是,国外又没有一处住所,总不能带着他们到处去流浪、涉险,这使伊曼纽尔进退两难。卡罗莱娜这位贤妻良母清楚全家的处境,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她是个深明事理与大义的人。丈夫的事业才是家中希望之光,她支持丈夫只身前往国外,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

1837年,伊曼纽尔心情沉重地告别了妻子、儿子们,离开了祖国与故乡,只身去了芬兰。这时,阿尔弗雷德刚好4岁,心中有说不出来的凄楚。

父亲走后,全部的家庭生活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日子更为艰难。这位坚强的女人,善良的母亲,不仅操持了全部家务,还在亲友的帮助下,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设了一间牛奶蔬菜店。她含辛茹苦地经营,勉勉强强支撑着这个家。奔波的艰苦,生活的操劳,分居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常常使她暗中流泪。她盼着丈夫在外的佳音,盼着孩子们快点长大,早点结束这苦难忧伤的生活。

路德维格·阿尔塞尔一家这时对卡罗莱娜母子进行了全力的帮助。在伊曼纽尔离开斯德哥尔摩去芬兰之前,一些债主们见伊曼纽尔的一个个生意计划都没有成功,一个个发明创造都没有打开新的局面,已感到伊曼纽尔在短期内还债是不可能的,就叫伊曼纽尔提出新的保证,否则,就要送他去坐牢。是路德维格·阿尔塞尔一家替伊曼纽尔承担了重要的许诺,才使伊曼纽尔得以出国。这是路德维格·阿尔塞尔一家对伊曼纽尔在贫穷、背运的时候给予的信任,也是伊曼纽尔一家难以得到的信任。伊曼纽尔走后,路德维格·阿尔塞尔一家在生活上给予了卡罗莱娜母子不断的资助,这才使卡罗莱娜母子在艰难困苦中活了下来。路德维格·阿尔塞尔一家的所为,在阿尔弗雷德那善良的幼小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以至于在他成为富翁之后,一直坚持着“活人的肚皮比死人的纪念碑等荣誉,更值得我关心”的救世观点,不断地对有困难的人进行帮助,为慈善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施舍,这反映了他心中一直存有一个希望:别人能有个好的开端,交上好运。在以后的年月里,他们家一直与阿尔塞尔家保持了非常亲密的关系,不仅仅由于后来路德维格娶了表妹明娜·阿尔塞尔,更主要的是他们两家在患难中结下了深情。

苦难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了阿尔弗雷德兄弟的抗争与适应能力,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忍耐力和战胜困难的本领。尤其是阿尔弗雷德,病痛与艰苦生活的磨炼,为他铸下了忧郁而坚强的性格。而繁重的生活担子,又促使他们过早地结束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孩子们虽然小,但都很懂事,想方设法地帮助母亲分忧解劳。罗伯特和路德维格已经陆续上了学,每逢假日,他们便外出做工,以便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缓解家中的困难。在罗伯特9岁、路德维格7岁的那年冬天,他们俩曾像安徒生童话里讲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顶着寒风,踏着积雪,穿着薄衣,瑟瑟发抖地在街头巷尾卖着火柴,以便赚几个铜板来帮助母亲维持家庭生计。这些悲凉的童年故事,一直清晰地留在他们的记忆里。罗伯特晚年的时候,回忆说:“我最辛酸的记忆之一,就是这个时期的一段小插曲:有一次妈妈给我一个3分钱的小硬币,要我去买晚饭吃的东西,而我却把这个可怜的小硬币弄丢了。”

这个阶段的阿尔弗雷德,身体仍然很弱,胃病时常发作。疾病使阿尔弗雷德不得不经常躺在床上或者呆在屋里。母亲在繁重的操劳中,仍然要抽出时间来精心照料他。为了使阿尔弗雷德能健壮起来,母亲尽量为他增加些营养,想方设法地给小阿尔弗雷德做些诸如肉丸子、布丁之类的好吃的。母亲尽可能地将饭菜烧得好些,以满足孩子们的胃口;尽可能地缝补那些破衣,并想方设法添置点新衣,不让孩子们冻着。家中的两间卧室,两个哥哥住一间,阿尔弗雷德与母亲住一间。伟大的母爱使弱小的阿尔弗雷德不断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他在那首自传诗中继续写道:

在那年龄,爱神不会赠你玫瑰,

也不滋生荆棘糟蹋美丽的心田,

心房一直在那儿平稳地搏动,

不会因幸福或悲伤而忐忑不安。

只有母亲的亲吻让小脸儿笑开了花,

笑容里流露出天真的喜欢。

这种欢乐掀不起汹涌的浪涛,

泪水也不会浸透着辛酸。

到了成年人的平静的日子,

断得了奶,却断不了慈母亲切的关怀和温暖。

我俩一起欢呼仙境般的未来,

用希望之光照亮美好的前途,

那希望之光啊,是稚嫩的灵魂深处的光焰。

体弱多病的阿尔弗雷德接受了全部的母爱,也继承了母亲善良正直、谦逊有礼的优良品德。如果说对阿尔弗雷德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对所有的人不分贵贱都能彬彬有礼、不摆架子,对自己谦逊、节俭、不慕虚名,乐意慷慨解囊帮助他人解决急难的品德值得赞扬的话,那么,这些品德的形成,首先来自母亲从小对他的潜移默化。他不仅脸面长得与母亲相像,而且身材也与母亲一样,比较瘦小,在品德上,也与母亲具有一样的秉性。而且,也由于多病和母爱,从小就培养了他们母子之间的无限深情。这种深情,从幼年开始,逐步加深,一直延续到了他的整个一生。他晚年的时候还说,只要有母亲在,他就不会感到孤单。他在55岁时写道:“假如斯德哥尔摩不是坐落在离北极星三步远的地方的话,那么,我就会突然地跑到那里去过圣诞节,并且捧着我的盘子,要一块布丁吃。”这表达了他每年回去看望母亲的决心和一片赤子之情。肉丸子和布丁,是母亲的拿手好菜,也是阿尔弗雷德自幼最喜欢吃的菜肴。

母亲在病床边照料阿尔弗雷德的同时,有时就拿着他两个哥哥的教科书来教他,小阿尔弗雷德十分聪明,很快就能自己阅读了。疾病与贫寒使他享受不到童年的欢乐,母亲外出时,他经常孤单单地一个人在家,这正如诺贝尔传记者之一埃里克先生所说的那样,他“被迫成为一个习惯于用脑子警觉观察事物但却并不活泼的孩子”,读书成了他的乐趣。开始,他用书来解闷,排遣孤独,渐渐地就被书吸引了进去。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见他正在读大哥罗伯特学过的书,就来问他书中的内容,阿尔弗雷德不但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对大部分问题还能理解,这使卡罗莱娜十分惊奇。阿尔弗雷德贪婪地读着他所能找到的一些儿童书籍,全心地走进了书中的世界。每逢哥哥们回来,他总是抓住机会向哥哥们求教。他的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喷射着求知的渴望。他能完全领悟哥哥们所谈的事情和学习的功课。当时,有人将儿时的这三兄弟做了个比较,说大哥罗伯特观察敏锐,心灵手巧;二哥路德维格机智勇敢,天生有领导才能,连比他大的孩子都很服他;而阿尔弗雷德令人吃惊的是智慧,有时他灵机一动,就会令人吃惊,对此,母亲感到无限的欣喜,她希望他是个天才,希望他能够继承他们家先人中著名的奥洛夫·鲁德伯克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好转,阿尔弗雷德有时也随着哥哥到屋外去活动。由于他长期患病,与别人接触少,他没有其他孩子的欢乐顽皮与无忧无虑,他的小伙伴很少,在那首自传诗中,他叙述了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

他现在已是一名儿童。

在其足迹所及的小世界里,

虚弱的身体,

使他依然陌生。

小伙伴们玩耍之时,

他无法参加,

只能充当可怜的观众。

童年的欢乐既被排净,

他的脑海便不断沉思,

盘算着未来的事情。

多病羸弱的身体使他不能同其他儿童一样去玩耍,这使阿尔弗雷德逐步养成了内向与沉思的性格,同时,也把他的兴趣逐步引向了大自然。身体稍好的时候,他有时就到外面去。外面是个与屋内截然不同的世界。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优美的景色,使阿尔弗雷德有了全新的感受。他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到快慰,身体也觉得轻松、舒服。他愿意到小山丘上去看日出日落、云聚云散,那变幻的天空能勾起他的想象;他愿意躺在草地上,嗅那野草与鲜花的清香,这时他感到心脾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畅快;他还细细地观察过小虫的爬行,站在岸边远眺过波涛汹涌的大海,那虫叫鸟鸣和静谧的大地令他陶醉,那出出进进港湾的船只拨动着他的心弦……斯德哥尔摩靠近海,在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冬季并不十分寒冷。这里的空气湿润,清晨常常笼罩着薄雾,雾散之后,树枝上挂着洁白而蓬松的雾凇,这是这里的一大自然景观。这些,都给阿尔弗雷德带来了欢快,在他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象,逐步造就了他喜爱优美的自然风光,愿在安静之中生活的个性。

时间在艰难的生活中一天天地逝去,很快阿尔弗雷德已经8岁,到了该入学的年龄了。家里再贫穷也要叫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母亲卡罗莱娜的想法。两个哥哥都被她陆续地送入了斯德哥尔摩一流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对阿尔弗雷德,当然也要送去上学。然而她实在担心他的身体,怕他坚持不下来,怕他适应不了那陌生的环境,怕那些陌生的人员让阿尔弗雷德受到委屈。阿尔弗雷德不怕这些,一听到让他与哥哥们一起上学,他高兴极了,除了母亲与大自然,再能引起他的兴趣的就是书了,上学读书是他梦寐以求的。他也与两个哥哥一起进入了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出人意料的是,环境的改变,如饥似渴地学习,竟使阿尔弗雷德的身体比上学前好了起来。虽然有时也因病缺课,但与以前经常卧床不起的情形相比,实在是好多了,这使母亲和两个哥哥都非常高兴。阿尔弗雷德聪明、勤奋,有着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虽然有时因病缺课,但功课却十分出色,一年级,他的学习成绩在全校82名学生中名列前三名,这使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吃惊。

到阿尔弗雷德上学的时候,父亲伊曼纽尔已经离家4年了。全家都思念父亲,可是父亲一次也没有回来,只是寄来一封封书信,与全家沟通情况,诉说着事业的进展。从一封封信中得知,伊曼纽尔先是在芬兰的图尔库(阿博)从事建筑工作,然而那里的情况也与瑞典差不多,经济萧条首先冲击了建筑业,生意相当难做。伊曼纽尔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他有着浓厚的发明兴趣,他觉得,对自己来讲搞设计与发明比从生意中赚钱更为合适。于是他决定离开芬兰去俄国,从继续完成他在瑞典设计的地雷、水雷实验开始。

1841年,一位叫伊盖尔夫的俄国将军考察了伊曼纽尔的工作,对他的研制成果颇感兴趣,答应为他争取俄国军政部的邀请,为一个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做一次地雷和水雷的全面的性能实验,这个实验,大概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鉴定实验。为了促成事情的成功,聪明的伊曼纽尔提出了只要财力许可,就可以建厂生产,他与将军合伙经营的计划,这更加激发了这位将军的热情。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就在同年,伊曼纽尔在圣彼得堡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验表演。他将一连串的地雷同时爆炸,摧毁了一大片实验区。这次实验,沙俄的迈克尔大公爵和许多高级军事专家都出席了,实验的成功,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此,在伊盖尔夫将军的积极协助下,伊曼纽尔得到了沙俄政府给的一笔发明实验费。这是伊曼纽尔多年耗费了无数心血,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反复实验的所得,是智慧与汗水的报酬,也是俄英、俄法关系紧张,沙俄极想加强国防的机运成全了他。这笔费用,使阿尔弗雷德一家从贫苦中走了出来,从此改变了生活的境况。

伊曼纽尔用这笔钱,于1842年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奥加里夫与诺贝尔官方准办的铸造车轮厂”,并购买了一幢大房子,开始了他的雄心勃勃的事业。他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给家中写了一封信:“让你们大家期待得太久了!这5年时间,我屡次勉强地打消了回家见你们的念头,而在这儿非常卖力地工作。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已经拥有了一座小型工厂。目前,寄到工厂的订货单很多,所以基础已经不成问题了。我准备送给你们一样东西,那就是——正在等着你们到来的一幢大房子。所以,我要你们立刻到圣彼得堡来,让我尽快地看到你们神采飞扬的脸庞。”5年时间的在外闯荡终于有了结果,全家人无不欢欣鼓舞,那激奋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这时的阿尔弗雷德已经9岁了。

1842年10月18日,阿尔弗雷德一家告别了栖居9年的小屋,离开了斯德哥尔摩。当时的芬兰和俄国还都没有铁路,他们搭上了一艘开往圣彼得堡的帆船,驶向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身后,留下了阿尔弗雷德那苦难童年的影子。 w7MlyaMWbCn+EZjdn2xKXEhiOr92ZQjEcYwg3OWoxEuag5s4kRC/DJSGtuqG/P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