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巴金 郭沫若
祝东平;丛瑞华

第一篇 巴金 第一章 母亲教会我“爱”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巍峨的高墙,黑漆的大门。门前一对背脊光滑、终年沉默的雄狮,两只经常装满水预备救火的大太平缸。门墙上一副红底黑字的木对联,上书八个隶书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两扇大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的彩色门神。屋檐下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打开大门便可以看见照壁上嵌着“长宜子孙”四个大字。

坐落在成都正通街的这座最大最有名的李公馆就是李尧棠(巴金)出生并度过少年时代的地方。李家的祖籍是浙江嘉兴,尧棠的爷爷的爷爷离家入京做家庭教师,后又捐官入川。尧棠的爷爷叫李镛,是他辞官后买的这座公馆。

当时混乱的中国,在李镛的心目中却是皇恩浩荡,国泰民安。他自以为为官清明,深通礼教,也希望他的子孙们都按他的规范兴家立业。李镛的父亲也做过一任知县,但更以文人自居,给后代留下了一本有些书卷气的《醉墨山房仅存稿》。李镛更自负于自己的能诗善文,60岁时自己印了本《秋棠山馆诗抄》,送给亲朋。他的第一个妻子汤氏(即尧棠的奶奶),生长在一个知书识礼的大家庭。汤氏的外祖母能画又会作诗,在19世纪的中国曾一度以诗画维持生活,被称为“兰陵三秀”之一,自称“澹影阁老人”。汤氏也能作诗绘画,为后代留下了一些诗句和画稿,早早亡故了。李镛的第二个妻子濮氏,也能吟诗。濮氏死后,李镛又娶了两个姨太太。李镛共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一子二女早夭,最小的六子是姨太所生。

尧棠的父亲李道河是李镛的长子,他为人比较耿直,官运一直不好。尧棠的妈妈陈淑芬,聪明好学,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喜欢唐诗宋词,为人谦和,品性善良,同情下人,豁达大方。她嫁进李家时,李公馆演了三天戏,第二年就给李家生了长房长孙,学名李尧枚,即尧棠的大哥。尧枚眉清目秀,聪慧伶俐,是个人人都喜欢的宁馨儿。但是李道河却一直在做一个知县下属的小官,他的父亲曾为他花巨款捐了个过班知县,但在京城却被验看相貌、履历的大臣驳回了。而陈淑芬在生了尧枚后,接连生了三个女儿。这些都使陈淑芬在公馆抬不起头来,李道河做不了大官,是她没有“帮夫运”,生了这么多女儿更是她的罪过。陈淑芬只能暗暗落泪,偏偏她的大女儿还不到四岁竟然夭折。

这时尧棠和他的二哥尧林来为他们的母亲解困了。尧林出生一年多后,1904年11月25日,农历龙年十月十九日。下午,在一家人忙忙碌碌中,尧棠也就是大作家巴金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哭声来到了人间。尧棠静静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面貌清秀,圆圆的脸蛋,宽阔的额头,一对明亮的大眼睛。

尧棠在李家排行老四,大哥尧枚比他大七岁,二哥是二叔家的孩子,三哥尧林比他大一岁。陈淑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柔的爱,她的存在使整个李公馆右上房的李家长房沐浴在爱的氛围中,她精心地照顾着她的五个孩子,最小的尧棠当然最受宠爱。一张温和的圆圆的脸,被刨花水抿得光光的头发,常常带笑的嘴,这一母亲形象是尧棠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哥哥姐姐们也喜欢这个躺在帐子里,黑眼睛骨碌骨碌探索着这个世界的小弟弟。

摇摇摆摆刚会走路,尧棠便显出不安分了。他喜欢跟着哥哥姐姐去各个屋子串门,去认识更大的世界。他更喜欢穿过大厅和花厅,来到公馆右边的花园里,看形状各异的假山,看绿油油的小草和五颜六色的鲜花。空中那些自由飞翔的小鸟也让他既喜欢又羡慕。花园里有一池清澈的湖水,这更让他流连忘返,太阳照在水面上便出现了许多明亮的珠子,他享受不够阳光,也爱不够这些明亮的珠子。四岁的时候,他不小心掉进池子里,他的爷爷急忙下令填死了池子,从此花园里没有了池塘,小尧棠遗憾极了。

陈淑芬坐在朝南的屋子里做着针线活,看看正站在身边的小尧棠说:

“你是一个多么淘气的娃娃!”

陈淑芬常常说尧棠是个淘气娃娃,但却爱极了这个淘气娃娃,从没骂过他。尧棠就这样在温柔、和平的气氛中度过了幼年时代。

然而,这时的中国却是动荡不安的,外有侵略,内有战乱,清代王室摇摇欲坠。1909年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即位。尧棠的父亲李道河得到了一个广元知县的官职。广元是偏僻贫穷的山区小县,地处嘉陵江上游,在四川的北边,距成都有200多公里路程,既无铁路,也无公路,他们时而乘船,时而坐轿,一家七口加上下人袁嫂、杨嫂、香儿、贾福等共十多口人,一路浩浩荡荡向广元进发。陈淑芬自嫁到李家平均一两年就生一个孩子,身体虚弱,现在又有孕在身,艰难的行程,让她劳累不堪。5岁的尧棠感觉却完全不同,在李公馆他看到的只有假山和小池塘,现在他来到广阔的世界。蜀地的高山,重重叠叠,有的陡峭直冲云霄,有的浑圆青翠。树木郁郁苍苍,宽阔的大河,水流滔滔。乘船两岸景致不断变换,坐轿翻过一座山就是一片新的天地。尧棠感觉新鲜又快活,这样走了20多天,他们到了广元。

广元虽然贫穷,衙门却大而有气派。进去是一块很大的空地,两旁是监牢,接着是审判犯人的大堂,再往里是二堂、三堂、四堂,还有草地和桑林,及养鸡放鸭的地方,一共有六七进。他们住在三堂,尧棠仍和母亲睡在一张架子床上。床上总挂着帐子,尧棠总是早早躺进帐子里。方桌子上有一盏清油灯,长的颈项,圆的灯盘,黯淡的灯光,有时候灯芯结了黑的灯花,必剥必剥地响着,母亲就在这盏清油灯下忙着什么。尧棠躺在被窝里,望着帐子外的微光,体会着母亲的含义。早晨在母亲慈祥的含笑的目光下醒来。

白天,他跟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在二堂旁边的书房里上学,教书的是温和的刘先生。尧林、尧棠功课很少,早晨认几十个字,下午读几页书,很早就放学了。他们先回到母亲的房里,吃一点糖果,然后由丫头香儿带着到四堂后面的花园去玩。在桑林里拾桑葚,深紫色的果子,深紫色的汁水,他们吃得嘴唇红红的,手也红红的。然而,尧棠更喜欢的是那群鸡。

他说那群鸡是他的军队,他给它们都起了名字,早晨就跑到鸡笼那儿一一点名。有时候,他一个人跑到四堂后面,躺在高高的温暖的干草上面,在温暖的阳光下,半睁着眼观察他的队伍,告诉下了蛋的大花鸡不要得意地大叫,鼓励受了欺侮的小凤头鸡不要怕大麻花鸡;有时候,他和尧林一起想各种办法来指挥鸡群做游戏。一天,他发现少了一只鸡,香儿告诉他杀了吃肉了,过了几天鸡又被杀了一只。再过了几天,他放学刚出来,香儿就来告诉他:“太太又让杀鸡了。”“哪一只?”“就是那只大花鸡。”

“大花鸡?”那是尧棠最喜欢的一只,他一口气跑进母亲房里,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妈,不要杀我的鸡,大花鸡是我最喜欢的!”

他母亲边替他揩着汗,边安抚他:“痴儿,这也值得这样急吗?你快去告诉换一只。”

虽然哪一只尧棠也舍不得,可是大花鸡还是要救呀,便向厨房跑去。大花鸡闭着眼睛,垂着头,在那里乱扑。脖子上一个大伤口,还在滴着血,松绿色的羽毛上染了几团血,在肮脏的土地上擦来擦去。

这残酷的垂死挣扎,让尧棠第一次体会到了弱小者的不幸。午饭桌上那两碗喷香的鸡肉,尧棠一口没动,他痴痴地想着:为什么做了鸡,就该被人杀死做菜吃?

不久,他就看到了人生更大的不幸。在广元的第二年,他母亲生了第八个孩子,那天早晨尧棠睁开眼睛看见母亲头上系了一条毛巾,突然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尧棠的小妹。从此,尧棠和三哥便由杨嫂陪着睡了。

杨嫂是个20多岁的寡妇,爱干净,房间和床铺总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对尧林、尧棠非常好。每天睡觉时,她为他们铺好被褥,脱了衣服送进被窝。尧林、尧棠便齐声喊她讲故事,她便讲神仙和妖精的故事。然而,过了些日子,母亲突然对他们说:“喊你们二姐领你们睡去,杨嫂病了。”二姐尧桢12岁,身体单薄,性情忧郁,常常咳嗽着,然而却很懂事能干,时常帮助母亲照料弟妹,尧林、尧棠并不感觉不便,然而却想念杨嫂。一天放学后,尧林提议去看杨嫂,尧棠欣然同意,两个人便悄悄来到三堂右边杨嫂的住处。门虚掩着,推门进去阴暗寂静,扑鼻的臭气。杨嫂躺在一张矮矮的床上,一床很脏的旧棉被盖着下半身。床前一张竹凳上放着一碗冰凉的黑黑的药汤。

杨嫂闭着眼睛,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苍白,微微张开嘴喘气,一只又黄又瘦的手从被子上垂下来。尧林、尧棠不敢相信这就是杨嫂,他们齐声喊着:“杨嫂,杨嫂。”

似乎费了好大的劲,杨嫂才睁开眼睛。看到尧林、尧棠,嘴唇动了动,抬手抚摸尧林的头,眼睛看着尧棠,勉强笑着问:“你们来了,你们还好吧,谁在照应你们,我怕你们离了我不方便呀。”说着话,两颗失神的眼珠一直慈善地看着尧林、尧棠。尧林回答着话,尧棠却哭了起来,眼泪滴到杨嫂的手上,杨嫂看着他说:“四少爷,你心肠真好,不要哭,我就会好的,我又不是大花鸡。”可是尧棠感觉这比大花鸡死要痛心多了。

突然,杨嫂看见了那碗药,皱了一下眉,要去端药。尧林抢着端起药碗,说:“冷了,我去喊人给你煨热。”杨嫂却一下撑起身子,红着脸阻止:“三少爷,快别去,惊动别人,又要怪我花样多。”夺了药碗,咕咚咕咚把药喝下去。把空碗递给尧林,抹了一下嘴角的药渣,便颓然倒下去,好像再没有力气做任何事。尧林、尧棠默默地看着这一幕人生的惨剧。

香儿来找他们了,“三少爷,四少爷”地喊着。他们便悄悄地走出来,香儿看见他们从杨嫂屋里出来,便说:“太太说不让你们去看杨嫂。”香儿回去告诉了尧棠的母亲。但温和的母亲并没因此责骂他们,只说以后不要再去看杨嫂了。

然而,杨嫂的病却一天天地重了,从她窗前经过常能听见她奇怪的呻吟声。一天,香儿来报告:杨嫂在吃虱子呢,一面吃,一面笑,一面骂,后来还把裹脚布放在嘴里嚼。爱干净的杨嫂在吃虱子,嚼裹脚布,尧棠怎么也不相信。然而却是真的,杨嫂疯了,药不吃,饭也不吃。尧棠的母亲征得丈夫的同意,为她准备了一口上等的棺材。

一天,他们一家正在吃饭,香儿来报告杨嫂的死讯。尧棠又一次懂得了死的意义。尧棠的母亲放下筷子,眼里流下泪来,尧棠则推开碗,伏在桌上大哭起来。健康的、和善的、会讲故事的杨嫂再也看不见了。尧棠不知杨嫂埋在了哪里,但却永远地记住了她。

但在广元的日子,还是快乐的时候多。尧棠喜欢那位矮矮身材白面孔的教书先生,因而喜欢读书。刘先生永远温和地微笑着,尧棠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他愿意什么时候放学就什么时候放学,因此,他更喜欢书房。刘先生会画画,常常给孩子们画一些简单的画。这些画增添了尧棠他们没有玩具的童年的色彩。晚上,他们围着先生看他绘画或者填颜色,先生常常因听见长长的吹哨声,感叹着那个送鸡毛文书的人:“在夜里还要跑多远的路啊!”然后画好了画儿送给尧林或尧棠。

他们都向往着一张在什么书上看见过的图画:有狮子,有老虎,有豹子,有豺狼,有山,有洞……先生终于用了两三天的时间,画出了那张画儿,然而给了先进书房的尧林。尧棠大哭起来,那张他梦寐以求的可爱的画,在三哥手里了,他没有得到。他大哭着说先生是坏人,先生没有生气,笑着对他说:“过几天我再给你画一张。”可是尧棠一定要这一张,最后尧棠的母亲来平息了这场风波。没有得到那张最好的画的尧棠把他所有的画都送给了三哥,后来的巴金说那可能是一种“不完全,则宁无”的思想吧。尧棠从此再没向先生要过图画。

他们白天跟先生读书,晚上,他们的母亲教他们读词。她用白纸订好几个小本子,用她娟秀的小字每天在本子上写下一首词。用她温柔好听的声音,一字字教他们读: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些词都是依顺序从《白香词谱》中抄来的。对这些词,幼小的尧棠未必都懂,但在清油灯下,偎着母亲,随着读那一首首的词,却是美好的享受。词的抑扬节奏让他体会到音乐的美,母亲的带着感情的讲解把词的精髓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尧棠的父亲李道河对待妻子儿女也十分和善,从不骂人。但是坐在二堂上的公案前面审案时却完全不同了。

“大老爷坐堂……”这样的喊声,说明他要审案了,尧棠经常找个机会进去,他看见父亲穿着奇怪的衣服,沉着脸坐在那里,两旁站着几个公差,分别拿着宽板子、窄板子,案前跪着被审的人。然后父亲便问那跪在地上的人,问着问着父亲的脸色就变了,声音也变了,猛然一拍桌子,大喝:“你胡说!给我打!”

于是差役们将犯人按倒在地上拿了板子打起来。“青天大老爷,小人冤枉啊!”犯人哇哇地嚷着,于是继续打,直到犯人说实话为止。这时犯人已被打得皮开肉绽,但还要跪下叩头说:“给大老爷谢恩。”挨了打还要谢恩,小尧棠不明白了,但父亲照样坐堂,犯人照样挨了打还要谢恩。

还有更残酷的刑罚——跪抬盒,让犯人跪在抬盒里面,把他的两只手伸直穿进两个杠杆眼里,在腿弯里再放上一根杠杆,有时候差人们还在犯人的两腿下面放一盘铁链。尧棠看见犯人脸色由黄变红,由红变青,豆大的汗珠从头发上不断地滴落,杀猪般地嚎叫,但仍喊:“冤枉!”父亲的脸则阴沉,并愈来愈黑。尧棠看不下去了,便悄悄地跑开。

尧棠的母亲却永远是善良的,巴金曾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个老师”,教会他“爱”。母亲不但爱她的孩子们,对下人、犯人也都很怜爱。

有一次,尧林为了一件小事,以小主人的身份痛骂了香儿一顿,还打了她。香儿告诉了尧棠的母亲。母亲便把尧林叫去,温和地对他说:“丫头同老妈子都是跟我们一样的人,即使不对,你也应该好好对他们说,怎么能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呢。我不愿意你是这样的人。”直到尧林明白了才让他去玩。

尧棠在堂上看了父亲的审案,便去问母亲:“为什么爹在坐堂的时候跟在家里完全不一样?”

他的母亲便在一个没人的午后,温和地对尧棠的父亲说:“你问案,不可以少用点刑吗?人都是父母养的,‘跪抬盒’时犯人的叫声多惨啊。”

“我也不愿意用刑,可犯人实在狡猾,不用刑,他们就不肯招啊。当官不都是这样吗?”尧棠的父亲也声音平和地回答。

“恐怕也会有屈打成招的吧?”

尧棠的父亲很自信,沉吟了一下又说:“不会吧,我定罪的时候也很仔细。”然后又坚决地说了一句:“总之我决不杀一个人。”

他在任果然没有杀人,以后“跪抬盒”也很少用,但打板子还是常有。有一次,尧棠到下人们的房子里去玩,他看见那些下人们在推牌九,回来他的母亲问,他便说了。正好父亲也回来,听见了,就去抓赌,把骨牌收来扔进了厕所。然后坐堂审这几个下人,他们都跪下求饶,但尧棠的父亲还是每人打了二十板子,那些挨了打的叩头谢恩离去。

尧棠很难过,刘升、何师傅他们平时都对他很好,可他却使他们挨打。于是马上跑到门房,用烧酒给他们擦伤处,对他们说好话。但他们似乎并没有生尧棠的气,仍像平时一样,什么都对他说。

然而,尧棠也看见了他母亲的一次残酷。那是尧棠的小妹出水痘,依照中医的习惯奶妈不能吃那些叫做“发物”的食物。可是年轻的奶妈吃饭时,却弄了一碗凉拌黄瓜,刚吃一半被恰好进来的尧棠母亲看见了。尧棠的母亲也许是爱女心切,脸马上变了色,立刻叫来了尧棠父亲。奶妈于是被皮鞭抽了足足二十下,她也照样叩头谢了恩,并连连说下次不敢了。可是哭了一整夜的她,第二天早晨还是被带走了。走的时候脸色凄惨,眼角滴着泪,尧棠看着也流下了泪。

尧棠的母亲微微叹着气,看着奶妈悲切地离去。一向温和的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尧棠不理解,便问母亲。他的母亲说她也不知道自己那天晚上为什么会那样做。尧棠为这件事难过了好几天,他感觉世界上有很多事是安排得不合理的。尧棠的母亲也为这件事后悔了很长时间。

在广元过了两年,1911年,清朝的最后一年,尧棠的父亲任期满了,便辞了官,带着一家老小回成都了。回到成都后买了40亩田,巴金说:“别人还说他是‘清官’。”

回到成都,换了一个新环境。尧棠的伙伴多了,有三哥尧林,还有几个堂表兄弟,及年龄差不多的六叔。他的大哥尧枚伙伴更多,两个胞妹,三个堂妹,还有好几个表妹,他们都和尧枚很要好。家塾也比在广元热闹得多,教书的龙先生很关心时事,于是尧棠的父亲、二叔、三叔、五叔也常来与龙先生闲聊,在这里便可以听到各种新鲜的消息。

春夏之交,辛亥革命的前夕,四川的保路运动轰轰烈烈,但很快遭到镇压。然而,9月25日,荣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由同盟会领导的县政权。龙先生不断把这些革命的消息带进李公馆。七岁的尧棠还不懂这些,但龙先生激动的声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对有些封建礼教,尧棠也很难理解。他五六岁的时候,发现姐姐们经常读一本《烈女传》的插图本,上面都是些可怕的图画,便去问母亲。母亲给他讲:这是一个寡妇,因为一个陌生的男人拉了她的手,她便当着那个人的面砍下自己的手来;这是一个王妃,宫里着了火,但是陪伴她的人没有来,她不能一个人出宫去抛头露面,便甘心烧死在宫中;这是一个孝女,她自己不会游泳,可是仍跳到河里去找父亲的遗体……母亲的口气含着羡慕。这些充满血腥味的可怕道理,尧棠不理解,也不相信。还有尧棠对自己脑后那根小小的、用红头绳缠着的硬辫子,也感到很讨厌,每天早晨要由母亲或老妈子来梳理,让他厌烦透了,所以喜欢剪辫子的革命党。

农历十月十八,是尧棠祖母汤夫人去世的日子,家里忙着摆供品祭祀。傍晚,一家人正在堂屋里磕头,传来了兵变的消息。据说好几家银行和当铺都被抢了,尧棠的堂伯的公馆也被变兵骚扰。

原来,四川各州县纷纷宣布独立,总督赵尔丰无可奈何,便将政权交给立宪党人,在成都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军阀内部的争权夺利,造成了这场兵变。

兵变的消息冲散了李家的祭祀仪式,大家慌忙回到自己房里商量逃难的办法。尧棠的父亲忙着把元宝和贵重物品藏起来,然后留下尧枚和自己看家,让尧棠和母亲及兄弟姐妹乘了轿子去外婆家。街上有许多人在慌乱地跑着,也有许多轿子被抬着飞跑。

在外婆家也并没感到安全,晚上,大家不敢点灯,挤在一个房间里,静悄悄地,似乎大气都不敢出。后来响起了枪声,半个天空都染红了。舅父里里外外打听消息,不断传来这个公馆被抢,那个公馆被砸的可怕消息。终于,传来了可怕的嘈杂之声,闹声、哭声、枪声、物件撞击声响成一片,似乎邻近的公馆被变兵打进去了。一直闭着眼念佛的外婆,睁开了眼,让尧棠母亲带着尧棠他们快逃。母亲则劝外婆先走,外婆不肯。最后,母亲带着尧棠他们来到后面天井里,在舅舅的帮助下爬过梯子到了墙外的菜园里。他们躲在菜畦里,尧棠的母亲不停地叹着气,惦念她的母亲和丈夫。后来看看没什么动静了,才到一个管菜园的老太婆房间里坐了一夜。

李公馆在深夜给变兵冲了进去,但家里有了准备,十多个家丁及三叔的两个镖客端着长枪在二门外天井里守卫着。气势汹汹冲进来的变兵发现这么多荷枪实弹的人,忙说只是来借路费,父亲拿出100元打发他们走了。

第二天早晨,尧棠随母亲回家,看到平安的父亲和大哥,大家久别重逢似的,庆幸度过了这一关。

这场兵变,是被同盟会员带领革命军平定的,然后成立了新的四川军政府,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宣告结束。龙先生非常高兴地告诉李家的人们:“革命军冲进了督署,把赵尔丰当场擒住,还游了街、杀了头,头挂在城门口。”

李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二叔、三叔,把假辫子剪掉了。然后尧棠讨厌的小辫子也被仆人用一把洋剪刀剪掉了。最后全家的男人,连爷爷也剪掉了清朝的小辫子,有一两个不肯剪辫子的仆人,在街上被警察强迫剪去了。

尧棠的父亲辞官回家,开始接管家里的事及他们家商业场各行各业的事,当然还是由爷爷总管。父亲是个待人和气、随和的人,很得人敬重。清朝一垮,他马上忙碌做新的国旗,尧棠极有兴趣地帮助父亲,在一个极大的碗口上涂上墨汁,印在一大块白洋布上,然后照样用杯子印18个小圈,大圆圈里写上一个“汉”字,18个小圈代表18个省,中华民国成立,他们又做了五色旗。

对于革命成功,尧棠的爷爷为清朝的灭亡而悲哀。二叔丢了四品的“道台”,也很难过,但他马上成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因为他古文好,是中国第一批法国留学生,生意还不错。三叔给自己起了“亡国大夫”的笔名,写了不少诗词,在二叔的事务所做帮办,兼做法政学堂的教师。

以尧枚为首的这一辈,对清政府的灭亡都感到高兴。尤其尧枚不久就得到允许进了中学,他一向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进了中学也一直成绩优良。从广元回来,他便开始跟着三叔带回的镖客学习武艺。每天天还没亮,就在大厅或天井里练习打拳使刀。尧棠喜欢看大哥舞刀,黄昏的时候,尧枚常常把两把短刀舞成两根柔软的丝带,蛛网一般地掩盖住他的身子,像一颗大的白珠子在地上滚动。他是李家“文武双全”的长房长孙,在年轻的一代中也是中心人物,踢毽子,拍皮球,行酒令,各种游戏尧枚都是能手,被妹妹们称为“无事忙”。傍晚,尧枚他们常常凑一点钱,买几样冷菜,让厨子做几样热菜,围桌行令,喝酒,聊天,最喜欢的是评论《红楼梦》。李公馆人人喜欢《红楼梦》,常常谈论它,尧棠没读过,但其中的人物、情节都已谙熟。

尧棠和三哥们还是在家塾里跟龙先生读书,家里的一切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母亲的照顾下尧棠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巴金后来写道:“我的确是个被人爱着的孩子。在那时候一所公馆便是我的世界,我的天堂。我爱一切生物,我讨好所有的人。我愿意揩干每张脸上的泪痕,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嘴边。”但生活中并不都是微笑。有一次,李家来了位客人,是他们的远房亲戚,死了父亲,家境又不好。这是位窈窕好看的女子,眼睛水汪汪的,似乎含了许多东西,穿了一件青缎子背心,说是要去带发修行。她给尧棠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巴金《家》中的梅便有着她的影子。

尧棠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1913年,她生了第九个孩子尧橡,便开始不断的生病。这个对所有人倾注着爱的女人,在李家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她把所有的不快都装在心里,九个孩子拖垮了她的身体。第二年7月,闷热难忍的夏天,她病倒了。一连二十多天,躺在床上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白白胖胖的圆脸变得又瘦又黄,人十分憔悴,但还是照样关心着她的孩子们。不满10岁的尧棠意识不到母亲就要离开他们,像平时一样,每天和三哥到母亲房间里看望她。看见他们,母亲总流着泪,关心地问:“饭吃过了吗?添一碗没有?”“功课做好了吗?书背熟了吗?”“澡洗了没有?衣服太脏了,该换了吧?”“淘没淘气?做什么游戏了?”母亲还在关心着大哥的婚事,为了大哥订婚用的手镯,她叫大哥到姨妈家借来一对,嫌样子不好看,又让从二伯母那儿借了一对来。

翌日,尧棠和三哥去看母亲,她没有说话,也没像往常一样抬起手爱抚他们的头,只是用含着泪水的眼睛慈爱地望着他们。他们不知道母亲再也不能抚摸着他们的头,问这问那了,不知道这是母亲的最后一夜了。只是见母亲病中痛苦的模样,见母亲眼中的泪水,心里难过。哥俩在仆人的照顾下,早早地躺在母亲隔壁的房间睡了。盼望着早晨醒来,能看见母亲常挂在嘴边的笑意,能听见母亲用好听的声音为他们读“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他们的梦是被不寻常的响动惊醒的,杂乱的声音中,他们听见父亲和大哥的唏嘘,听见二姐、三姐绝望的哭声。他们起来跑出去,棺材已抬进来了,许多人围着棺材哭喊,母亲静静地躺着,没有血色的脸上没有微笑,也没有痛苦。

“妈妈!”他们几乎同时用尖细的童音哭喊出来了。他们不相信那么爱他们,那么爱这个世界的母亲会永远地离开他们,他们要唤回母亲,要听母亲用温和的声音说:要爱一切的人,不管他贫或富;要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要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

然而,母亲真的去了,她被装进了棺材。小尧棠使劲地用手抹着忍不住的泪水,他不要让泪水挡住母亲,他要把母亲深深地印在心里。红绫掩盖了母亲,棺盖压上去了,钉死了,从此,母亲和他们就在两个世界了。尧棠痛心极了,两个姐姐更可怜,她们伏在母亲的棺盖上痛哭,她们用头撞着母亲的棺材。那些天,尧棠几乎总是在姐姐们的哭声中睡去,又在姐姐们的哭声中醒来。他怜悯自己,更怜悯两个时常伴在母亲身旁的姐姐。他常常望着灵帷前母亲的放大的相片,想象着母亲这时候应该在什么地方,暗暗祈祷着母亲保佑两个可怜的姐姐。

家祭的时候,尧枚、尧林、尧棠三兄弟跪在灵前的蒲团上,听着二表哥读父亲写的一篇祭文:“吾母竟弃不孝等而长逝矣……不孝等今竟为无母之人矣……”眼前却是母亲的形象:一张温和的圆圆脸,被刨花水抿得光光的头发,常常带笑的嘴,淡青色湖绉滚宽边的无领大袖短袄。这一形象永远留在尧棠的记忆里。

母亲是尧棠的世界的中心,在她身上尧棠充分领会了“爱”的全部含意,享受了爱,认识了爱,知道了应该把爱分给别人,分给世界,“我们爱夜晚在花园上面天空中照耀着的星群,我们爱春天在桃柳枝上鸣叫的小鸟,我们爱那从树梢洒到草地上面的月光,我们爱那使水面现出明亮珠子的太阳,我们爱一只猫,一只鸟。我们爱一切的人”。这爱使他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使他把自己和这个社会联系起来。巴金称母亲为“第一个先生”。

如今母亲去了。给他爱,教他爱的母亲去了。

她被安葬在磨盘山,她的墓旁有一个留给她丈夫的空穴。 jihKZmW3LhVEYtjdU2ZYuOHnppsf/1F0levaB77/2T+tlwRaLWC6NHvPx1htZR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