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哥白尼 伽利略
李利等

第一篇 哥白尼 第一章 维斯瓦河畔

青春应该是:一头醒智的狮,一团智慧的火!醒智的狮,为理性的美而吼;智慧的火,为理想的美而燃。

——哥白尼

太阳每天清晨都从东方冉冉升起,晚上又向西方缓缓落下。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看了一年又一年,于是,太阳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这一观点便为人们普遍地接受了。多少年,多少代,谁也没有对此产生过一丝怀疑。

星移斗转,终于,有那么一天,有那么一位青年,对这种观点产生了疑问。于是,他把教堂西北角的一座小楼改造成一个小小的天文台和实验室,用自己制作的仪器,开始了对天体运动的观察和研究。以后的工作漫长而枯燥,渐渐地,他发现了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恰恰相反,而是地球在围绕着太阳旋转。太阳才是宇宙的真正中心。地球以双重的运动,围绕着太阳运动,就像个在自己的轴心上转动的陀螺,又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在运行。同时,他也发现,还有其他许多行星,也围绕着太阳,在自己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于是,他在30年观察、计算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太阳中心说”,驳斥了“地球中心说”的错误观念,揭示了天体运动的科学规律,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界机械运动规律的道路,为科学宇宙观奠定了基础。他就是15世纪波兰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

哥白尼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他的《天体运行论》,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他的“太阳中心说”推翻了统治西方一千多年之久的“地球中心说”,给封建的神权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引发了一场人类关于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导致了人们世界观的重大改变。

哥白尼是位勤奋的科学家,他一夜一夜地观察星宿,一点一滴地创立他的新天体学说。他的知识面并不局限于天文学一个领域,他还是法学家、医术高明的医生、经济改革家、地图制图家和翻译家。他虽然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都无法同他发现和证明的“太阳中心说”的功绩相媲美。正是“太阳中心说”,使他进入世界为数极少的不朽的伟人之列,从而流芳千古,永垂史册。

哥白尼生活在有利于大胆创新的思想活跃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哥伦布、麦哲伦以及达·伽马相继完成了伟大的地理发现。马丁·路德的革命思想,伊拉斯谟的文艺创作,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拉斐尔的美术创新,所有这些,对于哥白尼新思想和新观点的形成,无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距离波兰首都华沙西北的21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城市——托伦。

这座体现着西欧风情,以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为主的古城是波兰一座美丽的城市。步入市区,到处是白色的房屋,红瓦镶嵌成屋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两旁。沿街而立的,是高大齐整的梧桐树。微风拂过,巨大的叶片哗哗作响。城市中那些曲折蜿蜒的地方,被一丛丛茁壮的栗树衬托出来,巧妙而别致。

波兰全境的第一条大河——维斯瓦河紧紧地贴着托伦的旁边流过。汩汩流淌的河水穿过疏疏密密地耸立在广阔原野上的白桦树、黑杨树和白杨树,慷慨地滋润着两岸的麦田、草地、野花,哺育着那些勤劳、善良的人们。美丽的河水骄傲地袒露出她银色的胸膛,群树的绿色秀发便有意无意地垂拂在上面,随风摇曳,漾出一圈圈涟漪。

维斯瓦河多数时候像一个温顺多情的女孩子,每一个季节都要换上不同的服饰,尽情地展示着她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风采。当然,她也有暴虐的时候。当她无穷无尽地耍脾气,在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中掀起层层巨浪的时候,你会被她平静的水面下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力量、被她那桀骜不驯的个性所震惊和折服。

正是这条神奇的维斯瓦河,把古城托伦同首都华沙、古都克拉科夫以及北方的波罗的海连成一线。历史上,曾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货物从托伦沿着维斯瓦河运到海港格但斯克出口,发达的航运业使托伦迅速地富裕起来。古城托伦不仅同国内各大城市,如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和格但斯克等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而且同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的许多外国的大中城市也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关系和贸易往来。15世纪上半叶,托伦处于鼎盛时期,成为一座强大和富有的城市。来自天涯海角的外国商人,不仅给托伦带来了大量的物资和货币,同时也为托伦带来了遥远世界的各种信息,使托伦人大开眼界,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在托伦古城东的圣安娜大街的林荫树旁,有一座用白色和橙黄色涂料粉刷过的三层楼房,看上去典雅、精致。楼房的顶端,是一个城堡式的装饰,显得别具一格。这座楼房的主人尼古拉,多年来在克拉科夫和格但斯克之间做着钢材的生意,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奔波,他在3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克拉科夫一个很有名望的商人。几年后,尼古拉从克拉科夫迁居到托伦。在这里,他参加了沿海城市反抗欧洲十字骑士团统治、争取波兰解放的斗争,并担任了古城托伦议会的议员。大约在40岁的时候,尼古拉与名门闺秀巴尔巴拉·瓦兹洛德结为夫妻。

婚后,尼古拉和巴尔巴拉相亲相爱,过着十分美满的生活。他们在有了一个儿子安杰伊后,1473年2月19日,伴随着维斯瓦河的流水声,尼古拉家里又一个新的小生命在这座楼房里诞生了。

“多么可爱的小男孩儿!”随着话音,助产士把一个又白又胖、极逗人喜爱的婴儿递给了巴尔巴拉。

年轻的母亲疲惫地倚在床上,看到孩子,略显苍白的脸上泛起了母亲特有的幸福的红晕。她轻轻地接过儿子,充满怜爱地端详着儿子那稚嫩的小脸和面孔上淡淡的茸毛。

“一生下来就这么不安分。”看着儿子灰莹莹的大眼睛,一刻不停地、老想嘬奶的粉红色的小嘴儿,尼古拉笑着对妻子巴尔巴拉说。然后,他像思考着什么,在屋子中间走来走去。突然,他停下来,转过身对妻子说道:“这孩子就叫尼古拉·哥白尼,怎么样?”巴尔巴拉温柔地望着丈夫,微笑着点了点头。

从这以后,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每天中午,这座小楼的女主人都会把面对着维斯瓦河圣阿那港码头的窗子打开一会儿。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右手在指点着什么。温暖的阳光洒在母子身上,和风轻吻着母亲金色的发浪。随着年轻妇人的手指,孩子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在不停地转动,细嫩的还不太灵活的脖颈也随着小小的身躯扭来扭去。那哗哗的流水声,那港口的喧闹声,那船工的号子声,那大大小小的船儿,还有船上红的、蓝的、粉的、黄的、白的小旗儿……好像都被小哥白尼看到了,听到了。他用一双小脚使劲地蹬着母亲:挥舞着白胖胖的小手,用咿咿呀呀的儿语表达着他的激动和兴奋。在母亲的怀抱里,他用那双水灵灵的好奇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外面那个不断变幻的崭新世界。

从那时起,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小哥白尼便看到了维斯瓦河里来往如梭的商船和忙忙碌碌、服装各异的人们。多好看哪,有的轮船鼓起红色的大肚子,浮在河面上;有的像在装货,船身倾斜得很厉害,宛如一只袖管正被人从河里使劲往下拽;粗大的桅杆上升起和降落下来的风帆;波浪翻腾、冒起寒气的河面上,漂浮着面包屑、烂菜叶、棕色的树皮、泛黄的泡沫,活像一块别致的花布……这些船只大部分是驶向格但斯克海港的,它们装满粮食、蜂蜜、柏油、石蜡、铜和裘皮等物品,再从那里运回鲱鱼、海盐、衣料,还有那些来自阿拉伯国家的货物。在这条繁忙的河道里,还时常能看到伐木工人在流放木排。那排山倒海的阵势,此起彼伏,回音缭绕的吆喝,颇为壮观。

当时的托伦,不仅是波兰和匈牙利的货物转运港,也是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英国和意大利的货物转运港。

渐渐地,哥白尼长大了,他不再满足妈妈温暖的怀抱和学步时走过无数次的楼梯,他开始走出狭小的楼房,和父母亲一起走进热闹的圣阿那港码头,聆听从克拉科夫或者国外什么地方返回的托伦人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旅途见闻。从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幽默诙谐的谈吐以及粗犷豪放的笑声中,小哥白尼仿佛看到了托伦城外更加神奇、更为广阔的世界,他向往着,憧憬着,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们那样,乘上大船,沿着美丽的维斯瓦河到远方去。

哥白尼的幼年生活是幸福的和无忧无虑的。在圣安娜街的小楼房里,尼古拉和妻子巴尔巴拉经常向哥白尼和他的哥哥安杰伊讲述托伦人民反抗十字骑士团的故事。

在哥白尼出生以前,托伦和波兰大部分地区曾长期处于十字骑士团的铁蹄之下。十字骑士团在其统治的领土上,烧、杀、抢、奸淫,无恶不作,整个托伦处于一片恐怖之中。终于,托伦人民不堪忍受十字骑士团残酷的压迫和血腥的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强暴。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为了和平、自由的生活,他们向波兰国王齐米日·雅盖隆奇克提出请求,请他发兵解放被十字骑士团占领的托伦和其他地区。在托伦和其他被统治地区人民的强烈呼吁下,齐米日·雅盖隆奇克国王最后下定了决心,带领全国人民掀起了反抗十字骑士团统治斗争的高潮,于是爆发了波兰历史上长达13年之久的反对十字骑士团统治的战争。结果,残暴的十字骑士团被驱逐出境。波兰人民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哥白尼的先辈们都参加了反对十字骑士团的斗争。哥白尼的外公乌卡什·瓦兹洛德,曾任托伦市议会议员,后任市议会议长,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坚决反对十字骑士团的统治和压迫,亲自组织和参加了反十字骑士团起义的准备工作,并担任了反十字骑士团斗争联盟的司令。在战争中,哥白尼的外公机智灵活,作战勇敢,曾多次受伤。为了支援战争,他还把自己价值269万弗罗林(金币名称,1252年首先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铸造,后为英、法等国仿造)的财产全部借给了托伦使用。遗憾的是,这位浴血沙场、不赶走侵略者誓不罢休的功臣和勇士于1462年去世了,没能亲眼看到托伦人民反对十字骑士团斗争的胜利。

但正是这样一位老人的举止言行使哥白尼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经常让父母亲带他去看当年保卫托伦战役的古城堡遗址。在古城堡的残迹中,他寻找着先人战斗的足迹,想象着威风凛凛的外公一身戎装,手握长剑,骑着高头大马冲锋陷阵的情景。他不止一次地对父母说:“如果我也能参加当年反对十字骑士团的战斗,那我一定是最勇敢的,就是战死了,也是光荣的。”

是啊,托伦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自己家园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时时激励着哥白尼,唤起他心底朦胧的神圣感和自豪感。那场旷世持久的厮杀远去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永远地成为历史。然而,正是这场历经磨难、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砥砺了托伦人民的意志,使托伦这块融铸了无数先烈生命和鲜血的沃土具有某种灵光。

是的,是托伦这块热土哺育了哥白尼,赋予他智慧、力量、信心和勇气。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熏染过、生活过,才使他在日后成长的道路上,无论走到哪里,都具有坚定乐观的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热情,都始终感到自己是同故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哥白尼3岁的时候,他养的一只叫玛丽的小狗突然死去了。为此,全家人都非常痛心和悲伤。玛丽死得很快。起初,它只是有点儿打蔫,不爱吃东西。没几天,小狗玛丽一下子发起高烧来,浑身颤抖,两只耳朵耷拉下来,尾巴也拖在地上,眼睛里布满了血丝,鼻子上一点湿润也没有了,而且喘气非常吃力。就这样,玛丽飞快地瘦下去,洁白的毛发也失去了光泽,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大而无神的眼睛里常有浑浊的泪水流出来。终于,在一天夜里,在全家人痛惜的叹息声中,小狗玛丽死掉了。

哥白尼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宝贝和伙伴死去,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大哭一场后,他和哥哥安杰伊拿了篮子和小铁锹,在圣安娜街北一丛茂密、幽静的矮树旁,认真仔细地埋葬了玛丽。对他来说,这是件多么不幸的事啊,看着从前活泼可爱的玛丽从此无声无息地躺在那儿,哥白尼第一次对“死”有了某种概念。可是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灿烂的阳光、欢快的鸟啼、忙碌的人群、永不停息的流水,还要有可怕的、让人痛心的死亡呢?后来,他问爸爸,小狗是生什么病死去的,爸爸告诉他,现在还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致死的。

“这种眼睛看不见的小东西是什么样的呢?”哥白尼不解地问爸爸。

尼古拉在经商的过程中,去过世界许多地方,也很喜欢自然科学,是一个思维敏捷、喜欢琢磨、有着新思想的人。他常给哥白尼讲述各国的见闻和各种科学常识。尼古拉把小狗玛丽的死因非常通俗地、详细地讲给哥白尼听:世界上除了猫、狗、羊、牛、猪之类的动物和花、草、稻麦之类的植物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在这些小家伙中也有两派,一派是好的,一派是坏的。好的小家伙专门儿干好事。比如用葡萄酿酒,那就是一些干好事儿的小家伙儿在葡萄中繁殖,把它发酵,再经过过滤、加工,就变成了咱们现在喝的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了。还有现在我们每天吃的面包,没有这些小家伙儿的帮忙也是做不成的。但是,也有许多小家伙儿专门干坏事。就拿小狗玛丽的死来说吧,就是那么一种专门干坏事的小家伙钻进了小狗玛丽的身体,在它的肠胃里繁殖,影响它的消化,还让它的喉咙里长出一层白色的膜,这膜越长越厚,终于使它喘气困难而死去了。

“这种看不见的小家伙儿会那么厉害?”哥白尼感到十分惊讶。

“可厉害了。”尼古拉耐心地告诉哥白尼,“它还会传染呢。如果小狗玛丽在生病的时候打了一个喷嚏,另外一只小狗在它的旁边吸进了,到了另一只小狗的身上,使它也会生病死去。”

“会那样厉害。”哥白尼似懂非懂地重复着爸爸的话。

从此,哥白尼恨透了那些专干坏事儿的小家伙。他把这些专干坏事儿的小家伙称为十字骑士团。虽然他没有看见过那种专门干坏事儿的小家伙是什么样子,但他总觉得它们有脑袋,有身子,也有手有脚,还像十字骑士团那样戴着头盔,披着铠甲,只不过个子特别小,以至于小到可以躲藏到唾沫里。

夜晚,躺在床上,哥白尼常常想起自己和爸爸妈妈散步回来,小狗玛丽披着霞光一路疯跑,前来迎接的小模样;想起玛丽追着尾巴在地上转圈儿,用湿漉漉的舌头舔他的手心,直到他痒得咯咯大笑;还有它因为不听话被训斥后,垂着头,没精打采地踮着碎步跟在自己身后的情景。于是,他常常梦见自己骑上战马,披甲带盔,手握利剑,把十字骑士团的魔鬼们杀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从魔鬼的手中夺回了自己那可爱的、漂亮乖巧的小狗玛丽。

维斯瓦河西面一轮滚圆的落日正在一片血色的晚霞中沉沉落下。霞光上面,片片缕缕地轻浮着些淡褐色、乌色、浅黄色的柔云。维斯瓦河被这傍晚的色彩烘托着、映衬着、拥抱着,浮泛出一层一层的金波。

迎着晚霞,哥白尼和爸爸漫步在维斯瓦河畔。父亲牵着儿子的手,儿子依恋地走在父亲身旁,两人在轻轻地一问一答。

“爸爸,维斯瓦河有多大?”

“很大,很大,是全波兰河流中最大的一条河流,有人称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它流向哪里?”

尼古拉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它流呀流呀,一直流向格但斯克,然后进入波罗的海,汇入太平洋。”

“海比咱们的维斯瓦河大吗?”

“它能把整个世界都围起来,你说是海大还是维斯瓦河大?”

对于爸爸的提问,哥白尼反倒被难住了。说海大,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大海呀。他用那双乌黑的、水汪汪的眼睛若有所思地注视着爸爸,张了张嘴,又紧紧地闭上了。看得出来,他似乎想表达什么,可是用语言还表达不出来…… G9sEMVFc4BuosPqQroKigRGLYbBP6OuealcM2R2Ug/4o2wbrPphc7rIHEnVFZH0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