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雕塑家乌东(1741—1828)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首府里士满的议事堂广场上雕塑了华盛顿骑马的塑像。后人一看到华盛顿的这座骑马驰骋的塑像,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又回到了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率领着为独立而战斗的大陆军、奋勇向前的年代。在此雕像面前,后人无不为华盛顿的勇气和毅力所折服。
其实,谈到华盛顿的勇气和毅力,以及他在独立战争中的天才军人素质,不能不让人们去追溯一下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给美国的历史创造出了一个伟大的“大陆军总司令”。
18世纪的北美洲并不太平。英法这两个殖民地大国,不仅在欧洲展开了霸主地位的争夺,而且在殖民地展开大战。经过较量,在英法7年战争爆发前(1756—1763),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北美洲阿卡狄亚、纽芬兰、哈得逊湾一带地方。连年的战火,也深深影响着北美洲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像弗吉尼亚这样一块英国化极强的殖民地。
在弗吉尼亚,每当宗主国英国有大的争夺殖民地的军事行动时,其上层统治者则纷纷响应参加进去。一时间,英国已把北美13块殖民地牢牢地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这种硝烟战火的环境,对华盛顿家族可谓影响极深。
华盛顿小时候对从事土地买卖、大赚其钱的父亲尽管充满了敬意,可由于父亲整日忙于商业和管理种植园,所以平时接触却不多。他也不喜欢他的母亲,因为她专断和过于威严,尤其是对华盛顿这位她的第一个儿子,更是管教甚严。对年幼的华盛顿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同父异母兄长、比他年长14岁的劳伦斯。自11岁丧父后,华盛顿把劳伦斯当做代替父亲的人,事事仿效他。
劳伦斯具有华盛顿家族一脉相传的某些军人气质。环境也很快使他发挥了这种才干。
1701至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后,根据《乌特勒支和约》,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独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黑奴贩卖权的权利。然而,战败的西班牙却不甘心在这场争夺中的失败。于是,这个昔日的海上强国就开始频繁地对英国商船队进行小规模的攻击和掠夺。
1740年,西班牙人抓住机会,对英国商船队进行了海上掠夺。这次掠夺震惊了英国王室。在英王的指令下,英国方面采取了报复行动。西印度群岛英军总司令弗农海军上将(1684—1757)率军占领了达里安地峡的贝洛港。对于英军所采取的军事行动,西班牙人准备报仇雪恨。他们联合法国,想在海上再次与英军决一雌雄。
战争乌云笼罩在大西洋两岸。
在英格兰,英军纷纷登船,准备开到西印度群岛去攻击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英国还计划在各殖民地征兵,成立一个团,派到牙买加去增援。在整个弗吉尼亚,备战气氛骤然紧张。各个村子里都可以听到鼓声笛声,都可以看到征兵人员在街上列队行进。
这种气氛也渗透到了华盛顿家中。
当时已经22岁的华盛顿的哥哥劳伦斯也跃跃欲试。他在新成立的那个殖民地兵团中谋得了一个上尉的位置,在1740年中随团开往了西印度群岛。
劳伦斯参加了弗农海军上将和温特沃思将军联合指挥的多次战役。他曾在温特沃思将军的陆军部队中服役,并赢得了这两位高级军官的友谊和信任。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可谓是充满了生与死的考验。
对于哥哥劳伦斯的这些军事活动,虽然华盛顿还仅仅是个8岁的孩子,可无疑是深有感触的。他曾亲眼看到弗吉尼亚的紧张军事气氛,劳伦斯为参军而奔忙着;亲眼看着哥哥整备行装,在亲友的相送下奔赴战场……每当哥哥劳伦斯上前线后,华盛顿的心也就被牵到了战场。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华盛顿总是惦念着远在战场上的大哥哥。每当战地邮差把劳伦斯的信送到家中之时,华盛顿都会兴奋异常。他从信中和其他来源听到了许多关于前方战争的故事,时常会被劳伦斯信中有关战争的喜怒哀乐所左右,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
一次,在战争的间歇期间,劳伦斯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探望。这可喜坏了小华盛顿,他也不管哥哥的旅途劳累,直嚷着要哥哥讲打仗的事情。于是,一幕哥哥在烛光下给弟弟讲战斗故事的画面产生了。
“有一次,我接到命令去进攻西班牙人的军事要塞卡塔赫纳镇。可是,战斗刚开始,我发现情况非常糟糕。因为我们舰上的大炮打不到这个城堡,加上我们翻城用的云梯又太短,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劳伦斯讲到这里,稍稍停了一下。
小华盛顿听了急了起来,撅起嘴急切地问:“哥哥,那该怎么办呢?”
劳伦斯高兴地看了弟弟一眼,笑着说:“怎么办?打仗就得靠勇敢了!”
说完,劳伦斯收敛起笑容,继续说:“我是个指挥官,就带头往前冲了。我想即使攻不下城堡,多消灭一些敌人也是好的。我们就把几个短的云梯接起来,冒着枪林弹雨往上爬,爬不上就退下,然后往城上打一阵炮,再去爬。就这样攻了几个小时,虽然城堡没有攻下来,可是我们打死打伤了许多敌人。战斗结束以后,我还受到上级嘉奖呢!”
听到这里,华盛顿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就这样,在当时的环境影响和哥哥劳伦斯熏陶下,华盛顿幼小的心田中,渐渐萌生起一个梦想:长大要参军打仗,争取功名。
在这种梦想的驱使下,他的一切游戏也都带有军事的色彩。在学校中,他时常把同学们都变成士兵。
一天,刚刚上完课,同学们三三两两背起书包,有说有笑地准备回家。
“慢走!慢走!”同学们忽然听到了喊声。循声望去,原来是小华盛顿正在那里一本正经地叫着。
“干什么,为什么不让我们走呢?”同学们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华盛顿,并向他问道。
小华盛顿扫了一眼同学们,然后像宣布一件重要事件一样,对大家说:“我们来玩军事游戏好么?”
军事游戏!多么诱惑人的游戏呀?同学们轰的一声嚷开了。“既然要玩军事游戏,那我们得选一个总司令才好!”不知哪位同学插嘴说道。
于是,一场选举总司令的工作就迅速展开了。经过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最后决定选华盛顿为他们的总司令。
华盛顿对于这个选举结果也不推辞,他一脸严肃地再次扫视了同学们一眼,目中流露出少年的稚气和威严。
“立正!”随着华盛顿的一声口令,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排成了整齐的队列。此时的小华盛顿俨然就同一位真正的军队总司令一样,神气十足地指挥操练着队伍。
他们进行模拟阅兵、演习和假想战斗,每一次的游戏又是那样的认真。直到夕阳西下,华盛顿才和他的同学们结束了这种军事游戏。
自此以后,小华盛顿的“总司令”称呼就在当地少年中间传开了。在这些活动中,华盛顿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特别是非凡的组织力和果敢精神。加上他办事公正,华盛顿在同学中的威望就日渐提高,最后被一致推选为霍比学校的总司令。
1742年秋天,华盛顿的哥哥劳伦斯终于从前线回到了家中。哥哥的回家,使得华盛顿异常高兴起来。他时常追随着劳伦斯,听他谈论一些战场的事情,还模仿他的言行。少年华盛顿的军事知识日渐增长起来。
第二年的7月间,劳伦斯和费尔法克斯县的威廉·费尔法克斯先生的长女安妮小姐举行了婚礼。婚后,劳伦斯把自己的庄园改称弗农庄园,以纪念那位海军上将。小华盛顿则成了弗农庄园的常客。在弗农庄园的日子里,劳伦斯威严的军人气质无疑对华盛顿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46年9月,弗吉尼亚暑气未消,只有吹到身上的海风才带来几分凉意。华盛顿迈着矫健的步子从他本人居住的费雷农场(父亲去世后留给他的农场)来到弗雷德烈克斯堡,只见那里砖房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之中,一条主街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忽然,华盛顿看见他敬重的威廉·费尔法克斯向他迎面走来,邂逅相遇,格外亲热。相互寒暄以后,费尔法克斯郑重其事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封信(一封给华盛顿,一封给他的母亲),并用十分关切的口气告诉华盛顿:这是劳伦斯写的信,内容非常重要。
华盛顿带着疑虑的心情急忙拆开信来看。原来,信中是劳伦斯向他介绍海上生活的许多好处,言语中带着几分劝导华盛顿从事海上工作的意味,并叮嘱他要对母亲严加“保密”。
华盛顿很快从信中体味出哥哥劳伦斯的真意,加上富有冒险性的海上生活对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华盛顿立即告诉费尔法克斯他决定接受劳伦斯的忠告去海上参加工作。
翌日,威廉·费尔法克斯正式向劳伦斯提出让华盛顿去英国海军舰队工作的计划,因为英国皇家海军格林上校需要一名水手。为了使华盛顿能够顺利成行,费尔法克斯还通过同华盛顿母亲玛丽有来往的一名医生去说服她同意让儿子出海。
开始,玛丽仿佛有心答允。可是几天以后,她又变了卦,坚决不让华盛顿出海了。原来,华盛顿母亲在知道他要去当水手后,曾托一位去英国的朋友给住在英国的异母兄弟约瑟夫·鲍尔捎信,希望他帮助了解一下当水手的前途如何。1747年5月19日,约瑟夫在给玛丽的回信中说,当一名普通水手工资不高,再经中间克扣更是微乎其微,更何况船主对水手欺压太甚,把他们当成黑人,甚至连牛马都不如。至于进入海军更是一种奢望,因为英国有许多人对此垂涎欲滴。他还认为做一个有三四百英亩土地和三四名奴隶的种植园主,只要勤奋肯干,生活一定会舒适富裕。他甚至主张华盛顿不要急于发财致富而应耐心地顺其自然发展。
虽然约瑟夫舅舅这些利弊得失的分析并没有使年轻的华盛顿发生兴趣而改弦更张,但是对华盛顿母亲的抉择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后来,华盛顿不无感慨地说,他虽然已为出海整装待发,但是这计划最后还是为母亲那诚挚的请求而“取消”了。
人生道路上充满着许多意料不到的偶然因素,有时会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改变一个人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使人生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格调,甚至酿成许多戏剧性的悲喜剧。华盛顿母亲拒绝儿子出海对华盛顿的一生影响可谓是巨大的。尽管历史的假设是不现实的,但它却能给人以启发、思索。
假如华盛顿当了海员,那么他的一生将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他是否能成为英国军队中一名忠于乔治国王的军官?谁也无法下这个结论。但华盛顿要想成为美国历史上的开国元勋则是很难的了。
华盛顿在费农庄园的时候,受到了劳伦斯真正慈父般的关心。特别是劳伦斯从战场回家后,很快成了那个地方当之无愧的有名望的领袖人物。他是市民院议员和本地区的少校衔副长官,不仅参与当地的管理及立法,而且还负责当地的治安,领有定期的薪饷。这样一来,劳伦斯就成为华盛顿幼年时崇拜的英雄。
少年华盛顿不仅已经有“总司令”的“战斗”经验,而且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也已经逐渐积累和具备了一个未来军事家的素质。完全可以说,正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华盛顿这位“少年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