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因斯坦 富兰克林
林乾

第一篇 爱因斯坦 第一章 童年的不白之冤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我们一来到世间,社会就会在我们面前树起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你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爱因斯坦

乌尔姆是德国南部施瓦比亚地区一座古老的小城。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诞生在这里。

这是一座位于阿尔卑斯山麓多瑙河左岸的享有盛名的城市。

早在4世纪,乌尔姆就是当时最先进、最繁华的城市。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德意志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屯驻重兵,修建工事,使小小的乌尔姆城变成了与其规模不大相配的大军事要塞。

同时,历史上外族对德意志的入侵,也往往会光顾乌尔姆。时过境迁,这些侵略者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由这些不同民族的入侵者所带来的异族、异教的文化,却在乌尔姆人的地方文化中留下了难以祛除的痕迹。对多种文化因素的接纳和吸收,使得乌尔姆地区的居民具有宽阔的眼界、豁达的胸怀、宽容的民族和宗教感情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热爱。这一切,都和当时德国盛行的“普鲁士主义”所包含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傲慢自大以及对战争的渴望,形成鲜明的对照。

乌尔姆居民所使用的施瓦比亚方言,温柔悦耳,听起来好像唱歌一样。这使驻扎在乌尔姆城的普鲁士军队的士兵自惭形秽。他们的德语讲起来生硬、呆板,听起来结结巴巴、声声刺耳。平常说话也好像是在吵架一样。

19世纪80年代的乌尔姆城,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城市特点。狭窄而又弯曲的街道,干净整洁。带尖顶的房屋,好像笔直参天的树林。其中,以15世纪建造的哥特式的大教堂为最高建筑物。它高达160米,从塔楼上可以一览百里之内的河流、山川和平原,远眺阿尔卑斯山和巴伐利亚图画一般的景色。

乌尔姆城的大约3万居民,有三分之二是天主教徒,三分之一是新教徒,还有数百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大家和睦相处,从来也没有因为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产生矛盾,更不用说像其他地区那样发生战争!

乌尔姆城的风气,是讲求实际、崇尚精湛的艺术和技术。“乌尔姆烟斗”不仅技术精湛、耐用,而且美观大方,完全是一件工艺品。小小的烟斗,闻名全德国,远销全欧洲。

爱因斯坦的家庭,就是居住在乌尔姆城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犹太人家庭。

同其他犹太人家庭一样,爱因斯坦家族也崇尚自由、宽和的精神,充分体现出受到当地施瓦比亚文化风俗同化的倾向。

这种家庭气氛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在晚年曾经写道:“我从来没有全身心地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也没有属于某一圈人,甚至也不属于我自己的家族。”

实事求是地说,伟大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属于科学,属于全世界!

爱因斯坦的父亲海尔曼·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颇具天分,但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他不得不放弃了从小就非常喜爱的数学,弃学经商,在乌尔姆城里开了一家电器商行。

海尔曼·爱因斯坦的堂弟鲁道夫·爱因斯坦,住在离乌尔姆大约25公里的海明根。兄弟之间互相关照,往来十分密切。

1878年,海尔曼·爱因斯坦和一位斯图加特富有的面包商的女儿波林·科赫在一座犹太教堂里结婚。在前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中,鲁道夫·爱因斯坦一家格外引人注目,因为鲁道夫的妻子是新娘的妹妹,而他们的女儿,聪明活泼的小艾尔沙,后来成为爱因斯坦的妻子。

一对相亲相爱的小夫妻,一个充满温馨和甜蜜的小家庭,似乎和乌尔姆城里许许多多的家庭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狭小、清贫而不乏幸福和欢乐的家庭,养育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海尔曼·爱因斯坦是个乐天派,自从娶了美丽温柔的波林·科赫做妻子后,更是每天都笑口常开。

对于电器商行,海尔曼·爱因斯坦既不懂行,也不感兴趣。回到家里,他从来也不思考商行的事情,而是捧着他心爱的诗人席勒和海涅的诗集,高声朗诵。兴之所至,还要强拉妻子一块儿欣赏诗人的杰作。

当然,海尔曼也有静静地坐在桌前,认真计算的时候。可那绝不是电器商行的账本,而是海尔曼一生喜爱的数学题。

波林·科赫作为富家之女,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她喜欢文学,对自然科学也颇有兴趣,时常和丈夫就一道数学题的演算方法展开热烈的争论。而更多的时候则是两人在解开一道趣味数学题或难题后,一块儿开心地欢笑。

可是,波林·科赫最喜爱的还是钢琴。每天,她都要端坐在钢琴前,或轻或缓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流水,清澈悦耳,绕梁不绝。

经过海尔曼家门的路人,或听见诗歌朗诵声,或听见演奏音乐声,或听见关于方程问题的争论声,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个小商人家庭,都以为这里住的是远离世俗的音乐家、数学家,或是隐姓埋名的诗人。

科赫怀孕了。

这一喜讯,给本来就充满欢乐的小家庭,更增添了喜悦。

海尔曼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询问“儿子”今天的“表现”如何。似乎他已经知道科赫肚里怀着的是男孩。

晚上,海尔曼经常伏在妻子的身边,为“母子俩”朗诵诗歌……

夫妻俩常常因为孩子的前途而“争吵”一番。

海尔曼主张让孩子长大后当一位数学家,实现他本人没能实现的理想。

而科赫则坚决主张要让孩子学小提琴,长大做一位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

科赫怀孕6个月后的一天,海尔曼下班回家,还未来得及问儿子的表现,科赫就万分惊喜地讲述了她的“奇遇”。

原来,科赫每天都拖着日渐沉重的身体弹奏钢琴。可是今天,当科赫弹起她十分喜爱的贝多芬的奏鸣曲时,她清楚地感觉到,孩子在肚子里面动,似乎是伴随着音乐在手舞足蹈!

年轻的母亲深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他“听”懂了母亲为他弹奏的乐曲!

可惜,19世纪的人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胎教。可是,海尔曼夫妇却在无意之中,为他们的孩子进行了无疑是卓有成效的胎教!

1879年3月14日,海尔曼夫妇盼望已久的孩子出世了。第二天,海尔曼欢天喜地地去登记处,为儿子的出生登记。这份珍贵的登记证,有幸保存下来,今天仍然可以在乌尔姆城的市档案馆里找到,上面写着:“乌尔姆,第224号,1879年3月15日,商人海尔曼·爱因斯坦,现居乌尔姆班霍夫街135号,信奉犹太教,人所共识,本日至签名登记人处声称,其妻波林·爱因斯坦,原姓科赫,信奉犹太教,于1879年3月14日上午11点半在乌尔姆寓所产下一男婴,取名阿尔伯特。经宣读、确认、签字:海尔曼·爱因斯坦。登记人:哈特曼。”

这位登记人哈特曼,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以后,逢人就讲:“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那个小家伙,来到人世的时候,是我最先接待他的。”

当人们得知事情的真相以后,竟然也油然产生一种羡慕之情。

于是,这位已经退休的老登记员,借爱因斯坦的“光”,也成了乌尔姆城一位颇有知名度的“名人”!

爱因斯坦的祖母得知孙子出生的消息,急忙赶来,用一双颤抖的手,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全身,嘴里叨咕着:“太重了,太重了。”

忽然,老奶奶的手停在爱因斯坦的头部惊叫起来:“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原来,爱因斯坦出生时,不但分量重得惊人,让母亲波林·科赫多受了不少罪,而且生下来时,后脑奇大,又有棱有角,让在场的人惊奇不已。

爱因斯坦后脑与常人不同的异状始终保持着,直至他去世。

当然,当时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颗与常人不同的大脑,创造出了非凡的科学奇迹,改变了世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在给新生儿取名字时,全家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按犹太人的传统,孩子们取名一律要采用先辈的名字。这在19世纪的德意志犹太人中间,是被始终坚持着的古老传统。

可是,从爱因斯坦的祖父母开始,爱因斯坦家族就逐步从犹太教的清规戒律中摆脱出来。到海尔曼夫妇这一代,受德意志当地文化同化的倾向更加明显。在家中,爱因斯坦家族从来不行犹太教礼仪,爱因斯坦的父亲海尔曼经常为此而感到自豪。

一位西方著名的爱因斯坦传记作家曾经写道:“这个家庭中,宗教方面不死守教规,弥漫着自由精神。父母亲本人就是这样被教养出来的。家中向来不谈论宗教问题和这方面的观感。”

因此,新生婴儿的名字并没有采用先辈的名字,全家一致通过为这幼小的新生命取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不知是因为得了儿子的喜悦,还是为儿子付出的心血太多,总之,海尔曼为经营电器商行而付出的精力越来越少,商行的经营和收入越来越差,终于走到倒闭的边缘。

生活的压力日渐增大。海尔曼远在慕尼黑的弟弟雅各布·爱因斯坦得知哥哥面临窘境后,伸出了援助之手。

他提议,兄弟两人在慕尼黑合作开设一家以安装煤气和自来水管道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小企业。如果经营效果良好,再向电子技术工业发展。

海尔曼实在没有办法扭转公司经营亏损的被动局面,弟弟的提议,真是再好不过了。1880年,海尔曼一家举家迁往慕尼黑。

慕尼黑是德国南方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在慕尼黑城里,到处都是古老的教堂、古老的房屋和街道,从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不断散发出守旧的空气。

10月,海尔曼和雅各布兄弟俩联合开办的企业正式开张营业。由雅各布负责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海尔曼负责商业销售业务。

尽管海尔曼并没有改变对经商事务的厌恶,但家庭和生活的需要与压力,使他不得不振作精神,全力工作。

雅各布是慕尼黑颇有名气的“技术专家”,对工作认真负责,精力充沛。

于是,兄弟俩的企业经营情况良好。不久,在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以后,兄弟俩又按计划开办了一家电子技术工厂,制造发电机、电弧灯以及供本市各供电站和照明系统使用的测量仪器。

新开设的电子工厂,从一开始就生意兴隆,客户往来不绝,成为慕尼黑市颇有影响的电器企业,其产品竟然远销到德国的施瓦宾和意大利的瓦雷泽、苏沙等地区。

在当时慕尼黑的一位电子专家写的《城市供电》一书当中,作者用了整整4页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雅各布·爱因斯坦在慕尼黑的电子技术工厂和公司,在生产和经营状况以及工厂规模等方面,足可以看出雅各布与海尔曼兄弟的成功。

生意兴隆,生活情况也逐渐好转。兄弟俩合资购买了风景如画、地处僻静的慕尼黑郊区林德林的一座房屋。

从此,海尔曼一家步入了德国中产阶级的行列。

1881年11月18日,海尔曼和波林·科赫的第二个孩子,一位美丽的女儿出世了。同阿尔伯特一样,女儿也没有采用先辈的名字,而是取名为玛雅·爱因斯坦。

毫无疑问,比哥哥小两岁的玛雅,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生中接触最为密切、感情最为深厚的亲人。

无论是儿时嬉戏的伙伴,还是人生路上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手足,兄妹俩始终来往密切。直至最后,玛雅的晚年,也是在哥哥的身边度过的。在她患中风病卧床不起,不能说话的最后时刻,是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的哥哥,给予她耐心细致的照顾,支撑着她和病魔作了5年之久的顽强斗争。1951年,玛雅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的寓所中,死在哥哥的怀抱里。

转眼之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已经是3岁的“大孩子”了。满头又黑又亮、自然卷曲的头发,宽阔的额头,额头下面的一双深陷的、异常明亮有神的棕色大眼睛,再配上略带鹰钩的鼻子,显得十分机灵。

可是,让全家人颇感忧虑的是:年满3岁的小爱因斯坦还不大会说话。

无论父亲和母亲怎样帮助和训练,也不见效果。年轻的父亲焦急万分。“难道阿尔伯特是个低能儿?是个天生的痴呆?”

他们看着孩子一双充满稚气和灵性的大眼睛,怎么也不能相信这一点。

一天晚上,海尔曼外出未归。波林在两个孩子睡下之后,来到楼下,坐在钢琴前,轻轻地抚弄琴键。一串轻柔悦耳又略带忧伤的旋律随之而出。

波林太投入了,连小阿尔伯特穿着睡衣,摇摇晃晃地从楼上下来都不知道,直至小阿尔伯特不小心碰倒了摆在茶几上的花瓶,波林才觉出身后有人。

她回过头去,看见小阿尔伯特正倚在沙发上,一双小手捧着脸,歪着头认真地听着妈妈弹奏的美妙琴声。

妈妈高兴地站起来,一把抱起小阿尔伯特,不断地亲吻他的小脸,嘴里说着:“宝贝,妈妈的宝贝,你为什么不和妈妈说点什么呢?”

爱因斯坦瞪着一双棕色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炯炯有神的目光里,充满着好奇和疑问。任何人看到这双眼睛,都不会相信:拥有一双如此明亮眼睛的孩子,会是一个先天的低能儿!

不久,海尔曼和波林夫妇抱着小阿尔伯特去当地一家最著名的医院诊查,结果所有的医生都认为小阿尔伯特不但不是一个低能儿,还是一个大脑发育十分正常、智商很高的孩子。

可是,医生们对小阿尔伯特的语言障碍问题,既无法查清原因,也无法采取治疗措施。

每次海尔曼带领全家兴高采烈地去慕尼黑郊外游玩,一路上只听得见小玛雅叽叽喳喳的嬉闹声,而阿尔伯特则静静地坐在车上,好像在认真思考着某些重大问题。

小阿尔伯特最喜欢的游戏,是用纸板来搭房子。即使是外出郊游,也要随身携带。

于是,在整个郊游过程的大部分时间里,阿尔伯特总是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细心地构思、仔细地搭造他所能想象出来的各种房子。

尽管阿尔伯特喜欢独自玩耍,但他喜爱妹妹玛雅,时时处处以“大哥哥”的身份,照顾小妹妹。

可是,小阿尔伯特也有着极强的个性,他的“私有领地”是不许任何人侵犯的。

有几次玛雅拿起哥哥搭房子用的纸板玩儿,折断了其中的几块。谁也没有想到,阿尔伯特竟然大发脾气,把随手能抓到的所有东西都掷向了玛雅,吓得父母急忙阻拦。每当发生这种事情,总要过好半天,阿尔伯特才会消气儿,和妹妹和好如初。

到了大约7岁时,阿尔伯特这种大发脾气的现象才告结束。

19世纪的普鲁士,军国主义甚嚣尘上。号召参军和宣传军人威武的招贴画,随时都可能在街上见到,身着笔挺而又明显夸张的普鲁士军装的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踏着军乐队的鼓点,两眼直视前方,故意把脚步跺得山响。

每当这时,街道两边就聚集起人群,鼓掌欢呼,把军队当成胜利和希望的象征!

有一次,海尔曼抱着小阿尔伯特也来观看军队的阅兵式。当军乐震天响起,士兵们迈着整齐而又机械的步伐,脸上带着威严而又不乏做作的表情走过来的时候,人群中又像往常一样响起了一片叫好之声。可是,小阿尔伯特已经习惯于妈妈弹奏的优美动听的钢琴曲,他厌恶这种军乐。他喜欢安静的环境,喜欢静静地“思考与创造”,而无法理解众多的士兵为什么像机器一样地动作。总之,小阿尔伯特被吓着了。他哭着紧紧拉住爸爸的手,说什么也不看了,他要回家。

在慕尼黑阿尔伯特的新家,有一个不小的花园。除去冬天外,这个花园就成了阿尔伯特和妹妹玛雅玩耍的主要场所。

附近的几家邻居的孩子,也经常来这里和阿尔伯特兄妹一块儿玩耍。

这些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就是学着军人们的样子,列队走步,然后,分作两伙“打仗”玩!

一时间,花园变成了“战场”,积木和水果、土块变成了“炮弹”。你来我往,你追我赶,“炮弹”横飞,杀声震天,好不热闹!

阿尔伯特从来也不参加这种“打仗”游戏。每当“战斗”即将开始时,他都急忙找一个远离“战场”的角落,拿出他十分喜爱的纸板,一遍又一遍地搭房子。慕尼黑城里所有阿尔伯特能够记住的主要建筑物,几乎都在他的手下“建成”了。

很快,孩子们发现了阿尔伯特的“叛逃”。一开始,他们觉得难以理解:这么好玩的游戏,阿尔伯特竟然毫无兴趣,却躲在一边摆弄那些破纸片!

一次,一个名叫卡尔的顽皮孩子忍不住一把把阿尔伯特的纸房子推倒。大家一下子都惊呆了,他们觉得,一场真正的战争就要发生!

出乎意料,阿尔伯特不声不响地拾起纸片,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重新建造他的“房子”。

当孩子们尚未从震惊当中醒过神来的时候,一座高达14层的“大楼”,已经奇迹般地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

不知是谁带的头儿,包括卡尔在内的所有孩子,都热烈地鼓掌欢呼起来。

阿尔伯特面带羞怯和成功的喜悦,微微地笑了。

从此以后,孩子们再也没人打扰阿尔伯特的“创造”活动了。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阿尔伯特是一个聪明文雅而又有点儿“怪”的孩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5岁了。一次,阿尔伯特病了,感冒发烧,医生嘱咐要卧床休息。一连三天,阿尔伯特把他所有的书籍和玩具都重新摆弄了好几遍,直到腻烦为止。手里边没有可供玩弄的东西,在床上怎么躺得住呢?

海尔曼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一个指南针,送给儿子。起初,阿尔伯特并没有在意。他漫不经心地拿起指南针,只见中间那根红色的针在轻轻地抖动,却总是指着北边。阿尔伯特无意之中,把指南针调了一个方向,奇迹出现了:那根红色的指针仍然指着北方!

阿尔伯特坐了起来,把指南针猛烈地调过来调过去。可是不管怎样转动,那根针始终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阿尔伯特大吃一惊: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方呢?他把指南针翻过来调过去地细细查看,没有任何特殊的东西。这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说,后来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科学有着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的话,指南针无疑是唤醒他对科学的好奇心、热衷探索事物原委的兴趣的开始。这种平凡而又神圣的好奇心,正是一位科学家成长的必需的动力!

关于指南针的故事,爱因斯坦在已经70岁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足以见得这件事本身对他的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他写道:“在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时,父亲给我看了一个指南针,我体验到了一个奇迹。”这件东西使得他浑身颤抖,还发起冷来。“这种物体里面一定有个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思想发展实在是一种对奇迹的摆脱。”

当爱因斯坦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时,许多人问他的成才之路。爱因斯坦的回答令许多人感到惊讶,他没有强调他所受到的学校教育,相反,他觉得正是他童年和少年时代个人经历当中的这一类事情,启迪了他对科学的好奇心。而这就是他进入科学领域,并且走向成功的开始!

小阿尔伯特5岁的时候,海尔曼为他请来了一位家庭教师,他开始在家里接受系统教育。

海尔曼知道儿子沉静、不爱说话的性格。因此,他请来的家庭教师,是一位已经40多岁的女人,看上去脾气随和,说话慢悠悠的,不急不躁,似乎很适合做阿尔伯特的老师。

海尔曼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小小的指南针已经唤醒了阿尔伯特对科学奥秘的强烈兴趣,对一切不懂的事情,他都要打破沙锅璺到底!从小养成的这种性格,伴随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度过了他辉煌的一生!

家庭教育开始了。起初,阿尔伯特对老师所讲的字母、语法以及数学颇有兴趣。

可时间一长,阿尔伯特就开始不断地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老师应接不暇,无法招架。

一天上数学课,阿尔伯特照例又提出许多让人难以解答的问题,终于使这位老师长期以来的不满爆发了。她大声训斥阿尔伯特是一个调皮的坏孩子,是一个多事的低能儿!

老师的话过分地伤害了阿尔伯特的自尊心,很少发脾气的阿尔伯特,竟然也大发脾气,举起坐椅向老师扔去!一场“大战”结束了阿尔伯特童年时代的这种比较正规的家庭教育。

可是,另外一种非正规的家庭教育早就开始进行,并且一直进行到阿尔伯特中学毕业。

许多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都一致确认:在爱因斯坦成长的道路上,个人经历的重要性远远胜于正规的学校教育。

爱因斯坦的童年,他的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在慕尼黑一直和爱因斯坦一家住在一起,成为爱因斯坦童年最主要的启蒙老师之一。

雅各布叔叔十分疼爱不爱说话却非常聪颖的侄儿。同时,他本人是一个很好的电器工程师,十分喜欢数学,并且颇有造诣。

每当闲暇之时,雅各布叔叔都要给爱因斯坦讲数学原理,然后,再出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目,让小爱因斯坦计算。

有时,雅各布叔叔故意出一些远远超过一个5岁孩子在正常情况下的理解能力的难题,然后,眯起眼睛故意逗弄爱因斯坦:“怎么样?敢试一试吗?”

每次,爱因斯坦都瞪起棕色的大眼睛,用充满稚气的声音回答:“当然!”

雅各布叔叔满意地笑了。

此后,就是爱因斯坦的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认真计算。有时候,甚至已经上床睡觉,忽然想起了什么,爱因斯坦也要爬起来,计算一番。

别人看他这样,很为他难受。可爱因斯坦从来也不把这看作是“受罪”,恰恰相反,他在演算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从中领略到了科学的奥秘和创造的快乐。这一点,他在每次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时,感受尤其强烈。

几十年过去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成名激起了人们对他的强烈好奇心。有人曾经设想他所诞生的环境,有人想分辨出有哪些东西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此等等。他们试图在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平凡生活中,去寻找那名人非凡的一切。

可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失败了。

几乎所有的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家,以及爱因斯坦家族中了解爱因斯坦幼年时代的人,或者是听年长者谈起过他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谈起爱因斯坦在幼年时代好像是一个智力迟钝的孩子。这和许多天才科学家成名后,所被发掘出来,或者说被人们赋予大量不同凡响的真实的或是想象的故事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如果说,童年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还远不能用“神童”“天才”来形容的话,那么,他从小养成的爱动脑子的习惯、对科学知识的强烈好奇心以及顽强的毅力,毫无疑问,为爱因斯坦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这一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本人曾经作过说明。

他在成为世界名人后,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反复强调说: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寻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

有人似乎称我为天才,或是这一类东西,可是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向你们发誓,我并没有想到这些!

在众多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作家、研究者和崇拜者之中,没有一个人认为爱因斯坦童年语言表达迟缓的原因是智力问题。尽管这个问题确确实实令他的亲人朋友们大伤脑筋。

沉静的性格,勤于思考,疏于表达,是爱因斯坦童年语言表达迟缓的根本原因。而这就是我们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平凡的童年中所发现的性格特征。

我们已经强调过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科学知识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强烈好奇心,则恰好是科学工作者,尤其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存在着求解的热情,正像存在着对音乐的热情一样。那种热情在儿童中间是相当常见的,但多数人以后就失去了。要是没有这种热情,就不会有数学,也不会有自然科学。”这是爱因斯坦于1950年在一篇回顾他科学研究历史的文章中,为我们总结的真知灼见。

对科学来说,“不熟悉这种神秘感的人,失去这种惊奇和崇拜的人,是一个死人”。

当然,5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距离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还很遥远,前面的路程既漫长又曲折。 tb4IfXuWJJb+N0jVV1iPojevOQTTOngleYQrG8XJeEACRbqXgp9yc8GxOq3TFu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