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7月18日,在南非东南部特兰斯凯地区首府的乌姆塔塔附近的姆维佐村,科萨部族内滕布人部落亨利·加德拉·曼德拉家的圆形茅屋里,传出新生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降临人间。亨利家添了一个男孩取名叫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因为在科萨语中,是“自讨麻烦的人”或者是“惹是生非”的意思。当时的家人和小村的村民们谁也不会料到,这个“自讨麻烦”的男孩,日后却成为南非种族主义的克星,成为扭转南非历史方向的巨人——纳尔逊·曼德拉,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人。
曼德拉的父亲亨利·加德拉担任着滕布人大酋长首席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非军队在西南非洲同法国人作战,亨利·加德拉作为大酋长的顾问参加了南非军队。他还是特兰斯凯地区班加的成员,就地方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班加是一个由非洲人和欧洲人组成的机构,是地区性质的总参议会。亨利·加德拉有4位妻子,只有楠卡普希生了一个男孩。楠卡普希是一位性格坚强的人,她与家人共同生活着,抚养着自己的儿子。
那么,到了19世纪初期,怎么还有部落、酋长,还有多妻制呢?这就是19世纪初期的南非大地,它不同于欧洲、亚洲。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南端,在南纬22度至35度,东经17度至33度之间,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绕,两大洋交汇于好望角附近的海域,海岸线长2954公里。陆地边界从西北到东南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另一邻国莱索托被南非领土所围绕。中部是南非高原,海拔高度平均为1200米,在高地和东部狭长的沿海平原之间是陡峭的德拉肯斯山脉,高原以西为卡拉哈里盆地的南端,西南部为开普山脉及坡地和沿海平原。
南非的地下矿藏极其丰富。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有世界储量最丰富的金矿带。过去一个世纪当中,世界黄金产量的47%左右出自南非。在德兰士瓦省中部,从东到西有一个方圆5万平方公里的浅碟形地质构造,蕴藏着世界上很大一部分重要矿物,包括铂和铂类金属铬、钒、镍、萤石和硅酸盐,其中铂、铬、钒的储量为世界之首。开普省西北部有世界储量最大的锰矿。舍伯利一带有世界的钻石矿。南非的煤炭储量也很丰富,是非洲土著居民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非洲大陆白人移民最多的国家。据南部非洲发展银行的数字,1991年南非总人口为3891.5万,其中非洲人2910.8万,占74.8%;“有色人”(混血种人)330.78万,占8.5%;亚洲裔人101.18万(包括约2万华人),占2.6%;白人548.7万,占14.1%。南非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1人,但是划归“土著人保留地”的“黑人家园”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人,有些地区高达70人。南非人口的城市化程度在非洲最高,但各种族比例不同。南非白人中的城市人口占90%,亚洲裔人中占93%,“有色人”(混血种人)中占82%,非洲人中的城市人口占70%。这是南非与其他非洲国家在社会发展程度上不同所形成的。
南非的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占教民的78%。其中以非洲人本地教会教徒最多,人数约630万,其次为荷兰归正教,人数近400万,第三位是罗马天主教会,人数近300万,以下是卫理公会280万人,英国圣公会近200万人,路德教约100万人,还有一些教徒为几十万的教会。除基督教外,印度教信徒约60万,还有犹太教徒约13万。教徒总数约为3000万人。虽然西方的宗教对南非大陆有较大的影响,大部分非洲人信奉基督教,但是信奉非洲传统宗教的人数也不算少,大约有几百万。传统宗教没有文字的教义,它以家族文化、部落传统习俗、宗教礼仪和忌讳等为主,成为非洲人生活准则的一部分。
南非的土地、资源,大部分被白人占有。白人种族主义传统是保证这种掠夺式占有的工具。1910年南非建立和实施了一整套保证白人特权,而压制黑人发展的制度。白人垄断了南非的政治权力、军队和司法系统,黑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和其他合法权利。南非分为白人的4个行政省和10个“黑人家园”。4个省是: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10个“黑人家园”是:博普塔茨瓦纳、西斯凯、加赞库鲁、夸思德贝莱、坎瓜内、夸祖鲁、莱伯瓦、夸夸、特兰斯凯和文达。“白人南非”占南非土地的87%,而“黑人家园”只有南非领土的13%。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黑人成为出卖劳动力的廉价劳工,他们以血汗铸成了南非的财富。
今天南非疆界内的非洲人,自远古以来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根据在南非各地的考古发现,南非大陆在100万年以前,甚至更早,就有人类居住。到15世纪末期欧洲人“发现”这片土地时,桑人(亦被称为布须曼人)、科伊人(亦被称为霍屯督人)和班图人(亦被称为民格罗人)早已是这里的主人。
桑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地带和山峦之间,他们是这里最早的居民。在南非各地发现的桑人岩壁绘画中,最古老的有2.8万年。科伊人为游牧民,生活在降雨较充分的西南部地区。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初年,这里就有游牧活动。
南非东半部地区分布着从事半农半牧的班图人。这一带雨水充沛,适合农耕。据考古证明,来自非洲中部的班图人在公元3世纪之前就已跨过林波波河,进入德拉肯斯山脉东麓和东部沿海平原。班图人农牧兼营,并已使用铁制工具。
班图人的社会组织在15世纪就已形成权力集中的酋长领地。根据口头传说,现今科萨人的一部分——滕布人的血亲祖先可以向上追溯20代,到500多年前兹维德族长统治时期。班图人实行多妻制。随着人口的繁衍和氏族的增多,酋长领地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酋长领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相互之间的纽带是亲族关系。以部落和酋长领地为社会组织的班图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往来,在酋长和部落会议的民主统治之下生活。土地属部落共有,酋长有权分配。班图人在适宜的农业环境中,人口不断增长,随之也出现对土地和水源的更大需求。班图人渐渐向西部桑人狩猎地区和科伊人的放牧区域渗入,其间既有征服和杀戮,也有融合与共存。据南非史专家列昂纳德·汤普森考证,班图人与桑人和科伊人既有血缘的融合,也有文化的互通。
在17世纪中叶白人殖民者侵入南非之前,这里的非洲人社会循着自己的道路发展和演变。
1647年的一天,荷兰人的一艘商船搁浅于好望角附近的海湾。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四处眺望,寻找生路,忽然发现眼前就有一片陆地,远远望去,海岸边耸立着一座顶平如桌的山峰,他们感到了生的希望。在当地土著黑人的帮助下,他们得以补给、休息,船员们欣喜若狂。事后船员们给荷属东印度公司总部的报告中,建议公司在海港附近建立一个新鲜食品和淡水的中途供应站。因为有形似桌面的山峰,他们把这里称之为桌湾或桌山。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同意了船员们的建议,任命海军军官范里贝克为总指挥,负责在桌湾建立这一供给站。1651年12月24日,范里贝克率领约90名荷兰人(其中有4名妇女)启程前往南非。在海上漂泊了4个半月的时间后,他们于1652年4月6日在桌湾登陆,之后又在桌湾对面的桌山脚下安顿下来,建立了一个永久定居点。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批定居南非的白人。从此,不断有因在本国受到宗教迫害等原因无法容身的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移民漂洋过海来到南非寻找出路。
为此,他们编造出许多故事,宣传白人们是根据《圣经》“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在埃及受难后,上帝通过先知摩西之手,把他们领出埃及,来到“流着奶和蜜的地方”的迦南地的故事。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而当地土著黑人则是天生的奴隶,是上帝安排他们来到南非,将当地黑人交由他们随意处置。所以,自从1657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允许白人移民私人占有土地后,白人们便开始疯狂地掠夺土地,并将早已在那里生活的当地黑人或掠为奴隶,或随意剿杀。
在白人入侵之前,南非南部包括大鱼河流域的整个东开普地区是第二大黑人部族科萨族的故乡。18世纪末期,白人殖民者开始向东扩张后,便不断与当地的科萨族人发生摩擦。1779年,布尔人终于与科萨人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南非白人将此称之为第一次“卡弗尔战争”(卡弗尔是白人对当地黑人的蔑称,意为“异教徒”)。在此后的100年间,白人与科萨人之间共经过9次“卡弗尔战争”之后,才最终占领大鱼河流域和大凯河之间的大片土地。科萨人被迫退到了现在的特兰斯凯和西斯凯地区。
纳尔逊·曼德拉一家作为科萨人就居住在特兰斯凯的首府乌姆塔塔的乡间。
虽然白人殖民入侵的结果改变了南非土著居民的地位,使他们受到种族歧视和迫害,但也遭到土著居民的顽强抗战。并且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在“黑人家园”,传统的部落酋长制度在发挥着作用,还实行一夫多妻制。
部落酋长制度,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胞族构成。部落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共同的宗教观念和习俗,酋长是部落的首领。部族内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科萨人也不例外,他们一直沿袭着古老的习俗。
科萨族妇女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母权上,即作为母亲的权力。此外,她必须承担一切家务。由于妻子是用钱(往往以牲畜代替)买来的,她们亦成为财富的表现形式。个人的财富首先是以拥有的牲畜数目来估计,其次则是妻子的数目。在科萨人中间,妇女对多妻制不但容忍,而且往往希望丈夫多娶妻子,这主要是与科萨人妇女中实行的不成文的家庭劳动分工制度有关。新娶的妻子不但要替丈夫干活,还有责任为先娶的妻子干活。这样,丈夫每娶一个妻子,先前的妻子即可少承担一部分家庭职责。因为,科萨族妇女不知道忌妒是什么,她们甚至怂恿丈夫多娶几个妻子。但是,娶妻子需要一大笔钱,这主要是给女方的父亲作为彩礼,一般是7头牛。这样就使得科萨人中很少有人能在20岁以前结婚。很多青年人需要先去约翰内斯堡或金伯利打工,赚足了钱再回家娶妻。曼德拉的父亲亨利·曼德拉娶了4个妻子,因为他担任滕布人大酋长首席顾问,这使他有足够的财力解决娶妻所需要的钱财。在4个妻子中,纳尔逊·曼德拉的母亲性格坚强,为人十分善良,她尽力与丈夫的其他几个妻子和睦相处,默默无闻地抚养着自己的儿子。纳尔逊·曼德拉从小由于家庭地位的庇护,童年生活充满了欢乐。白天同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庄旁的小河边嬉戏。家乡那起伏的山峦,东流的姆巴河,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时,小曼德拉也同其他孩子一样,跟着妈妈、姐姐到田地之中玩耍,或跟着他们犁地、放牛……
曼德拉上学了,并且学会了英语。这在当时黑人的孩子中是十分少有的事情。村里的小朋友中只有他会说英语。当然,用英语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但并非绝无仅有。
有一天,曼德拉将家里的牛群赶进牛圈以后,突然听到摩托车的声音。这是从那条由乌姆塔塔通往伊丽莎白港的公路上传来的。这辆摩托车的发动机咆哮了很长时间,就是发动不起来。
“姐姐,我们过去看看!”
曼德拉边嚷边跑过去了。只见路边一个白人,他使劲用脚踩摩托车踏板,但发动机每次就响那么几下就不动了。围观的孩子们悄声议论着,谁也不敢大声说话。
曼德拉走上前去,很有礼貌地用英语问道:“我能帮忙吗?”
那个白人抬起头来,望着这个黑人男孩,没有回答。
曼德拉这时似乎也不需要回答,他话音落下,这边已卷起袖子干起来了。他一会扳着这个,一会压着那个,干得还挺欢,并用英语同白人谈起话来。
白人问:“你叫什么名字?”
“纳尔逊。”这是学校的老师姆丁干给他取的欧洲名字。
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摩托车终于在这位黑人小孩的帮助下修好了。摩托车的主人高兴了,从口袋里掏出一点东西交给曼德拉,然后骑上车走了。
围观的小伙伴们都凑到曼德拉身边,想看看那位白人给他的是什么东西。曼德拉却紧握着小拳头,并举过头顶,一溜烟地跑了。途中,他从手里拿出3个便士,分别交给3个姐姐,并且说其余的要留下来交学费,便和姐姐一起高兴地回家了。
1927年,纳尔逊·曼德拉的父亲得重病离开了人间。病重的时候,他有意识地派人请大酋长荣欣塔巴来,并把儿子托付给大酋长,请求荣欣塔巴无论有什么困难,也要曼德拉上学。他对大酋长说:“我把这个仆人罗利赫拉赫拉交给您,这是我唯一的儿子。从他对姐妹们和朋友们的交谈中,我可以说他的志向是做有益于民族的事。我希望按照您的愿望来培养他,让他受教育,他会以您为榜样的。”
大酋长答应了曼德拉父亲的临终请求,这也可以说是对这位首席顾问的回报。因为,是纳尔逊·曼德拉的父亲帮助他当上大酋长的。按照部落内部的传统习俗,当大酋长去世时,应由第一夫人的儿子继任,而荣欣塔巴不是第一夫人的儿子。荣欣塔巴的父亲大酋长达材戴波去世时,大夫人的儿子年岁尚小,只好从其他夫人生的儿子中选择一位,而作为大酋长首席顾问的纳尔逊·曼德拉的父亲决定由荣欣塔巴继任大酋长,他认为荣欣塔巴是最合适的人选。正是由于大酋长首席顾问的举荐,荣欣塔巴有幸承继大酋长的位置。所以,对于纳尔逊·曼德拉父亲的托付,他答应了。
父亲去世后,曼德拉跟随大酋长荣欣塔巴来到姆克凯芝万尼。生活在大酋长的家里。大酋长荣欣塔巴的儿子贾斯提斯比曼德拉大4岁,他英俊潇洒,个子很高,善于唱歌。他当时已在离家60英里的克拉克伯里寄宿学校读书。曼德拉到来之后,很快就被贾斯提斯的人格和才能所吸引,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在家时总是形影不离。
大酋长荣欣塔巴的妻子非英格兰,对待曼德拉就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一样,不仅吃的是一样,而且穿的也是一样,甚至干的活计也是一样的。荣欣塔巴更是尽心尽力地管教和照顾曼德拉,同时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他们一般都叫曼德拉“塔陀姆胡鲁”,一个很有趣的爱称,意思是“祖父”,因为他们看到曼德拉严肃认真时,活像一位老人。
生活在荣欣塔巴大酋长家,使曼德拉增长了许多知识,也开阔了视野,逐渐了解并懂得本部族的一些习惯。曼德拉在大酋长荣欣塔巴“克拉尔”的学习生活能够证明这一点。在南非的班图人中,克拉尔是一个大家庭的住宅。丈夫、妻子和孩子统统住在一个克拉尔里头。它由排成圆形的小茅屋组成,周围有篱笆。这些房屋中,一间为寝室,一间为日常杂居室,其余的分别由妻子们居住,第一夫人的房间靠近牛栏。女人们各自有谷仓和田地,孩子们长大后男女各用一间房子。这种结构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圆形结构象征着子宫,它既表示生老病死的人生观,又是家庭维系的纽带。克拉尔的大家庭由集体精神来支配。一天的伙食由妻子们集体准备,然后端到作为饭厅的第一夫人的小屋里。屋内男人们坐在左侧,女人们坐在右侧。饭菜循环传递,直到吃完。这不仅是全家人聚餐的时候,也是家人闲谈的社会场所。而且此时大人们有意识地向小孩子传授各种礼仪常规。正是这种“学习生活”,使南非的风俗习惯、文化礼仪得以存在和延续,同时也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曼德拉。
古老的民族,有着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陶冶着民族的后代。曼德拉生活在部族文化的氛围之中,悠久的文化慢慢地开启他那幼小的心灵。
非洲古老的文化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头传说,老者讲给子孙,子孙长大后,又讲给下一代。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规律:每到夜晚,孩子们吃过晚饭,便自动到部落中的圆顶茅屋来等候村里的长者讲述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圆顶茅房旁,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火光映红了长者历经风霜、刻满皱纹的脸庞。曼德拉和村里的孩子们围坐在长者的四周,睁着一双双幼稚的眼睛,静静地听长者叙述那些久远的故事。长者讲起白人到达南非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和祖辈们与白人进行奋战的动人事迹:
“那时我们的人民在自己的国王及其大臣们的民主统治下过着和平的生活,自由地、自信地在国内各处行动,毫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