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弟继兄鼎定大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在弟弟赵光义和谋臣赵普等人的帮助下,成功地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王朝。虽说得来容易,但要守住社稷,统一江山,却还要大费手脚才行。他们做了一些很正确很高明的事情,却也留下了不小的后遗症。

小规模的平叛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很顺利地在开封即位称帝,建立大宋王朝。京城一带的局势,是比较平稳的。但在边防前线,还有两个重要的藩镇,一个是坐镇潞州抵御北汉的李筠,一个是坐镇扬州抵御江南的李重进,这两个人手握重兵,与后周的感情深,与赵匡胤的关系浅。

李筠听说陈桥兵变之后悲愤不已,虽然在左右的劝告下,勉强向宋使下拜,接受新的任命。但随后他很快挂起郭威的画像痛哭祭奠,并决心联合北汉,向新成立的宋朝发难。北汉睿宗刘承钧本来欢天喜地地接受李筠的投诚,但谈话之后,却发现李筠一心忠于后周,想借北汉的力量为后周报仇,和后周是世仇的刘承钧便也不敢真心帮忙。赵匡胤先是派石守信和慕容彦钊两路夹击李筠,随后御驾亲征,与石守信会师,在泽州南大败李筠的三万大军。接着又围攻泽州城,城破后李筠自焚而死。晋东南的边防前线算是被宋朝真正接管了。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在后周军中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屡建大功,威望很高。赵匡胤即位以后,剥夺了他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务,提拔为中书令,移镇到青州。其实,赵匡胤和李重进以前分领禁军,地位相当,经常有竞争,这时候他们两人都适应不了新的君臣关系,都有点犹豫不决。赵匡胤派人赐给李重进铁券,表示不会伤害他,但自己根本不敢相信李重进会听命。李重进曾经想放弃藩镇和军权,随使者入朝求个平安,但最终也信不过赵匡胤。最后,战争终于爆发了,赵匡胤先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偓四将率禁军征讨淮南,随后又自己亲征。宋朝从后周继承过来的禁军队伍是最强的,很快就攻破了扬州,李重进全家自焚而亡,淮南一带正式被宋朝接管。

这都是960年的事情。

杯酒释兵权

平定了南北两处强藩,宋朝内部的局势基本平稳,接下来赵匡胤就开始考虑五代以来的军人专权问题。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就是“杯酒释兵权”,几乎是完美地解决了军人专权的问题。

960年年底,赵匡胤向赵普请教:“为什么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怎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不再打仗?”赵普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回答道:“主要的症结是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而臣强。治理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慢慢剥夺藩镇权力,控制藩镇手里的钱粮,抽走藩镇手里的精兵。”赵匡胤一听就连连摇手:“你不用说了,我全都明白了。”还有一次,赵普向赵匡胤进言说:“这些禁军将领对陛下都很忠心,用不着担心。但假如有一天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拥戴他们,他们还能做主吗?”经过深思熟虑,赵匡胤开始实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行动。其中剥夺武将军权的行动最为经典。

961年七月,赵匡胤在晚朝之后留下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饮酒,喝到一半的时候,赵匡胤屏退左右,连声叹气,说:“如果不是大家出力帮忙,我也做不了这个皇帝,我心里一直感念大家的恩德。但是做皇帝以后并不快乐,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将军们一听都慌了,连忙关切地询问,赵匡胤指着自己的宝座说:“这个座位,谁不想坐呢?”将军们都说现在天命已定,没有人再起异心。赵匡胤便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假如部下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也是身不由己啊!”皇帝把这话说出来,一般情况下就是人头滚滚了,将军们吓得痛哭流涕,请求皇帝给自己指一条活路。赵匡胤不紧不慢地开出了自己的救命药方:“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大家追求的不过是富贵安乐而已。为什么不交出兵权,多置办一些良田美宅,再买些歌儿舞女,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呢?咱们君臣之间再结为婚姻关系,这样子孙后代的富贵也有保障了……”第二天,这些将军们纷纷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赵匡胤也兑现诺言,给了他们富贵安乐的生活。到969年,赵匡胤如法炮制,又宴请一批节度使,劝他们交出兵权。于是一代军阀,从此转型为官僚地主。

中央集权

除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和他的后任皇帝也做了大量的制度调整。如取消了禁军中的高级官职,改由级别较低的将领统率,以后形成了“三衙”的统军制度。地方军队中的精锐,抽调到京城担任禁军,地方上只留下老弱的“厢军”。禁军也经常调动戍守,一方面借机训练,一方面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地方州县改任文官治理,并且用通判牵制知州的权力。又建立起转运使制度,将地方上的钱粮物资调运到京城,削弱了地方官府的经济实力。在朝廷官制方面,也做了大量调整,以政事堂管理政务,枢密院管理军务,三司使管理财务,加强了分权和制约,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不过,赵匡胤君臣毕竟是从军阀转型过来的,眼界不足,一系列的改革调整,竟没有涉及土地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革新,只照顾到了官僚地主,却没有为广大平民百姓制定出好的政策。

这一碗一碗的镇静汤药灌进肚里,“五代狂躁症”终于成功地痊愈了,不过狂躁症很快就变成了抑郁症。大宋中期以后,冗兵、冗官、冗费,成了朝廷的顽疾。曾经精锐无比的宋军,也丧失了战斗力,在与辽、夏、金、元的战争中处处挨打,让国家和民族受尽了屈辱。

雪夜访普

964年冬天的一个夜里,纷纷扬扬地飘起了大雪。宰相赵普心想,下这么大的雪,皇帝大概不会出宫散步到他府里聊天,就脱下朝服,准备休息。没想到,宋太祖赵匡胤仍然冒着雪跑了过来,赵普只好让家人准备酒食,赵普的夫人亲自烤肉招待皇帝。赵匡胤亲切地称赵普夫人为“嫂子”,君臣们亲密如同一家人。过了一会儿,皇弟赵光义奉命前来,赵普夫人离开房间,让这君臣三人密谋国家大事。这就是后世盛传的“雪夜访普”的故事。

在这次雪夜密谈中,赵匡胤关注的是统一国家的问题。他故意提出要先征北汉,赵普坚决反对。赵普认为,北汉虽然是敌国,却是西北两面的屏障,是宋朝和辽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如果灭了北汉,宋朝就要直接面对辽国问题,这是胜败难料的事。应该先统一南方诸国,利用南方丰厚的财赋充实国力,然后再对付如“弹丸黑子”一般的北汉,等时机成熟,再从契丹辽国手里收复幽云十六州。

这和后周时期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策略是一致的。但后周世宗柴荣已经收复了后蜀的秦凤地区和南唐的江北地区,已经把目标转移到北方的辽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全面继承了后周势力的宋朝,是延续柴荣的策略接着打契丹,还是掉转枪头继续平定南方,确实是一件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

赵匡胤心里的想法和赵普是一致的,南方诸国经济富裕而兵力较弱,正是所谓“不打白不打”。而北方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国,已经立国多年,地盘很大,兵力强盛,要全面开战,真不知鹿死谁手。正好这时候后蜀政权和北汉联合,其使者中途叛变,把蜀主孟昶的书信献给了宋朝,给了宋朝一个开战的最好借口。于是,赵匡胤君臣就定下这么一个“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第一个计划攻打的就是四川后蜀政权。

统一战争

在“雪夜访普”之前,宋朝已经派慕容彦超和李处耘以帮助湖南武平军节度使周保权平叛的名义,先后收复了荆南和湖南两地,所以宋军可以分兵两路进攻四川。964年十一月,赵匡胤派王全斌、崔彦进、刘光义率军进攻后蜀政权。到965年正月,王全斌攻下了剑州,蜀主孟昶投降,四川地区正式纳入了宋朝的版图。970年九月,又派潘美、尹崇珂率军进攻南汉政权,刘鋹投降,广东、广西一带又归了宋朝。

江南的南唐政权地盘较大,实力也比较雄厚,但南唐后主李煜早就表示归附宋朝,多年一直老老实实地侍奉着赵匡胤。赵匡胤找不到借口,就自己创造了一个,下诏要求李煜到开封来朝见,李煜称病不来,宋朝就有了出兵的借口。974年九月,赵匡胤派曹斌、潘美率军进攻南唐,直到975年十一月才攻下金陵,李煜投降,江南一带划入宋朝版图。这时候,南方割据政权只剩下吴越和福建,这几个地方也早就表示归附,态度比李煜还要恭顺,赵匡胤就暂时放下了。

968年八月,赵匡胤趁着北汉刘钧去世的机会,派李继勋、党述进攻北汉,因为辽国出兵救援,宋军没有取胜,只好撤了回来。969年正月,赵匡胤又亲征北汉,围攻太原长达数月,因为下雨和疾疫,宋军再一次失利撤退。两次失利后,赵匡胤改变了对北汉的用兵策略,采取浅攻轻扰的办法,破坏北汉的农业生产,消耗其国力,又把北汉民户移入宋境,减少北汉的兵源。到976年八月,赵匡胤觉得时机成熟,派党进、潘美、杨光义再次大举进攻北汉,到十月,宋军已经攻到太原城北,北汉政权即将灭亡。但在这个时候,赵匡胤自己却死了,于是消灭北汉的时间往后推迟了好多年。

后人常评论赵匡胤和赵普的“先南后北”政策有问题,如果当时定计先进攻幽云十六州,再灭北汉和南方诸国,那历史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当时辽国是著名的“睡王”耶律璟当政,他荒淫残暴,畋猎无厌,把国家搞得十分混乱,是辽国最衰弱的一个时期。如果宋朝在这时候进攻,确实是天赐良机。但历史毕竟不能靠假设,赵匡胤在世的时候,宋军的战斗力很强,但打个北汉都这么费劲,如果要全面伐辽,成败还是很难说的。

赵匡胤本人就是个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应该深知战争的利害。在他心里,其实根本没有和契丹辽国全面开战的意思。他建了一个著名的“封桩库”,把从南方诸国缴获来的大量财物都存放在库中,又把宋朝每年的赋税盈余也存入库中,计划积攒一大笔钱,通过赎买的方式,从契丹人手里赎买幽云十六州。他还说,假如契丹人不同意赎买土地,再用这笔钱做军费和契丹人开战。赵匡胤并不是懦弱无能的人,实在是“形势比人强”而已。当时南方经济文化强,北方兵力强,似乎是太极图的阴阳两极。宋朝敢欺负南方诸国,就是因为它的兵力比南方强,而契丹欺负宋朝,也是如此。不过,南方经济文化的威力也很厉害,以后再说。

烛影斧声

赵匡胤的死,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疑案,现在的学者们仍然在争论。他的死亡时间是准确的,976年十月二十日,在皇帝位上干了十七年,终年五十岁。他是怎么死的,太宗是怎么继位的,这是疑案的关键。

按照传统史书的记载,十九日夜里,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入宫,准备即位。王继恩却认为赵匡胤早就决定要传位于二弟赵光义,宋皇后的命令是出自个人私心。他就自己做主跑到了晋王府,通知赵光义入宫,还说去迟了皇位就被别人夺走了。赵光义入宫后,赵匡胤已经去世了,宋皇后一看来的是皇弟,知道事情有变,立即放声大哭,向赵光义哀求道:“我母子的性命,全托付给你了。”赵光义急忙说:“咱们共保富贵,不用担心。”赵光义就是这样即位的。

野史里的传说是这样的:

赵匡胤早年曾经结识一位道士,这道士给过他一些很准确的预言。多年后,赵匡胤又遇见了道士,就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寿数,道士说:“如果十月十九日晚上是晴天,还能多活十几年。如果是阴天,那就赶紧准备后事。”到了这天晚上,赵匡胤命人观察天气,开始夜空十分晴朗,赵匡胤松了一口气。但很快晴天变成了阴天,又下起雪来。赵匡胤知道大事不好,急忙派人把弟弟赵光义请来,两人在内殿喝酒。守在殿外的宫人们看见赵光义的影子被烛光映在帷幕上,做出慌里慌张连连推辞的形状,好像在拒绝什么。三更的时候,兄弟两人喝完了酒,走到殿外看雪,赵匡胤用手里的柱斧在雪地上戳了几下,对赵光义说:“你好好干,好好干。”然后就回去睡觉了。这天晚上,赵光义也住在宫中,到五更时分,宫人们发现赵匡胤已经去世了,然后赵光义就顺利即位。

这段记载,本来是宣扬生死由命,到时候非死不可,又是宣扬赵氏兄弟和睦,兄终弟及,同开太平的佳话。但到了后人的眼里,那慌里慌张的烛影,那柱斧戳雪的声音,就演变成一出凶残的宫廷杀戮,说赵光义是杀兄夺位,凶器就是那柄玉斧头。在后世的戏曲里,早就去世的贺皇后被请到舞台上,把杀兄夺位的赵光义骂了个狗血喷头,最后为自己儿子赵德芳争了一个“八贤王”的虚职。

“柱斧”是北宋时期流行的一种器具,到南宋以后渐渐失传,人们从此搞不清柱斧是个什么东西。有人考证,柱斧就是驱赶蚊蝇用的拂尘,还有人说是镇纸之类的文具,或者是一种斧形的宫廷仪仗,或者是斧形的手杖。赵匡胤手里经常拿一柄玉柱斧,有时候拿它在地图上指指画画,有时候生气了拿他砸人的门牙,还有时候用它敲人的脑袋。最后那天晚上用玉柱斧来戳雪,也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大冬天不可能有蚊蝇,皇帝也用不着自己赶蚊子,所以笔者觉得柱斧可能就是个顶头用玉斧装饰的精美手杖,是“拄”着走的“玉斧头”。皇帝用手杖来偶尔做指挥棒,做责罚人的工具,都是再正常不过了。说它是杀人凶器,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也许有一天挖开某座北宋古墓,发现一柄真正的玉柱斧,疑团就解开了。

另外,赵匡胤本人是位武林高手,后世流传有所谓的“太祖长拳”,《水浒传》还说他一条杆棒打遍天下。如果当时他身体还健康,赵光义怎么敢动手杀哥哥?如果他已经病情垂危,赵光义更不需要杀一个快死的人。 h79EHcoTtwRcJtKJ34Sg/yq62p8FZv19X1W5hMD3gLWvxHbuxzRw6Z603vrmC0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