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国传奇
赵中华

第一章 施暴政董卓终败裂

公元192年四月的一天,在长安城司徒王允的府邸内,有三个人正在密谋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三个人除王允外,还有尚书仆射士孙瑞,以及被后人称为“人中吕布”的吕布吕奉先。

三个人已经讨论了很久,其间有激烈的争论,也有死寂的沉默。最后,他们终于敲定了一个看起来万无一失的方案。成与败,生与死,对于他们来说,都在此一举了。

他们秘密商议的,是要杀死一个人。这个人死了,会有全天下的百姓欢呼雀跃。而一旦这个人继续活下去,则会有更多无辜的人死去,甚至包括他们自己。

因而,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投去舍命的一击。

他们要杀的人,就是董卓。董卓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引狼入室

董卓是何许人也?放到十年前,也许他只不过是众人眼中的一个草莽,但是在公元189年,他成了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这一年,汉室政局发生了巨大动荡。这个动荡有多大?可以这么说,整个三国纷乱的历史,都可以看做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那么,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汉灵帝驾崩,年仅14岁的汉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听政。从此,外戚阵营和宦官阵营为了争夺对皇权的控制,斗争日趋激烈。双方不惜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来削弱对方,直至你死我活的地步。

在外戚阵营中,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是个代表人物。光他手下拉拢的各路豪强、政客、谋士就有上百人,这些人在当时都被看做是精英中的精英,能者中的能者。他们的力量加起来,搞定宦官阵营应该没问题了吧?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远远低估了宦官阵营的力量。他们从先帝汉灵帝以来就已经长期形成了专权局面,刚刚得势的何进岂能轻易撼动?更何况,宦官阵营不仅内部强大,还与何太后那边交往甚密,经常送去各种贿赂,一旦何进提出除宦意向,何太后就会从中阻挠,这让何进更加寸步难行,着实郁闷得厉害。

正在这个时候,有个人“点醒”了何进。这个人叫袁绍,他是何进“百人战团”的领军人物,一直深受何进信任。袁绍告诉何进:“我们现在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有了这个东西,我们必然会无坚不摧。”

何进很好奇,连忙追问是什么。袁绍说:“一个字,就是‘兵’。我们有了军队,就什么都好对付了。”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进对此深表赞同。可是“兵”从何处来呢?袁绍建议:“以圣旨名义,召集各地的军事将领进京,他们自然不敢不来。”

何进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主意。当兵临城下的时候,什么宦官阵营,什么何太后的反对,都可以见鬼去了。他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召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奔赴京城,协助他完成除宦计划。那么,首先召集谁的军队呢?

袁绍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董卓。

由此可见董卓在这件事情上的决定意义。他的到来,是要改变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的,甚至会引起朝野上下的腥风血雨。因而,说他是公元189年影响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的人物,一点都不为过。

也许你会问,董卓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何进和袁绍这么看重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手握重兵,雄霸一方。不过,如前文所说,董卓刚开始也不过是陇西的一个地方豪强,但由于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朝廷重用,不断升迁,势力才越来越大,最后发展成为陇西一霸,雄踞边陲。也许你还会问,他的势力究竟有多大?事实上,他的势力已经大到是朝廷的一个威胁,是大汉王朝放在枕边的一颗炸弹。这炸弹看上去对敌人很有杀伤力,但谁能保证它有一天不会炸到自己?因而,朝廷曾多次想出各种办法遏制董卓的势力,但为时已晚,因为这已经是一颗去掉了保险的炸弹,你要是对它动真格的,它就会更快地在你怀中引爆。

为什么说董卓是一颗去掉了保险的炸弹?因为他随着羽翼的丰满,战功的显赫,威望的增加,越来越目中无人,越来越野心勃勃。他急剧膨胀的野心已经让他无法再满足于偏居一隅,而是要问鼎中央政权——这难道还不是一颗极其危险的炸弹吗?

因此,当这颗炸弹接到何进以圣旨的名义发来的进京邀请时,他简直乐开了花。这不就相当于把一个去掉了保险的炸弹的导火线也给点着了吗?因而,在收到何进的邀请之后,董卓几乎是当即就下令引军进京,一路杀向洛阳。

可是,令董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还没有赶到洛阳的时候,何进就在争斗中被宦官张让等人干掉了。

那是八月的一天,宦官张让、段珪等人趁何进入宫晋见何太后时设下埋伏,在何进出宫时,他们突然袭击,将何进杀死。就这样,何进苦心经营的除宦梦最终以自己的身首异处惨烈地告终了。

何进死后,他的部下包围了皇宫,对宫内的所有宦官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当夜就有两千多人被杀,一时间皇宫内血流成河。虽然张让、段珪在混乱中带着少帝、陈留王等人成功逃出,但这个不争气的张让自觉大势已去,一时没想开竟跳河自杀了。

此时的董卓呢?还正在洛阳城外心急火燎地赶路。他老早就看见城中火光冲天,杀声一片,知道一定发生了大事,便立即派人前去打探。得知少帝在北芒阪,便急忙率兵前往。当少帝看到一支庞大的军队蜂拥而至时,还以为是追兵赶到,顿时吓得面如土色,痛哭流涕。而董卓则威风凛凛地走上前去参见少帝,向他询问事变经过。少帝当时还没有缓过神来,像是刚在冷水里泡过,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倒是一旁的陈留王刘协主动上前向董卓讲述了整个事变的经过,叙述毫不含糊,条理清晰明了。要知道,当时刘协只有九岁,比少帝还小五岁。董卓看到刘协如此聪明伶俐,大为欢喜,认为刘协要比刘辩强得多,又因他是董太后亲自抚养的,且自己又与董太后同族,于是便有了罢黜刘辩、拥立刘协的最初念头。

当天,董卓把少帝等一起奉迎回洛阳皇宫,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自此,他盘算多年的问鼎中央政权的愿望终于美梦成真,大汉王朝枕边的炸弹终于在自己家中引爆了。

权倾朝野

董卓刚到洛阳时,步骑兵加起来也不过三千来人,仅凭这点兵力显然是坐不稳京师重地的。尤其是对于董卓这样长期统兵打仗的人来说,他更是深刻地明白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野,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武装力量。一旦被人识破自己的软肋,那就必死无疑了。

于是,为了缓解眼前兵力单薄的现状,董卓每隔四五天就命令部下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的洛阳人,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的越轨行为。

但这种小伎俩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董卓在稍稍坐稳京师之后,便开始着手扩充兵力,收揽兵权。不久之后,他便把何进及其弟何苗的部队归为己有。而后又收买了一个重要人物——吕布。吕布原本是骑都尉丁原的部下,但受董卓之命,吕布杀死了丁原,从此丁原的军队也划归到了董卓麾下,吕布也因此深受董卓赏识,被任命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此后,董卓又派吕布杀死了执金吾,进而接收全部京城防卫部队。从此,董卓不仅控制了大量常规部队,而且还掌握着洛阳的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基础。有了这些兵力做后盾之后,董卓更加变得有恃无恐,他先是迫使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紧接着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他在刚到洛阳时就已经有过的念头——废除少帝,另立刘协为新帝。

在与百官商议之前,董卓曾假惺惺地征求过袁绍的意见。袁绍一听说董卓要改立皇帝,当即就反对道:“汉家君临天下已四百多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当今皇上还正年轻,对天下没有什么过失,你打算废黜,恐怕众人都不会同意!”董卓一听就火冒三丈,他一手握着剑柄,一手指着袁绍说:“你小子竟敢如此放肆!天下的大事都由我决定,我想做的,谁敢阻拦!你是不是觉得我董卓的刀还不够快?”袁绍也跟着变了脸:“天下的英雄难道都死绝了,只剩下你一个董卓了吗?”说罢,拔刀横在胸前,径直走了出去。董卓因新到洛阳,而袁绍出身名声显赫的大族,所以董卓虽然满肚子怒气,也没敢杀袁绍。袁绍也感到再也不能与董卓共事了,便离开洛阳,逃奔去了冀州。

在与百官商议另立新帝的时候,也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比如尚书卢植,但卢植在董卓眼里显然不能和之前的袁绍相提并论,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和他对抗,显然是找死。于是当即命令士兵将卢植推出去斩首,幸亏侍中蔡邕极力劝阻,卢植才免于一死。之后,群臣便再也没有敢提出反对意见的了。于是董卓顺利废掉少帝,将他贬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

废除少帝,另立新帝,这只是董卓把持朝政的一个开始。废了少帝之后,董卓又把目光瞄上了何太后。这个女人曾经一度临朝听政,在群臣中颇有威信,留着她在,显然是一颗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董卓又一次召集百官,在群臣面前数落太后所谓的“罪行”,然后,董卓便责令何太后迁居永安宫,不久,董卓又借故杀死少帝刘辩,毒死何太后。自此之后,整个东汉政权几乎完全都在董卓的掌控之下,包括皇帝的废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都由董卓一个人说了算。

此时,野心极度膨胀的董卓,早已经是目空一切。他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他董卓虽然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但实际上的地位却远远超越皇帝,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在他眼中,朝野上下都是他掌中的玩物,全国的军队、国库的财宝都由他任意支配。他还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员,连他的侍妾刚刚出生的儿子也被封侯。他胸中权力欲望的膨胀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倒行逆施

在权力欲望极度膨胀的情况下,董卓凶狠、残暴的本性也开始逐渐暴露无遗并变本加厉,直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有一次,侍御史扰龙宗向董卓汇报事情,忘记将佩剑解下,董卓大怒,当即将其击杀。

还有一次,朝中许多官员被董卓邀请去赴宴。宴会上,董卓把诱降俘虏的几百名北方反叛者押到会场正中央,先命令士兵剪掉他们的舌头,然后有的人被斩断手脚,有的人被挖掉眼睛。其手段之残忍,令所有在场官员和士兵不忍目睹,许多宾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吓得抖落在地。董卓却若无其事,仍然狂饮自如,脸上还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

再一次,董卓把俘虏来的数百名起义士兵先用布条缠绑全身,头朝下倒立,然后浇上油膏,点火将他们活活烧死。

又有一次,董卓部属的羌兵在洛阳东南的阳城抢劫正在乡社集会的老百姓,他下令把在场的男子全部杀死,把头砍下血淋淋地捆在车辕上,把妇女装上车,说是“攻贼得胜”,呼喊着回到洛阳城。然后男子的头被焚烧,妇女则赏给将士做婢妾。

不仅是对待普通百姓如此,就连皇亲贵族董卓也不放过。当时,洛阳城内的皇亲贵戚之家都很富足,家里拥有许多金银财宝,董卓便放纵部下士兵冲入宅舍,抢夺财物,奸污妇女,整个洛阳城被弄得鸡犬不宁,人人自危。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董卓的这些天怒人怨的暴行,使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很多人都准备起兵讨伐董卓。公元190年正月,也就是董卓进京的第二年,函谷关以东的各州郡便开始相继起兵伐董,当初曾当面大骂董卓的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整个“关东同盟军”加起来有数万人,而袁绍对外声称的则有数十万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

迫于同盟军的压力,董卓决定迁都长安。虽然大臣们都不愿意,但谁敢说半个不字?临行前,董卓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很多洛阳富豪,然后将其财产全部没收。在西迁长安的路上,数百万百姓被军队驱赶着前进,相互拥挤,马踏人踩,死伤无数,场面惨不忍睹。为了防止官员和百姓逃回洛阳,董卓将整个洛阳城以及附近方圆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全部烧毁,连历代帝王将相的古墓都被挖掘一空。昔日兴盛繁华的洛阳城,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自从董卓迁都长安以后,讨伐董卓的同盟军不仅没有乘机追击,反而开始出现内讧。整个盟军虽然有十万之众,但却是各怀鬼胎,而且一个个都被董卓吓破了胆,没有一个敢主动发起攻击,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自献帝被董卓胁迫离开洛阳之后,他们更觉得没有必要再继续包围下去了,逐渐各自为政,形成了一股股的地方割据势力。

这个形势,显然是董卓最希望看到的。没有了敌对势力的压力,他更加变得肆无忌惮。在抵达长安之后,他把自己的车马服饰都变得和皇帝的一样,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董卓还无视礼制和皇威,在长安城外修筑了与长安城墙规模相当的坞堡,高厚都是七丈,明目张胆地用“万岁坞”来命名,在坞内存放了足够三十年吃的粮食和大量金银财宝。并规定,任何官员经过他的封地时,都必须下马,恭恭敬敬地对他行大礼。而他的竞争对手和朝中许多忠义之臣,不是被逼出逃,就是被极其残忍地铲除消灭。董卓的野心、贪欲、刁蛮、残暴,都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

自作孽,不可活

当一个统治者凶残无道到顶点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的末日已经不远了。对于董卓来说也不例外。前面已经提到,董卓就是一颗危险的炸弹。而当这颗炸弹毫无节制地进行自我膨胀的时候,它就早晚有一天会自我引爆,死于非命。这不是什么宿命论,而是简单的常识。

在当时,长安城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即“董”字,十日卜即“卓”字,意思就是说董卓董卓你赶快死去吧!这就是民意的真实表达,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董卓赶快死去。当民意达到鼎盛的时候,民意也就成了天意。

与此同时,在各位公卿大臣之中,想要除掉董卓的也不在少数。这其中要以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尚书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等人为代表。但是他们都不算是关键人物,谁才是关键人物呢?正所谓造化弄人,杀死董卓的那个关键人物,恰恰是他的心腹,他最为信任的人——吕布。没有吕布,董卓死得可能还没有那么快。

自吕布帮董卓除掉丁原之后,董卓就视吕布为心腹,并收吕布为义子,可见董卓对吕布的信任。但董卓这个人死就死在他的坏脾气上。有一次,吕布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惹到了董卓,董卓竟然随手抽出刀戟就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身手好及时躲过,才得以幸免。当时吕布虽然口头上连连道歉,平息了董卓的怒气,但暗地里心头的憎恨却滋生了起来。又加上后来吕布与董卓身旁的一位侍女有染,生怕董卓发现,心中一直不安。

在以上前提条件之下,当王允在通过种种试探,将诛杀董卓的计划告诉吕布的时候,吕布潜意识里就已经有了赞同的意向,但是还是有些犹豫,他说:“我与董卓是有父子之情的,这样做不好吧?”王允开导他说:“你姓吕,他姓董,又不是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你难道还要认贼作父吗?他向你掷刀戟的时候,把你当儿子看待了吗?”吕布听罢,无言以对,最终答应了。

然后他们便开始谋划诛杀董卓的计划。这个在当时轰动整个中国的大事,就是在王允府中的一间密室内谋划出的。经过反复讨论,他们一致认定,只有在董卓进宫的时候,才最有可能将其杀死。第一,董卓在皇宫的安保最薄弱,最容易做手脚,搞伏击。第二,相比董卓其他的外出计划,进宫是概率最大的事件。因此,在宫内伏击,成为他们最终确定的方案。

也算是老天开眼,就在他们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的时候,恰好逢上献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将集会于未央殿,恭贺天子龙体康复,这其中也包括董卓。

谋杀董卓的计划,就从他走向未央殿开始。

大会群臣当天,董卓乘车进宫,从军营到皇宫一路上都布满了警卫,步兵、骑兵分列道路两侧,整个保卫措施可谓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可是董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跟随在他身旁的最贴身的护卫竟然是要杀死他的人。

按照预定方案,吕布事先安排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亲兵,换上卫士的装束隐蔽在宫殿侧门的两边。董卓刚到侧门,便遭到李肃等人的突袭。董卓衣内穿有护身铠甲,虽没有被李肃等人伤到要害,但仍然大吃一惊,高声呼喊:“吕布呢?吕布在哪里?”吕布闪身而出,高声道:“现奉皇帝诏令,讨伐你这个狗贼!”董卓大吃一惊,破口大骂:“忘恩负义的狗东西,你竟敢杀我!”吕布说:“不是我要杀你,是天要杀你。你走到今天都是咎由自取!”说罢举矛便刺,正中董卓要害,跋扈一时的董卓,就这样当场毙命。

董卓被杀后,满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万岁,百姓们载歌载舞,酒肉相庆,大街小巷都挤满了相互庆祝的群众。这是一场蓄积了整整三年的狂欢,很多人典当了衣服也要去买酒痛饮,由此可以想象当时民众的狂热程度。董卓被株连三族,尸体被抬到街头示众。据说由于董卓身体肥胖,肚子里的油脂都流到了地上,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竟然一连烧了很多天。

董卓一生粗暴,满怀私欲和野心。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中央政权,始终考虑和盘算的是如何满足私欲和野心。为了达到目的,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东汉政权日趋衰败、最终倾覆,虽然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所致,但是,董卓无疑加速和促进了东汉政权的衰败。董卓最终被杀的下场,是应有的报应,也是他这颗炸弹从自我膨胀到自我毁灭的必然结局。 TqfFlQpXYi8NEu4WU/Nh5ugjZ4xuSKlSUGyWqvsiIymimgNXJDDggrONg8r2/g7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