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玉
如果说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童年时,盛世罗马则是人类青春时代的最好象征。罗马的伟大与光荣不仅在于恺撒、奥古斯都、君士坦丁等一众英雄的丰功伟绩,它还诞生了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西塞罗等众多文学家、艺术家和政论家。罗马的辉煌成就激发了不朽的文艺复兴,乃至后来整个欧洲的主流文明。
罗马非一日建成。罗马原为意大利第伯河畔的一座小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居民成分比较复杂。从公元前 8 世纪建城到公元 2 世纪,罗马经历了由城邦到帝国,由帝国到衰亡的历史进程。从一个不到 15 万人的小国,成长为称雄世界的帝国,罗马用了 1000 多年的时间,却在不到 200 年的时间里迅速瓦解衰落。也许,一个像罗马这样伟大的文明国家,其灭亡并非完全为外力摧毁,而更可能来自内部。长久以来的太平盛世慢慢侵蚀了帝国的精神与肌体,原有的活力日渐式微,不知不觉间,安逸使罗马人对潜在的风险失去了敏感力。罗马文明衰落之后,欧洲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期,直至文艺复兴再次迎来文明的曙光。
“地上之国总是无常。”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一部巨著。全书共六卷,第一卷出版于 1776 年,第二、三卷出版于 1781 年,第四、五、六卷出版于 1788 年。该书问世至今两百余年,鲜有能与之比肩的同类作品。罗马是西方人引以为傲的昔日荣光,而他们每言及罗马,必称《罗马帝国衰亡史》。可见这部皇然巨著在西方的地位。
爱德华·吉本( 1737 — 1794 )出生于英国一个资产阶级大家族,其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当选过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其母为伦敦富商之女。由于年幼体弱,加之 10 岁丧母,吉本的启蒙教育并不完整。幸亏有姨母照料、辅导,他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人物传记,这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基础。 1752 年, 15 岁的吉本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世界史。然而,吉本并不适应学校的沉闷生活。苦闷之中,他改信了天主教,为此,他不得不离开仅待了一年的牛津大学。 1753 年到 1758 年间,在父亲的安排下,吉本到瑞士洛桑,师从帕维亚尔,一位博学多识的加尔文派牧师。五年里,吉本研读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接受了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他主攻拉丁文古典文献,兼习希腊文作品。这段时间的学习,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是这期间,经过学习和反思,他放弃了天主教,重新皈依新教。吉本后来将这五年称作“幸运的流放”,可见他对这段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1758 年回到英国后,吉本过着富足悠闲的生活,以藏书和读书为乐。他对政治等社会工作没有多少热情,矢志著书立说。最初,吉本的写作兴趣是文学,但是并不顺利。 1763 — 1765 年,吉本在意大利生活了两年,遍访名胜古迹,尤其对罗马古城情有独钟。罗马广场的废墟引发他的思古幽情,撰写一部关于这座城市衰亡史的念头第一次迸发出来。然而,真正提笔创作,已是五年后。 1770 年,忙完家事、社交、国民军训练等事务,吉本终于可以享受自由时间,开始建构这部历史巨著。
完成这样一部历时长久、内容繁杂的巨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吉本绞尽脑汁,最后决定以他所钟爱的罗马城作为全书的基点,千头万绪的枝蔓都从罗马生发出去。他打破常规的编年体叙事,以内在联系编织起大量历史事件,勾勒出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各个阶段。吉本首次从政府、文化、社会等视角描写罗马历史,而此前的历史著作都从宗教角度展开,也因此,该书被称为一部“现代”的历史著作。
《罗马帝国衰亡史》从奥古斯都称帝、罗马由共和国变为帝国写起,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其间 1000 多年的风云变幻,尽收笔下,气势恢宏。书中还记述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罗马帝国周边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简史,甚至还有汉武帝与匈奴人的战争以及匈奴人西迁等事件。准确的洞见,周密的布局,审慎的判断与怀疑,这一切都使本书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
吉本 51 岁诞辰时,《罗马帝国衰亡史》六卷本终于全部出版。二十年修史不辍,甘苦自知,对此,吉本却深感幸福和欣慰。吉本终身未婚,一生与史为伴,幸有少数好友往来。晚年他在瑞士洛桑过着孤寂的生活。 1793 年,吉本回到伦敦,次年年初病逝,享年 57 岁。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可读性很强。所谓“良史莫不工文”。态度严谨的吉本在动笔之初,就考虑到行文风格的问题。他不喜欢编年体史书的枯燥乏味,也讨厌演说体的华丽辞藻,因此,他采用了文学而非论文的创作形式。《罗马帝国衰亡史》自诞生之日起,历经二百余年传诵不绝,除却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引人入胜、栩栩如生的笔法不但使学者专家为之倾倒,普通读者更是痴迷不已。
作为具有批评精神的启蒙史学家,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他将孟德斯鸠的启蒙历史学发扬光大,以理性烛照当时史学的黑暗,不畏暴政和宗教权威,脱离了低俗的历史观。迄今,《罗马帝国衰亡史》依然是罗马历史的最权威著作,吉本的史学思想也将永远在世界史坛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