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构成学习障碍、神经症的因素及其结构

一、“把大象装进冰箱里”关键不在“分几步”?
——看到构成因素与结构才会高效解决问题

要高效地解决问题,就要看到构成该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对具体的情况要做具体分析”。这里的“具体情况”必须是在构成当前问题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时,“具体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策才会有效或高效;如果做事的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不主要的、仅仅是有关的一些“具体情况”,其结果也会是低效。在古代《孙子兵法》中,将这种构成问题的因素及其结构的有效的“具体情况”称其为“势”,后来诸葛亮将“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过程称为“审势”或“审时度势”。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要进一步地把一个问题、一个事物的“具体情况”表征为若干构成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作结构。如果你想高效地解决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你必须要先看清有哪些因素,正确理解这些因素都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把握好这三个环节,才能制定有效的方法。

许多教师、心理咨询师、学生家长等在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时,不注重问题构成因素及其结构,而是急于要人家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如何解决“具体情况”的操作步骤或程序。岂不知,在不知道“具体情况”有哪些、各是什么及其结构的情况下,仅仅知道如何做的步骤或程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是一种低效的表面模仿思维。许多人对于“狼爸”严厉教育自己子女的事耿耿于怀,百般否定、批判,其实,离开孩子的“具体情况”谈打骂还是不打骂,以及如何打骂、分几步才能把孩子打成考上北京大学的高材生等,都没有什么实质意义。问题的关键不是父母对孩子惩罚不惩罚,也不是分几步如何惩罚,而是他惩罚孩子时的时间、地点、事件性质、孩子心态等构成因素决定了这样做是积极效果还是消极效果?离开了具体的因素及其结构关系的实际,空谈对孩子是“惩罚”还是“尊重”都没有意义。正像成都诸葛亮武侯祠大门上的对联中写的那样:“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离开审时度势地对具体情况的分析,谁也说不好究竟如何做才对。

在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小品中有这样一小段戏,题为“把大象装进冰箱里要分几步?”“正确答案”是“要分三步”: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

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冰箱里;

第三步,再把冰箱门关上。

如果当时的冰箱就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箱那么大,这项把大象装进冰箱的任务显然是一个笑话;如果冰箱足够大,这就不是笑料,而是一个确实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大象距离大冰箱还很远,还需要加上一个把大象赶过来的步骤;如果大象就在冰箱前面而且离得很近,象的头顶在冰箱的门上妨碍了开门,还需要加上一步使大象后退的步骤。在这个问题当中,宋丹丹所说的“三步”其实是做事的所谓一般程序。也就是心理咨询师们在学习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时关心的怎么做的步骤或方法。我们都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看面临这个问题时的所有结构因素。结构因素及其关系如下:

第一,冰箱是常规冰箱时,大象无法进入,此题无解,是笑话;

第二,在冰箱足够大时,要看大象站在什么位置上,如果大象站得离冰箱太近,甚至头已经贴近冰箱时,要先赶大象向后退若干距离,才能把冰箱门打开;若距离冰箱太远时,则需要把大象驱赶到冰箱近前处;

第三,打开冰箱大门;

第四,在冰箱里放上大象喜欢的食物或其他促使大象自动进入冰箱的方法;

第五,当大象进入冰箱时,及时关门;

第六,锁门或用绳索捆绑冰箱门。

这里不是三步,也不便说究竟需要几步。要视构成该问题的结构因素及其情况而定。如果一个人在骑自行车过程中,车的链条从齿轮上掉下来不能行走时,如何把它再挂上去以继续地走?不能用几步来回答问题,而是先看清当前的两个齿轮及其间距、位置是否正确;链条是否损毁、链条新旧、长短是否合适;上面是否有润滑油……若干因素来确定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不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使用任何高级的固定程序都不会取得好效果。

二、高效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心理因素及其结构中

看不到构成问题的因素及其结构的“具体情况”就难以解决问题。把学习障碍形成原因归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这是神经生理学者对学习障碍的理论解释。提出这一解释的人至今未能找到学习障碍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细胞结构的异常之处或病灶。而事实上构成学生学习障碍现象的因素远非仅仅是细胞结构就能够解释和解决的。况且,持心理障碍躯体因素结构观的学者们还竟然连躯体的中枢神经细胞的结构异常之处也未找到。几乎全世界的专业研究人员都在这一思路上奋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除了罗列一大堆的假设和现象分类以外,根本找不到高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那么,神经症、分裂症寻找躯体神经细胞结构异常的诊断研究是否会好些呢?其实也和学习障碍诊断治疗研究的处境一样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某些偏激的躯体观学者或医务工作者长期坚持认为: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形成找不到功能失调的中枢神经背后生理细胞结构上的异常,只不过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并不是说就一定没有这种异常,迟早有一天科学研究会发现它们的。于是,在人类研究学习障碍和神经症的攻关队伍中,一直有人在这方面努力着。

目前,这种偏激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人类总体上越来越承认神经症的形成主要源自社会心理因素,而非主要是由于生理细胞发生变异所致。在国家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部培养心理咨询师教材中这样写道:“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心理咨询师的新版《培训教程》很显然地放弃了偏激的躯体观,没有把神经症描述成为仅仅是由于神经生理上的某种异常所致。而是站在心理观的立场上,把神经症的形成表述成“人格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那么,这种关于神经症形成原因在理论上的进步,已经非常接近弗洛伊德当年“神经症治疗答案在心理学”的思想。既然这样,仅仅靠药物治疗神经症的治疗方法,自然也便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既然如此,我们进一步地把既属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现象,又同样在医学领域无高效方法解决的学习心理障碍和神经症障碍以及分裂症等都统一地称为以潜意识心理为主导因素的心理障碍,又将如何呢?

而持学习障碍心理观的研究者则假设:在学习障碍、神经症现象的背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神经生理细胞上的任何异常,这是由于西方医学取得巨大成功以后形成的思维定势效应。学习障碍、神经症本来就像弗洛伊德在一百多年前所直觉预言的那样,它就是一种心理的症状现象,在这种心理的症状现象背后,是由于某种心理因素结构上的障碍或异常所致。要解决学习障碍和神经症问题,只有向人类大脑中的“软件”系统要答案,即到心理的内容中去找构成学习障碍、神经症的因素与结构障碍或异常的答案。

于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所成员们采用爱因斯坦表征相对论原理的方法,在坚持学习障碍是一种心理现象的心理观前提下,坚持表征、寻找学习障碍、神经症、分裂症等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结构关系。终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性的进展!

那么,构成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的主要因素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结构的呢?元认知干预技术从理论到临床治疗实践研究表明,所谓“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现象主要是我们以往视而不见的潜意识心理因素所致。早在2005年出版的《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一书中,我们就明确地阐述了这种潜意识心理因素并非完全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都是以“被压抑的欲望和童年经验”为主要成分,而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揭示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现象为核心因素的心理结构系统。

三、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即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

所有的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表现都是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这些现象其实就是由于其潜意识的情绪反应和思维反应等表现出的心理失调现象。我们可以在这些心理障碍者的潜意识心理因素及其结构中寻找到高效、彻底解决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问题的高效方法。

那么,在临床诊断实践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与心理障碍的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真的同属一种心理现象吗?答案是肯定的。举例如下:

初中生杨京京同学(化名)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下列异常情况:一回到家写作业时,就心慌、手心出汗、不停地东张西望,严重分心。写作业效率也明显下降,以前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现在经常磨蹭到晚上十点以后还写不完。

这种表现在临床上可以诊断为:

第一,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即学习障碍的行为表现;

第二,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也可诊断为学习障碍现象;

第三,教师还可以从教育学生的角度指出该生对功课学习热爱程度不够;

第四,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孩子的角度诊断为学习习惯不良。

这是心理现象特有的复杂性,即几乎所有的依据不同的理论进行的诊断都是有道理的,都是难以推翻的。现在我们不考虑推翻那些理论支持的诊断,而是从临床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如何取舍那些诊断。

第一个诊断是医学生理学或神经生物学的诊断,除了给药没有更好方法,而学习障碍又不便用药。

第二个诊断是元认知干预技术的诊断,可以通过剖开这一潜意识心理结构,找到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四个诊断是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的诊断,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这种诊断在神经症学生的诊断中也适用:

中学生牟某总是感觉老师好像对自己不满意似的,于是倍加小心谨慎。每次写完作业要核对4遍才敢上交;黑板必须擦6遍,少擦一遍都会上不好早自习;每天从家里出来上学前,必须把书包反复检查4遍,否则就会担心把什么重要的材料或文具忘记在家里了……

这种现象也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诊断:

第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现象;

第二,是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

第三,是性格上不够自信,小心眼。

这是分别从神经生理、潜意识心理行为和个性三个角度的诊断,都是成立的,彼此并不矛盾。只是第二个诊断最容易找到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并不完全都是一回事,有时两者会有所不同。例如某中学生一打开电脑上网就特别兴奋,忘记一切疲倦、烦恼;一谈起功课学习就立即没有了这种兴奋。该现象也属于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但不便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因此,我们只是说所有的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患者的被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都同时也是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但并非所有的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都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现象。

四、潜意识即没有意识到或调控不了的心理现象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潜意识概念的高效性。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潜意识是指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了调控不了的自动运行的心理活动过程与状态。不这样定义潜意识就没有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临床高效!

潜意识概念原本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他那个时代看到的潜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 如果我们今天仍然使用这个潜意识概念的话,我们研究高效解决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问题的思路就会到此中断。

第一,没有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概念,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就找不到高效解决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的思路和方法。从这一点说,多亏了弗洛伊德在一百年前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使我们大脑中有“潜意识”概念而看到潜意识,于是看到了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现象本身就是潜意识心理现象。

第二,如果完全按照弗洛伊德一百年前对潜意识心理现象的理解或理论,把注意力指向童年恋父、恋母情结,以及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等潜意识动机,就会再度使解决问题的思路陷入严重低效甚至是无效。

第三,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找到高效解决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问题的思路,关键在于进一步表征心理学的潜意识概念及其理论过程中,澄清它究竟是什么?尽管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有道理,都能够自圆其说,但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学都能够做到高效干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只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中提取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的理论成分。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潜意识心理观与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科学的主流心理学家对潜意识概念的理解,在原则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无意识就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

五、条件性情绪反应在潜意识中的关键意义

寻找心理障碍者的潜意识心理现象中的关键结构因素—条件性情绪反应,会非常明显地收到高效治疗效果。

情绪是几乎所有心理障碍的核心因素。无论是哪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解决哪一种心理障碍,首先都是要解决好当前的某种不适应的情绪及其负性作用。长期以来,人类之所以在治疗心理障碍方面效果欠佳,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只看到认知活动产生的情绪和服用精神类药物对情绪的影响,却几乎看不到潜意识心理活动系统中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及其关键、核心作用。因此,在看不到条件性情绪反应及其在整个心理障碍性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的前提下,人类解决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等潜意识心理现象时,单纯、孤立地用药物、谈话和使用其他软干预方法(如单纯的沙盘治疗、绘画治疗、音乐治疗、游戏、团体心理训练等),是极难做到彻底解决问题的。

要彻底解决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等问题,就必须首先分析清楚这类潜意识心理活动过程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其结构关系。在构成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等种种心理障碍的因素及其关系中,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具有核心、关键作用的因素。鉴于条件性情绪反应因素在整个学习障碍、神经症和分裂症等治疗中的核心和关键作用程度,其也被称作杠杆解因素。也就是说,如果通过有效地控制、改变或消除条件性情绪的方法来解决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就像工人使用杠杆撬动重物一样,以较少的努力取得较大的效果。常常是一个关键因素解决了,其他因素也都迎刃而解了。关于这一论点及其原理在此处暂不详细展开阐述,将在后面通过专门的章节系统阐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条件性情绪反应及其在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结构中的杠杆解意义的关键作用,是人们长期未能看到、想到、找到的。即使是从材料中遇到、找到、想到了也难以理解,因为人们大脑中已有的某学派理论思维习惯会将思考者的思路限制在这一学派理论的视野之内,难以看到心理障碍者的心理因素结构整体。

在本书《绪论》中已经谈到该技术理论突破点理论假设的形成,即在1985年11月份,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在辽宁师范大学讲学期间,他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世界观批判精神分析心理学时说了一句“潜意识的本质是条件反射,这是我们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由于想到条件反射容易形成也容易消除,容易实验和容易控制等原因,研发者咬住这一理论假设,采用爱因斯坦在大脑中表征相对论原理的方法,在理论假设正确、清晰的条件下,花费了多年时间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验证与表征“潜意识的本质是条件反射”这一命题,并且调查了187例潜意识心理行为现象个案案例,直到1989年10月,初步形成了以条件性情绪反应解释潜意识心理行为原理的学说,并于1992年发表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187例个案研究》一文。 条件性情绪反应在潜意识心理活动系统中起关键作用,它在自动化产生以后,接下来会妨碍人们的思维,进而思维再妨碍行为,就构成了心理障碍者的种种复杂的潜意识心理结构系统。当人们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看学习障碍时,一定能够看得见条件反射甚至是看到条件性情绪反应,但是极难再看到潜意识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当人们站在潜意识心理学原理的角度看学习障碍时,极难想象得出条件反射或条件性情绪反应与潜意识、各种潜意识的心理障碍症状之间还会有什么联系。即使好不容易想象到了条件性情绪反应与潜意识、潜意识心理现象等这些因素之间可能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层面,也还是难以想象出它们之间究竟会有什么本质的内在的整体联系。然而,这一个又一个难以想到的思路和技术点难题,最终还是被元认知干预技术研发者从理论上想到了潜意识与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内在联系;从技术上做到了高效干预;从实践上首先彻底解决了学习障碍、神经症等心理机制的正确解释与高效治疗问题。 jCjfXrDKYyhXmlGVzrOE4TPCiCx1oFBVlqU2ByeyPRCVb0lNX7l8wlp2lgarf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