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董氏奇穴应用与注意事项

一、董氏奇穴与十四经

董氏奇穴不仅具有确实的临床实效性,而且也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了理论体系能够正确地指导临床、验证临床,更能便于推广研究。在临床中若与十四经穴相互合用,具有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作用。把十四经与董氏奇穴可以看作为《内经》与《难经》之间的关系,两者相互并存,相互为用,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许多疑惑在相互间可明确而解。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皆起源于华夏大地,共同植根于我们古老的东方文化,皆以祖国医学为基础,因此两者血脉相通。在针灸中有了董氏奇穴的出现,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完善了十四经不足之处。

董氏奇穴的功效性不可否认,正因为作用疗效好,才得以被针灸界肯定,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但是学习董氏奇穴绝不可否认十四经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十四经穴的存在,就没有董氏奇穴的诞生,因此要想真正学好董氏奇穴必须首先掌握好十四经穴理论,否则难以真正把董氏奇穴搞清、弄懂。董景昌先生在世时所编写的《董氏正经奇穴学》,可见董氏奇穴是十四经穴的一部分,确实如此。董氏奇穴穴位的发现、穴位的临床运用皆没有离开十四经的相关理论。如用肝门穴治肝病,肝门穴处于小肠经的循行线上,中医认为肝病多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肝门穴位于手臂小肠经中央,既合经络,又合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又如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痛,其穴在膀胱经循行线上,用之既合对应又符合经络;用其门、其角、其正治疗大便秘结、痔疮,这是本穴组处于手阳明大肠经上有关;人士、地士、天士治疗气喘感冒甚效,其理是本穴组处于肺经循行线上;门金治疗肠胃病,其穴就在胃经上;用火主、火硬治疗张口不灵、妇科病、尿道炎等所用,均为经络所行之用,两穴处于肝经线上,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用腕顺一、二穴治疗足太阳经腰腿痛,其穴处于手太阳小肠经上,这是运用了同名经之理;用四花中穴治疗食指痛,四花中穴处于足阳明经循行线上,食指是手阳明经循行,也为同名经之用;用中白、下白治疗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其穴处于手少阳经,也是同名经的作用原理。用土水穴治疗久年胃病,用驷马穴治疗肺病,皆于经脉循行有关。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因肺经与胃有直接的联系,所以用土水穴治疗久年胃病。驷马穴组处于胃经循行线上,因肺经与胃的这种络属关系,因此用胃经循行线上的驷马穴治疗肺病。用火膝穴治疗心绞痛,火膝穴处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与手少阴相表里,这是表里经的运用原理。用上三黄穴组治疗面神经痉挛、帕金森病、梅尼埃病,这是根据上三黄治疗肝病的原理,这些疾病均为肝风内动之疾,透过中医的脏象学说原理而用之。以上所举的种种取穴方法,真是不胜枚举,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董氏奇穴是以十四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学好董氏奇穴,必须要以十四经穴理论为基础,否则只能是断章取义,难以深入,不能真正掌握其内涵。

如何把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这是既棘手又重要的问题,在针灸临床书籍中很少有关于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相结合的专业书籍,多为孤立性的论述与运用,很少谈及两者的有效结合。这对发展董氏奇穴极其不利。学习董氏奇穴的理论应当作十四经内容完善补充,要融入十四经中去,不可单独分开来看,特别是在临床运用时,无论针法理论,还是穴位的运用,要把这两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来看。在脑中不能将此截然分开来看。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之间是并列的针灸体系,是相互补充和完善的关系,只有精通十四经穴才能真正掌握董氏奇穴,所以在头脑中始终想到只有一个针灸系统理论,通过诊病、辨证确立治疗方案,需要何种治疗方法,需要何种治疗的手法,需要什么穴位,而不是刻意地去想用董氏奇穴还是用十四经穴的孤立思维。通过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法和治疗穴位。如此方能举一反三,有的放矢。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好用好董氏奇穴,发挥出董氏奇穴的应有效能。不是过度地夸大其疗效,放大其作用,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放在正确的理念中,深入挖掘,发挥出董氏奇穴应有的效能,使董氏奇穴得以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董氏奇穴适应证

董氏奇穴取穴少,见效快,凡能利用十四经穴治疗的疾病,均可用董氏奇穴治疗。不但能够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对一些重症久治不愈的顽疾往往能立起沉疴。尤其是各种痛证,如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痛、扭挫伤、胃痛、胆道痛、非器质性胸腹痛等均有良效,对中风后遗症、痿证、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均有特效,可涉及临床各科疾病。

三、董氏奇穴取穴特点与操作注意事项

(一)董氏奇穴取穴特点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主要不同点在于按部位与经络的定穴,因这一取穴的不同,董氏奇穴而有了自身的特点。虽然董氏奇穴是以按部位定穴,但是董氏奇穴很多穴位的临床运用与十四经脉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董氏奇穴的发现与经络理论有重要的关系。董氏奇穴穴位的发现与运用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下面将这一系统理论简述如下。

1.从暗影与青筋上发展而来

当某脏腑或某经络有病变时,常会在身体某一个部位出现暗影(称为发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可以帮助诊断疾病,又可以作为疾病的一个治疗点。这种治疗方法作用强、疗效快,实属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暗影多在手掌及面部出现,也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只不过难以发现。

相同的疾病往往在同一个部位出现暗影,久而久之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治疗点,经反复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作用功效,便确立为穴位点。如水金、水通治咳喘,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用木火治疗下肢发凉,五虎穴治疗手脚痛等,这些穴位的发现就是以暗影的运用。这一用法类似于十四经穴某些经外奇穴的发现,如阑尾炎时会在阑尾点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胆囊炎时在胆囊穴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两者的区别,一种是以体表颜色的变化而发现,一种是痛点反应而发现。

青筋相当于静脉瘀,通常称为瘀络。这种瘀络多出现于肘弯部,腿弯部,或四肢外侧。如脑震荡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多会在然谷部位出现瘀络;久年胃病会在四花中穴出现瘀络;高脂血症多会在丰隆部位出现瘀络等。某些久病、怪病、顽疾痼疾多会出现瘀络反应。若就瘀络点刺出血,多可使疾病速愈,有些疾病,如不经刺血治疗,往往难以治愈,迁延不愈成为顽疾,若能找到相关瘀络刺之,往往立起沉疴,使疾病霍然而愈。

2.全息论在董氏取穴中的运用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与整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映整体,生物体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

针灸与全息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正是全息论的发现,针灸理论才更加完善,治疗思路才更加宽广,治疗作用才更加强大。也因全息论在针灸上的运用,临床上才有耳针、头针、面针、眼针、足针、腹针等多种针法的发明运用。董氏奇穴更与全息论有着紧密的关系,董氏穴位的发现及临床运用无不包含着全息论的运用,是董氏奇穴设穴的核心理论。

(1)董氏奇穴十二部与全息:董氏奇穴的穴位并不是以经设穴,而是以部位设穴。

全身划分为十二个治疗部位,以十二部位定穴法,但每一部位的穴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在临床施治时,根据患者具体相关情况决定针刺部位。比如同类性质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脚同时有分布,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千金、手千金、足千金;指驷马、足驷马;指三重、足三重等即是典型的代表。

(2)倒马组穴取用与全息:董氏穴位多以组穴出现,一个组穴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治疗整体的思维。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他穴所能相比。灵骨穴在第一、第二掌骨结合部之前(处于下焦部位),大白与三间位置相符(处于上焦部位),二穴即符合了“第二掌骨全息论”,又符合手掌竖掌时的上下焦分布,因为二穴针刺是以深针为主,故可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穴皆涵盖三焦,故才有如此强大的疗效。又如肠门、肝门、心门三穴分别处于小肠经循行线上,肠门穴对应下焦可治疗下焦的病,肝门穴对应中焦可治疗中焦的病,心门穴对应上焦可治疗上焦的病。再如董氏奇穴穴位最重要部位的七七部与八八部,均为穴位组出现,可治疗相关脏腑病变。用驷马上、中、下,可治疗肺病;用通关、通山、通天治疗心脏病;用明黄、天黄、其黄治疗肝病;用通肾、通胃、通背治疗肾脏病等,就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作用意义。整体合用,全体互应,故疗效强大。正是这种全息理论取穴的运用,才有倒马组穴的出现,实际倒马组穴是全息理论的运用结果,是董氏针灸运用全息理论设穴的具体表现形式。

3.对应取穴法在董氏取穴的运用

对应取穴法也是董氏取穴的重要原理之一。这是远端取穴的常用方法,这种取穴不在患处局部针刺,而在患处远端选穴。这一取穴法自古有之,只不过在临床上没有被推广运用,董氏奇穴不但继承了这一优势方法,而且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了在临床上的运用。《标幽赋》中曰:“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边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也就是说左病针右,右病针左,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取穴方法。这种取穴不在病患处局部选穴,而是根据病变部位采取对应取穴,以发挥更强大的作用功效。如用董氏奇穴的心门穴治疗膝盖内侧痛,穴位处于肘内侧对应膝盖内侧,以小节穴治脚踝痛,用犊鼻治肘痛,左曲池部位痛针右曲池等,均为对应取穴法的运用。常用的对应取穴法有:等高对应、手足顺对、手足逆对、手躯顺对、足躯逆对、头骶对应、头足对应等对应取穴法。上述对应取穴法在临床中应灵活合理地运用。临床中以关节部位的对应取穴用之最多,疗效可靠,上述所举例之用均为关节部位的对应取穴之用。其他部位对应取穴法在临床运用时,应结合其他相关理论,一般不以孤立的对应取穴法的思维选穴,若是一味地运用对应取穴,往往获效不佳,所以在运用对应取穴法时应全方位地考虑选穴的规则,才是获得疗效的保障。如用正筋、正宗治疗颈项部不适,这一取穴的原理即是足躯逆对选穴,二穴正处于筋上,又是依筋治筋之理,并且二穴在足太阳经脉上,颈项部也为足太阳经脉所过,用之也是经络所行之用,故用二穴治疗颈项部不适疗效甚佳。用手三里治疗小腿酸痛极效,这一取用是根据手足顺对的应用,但取效之因不仅仅是对应,手三里为手阳明经穴,多气多血,酸痛之因是气血不足,刺之故有佳效。再如长强治疗癫狂脑病,这一取穴是根据头骶对应取穴思想,但起效作用原理还因长强是督脉之穴,督脉入脑,有镇静安神之效,由此发挥了治疗本病的功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以举其例,领会其内涵。只有掌握其内涵,才能融会贯通,以此原理发挥应用更能挥洒自如。

4.体应针法的临床应用

体应针法的运用也是自古而有之,只不过在过去的记载比较散,没有形成系统性理论,而在董氏奇穴中运用成熟,发挥尽致,可以说是董氏奇穴的创造发明。早在《灵枢·终始》篇中言:“手屈而不伸着,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后在《行针总要歌》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在这里已明确地提及贴骨贴筋取穴法之用。

体应针法的操作要点是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1)以骨治骨:以骨治骨法的运用,相当于古法之刺骨法。在《刺齐论》中言“刺骨无伤筋”之用。以骨治骨的操作要点是紧贴骨头边缘或是抵达骨头进针。这种操作方法早在《内经》中有相关的记载:“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骨,以取骨痹。”“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在现代医学中也有“骨膜传导”之用,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骨膜传导,治疗骨病。由此说明这种针法的运用也符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如在临床中灵骨、大白均贴骨进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甚效;后溪、束骨贴骨进针治疗颈腰骨刺;风市抵骨进针也能治疗各种骨病;曲池穴贴骨进针可治疗网球肘、膝痛等。在临床中应用甚广,是体应针法中用之最广的一种方法。

(2)以筋治筋:以筋治筋法相当于古法之刺筋法。在《刺齐论》中言“刺筋者无伤肉”之说。这种针法在《内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关刺者,有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也就是说以筋治筋之法类似于古针法中的关刺与恢刺法。以筋治筋的操作要点是直接刺在筋上,或是贴筋进针。如在临床中常用的正筋、正宗治疗颈项强痛,尺泽贴筋治疗五十肩等疾病之运用均是此理。

(3)以脉治脉:以脉治脉相当于古法之刺脉法。《刺齐论》中言“刺脉无伤皮”。这种针法的操作要点是紧贴着血管而进针治疗血管病。例如用人宗、地宗能调节血液循环,可用于治疗心脏病及血管硬化等疾病。这种针法在古书中很少见到相关理论记载,但在临床确有实用之例,如将太渊穴定为八会之脉会,治疗脉病,用于无脉证、静脉炎等病,这一临床实用即为以脉治脉的实例。

(4)以肉治肉:以肉治肉相当于古法之中的刺肉法。在《刺齐论》中言“刺肉无伤脉,刺肉无伤筋”。这种刺法类似于古法中浮刺、分次、合谷刺之用。如临床应用肌肉丰厚处足驷马治疗肌肉方面的病变,尤其是肌肉萎缩作用甚效。如用合谷、足三里、手三里治疗肌肉方面的疾病也与此相关。

(5)以皮治皮:以皮治皮相当于古法中的刺皮法。在《刺齐论》中言“刺皮无伤肉”。这种刺法类似于古法中的毛刺、半刺。针刺较浅,如用梅花针在皮肤上的叩刺法治疗斑秃、神经性皮炎、白癜风、牛皮癣等,均属于这种以皮治皮法。

5.五脏别通论在董氏取穴的应用

经络是针灸的核心,辨经论治是针灸治疗的基础。传统针灸辨经主要以循经辨证、表里经辨证及同名经辨证为用。董氏取穴在临床运用理论中不但没有离开针灸辨经体系,并且还进一步强化了辨经论治在针灸中的治疗作用,使经络辨证更为深入周到。董氏取穴在原有的辨经论治基础中,又确立了以脏腑别通为理论的经络辨证体系。脏腑别通论又称脏腑通治。这是董氏奇穴应用最突出、最广泛及最精华内容之一。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清代唐宗海《医学精义》则有较深入的解释。其主要内容为:“心与胆通,心病怔忡,以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大肠,大肠宜平肝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水为主。”

这种五脏别通论的运用是由六经之开合枢变化发展而来。《灵枢·根结》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以三阴三阳同气相求。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除五脏别通外,还有胃与心包通。由此系统全面地五脏别通理论学说正式形成。用这一理论来探索董氏奇穴之原理及应用,使之无法释疑的理论与临证顽疾便可迎刃而解。

脏腑别通其意理论,使之相通的脏腑所连属的经络之间虽然在经脉循行上未必通连,但在气化上却密切相关,从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因此在针灸学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扩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功能,病机传变,经络等多因素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解释、扩展穴位的功用。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解释。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但可治背痛及肩胛部痛;肝门穴在小肠经上,小肠为分水之官,清利湿热之效甚好,所以能治肝炎;五间穴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气;十四经穴中的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制可以从“肝与大肠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中渚在三焦经上,能治肾虚腰痛,运用原理乃为肾与三焦通之故。这样的临床运用实例举不胜举。其实这一理论早在《蠢子医》卷三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其曰:“腑病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

(2)为临床治疗选穴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这一脏腑别通论,在临证选穴时,不仅从传统的经络辨证方法中选穴组方,而且可从脏腑互通论中思考组穴,尤其是已运用了传统辨经选穴,治疗疗效不佳及顽固性疑难杂证患者,可以运用别通配穴法。这一配穴法的运用可以同时调节互通的两经气血,协调互用,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如在临床中常以胃经的足三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胃痛、呕吐,心脏疾病中的胸痹心悸,作用甚效,起因就是胃与心包通之故;再如水湿停留,湿气重浊的患者,可选取足太阴脾经阴陵泉与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共同治疗,其原理是脾与小肠通。

(二)董氏奇穴操作注意事项

(1)任何一种疗法都不是万能的,所以首先要掌握好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在传统针灸禁刺的疾病董氏奇穴也属禁刺。

(2)董氏奇穴重要穴位多在四肢部位,针刺多较敏感,疼痛明显,故尽量少选穴,操作宜轻柔。为避免晕针,对惧针者、年老体弱者应采取卧位轻刺激。

(3)董氏奇穴刺激量强,发挥作用迅速,一般留针相对较短,取穴少,尤其是痛证,见效极快,中病即止,一般不可过多地选穴。

(4)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要与十四经穴密切配合运用,不可偏颇,相互并重,相互为用。

(5)董氏奇穴重视刺血疗法,许多疾病均需用刺血法,一般先刺血,后用毫针,注意刺血量,不可过,也不可不及,一定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疾病的轻重等决定出血量。掌握好适应证、注意事项,并与毫针紧密配合运用。毫针调气调经,三棱针刺血调络,由此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6)董氏奇穴取穴具有高度灵活性,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穴位点,这种针法又称为“不定穴”针法。董氏奇穴穴位的取用有时是以暗影、对应及全息等方法取穴,所以穴位不是固定点。如水金、水通针刺时就以暗影处扎针,大间、小间、外间、浮间、木火、重子、重仙等穴位的取穴也均以暗影处的反应点扎针,只有如此取穴,方能发挥穴位最佳的临床效能。

(7)董氏针法虽然不谈补泻手法,不是不注重补泻,而是不用那些烦琐复杂的花招,只注重实用之针法。要求在针刺中做到“心要细,胆要大,左手如握虎,右手如掌龙”的操作技巧。《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中言:“意境要随心而动,下针前,意先精,而后带动心之意识,可增进念力,手法意念配合一致,猛而粗者为初学,杀而带猛者治惊吓,杀而带劲者是霸针,意而带劲者治筋骨,以柔相随者治脏腑,若能意境神贯注,则为至高无上心法。”

董氏掌诊图

(8)董氏奇穴善用掌诊。董氏掌诊的具体方法是察看手掌青筋或红筋分布的部位(详见董氏掌诊图)。从而审知病因之所在而据以用穴治病。因为各脏腑皆有经络到达手掌上,又因为董氏奇穴所言某腑神经或身体某部位神经,具有与该脏该腑或该部位的相应关系(这里所指的神经并不是一般所指解剖学上的神经)。透过这种脏腑与掌及脏腑与穴道的联系关系,便成为一种诊断与治疗的体系。

董氏掌针的运用理论也来自于传统中医学,在中医诊断学有“盖有诸内者,必行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的望诊理论。所以董氏掌诊没有如一些书籍中所说的那么复杂,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董氏掌诊是通过手掌青筋暗点来观察。食指至鱼际穴为肺经,中指至掌心劳宫为心经,无名指本节手心部为肝脾经,小指本节手心部及其外侧为肾经。通过以上掌诊法,直看五脏盛衰,然后根据五脏的盛衰,依据五脏的解剖,虚则补之,盛则泻之。如某人患坐骨神经痛,其掌上肺区出现青筋,即可诊断为肺虚。而灵骨、大白二穴又有肺神经通过,可调整肺功能而治肺虚,二穴倒马针用之,针到病除。若掌诊肾区形色反应异常,则当取中白、下白(属肾之神经通过)二穴,以法取之,立见奇效,效果确实。 W7/oItEJIzS9ovdytcvRMlPBTnzFwJtJpiqJPzyNMIbzi7Y3jQwhC9Xy39ATy5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