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二二部位(手掌部位)

概述

二二部位为手掌部,本部分总计11穴名,共26穴(注:穴名后括号内序号为穴位数)。

①重子穴(2);②重仙穴(2);③上白穴(2);④大白穴(2);⑤灵骨穴(2);⑥中白穴(2);⑦下白穴(2);⑧腕顺一穴(2);⑨腕顺二穴(2);⑩手解穴(2);⑪土水穴(6)。

二二部位如同一一部位,仍然很重要,临床中广用,是董氏奇穴中用之较多的一部分。上述11穴组除了上白穴之外,其余10个穴组均为常用。随着董氏奇穴在临床的普及运用,这一部位又增添了一些新穴,在这些增添的新穴中也有一部分穴位得到了临床的验证,目前在这一部位得到认可的新穴有小节穴、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反后绝穴、骨关穴、木关穴,在临床用之最多的是小节穴和三叉三穴,其余的用之较少。

由此可见,这一部位的穴位均为常用穴,下将这一部位穴位的临床运用进行扼要整理。

重要穴位的临床运用

重子、重仙穴

1.重子穴

定位 虎口下约1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 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 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 手心向上,当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1寸处是穴。

手术 1寸针,针深~35分。

2.重仙穴

定位 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2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 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 背痛、肺炎、发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 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2寸处是穴。

手术 1寸针,针深3~5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

(1)两穴常合并用之,因两穴针刺较痛,有时多取用一穴用之,当取穴时只扎此两穴连线中点一针,也就是虎口下1.5寸。

(2)两穴合用治疗肩胛骨疼痛特效,治疗阔背肌疼及颈痛有确实的临床疗效。尤其对膏肓穴处疼痛甚效,若见此处病患针之均立见其效,经临床运用可见证其言不虚。笔者的学生均赞其穴之功效。

(3)用此两穴配承浆治疗落枕则有佳效,笔者以此方案治疗多例均有其效。一般一次即可达到满意疗效。

(4)重子穴、重仙穴合用或单用治疗手指拘挛不伸。

(5)当支气管炎痰黏稠难以咳出时,用之有效。咳吐黄痰者用小间穴。因本穴在肺经区域,也可治疗胸痛及呼吸系统疾患。

(6)用两穴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硬瘫则有佳效,软瘫时用灵骨、大白穴。

(7)两穴配下关可治疗三叉神经痛。笔者对此尚无此用的经验。

(8)本穴还可治疗子宫肌瘤及其他子宫诸病,其治疗作用是通过肺与膀胱通而起效。

(9)这两穴主要用于急性疼痛,对慢性疼痛疗效差。在临证时应当注意。

3.大白穴

定位 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

解剖 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 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功能不足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 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距虎口底5分处是穴。

手术 用1寸针,针深4~6分,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4.灵骨穴

大白、灵骨穴

定位 在手背面,食指与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 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 肺功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涨。

取穴 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食指、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距大白穴1.2寸,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 用1.5~2.0寸毫针,针深通透重仙穴。

临床运用及说明

(1)灵骨、大白穴为董氏奇穴中最重要的穴组,一般二穴合用成为倒马针。大白穴很少单独用针,仅在小儿高烧、气喘时点刺放血用之。灵骨穴单独用针的机会比较多,适应证较广。可以说本穴组为全身第一大穴组,凡用董氏奇穴者几乎没有不用此二穴的,只要是气虚患者均可用此穴组。是温阳补气通经活血最效穴组。

(2)灵骨、大白二穴,是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之主穴(但适用于软瘫者,对硬瘫患者应用重子、重仙穴),只要是中风肌力低下的半身不遂用之则有佳效。二穴对软瘫中风偏瘫后遗症确有临床实效,在十四经穴中治疗本病尚无如此效穴,多数患者在选用本穴组治疗后可迅速改善症状,恢复肢体功能,很值得在中风偏瘫后遗症中推广运用本穴组,经临床实用,堪称一绝。笔者以本穴组为主穴治疗百余例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其效满意。

(3)二穴合用治疗肺气不足型的坐骨神经痛则有速效,不论是太阳经,还是少阳经之坐骨神经痛,只要有肺气不足皆可用之。但对非肺气不足型的坐骨神经痛用之,虽然能够立即取效,但是取效的时间不长,很快又可恢复到原病态,所以当临证时应细辨之,对症选用,绝不可见坐骨神经痛,即针本穴组,应正确地辨证,对证用之才能发挥应有其效。

(4)二穴合用可治疗气血不足的双下肢痿痹。

(5)灵骨穴配大白穴还可治疗肺癌、肺气肿、肺积水等肺部疾病,常配用心常穴、水通穴、水金穴。

(6)灵骨穴单用,尚可治疗肩痛不举、背痛、肘痛、膝痛、腰痛以及耳鸣、头晕、肢体酸软无力等病症。

5.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中白、下白穴

定位 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结合处下5分是穴。

解剖 心脾肾分支神经。

主治 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水肿(脊椎骨痛、腿骨及骨骼肿大)。

取穴 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结合处下5分是穴。

手术 针深3~5分。

6.下白穴

定位 在手背小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1.5寸。

解剖 肾肝分支交错神经(心脾肾之神经)。

主治 牙齿酸、肝微痛,中白穴主治的各症,近视、腰酸痛。

取穴 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1.5寸(即距中白穴1寸)是穴。

手术 针深3~5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

(1)中白、下白穴并用,成为倒马针加强疗效。合用可治疗各种肾亏病。

(2)二穴倒马并用,可治疗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尤其是伴有肾气亏虚之患者。

(3)中白穴与下白穴合用作用广泛,尤其对肢体一些痛证作用佳,如手指痛、外踝痛、坐骨神经痛、腰痛皆有效,但主要用于病在少阳经及肾气亏虚患者。

(4)用中白穴可治疗肠风下血,当痔疾出血时,可先于委中刺血,再扎本穴配承山等相关穴位;用中白还能治疗起坐性腰痛、肾虚性腰痛、髂嵴外侧疼痛、第十二胸椎附近痛及肢体麻木等症状,这些治疗作用功效卓著。笔者曾用本穴治疗数例起坐性腰痛而获良效。本穴有类似中渚之功,主要是补肾益气、通调气机之用。

7.腕顺一穴

定位 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2.5寸。

解剖 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 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

取穴 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2.5寸处是穴。

手术 0.5~1.5寸。

8.腕顺二穴

定位 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1.5寸,即腕顺一穴下1寸。

解剖 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 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 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1.5寸处是穴。

腕顺一、腕顺二穴

手术 针深2~4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

(1)二穴近于十四经的后溪与腕骨,所以其效近于二者的作用,二穴作用主治广泛,早在《针灸甲乙经》、《普济方》等书有较为全面的记述。临床应用可参考二穴的功效。

(2)腕顺一、腕顺二并用形成倒马针,可治疗各种肾亏之疾,此部位属于董氏奇穴之肾区,如用于肾虚性腰腿痛、肾虚性之耳鸣、肾虚之牙痛等皆有效。

(3)二穴合用可治疗近视,其治疗作用也是从补肾而用。笔者在临床用之较少,仅以引述。

(4)二穴合用可治疗太阳经之坐骨神经痛(根据同名经同气相求的原理),尤其适宜于伴有肾气亏虚者,以健侧取穴为用。笔者对此用之甚多,功效卓著。

(5)二穴均能治疗骨刺,有人所用其效甚佳。笔者对此无可靠经验证实其效。

(6)在原著中嘱腕顺一穴与腕顺二穴不宜同用,但通过临床运用来看,二穴合用无其他不良反应,并且疗效明显提高,故临床常并用之,对于惧针者尽量选一穴用之。本穴组的临床运用主要是肾气亏虚为着眼点,这一部位为董氏奇穴肾水区域,通过临床运用见证补肾气作用值得肯定其疗效。

9.手解穴

手解穴

定位 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解剖 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 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 手心向上,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即屈小指,使其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 针深3~5分,用三棱针刺血立解;用毫针刺10~20分钟全解。

临床运用及说明

(1)手解穴与十四经的少府穴位置完全相符,因此手解穴必有少府之临床功效。

(2)手解穴可用于下针后的一切不良反应。如扎针后局部红肿、疼痛、针后后遗等表现皆有效。笔者在临床扎针若遇上述现象,均以此穴而解所有不良之症状,多数仅几分钟而立解不适。

(3)可用于下针后所致的晕针解救。但对此尚无所用。

(4)用本穴可治疗身体上某些急性痛证,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痛、伤口痛等急性病症,对慢性病痛作用不显。笔者在临床对其所用较少。

10.土水穴

定位 在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距掌骨小头1寸处1穴,后5分1穴,再后5分1穴。

解剖 拇指对掌肌、桡神经、脾分支神经、肾支神经。

主治 胃炎、久年胃病。

取穴 当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距该掌骨小头1寸处1穴,后5分处1穴,再后5分1穴,共3穴。

手术 针深3分,每用1穴即可。

临床运用及说明

土水穴

(1)用本穴组治疗胃部疾病确有临床实效,尤其对寒性胃痛、胃酸过多、久年胃病则有特殊疗效。用本穴组治疗胃部疾病之理是根据经络所行之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与肠胃有直接关系,故用之则有佳效。

(2)土水穴可治疗各种膝痛、踝关节疼痛。健侧取穴,多为配穴用之。

(3)可在本穴区诊断胃病,脉络青色为胃寒,脉络赤色为胃热。

(4)用灵骨穴配土水穴用于虚性腹胀效果满意。

附:补遗穴

1.小节穴

小节穴

定位 位于大指本节掌骨旁(在肺经上)赤白肉际上,握拳(大拇指内缩)取穴。

主治 踝痛踝扭伤特效,亦可治颈痛、肩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胸痛、胃痛、慢性腹泻、腕肘痛。

临床运用及说明

(1)本穴取穴时宜4只手指轻轻握住内缩之大拇指,掌面斜朝上,在第一掌骨外上髁与拇指第一节处下髁交接处可摸到一凹陷,此处即是本穴。针刺时针尖向掌心部方向刺。

(2)小节穴治疗踝关节扭伤则有确实的临床疗效,无论内外踝伤痛皆效,并且多有速效。笔者与其学生用本穴治疗多例踝关节伤痛者,均显其效,功效尽显其中。

(3)用本穴还可治疗足跟痛,对僵直性脊椎炎、髋关节疼痛有效,但笔者在临床对此用之较少。

2.三叉三穴

定位 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中央处,握拳取穴。

主治 感冒、头痛、肩痛、心悸、喉痛、耳鸣、目赤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荨麻疹、腿痛、疲劳、提神、重症肌无力,益脾补肾(以上为杨维杰医师经验)。重感冒、头晕、头昏(特效)、坐骨神经痛(特效)、骨刺(特效)、腰痛(奇效)、肾盂肾炎、肾脏病水肿(特效)(以上为胡文智医师经验)。

临床运用及说明

三叉三穴

(1)本穴与十四经中的液门穴位置相同,其功效也相近。本穴治疗范围甚广。

(2)三叉三穴有提神醒脑之效,可用于疲劳无力、头晕脑涨、四肢酸痛。

(3)用三叉三穴治疗上眼睑下垂则有速效,常配灵骨、申脉、火菊等穴用之。

(4)三叉三穴对五官科疾患有效,如对喉痛、耳鸣、牙痛、流鼻涕、眼干或眼睛见风流泪都有较好的临床功效。 Tz8hw4Giaj10krebA7tTgaW4ZwJhyWlhdquvsI69JIiF8c+y4OIuD8zc7ozpoX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