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相声无疑是一种语言艺术。
相声给人带来的欢乐,是其它艺术形式都无可比拟的。在我们身边,几乎没有谁不喜爱这门艺术。
当我们被相声的逗趣而捧腹大笑,为相声的诙谐而忍俊不止时,是否想到,这门“笑”的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吗?
相声艺术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但它有据可查的资料实在廖廖无几。然而,苦心钻研的学者们,在对相声追根溯源中,开始对相声的形成逐步加深了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相声是由唐代的“参军戏”演变而来。“参军戏”由两个人来表演,一名叫“参军”性格痴愚;一名叫“苍鹘”反应机敏。两人表演起来一捧一逗,一庄一谐很有些乐趣。
有人说,康熙年间的“象声”即是现在相声的雏形。那时的“象声”,其实就是“口技”。表演时一个人或几个人,用口摹仿动物鸣叫或世间百态,用其逼真、夸张的声音逗人取乐。也有人说,早期相声其实是指相貌之“相”,声音之“声”。顾名思义,是相貌与声音结合为一体,以声与情去渲泄,以形态表演与语言抒发去鞭挞人世间的丑恶,以幽默与诙谐令人赏心悦目。
关于相声的起源还有多种看法,但都是一些主观分析,很难成为定论。至于将来能否统一看法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