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在他的《莫扎特的挽歌》这篇纪实小说中,叙述了莫扎特临终前,经常见到一位神秘的黑衣人不期光顾,终于使作曲家认定,这是死神使者在通报,该是谱写《安魂曲》的时候了。
在莫扎特临终前3个月,莫扎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天命难违,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生死有命,是人生不可挽回的,一切只好任随它去……”
莫扎特抓紧制作这部《天鹅之死》的《安魂曲》,在莫扎特还没写完这一生命的最后乐章,便溘然与世长辞。
美国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莫扎特》,对莫扎特临终前出现的那位索命人,进行了大肆渲染,使莫扎特的生命最后阶段,充满了十分的恐惧感。影片中的黑衣人,如幽灵般使莫扎特终日魂不守舍,终于导致作曲家健康状况的迅速恶化而死。
文学作品中描述的这位黑衣使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谁呢?
有的史料记载,黑衣使者是一位专门收买作曲家作品的伯爵以重金雇佣的侍者。
但是,据历史专家考证,当时的一些人曾认为,莫扎特早就对自己生命的终期有所预感,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担忧,对已构思好的音乐题材,拼尽全力抓紧创作。
如此看来,莫扎特的死,似乎于黑衣使者无直接关系。至于文学作品中神秘的黑衣索命人,大概是为了增加作曲家结束生命的神秘色彩吧。
1823年,贝多芬向世人推出了他的一部综合性体裁的乐曲,既“第九交响乐”。
这部《第九交响乐》,显示出在此之前贝多芬创作的所有交响乐曲的最高境界,贝多芬的音乐世界,似乎到此已达到顶峰。而贝多芬在《第九交响乐》完成之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构造的音乐建筑业已完成。
在《第九交响乐》问世一年以后,贝多芬在一封写给他人的书信中称“在我出发去天国之前,必须把精灵启示我们而要完成的东西留给后人。”
在贝多芬逝世不久,贝多芬的秘书莫希尔斯曾收到贝多芬给他的一封信。这封信里有这样一段话:“初稿全部写成的一部交响乐和一支前奏曲放在我的书桌上。”
这部被后人视为《第十交响乐》的初稿,却始终未被发现。
贝多芬是否真的写过《第十交响乐》,这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谜点。
在贝多芬离开这个世界160多年以后,1988年10月,在美国伦敦的一次音乐会上,被命名为贝多芬《第十交响乐》的一首乐曲,首次公开问世。
这首仅有十四分钟的乐曲,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一些人首先怀疑这首乐曲是否是贝多芬的真作。
据知情人透露,贝多芬逝世后,他的遗物,包括谱写的乐曲手稿,被一些卑劣之徒洗劫一空。数十年之后,贝多芬的手稿被辗转卖到普鲁士王国。
这首由苏格兰人巴里·库珀认定的贝多芬《第十交响乐》,得到了音乐界一些权威人士的认可。尽管这首乐曲存在着与前九首交响乐完全不同的风格,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就是贝多芬那萦绕已久的宏愿:“要完成的东西留给后人”。
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