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晶体管

在晶体管发明之前,电子管器件历时40余年,一直在电子技术领域占统治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管十分笨重,存在耗能大、寿命短、噪声大、制造工艺复杂等缺点。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电子器件来替代它。

19世纪末,人们发现了一种新材料——半导体,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半导体器件微波矿石检波器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半导体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科学家纷纷投入到半导体的深入研究中。经过紧张的研究工作,三位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布拉顿捷足先登,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它的发明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他们三人也因而共同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初,他们采用肖克利提出的场效应概念来研究晶体管。他们仿照真空三极管的原理,试图用外电场控制半导体内的电子运动。但实验屡屡失败。经过无数个不眠夜的苦苦思索,巴丁又提出了表面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表面现象可以引起信号放大效应。表面态概念的引入,使人们对半导体的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布拉顿等人在实验中发现,当把样品和参考电极放在电解液里时,半导体表面内部的电荷层和电势发生了改变,这正是肖克利预言过的场效应。

这个发现使大家十分振奋,他们加快研究步伐。谁知,继续实验时却发生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效应。新情况把他们的思路打断了,渐趋明朗的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

然而,肖克利小组并没有畏缩、泄气,他们团结一致,紧紧循着茫茫迷雾中的一丝光亮。经过多次分析、计算和实验,1947年12月23日,他们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宝贝”。这一天,巴丁和布拉顿把两根触丝放在锗半导体晶片表面上,当两根触丝十分靠近时,放大作用发生了。世界上第一只固体放大器——晶体管也随之而诞生。

尽管最初的晶体管原始且笨拙,但它在当时却是一个举世震惊的突破。晶体管的发明,终于使体积大、耗能多、易碎的真空管有了替代物。同真空管相同的是,晶体管能放大微弱的电子信号;不同的是它廉价、耐久、耗能少,而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它几乎能够被制成无限小。

1999年9月,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科学家研制出当今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这种晶体管直径仅为20纳米。如果将这种晶体管放进一片普通集成电路中,就好像一根头发丝被放在足球场的中央一样。

如今,小小的晶体管正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 V5tN+jo7sdyaYZijl4W2wlVw+rvIfWjXJAfKoLiIALx+4ruE4fAmdgqlzLUlJP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