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印度音乐

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历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其北之喜马拉雅山、西北的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将其与欧亚大陆孑然隔开,但其东北为中国,北面为中亚,西北为西亚,又与古代各文明均有联系。从现在所发现的腊玛古猿遗骨(古猿转化为人的重要标志),可证明印度次大陆是人类起源的故乡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巴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遗址(还发现有文字,但尚未释读成功),才将印度的历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献对其只字不提,至今仍是个谜。

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直至古代历史结束,印度次大陆先后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波斯人、希腊人、马其顿人、安息人、塞种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纪(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之际)~公元前9世纪时,出现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歌和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历史),后又于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3部吠陀。在吠陀时代,形成其具有民族特色的体制——种姓制度(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婆罗门教(以《吠陀》为其圣书,最高信仰是“梵天”,创造了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

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形成16国的“列国时代”(至公元前4世纪)。在这社会大动荡时期,新思想、新教派层出不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出现了诸多的新宗教(其中反对婆罗门教的耆那教占有特殊地位,而和它同时兴起的佛教却对东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大约在公元前324年孔雀帝国建立。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灭亡后,外族不断入侵,其间300多年的史实模糊不清,直至公元4世纪时“笈多帝国”建立后,标志着印度封建社会已基本形成。

印度河文明消失以后,在恒河流域兴起的雅利安人国家,又再次使南亚次大陆泛发文明之光,借用西亚的字母形成雅利安人使用的“梵文”,在天文学和数学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并涌现出一批灿烂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除《吠陀》以外,尚有可以列入古代世界伟大作品之列的两大部史诗:《摩珂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雄伟的建筑艺术丰富多彩,多始于孔雀帝国时代,以佛塔、圆形石柱(上有精美雕刻)、阿旃陀石窟(建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7世纪)、犍陀罗艺术(出现于公元前后,以雕刻佛陀和诸菩萨石像著称。在其佛陀石像上亦可见希腊艺术的影响)。

印度古典音乐起源于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吠陀》赞诗。印度音乐史上所谓的“吠陀赞歌时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世纪之间。上述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收诗共1028首,有的为神话传说,有的则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则是说明如何应用这些歌曲来进行祭司。演唱时,由被指定的婆罗门祭司依高、低、中3种音调唱颂。

上述两部印度不朽的史诗,对印度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印度音乐舞蹈的永恒主题之一。在其中记载了印度最古老的萨音阶和玛音阶、歌唱时所使用的3种音调和7种调式,以及印度音乐美学中所论及的七种“拉斯”(即韵味或情趣)。曾以各种形式流传于东亚一带。

大约在公元2世纪,出现了以梵文诗歌体写作的婆罗多(约公元100年~约公元200年)的音乐、戏剧、舞蹈理论著作《乐舞论》。全书共39章,其中的第28~33章专门论述音乐,从而形成了印度音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28章论述了印度音阶由22个“什鲁蒂”(即微音程)构成,具有7个基本音,由这7个音分别组成了两种基本音阶:萨音阶和玛音阶。第29章和30章分别介绍了弦乐器和管乐器,第31章论述节奏,第32章论述有关的演唱方法,第33章介绍了鼓的用法。 MdrkBEylKCh9sa0VNt1y7NzDVqphpUxWNHoNFVvu3z8UPs7ducrbBVptRkDTz6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