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为了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必须从小要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要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语文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提高理解其他学科的能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有这样的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成熟、长大,将来才可以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大地和蓝天。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并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在学生阶段,需要学习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丛书,包括《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青少年必读常用词语的故事》《青少年必懂常见成语的故事》《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青少年激发写作爱好的故事》《青少年应知唐诗名句的故事》《青少年应知宋词名句的故事》《青少年应知文学名著的故事》《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青少年必读著名作家的故事》《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12册,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选材严谨,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 hPLQS6bNVEeubSiHzz6CoAYje5oY2HnW23JXnDuETtcKsdFowXP5Hctt8NWZ1Vbf



屈原

屈原,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卓绝诗篇《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天问》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屈原和楚王本属同宗。但屈原年轻时,家道已经中落,加上和楚王的亲属关系已经比较疏远,因此起初屈原只做了楚怀王的文化侍臣。

由于屈原才华横溢,又有很好的口才,更重要的是他有理想、有远见,十分关心天下大事,因此大约在公元前318年——也就是楚怀王十一年时,屈原由文学侍臣擢升为左司徒,从一个普通官吏跻身于楚国的高级领导阶层,这一年屈原22岁。

屈原在外交上主张楚国应采取“合纵”的政策,即首先与齐国结成军事联盟,然后再联合燕、韩、赵、魏四国,共同抗击强秦。

楚怀王起初采纳了屈原的建议。六国合纵虽然没有在军事上击败秦国,但给秦国很大的威慑,提高了楚国的地位。

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进行改革。屈原的改革,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这些旧贵族以令尹子椒和上官大夫靳尚为首,联合起来排挤打击屈原,而在背后支持他们的,则是南后郑袖。

这些人在外交上主张亲秦,对屈原的合纵抗秦的政策早已不满;同时他们看到屈原正在试图修明法度,生怕损害自己的荣华富贵,因此纷纷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一向自以为是的楚怀王听信谗言,很快就冷落了屈原,并在公元前313年将屈原降为三闾大夫。

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亲秦派在楚国占了上风。公元前304年,楚秦订立了黄棘之盟,后来还互为婚姻,显然,楚国已完全投入秦国的怀抱。

在此过程中,屈原竭力反对弃齐联秦的政策,但是他的进谏只能使楚怀王更加厌恶和疏远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遭到了放逐,离开了楚都郢,被迫前往汉北(今湖北省郧县、襄樊一带)。

在汉北,屈原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离骚》。《离骚》是长篇抒情诗,共373句,近2500字。诗中运用大量的比喻、神话,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约在公元前297年,屈原返回郢都。

由于楚怀王被秦国设计软禁,楚王室另立新君为顷襄王。新旧君主的交替并没有改变屈原的命运。对于一心为国的屈原,顷襄王不仅不重用,反而将他再次逐出郢都,流放到江南。

这里的江南包括今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一带,当时大都是尚未开发的草莽之地,屈原在这里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写下了气势磅礴、构思奇特的长诗《天问》。

长年颠沛流离的放逐生活,使屈原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最令屈原内心痛苦的是,楚王无道,国难临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虽然用诗歌激励自己,鼓舞百姓,但是看不到改观的可能,楚国的土地正一片片被侵占,而自己也无法返回都城。他时常在沅水旁徘徊,思考怎样了结自己的余生。

公元前278年初夏的一天,屈原自沉于长沙东北的汨罗江,以身殉国,用死来实践他的誓言。

传说当地的百姓为了怕鱼虾侵犯屈原的尸体,纷纷划着船往水里投粽子。又传说屈原投江的这一天是夏历五月五日。因此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用包粽子、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公元前223年,楚国终于被秦所灭,屈原生前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但是,屈原的爱国思想和他的不朽诗篇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屈原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离骚”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遭受忧患,一种是离别的忧愁。全诗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事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追求自我修养,希望辅佐君王,兴盛国家,实现“美政”的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其坚贞的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在最后一次飞翔中,由于眷恋祖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九歌》: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是祭神之歌,共11篇。《东皇太一》祭至尊之无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总的说来,《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自己不平凡的身世、高洁独立的秉性、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被排斥的遭遇,抒发一腔悲愤。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诗中一共提出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表现出屈原为国焦虑,失望而悲愤,却又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DezkZof0QS7WLJ2U+CgyTRNXemGP/6smZvHBKXfwsS9yb4pgdDe5QEhJrxLoUlL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