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

1977年,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斯等人提出了“小行星碰撞”说。

他们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宇宙间有一颗直径7-10千米重约13万亿吨的小行星以1万公里/小时的速度与地球相撞,引起生物大绝灭。

这种体积大、快速运行的行星在与地球相冲撞时引起的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根据它的质量和速度推算,相当于100兆吨T.N.T炸药爆炸。我们都知道,在1945年,日本广岛落下了相当于2万吨的T.N.T炸药的原子弹。如果这样计算就相当于50亿个广岛级原子弹爆炸能量的小行星与地球冲撞,如果这些能量平均分配到地球表面,就相当于地球上每平方千米落下10个广岛级原子弹。这样,大爆炸的发生,就会将相当于小行星自身质量100倍的尘埃抛入大气层中,密集的粉尘直入云霄,遮天蔽日长达三五年之久,从而把白天变成了黑夜,致使地面因接受不到阳光而变冷,植物因此枯萎、死亡,从而导致恐龙的食物链中断,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引起恐龙等爬行动物,因饥寒交迫,无法适应骤变的环境而相继死亡。

阿尔瓦雷斯等人提出的这个理论的依据是:最近几十年他们曾在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美国及大西洋海底等处发现了含铱量非常高的地层,铱这种元素在地表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而在小行星上的含量却非常高。但是这种观点又有缺陷,科学家们提出,如果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大爆炸,那么在地球上一定会留下巨大的陨石坑,可至今却没人发现这个巨大的陨石坑。 obfmArQNNrz+f1OKVhn6qJspZpmkAVVpag9OLAagNhMfLWSzqJdBEMEq//wzJT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