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马斯洛的人格观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崭新局部表现,是一种新型的、普遍的、完整的人生观。这种新型的人本主义的世界观似乎是在用一种面貌全新,前途远大、令人振奋的方式来设想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例如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所有的行业,例如法律界、政界、医学界,和所有社会职能机构,例如家庭、教育、宗教等等。

马斯洛在著作《动机与人格》中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人们对于人格的理解,展现人格的魅力与力量,它代表着一种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人的崭新形象。

传统态度对待人格是在不合需要的意义上看待人格问题的。传统意义上的斗争、冲突、犯罪、忧虑、压抑、挫折、紧张、羞愧、不道德、自卑感和无价值等人格问题,全部被看作精神痛苦的原因,都是妨碍行为的效能,认为它们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被视为是病态的和不符合需要的,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其实这些现象,在正常健康人身上,在那些趋向健康成长的人身上,也会时时出现,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人格就存在问题。

马斯洛指的“人格”不仅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内涵,更重要的是具有其远远超越的深刻意义,是指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种超越形态。

马斯洛认为人具有高级层次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和成长的。成长是导致最终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则指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不断向更高层次需要发展的情态。马斯洛也曾把成长性动机称作超越性动机,是指超越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等基本需要的需要,也就是超越性需要。这里的自我实现的“自我”已不仅局限于作为“小我”的个体存在了,而是“扩大到了包括世界的各个方面在内”,并超越了自我与非我之分的“扩大了的自我”,由自我成长到成长自我,从“小我”成长到“大我”,人格就是这样展现力量的,人就是这样获得超越的。

马斯洛认为人格健康者都希望发展并运用自己所具有的才能,以便自己获得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但马斯洛发现许多“聪明的人过着愚蠢的生活,以致自己变得百无聊赖,心灰意懒,自己讨厌自己,甚至弄到身心俱残的地步。那些聪明的、风华正茂的但又无所事事的青年以及中小知识分子,在找不到精神支撑和事业基础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这种人生倒退、精神崩溃、意志没落的现象,出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精神灰暗状态和人格丧失的苍白无力现象。

马斯洛说:“人格丧失者不但在主观上要为他忽视自己的人格付出巨大代价,而且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思想也越来越贫乏。”这种人的才能得不到发挥,生活感到无聊乏味,不愿与人交往相处,他们在潜意识中也知道这么做是刻薄自己,但就不愿改变自己。

马斯洛说:“假如生活中没有欢乐,就不值得生活。”“生活必须要有意义,必须在充分高度紧张的时刻才能肯定生活的价值。”

对于生活无聊者,马斯洛提出,“让他们沉浸于某件值得做的事情上时”,他们的情况往往会有明显的改善。当有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时,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了,再艰苦的工作他们也乐意去做。

对于精神灰暗者,马斯洛建议:“最好把各种神经症看作是与精神错乱、丧失意义、对生命产生怀疑、对失去的爱产生悲伤和愤恨情绪、对未来感到失望、不再自爱、认为自己虚度一生或意识到不再会有欢乐和爱的可能等等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充分的、健全的人格的丧失。

马斯洛对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界定是紧密围绕着人性、价值等问题进行的。他以“人性萎缩”的概念取代“神经症”或“心理疾病”的概念。这样更具有描述性和客观性。

马斯洛认为要使人格具有力量,就必须拥有健康心理,就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人们发现更好的行为、思想及与人交往的方式。心理治疗获得成功就是要造就更优秀的人,使人成为更好的父母、夫妻、工人、公民等。他说:“职业心理治疗家是采取改变并改善人性方式,赋予人们更大的道德力量和创造能力,使人们变得更加坚强、善良、慈爱、无私和平静。而这些还只是改进了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的部分效果而已。”

马斯洛认为心理治疗采取悟彻能力会非常有效,是因为它帮助个人剖析自己,发现自己对正确行为的需要,并真正认识自己。要认识到要满足自身需要就必须具有交际的能力。如果一个心理患者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改进,那就很难满足自己对安全、爱情、尊重与和谐相处的需要。成功的心理治疗就是应该帮助患者提高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从而使其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这是“所有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

马斯洛认为知识的塑造更能展现人格的力量,但这种知识学习与教育必须采取内在知识学习,否则就适得其反。他认为教育不能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内在价值的实现。他认为外在知识教育存在着严重病症,主要表现是视人为机器或动物,丝毫不顾及人的需要和内在价值选择,完全剥夺了人的主动学习、自我选择的自由,从而使知识教育成了一种不重视人、不把人当做人、脱离价值的机械过程,这种知识教育必将严重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马斯洛对此提出了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内在教育”或“内在学习”论,这种教育“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这就意味着学习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亦或技巧与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学习的目标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和人格的健全发展。从根本上说,教育学习应该使人学会成长,学习向哪里成长,学习分辨合意与不合意,学习选择什么和不选择什么。与此相应,学习主要是“学习做一个一般的人,然后再学习做这个特殊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学习是人这个真正主体的“内在学习,内在教导或内在教育”。有了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有了人格的健全发展,知识的获得,能力或技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都是作为其副产品出现的。这就意味着教育与学习只能以增进人格成熟即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即内在教育。

马斯洛指出:“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现在出现了一种全新概念,就是人类犯病的概念,也是人类健康的概念,这是我认为非常刺激和充满了奇妙可能性的一种心理学,我愿意向这种迷惑投诚,以便公开地表达它,甚至在它受到扼制或者确认以前,在它将被称作可靠的科学知识之前。”在这里,马斯洛给心理学赋予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它使心理学从此展现出美好的前景,特别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从此由外在表象转向了内在本质:通过个人体验达到真理,使人们真正成功的探索知识。

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敬畏、神秘、惊奇、或完美成就的体验都是学习的目标和奖赏,既是它的开端也是它的终局。”

马斯洛人格动机的理论大多以笔记、谈话、试验、演讲的方式阐述的,整个思想显得比较分散,时间跨度较大,缺少集中归纳总结,而且引用了很多比较晦涩的内容,致使我们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马斯洛的深刻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斯洛的人格动机理论,本人在马斯洛著作《动机与人格》和《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一般阅读习惯,结合现代成功励志思想,进行条分缕析和归纳总结,采取通俗表达的方式,既突出了马斯洛的人格动机理论的思想,又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掌握和运用。当然,马斯洛的整个思想非常博大精深,本书在此只是抛砖引玉,如有不正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信本书能给读者以启迪,并能很好地指导自己超越基本需要、实行新型生活、塑造成功心理、获取内在知识,展现人格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力量。 JQL3BS7VFEaw0uldN7JTveDtSQbDY88uV9D+lnxauy9JGXL7q22ggxrM+FOPze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