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国象戏及三友棋

在中国象棋长期的嬗变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有的曾广泛地流行过,有的则昙花一现。这些不同形式的象戏游艺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象棋的最终定型作出过贡献,七国象戏及三友棋就是其中的之一。

七国象戏又叫“古象棋”,它最早是由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两人对局的象戏进行改革设计而成的。这种象戏形式在当时虽然流行不广,但却传播到了朝鲜和日本。

司马光自幼喜欢象棋,总觉得两人对局的象棋不过瘾,于是异想天开,把棋盘扩大为纵横19路,即利用围棋盘,并把对局的人数由二人增至七人。由于这一象戏过于复杂并没有普及开来,但他所作的《七国象戏图》却流传了下来。南宋裴子喜曾为之刻印,元末陶宗仪也把它收入《说郛》之中。明高儒和清初钱曾等均藏有此谱,光绪三十二年(1906 )长沙叶德辉还为之翻刻流传。

在七国象戏中,用偏(将)与裨(将)代替了两只象。两只车被废弃,但另外增加了两只马(骑),以致每方有马(骑)四只。另外,弓一、弩一、刀二和剑四代替了八个卒,意思是八个卒持有不同的兵器。这样,一副七国象戏中,每方棋子总数由16只增为了17只。

宋代司马光创制的七国象棋

七国象戏是模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整个战国形势而成的。七国象戏采用有纵横十九路,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的围棋枰为局,将它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周居中心,表示周天子所在之地,置一枚棋子。该子不动,即不出击七国,七国也不许相犯。七国之子到周子时,一律绕道而行,或跳跃而过,均算作一步。

七国象戏,布局杂乱,规则复杂,行棋时不易把握,因此并没有流行开来。

三友棋也属于变体的象棋,是三个人共玩的一种象棋类游戏。

宋代的三国棋

三友棋最早见于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歙县人郑晋德编著的《三友棋谱》中,在《三友棋谱》的首部,附有郑晋德的朋友张潮为《三友棋谱》作的《小引》及《跋》。同时,涨潮还将该棋盘式和棋谱刻入他所编辑的《昭代丛书》中。他在《跋》中说:“有四人之戏,有二人之戏,有不限人数之戏,若夫三人之戏,古之所无也,吾友破水道人始创为之。”破水道人乃郑晋德之号。文中所指三人之戏,即为郑晋德所创三友棋。

清代的三友棋

历史上的宋代,曾出现过一种“三国象戏”。《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等著作中,都注录了《三象戏图》这一部著作。由于原书已佚,详细玩法无法知道。而郑晋德所创制的“三友棋”,从总体上基本同于“三友棋”。很可能,“三友棋”就是在宋代“三国象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郑晋德的介绍,三友棋每方用将棋一枚,士、相、马、车、旗、炮、火棋各二枚,兵棋各三枚。每方共用棋子十八枚,全枰用棋子五十四枚,棋子用三种颜色区别。

无论哪一方被将死,则把老将反扣在九宫将位上,其余诸子,听胜者调遣。

三友棋的游戏方式是很有趣的。行棋中,每一方都有左右两国与之相邻,左右有强弱之别,需要审时度势,决定团结与打击的对象。假如左邻强而右邻弱,需要联右以击左,目的在于以右济我。左将败,则乘势反戈击右。由于行棋的三个人都这样打着算盘,钩心斗角,致使棋势变化莫测。是一种颇具精彩、构思合理的棋类游艺形式。 xXCBvSvU/liXvi3ovJBYaUrjf+InL7TZHqPcqcDd8D6bJjxfTGKDBMrizZ4p3f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