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灵活机变把钢用在刃上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做事有灵气的人,不仅懂得这个常识,而且还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时机,把主要力量集中在关键点上。当事情正在发生、发展、变化的时候,他们不是急于出手,而是在放纵、在观察、在等待,或者采取一些策略引导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当良机一旦来临,他们则以千钧之鼎力压关键点,难事也会顺势而成。

1、有了意外,要学会如何“圆”场

一般商家都说自己的产品质量非常好,惟恐有人说自己产品不行,一旦发生了事情,顾客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信任感,而以往的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实,发生意外并不怕,只要变化一下,选个恰当的时间,把自己的产品巧妙的“圆”一下,就会赢得顾客的信任。

有一家手表厂新生产一种手表,上市以后,一直无人问津,厂家作了许多正面宣传,但效果不佳。

后来,该厂打出一则“贬低”新表的广告:“此种手表走得不太准确,24小时会慢一秒,请购买时三思!”该广告实际上是通过“明贬实褒”的方式来介绍新表的优点,果然达到了预期效果,引起了顾客的注意,随即销路大开。

1988年4月27日,美国阿哈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自檀香山机场起飞后不久,突然,“轰隆”一声巨响,飞机前舱顶盖被掀开一个直径达6米的大洞,一名空姐当即被掀出机外。驾驶员采取紧急措施,把飞机降落在邻近的机场上。

令人惊异的是,除了那名不幸的空中小姐外,全机89名乘客和其他机组人员无一伤亡,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对飞机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

波音公司虽然面临严峻的考验,但他们毫不惊慌。他们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波音公司还借助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对空难事件大加宣扬。

波音公司这样解释:这是一架已飞行了20年、起落9万多次的客机,按照技术规定,它早该退休了。飞机过于陈旧、金属疲劳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但即使是一架如此陈旧的波音737,它还能保证乘客无一伤亡,这证明了什么呢?只能证明波音公司的飞机质量的确是上乘可靠的。

波音公司处变不惊,从容查清了造成空难的原因,并大加宣传,不但没有损伤波音公司的形象,反而使公司“因祸得福”。

事故之后,波音公司的订货成倍增加,仅国际金融集团和美国航空公司两家就订购了130架波音737,公司在5月份的订货高达70亿美元。

生活中发生一些意外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手忙脚乱,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越抹越黑。做事灵活的人,则会把焦点集中在一点,既不伤大雅,又为自身赢了分。

2、“放”一下,事情会变活

坚持自己的观点勇往直前固然可贵,但如果在双方神经都绷得很紧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放”一下,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984年,上海某无线电厂进行技术改造,需要从日本引进框架模具生产线。卖方是日本的某厂,该厂的设备属世界一流,该厂委托某商社作为商务代理。而某商社也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公司,它的业务渠道广阔。为了交易成功,该商社的一位部长与某厂厂长一同来上海参加谈判。谈判前,日本某厂已经获得我国政府部门批准的进口用汇额度情报,这对中方来说极为不利。

谈判一开始,日方报价为350万美元,经中方代表努力,反复讨价还价,价格逐渐降至293万美元。这个价格基本上符合引进厂的要求,应该说是可以成交的。但中方主谈估量了当时的情况,凭他的经验,认为价格仍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于是,中方主谈对日方代表说:

“贵方在设备的报价上做出了不少努力,我们深表感谢。可问题是经过我方核算比较,还是觉得有些高,希望贵方进一步考虑,明天上午报一个更优惠的价格。”第二天上午9时,双方在日本某商社的上海事务所继续谈判。该商社的部长发言说:“经过反复核算,价格实在是不能再降了,再降就亏本了。我们总不能做亏本买卖吧?”中方主谈听后郑重地说:“如果情况确实是这样,我们的谈判只能到此为止了。不能成交我们很遗憾。不过,贵方为了这个项目曾多次来上海,我们深表感谢。”他一边说一边离开座位,中方的其他谈判人员也纷纷离开谈判室。

中方主谈在告辞时对商社社长说:“今天晚上6点,我方在上海大厦宴请各位,欢迎光临。”

日方由于此事出现了出乎意料的情况,心情不好,答道:“主谈先生,宴请我们不去了,好吗?”

中方主谈十分冷静:“我方安排今晚的宴请活动,事前是征得贵方同意的。至于去不去,贵方自行考虑。”

这次谈判仅仅用了29分钟,谈判没有成功。虽然中方代表对于这亟待上马的项目心急如焚,但也为主谈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走为上”的谈判策略充满了信心。

在晚上的宴会桌旁,中方主谈很随意地问那位部长:“上午我们离开后,你们对这个项目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这位部长急急地说:“不瞒你说,上午你们一走,我们就进行了紧急商量。某厂表示再降价就亏本了,可不降价你们又不答应,为了促成这笔交易,我们商社愿意从佣金中拿出5万美元,不知贵方能否接受?”

我方主谈听了之后一阵高兴,可表面不露声色地说:“今晚我们好好喝一杯吧!业务上的事嘛,既然贵方愿意作出让步,那就明天再谈。”

本来某厂厂长买好了回日本的机票,可为了第二天的谈判,决定延期一天返回。

结果,在第二天的谈判中,日方决定再让价10万美元,最后以283万美元成交。

办事就是这样,在关键的时候,如果你绷得太紧,就有可能断了,相反如果你松一下,事情却进展的更顺利,而自己的收获也会更多。

3、制造点轰动,吸引人的眼球

商战中什么策略都用,当经营处于不景气的时候,为了改变困局,就要采取一些非常的方式,制造点耸人听闻的消息,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则可以出奇制胜,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日本一家经营咖喱粉的公司为了打开困境,曾经制造了要把富士山换成白色的新闻,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在当时起到了起死回生的明显效果。

日本这家生产咖喱粉的公司,有一段时间,产品滞销,堆在仓库里面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破产了。为了挽救公司,大家都在想法进行促销,可一切手段都施展出来之后,公司的销售量还是没有上去。

公司的经理更是焦急万分,一个个员工都因此走人,连续换了几个经理,依然没有起色。在这危难时刻,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第四任经理田中走马上任,可是还没有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大家都清楚,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是顾客对公司的牌子很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注意这种产品。而且咖喱粉不是紧俏商品,进口的、国产的、应有尽有,要让人们回过头来买自己的咖喱粉,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公司的销量每天都在减少,公司的资金入不敷出,眼看就要关门大吉了。公司虽然想通过做广告来打开销路,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大量做广告是不现实的,而不拼死一搏去做广告,也无异于坐以待毙。

公司经过上下协商一致,决定背水一战——做广告。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做什么样的广告了。

几天来,田中经理一直在考虑着广告问题,一次,他正在办公室里翻报纸,一条新闻吸引住了他。这条新闻说:有家酒店的工人罢工,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罢工的问题圆满解决,酒店恢复营业,原先不景气的生意现在变得异常火爆。

在日本,劳资双方的关系一般都比较和谐,很难出现罢工情况,偶尔出现一次,就会成为新闻的热点……

田中看着看着,眼里突然亮了起来,大脑里有了主意:这家酒店之所以生意火爆,就是因为新闻媒体无意之中给炒起来的……自己的公司为什么不可以利用这种虚招进行一番自我宣传呢?

这时一个巧妙的想法在他的大脑里形成了,田中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决定要干就要干出个名堂,干的轰轰烈烈。经过深思熟虑,立即叫来了几个干将,关上房门,详细地吩咐了一番……

几天之后,日本的几家大报,同时刊登出了这样一条广告:专门生产优质咖喱粉的某某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他们决定雇数架飞机飞到白雪皑皑的富士山顶,将咖喱粉撒在山上。从现在开始,我们看到的将不是白色的富士山,而是咖喱粉色的了……

这是一条令全日本人都感到震惊的消息,许多人都感到非常的意外。

富士山是一大名胜,不仅在日本人心目中,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富士山都是日本的象征。在这样神圣的地方,居然有公司胆敢撒咖喱粉!决不能容忍这种行为!

当广告刚刚刊出后,日本的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虽然知道这家公司故弄玄虚,但是对如此的言辞也是难以忍受,纷纷指责这家公司的行为。本来名不见经传的这家公司,这次成了众矢之的,连续多天在报纸、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上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有的人甚至扬言,如果这家公司胆敢按照广告中的去做,他们将联合起来让它倒闭!

正是在一片舆论的声讨中,这家公司的名声大振,很多日本人都知道了它的存在。临近公司广告中所说的在富士山撒咖喱粉日子的前一天,原先发表过该公司广告的报纸都刊登出了这家公司的郑重声明:鉴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为了公众利益,本公司决定取消原来在富士山顶撒咖喱粉的计划……

反对的人们异常的高兴,在欢庆自己的胜利,田中和公司员工们也在欢庆他们的胜利。经过这样一番折腾,日本人都知道这一家生产咖喱粉的公司,并且误认为这家公司是一家实力超群、财大气粗的公司。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小商小贩都纷纷投到该公司的门下,大力推销他们的咖喱粉。这样该公司的咖喱粉一时间成为了畅销产品。

田中经理通过制造轰动效应这一招妙棋救活了一家公司。从此,这家公司在日本国内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

当然,这样的招数只能是偶尔的用一次,不应该经常使用,并且,如果一旦使用,就必须做详细的计划,要假戏真唱,否则就会有弄巧成拙的危险。

4、利用人的猎奇心理做文章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本是好事,当你去处理的时候,对方却不领情,甚至遭到了拒绝。这时,就需要给对方点利诱,让他自己去体会、去感知,事情就会变得更顺利些。

有一位法国农学家奥瑞?帕尔曼特被德国人抓去做了俘虏。在集中营里,曾经吃过马铃薯,觉得这种东西还不错。后来获释回到法国,决定在自己的家乡种植马铃薯。

当时有不少的法国人都非常反对,尤其是那些宗教迷信者,把马铃薯视为“鬼苹果”,医生们也普遍认为马铃薯对人身体有害,连一些农学家也断言:种植马铃薯会导致土地贫瘠。

帕尔曼特怎么也说服不了他们。怎样才能使马铃薯顺利地推广起来呢?1789年,帕尔曼特得到国王的特别许可,在一块非常低产的地方栽种了马铃薯。

春去秋来,快到马铃薯成熟时,帕尔曼特向国王请求,派一支身穿仪仗队服的国王卫队来看守这片马铃薯,当然是白天看守,晚上就撤回去了。这样一来,马铃薯成了国王卫队保卫的“禁果”。对此人们感到奇怪,而且经不起诱惑,每天晚上都有人悄悄跑来,偷挖这些“禁果”。大家尝到马铃薯的美味后,又偷出一些“禁果”把它移植在自己的菜园里。

于是,马铃薯便在法国推广开来。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园林,山青水秀,林木葱郁,流水潺潺,鸟鸣啾啾,好一派迷人景象。

为此,引来不少人来这里度周末、采鲜花、采蘑菇、捉蟋蟀、观月亮、数星星,有的甚至燃起篝火,一边野餐,一边唱歌跳舞,余兴未尽者,干脆搭起帐篷,彻夜狂欢。因此,常常把园林搞得一片狼藉,肮脏不堪。

束手无策的老管家,只得按迪梅普莱的指令,在园林的四周围搭起篱笆,竖起“私家园林,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并派人在园林的大门处严加看守,结果仍然无济于事,许多人依然通过各种途径用极其隐蔽的方式潜进去,令人防不胜防。后来管家只得再行请示,请主人另想良策。

迪梅普莱思忖良久,猛地想起,园林中不是经常有毒蛇出没吗?直接禁止游人入内不见成效,何不利用毒蛇做篇文章呢?她叫管家雇人做了一些大大的木牌立在园林的显眼处,上面醒目地写明:“请注意!你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需半小时。”从此以后,再闯入园林的人便寥寥无几了。

从上面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帕尔曼特推广马铃薯的种植也好,迪梅普莱禁止游人进入她的园林也好,“常规性的措施”已完全不起作用,只有借助其他因素,迂回曲折地走一下弯路,再用巧妙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对于一些生活中的难题或障碍,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条件和充足的力量去改变它,只是一味地直线前进,盲目蛮干,是勇夫所为,轻则徒劳无功,重则把事情越办越砸。

5、吊吊胃口,提起人的欲望

对事物的态度,人们总是持有越朦胧越想弄清晰的心理。如果能把谜面说得扑朔迷离,人们就越想寻求谜底到底是什么。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能把他人的胃口吊得越高,事情处理的就会越好。

有一天,一个推销员在温斯波罗市兜售一种炊具。他敲了公园巡逻员安徒先生家的门,他的妻子开门请推销员进去。安徒太太说:“我的先生和隔壁的史密斯先生正在后院,不过,我和史密斯太太愿意看看你的炊具。”推销员说:“请你们的丈夫也到屋子里来吧!我保证,他们也会喜欢我对产品的介绍。”

于是,两位太太把他们的丈夫也请进来了。推销员作了一次极其认真的烹调表演。用要推销的那套炊具做文火不加水煮苹果,然后又用安徒太太家的炊具煮。两对夫妇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男人们显然装出一副毫无兴趣的样子。

一般的推销员,看到两位主妇有买的意思,一定会趁热打铁,鼓动他们买的。如果那样,还真不一定能推销出去,因为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觉得它没有什么珍贵的,而得不到的才是好东西。聪明的推销员深知人们的心理,他决定用“欲擒故纵”的推销术。他洗净炊具,包装起来,放回到样品盒里,对两对夫妇说:“嗯,多谢你们让我作了这次表演。我实在希望能够在今天向你们提供炊具,但我今天只带了样品,你们将来再买它吧。”

说着,推销员故意起身准备离去。这时两位丈夫立刻对那套炊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都站了起来,想要知道什么时候能买得到。

安徒先生说:“请问,现在能向你购买吧?我现在确实有点喜欢那套炊具了。”

史密斯先生也说道:“是啊,你现在能提供货品吗?”

推销员真诚地说:“两位先生,实在抱歉,我今天确实只带了样品,而且什么时候发货,我也无法知道确切的日期。不过请你们放心,等能发货时,我一定把你们的要求放在心里。”安徒先生坚持说:“也许你会把我们忘了,谁知道啊?”

这时,推销员感到时机已到,就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订货事宜。

于是,推销员说:“噢,也许……为保险起见,你们最好还是付定金买一套吧。一旦公司能发货就给你们送来。这可能要等待一个月,甚至可能要两个月。”

人对于未知的事情很感兴趣,如果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人的这一弱点,那么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了。

6、制造点压力,故意把气氛搞紧张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越是少的东西人们就越会觉得它珍贵,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在商业谈判中,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故意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就会让谈判波澜起伏,一旦对方感觉有了压力,事情就会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你就会轻而易举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一家印刷厂的厂长想卖掉他的工厂,以便腾出精力经营他的娱乐生意。这家印刷厂只能印一些广告之类的图案设计、标志及文字等,几乎没有利润,规模很小。登出一个略高于其租金的广告拍卖印刷厂,实际上等于白送对方工厂里的有关设备。

广告登出后,效果的确不错,引来了许多认购者,但真正有兴趣的却不多,多数人只是来凑热闹。其中有一个购买者,态度显得比其他人更明朗,尽管他看上去不怎么令人喜欢,因为他提出了各种要求。而他与那些只来看看并不表态的人相比,厂长却认为他的买卖容易成交。

于是他请这位先生写下要求,想以此迫使那些还没有表态的人确定他们的态度。厂长拿着这份所谓的“要求”,找到另一家似乎也有购买兴趣的公司谈这笔买卖。

厂长发现,要使这家公司当即表态作决定很难,因为对方推说他们经理的工作已经满负荷了,不太可能腾出手来经营这个印刷厂。厂长意识到,如果他花时间等待对方作决定,就会在对方面前削弱自己的地位,一旦对方没有进一步的动静,自己再找上门去催促,自己就会更加被动。

于是,厂长找了个机会与这个公司的几位头面人物洽谈了一次,提出他特别愿意把工厂卖给他们的最重要原因是,这样做能保证雇员们的连续性,当然还有别的种种原因。他还向他们声称,他不喜欢那位愿意出另一个价格的人。

“还有另一个价钱么?”对方对他的话产生了兴趣,这样问他。厂长给他们介绍了另外一个人的情况。

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对方了解情况后,发现这笔生意居然还存在着另一个竞争买主,既然有人竞争,自己就不应轻易地放过。这家工厂决定马上协商,很快双方拍板成交。那位厂长则如愿以偿卖掉了印刷厂,得到了他想得到的钱。

寻找一个能成为对方竞争者的势均力敌的对手,制造竞争空气,这样,既加快了谈判速度,又能够取得价格上的优势。

谈判双方的利弊得失不应该是一百比零,否则是强求而不是交易。当然也不是五十比五十的结局,谈判应是一方退一尺另一方进一尺。

高明的谈判者必定是让对手获得五十分的满足感,同时自己却得到六十或七十分利益。那种想赢对方一百分的谈判者,并没有赢到一百分,对方没有利益或得不到优惠,你就不可能赢得稳定的客户更不可能赢得长远的生意。

张君要把自己的小商店卖给大商店老板李先生,经过唇枪舌剑的长时间谈判,双方在价格上还是未能达成一致。李先生说:“我出的价不能高于1500万元”。

张君道:“我一再跟您讲了,我要价2000万元,少一分也不干。现在让我们把这交易都忘了算了。”他宣布谈判结束,只不过是虚张声势、故意制造紧张气氛的初始阶段,目的在于迫使李先生提高出价。

“真遗憾,张先生,我们实在谈不到一块儿。如果你改变了主意,请再通知我吧。”李先生针锋相对地把张君的虚张声势顶了回去,目的在于察看对方是否有意继续谈判。

事实是,他是可以出价2000万元的,但此时还没到露底时机。

“您就当咱们没谈过好了,我真的无法再让价了。”张君是真想把小商店卖出去,也知道李先生想买它,为此决定一走了之,看会发生什么。

两周后李先生通知张君,同意他的2000万元的售价。

张君的期待之所以能够实现,贵在他的虚张声势受到对手挑战后,仍能坚持立场。也就是说张君终于获得成功是在于李先生不听他这一套后,他有抬腿就走的勇气。

但他这一招的风险不小,因为极有可能得不到他的要价,如果李先生不信这个邪,那就得承担失败的后果。

所以制造紧张气氛的策略绝不可随便用,除非风险降到了最小阶段,对方比你更想做成这笔生意的时候。

7、把时机放在欲望的最高点

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报纸,映入眼帘的都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可见商家们还是很看重广告这张王牌的。但是要把广告如何做好、做得精,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而最好的方法是把良机放在人们欲望的最高点,这样广告的力量就会发挥到极限。

领带大王曾宪梓一直非常重视产品的广告宣传,而且十分注重广告艺术。他认为好的广告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功半。

大名鼎鼎的“金利来”领带最初是在一个简陋的小作坊里生产的,但它最终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大雅之堂,跻身名牌之列,靠的就是过硬的质量和别出心裁的广告宣传。

80年代初,随着大陆市场的繁荣,西装开始成为大中城市着装热点,许多香港的厂家着手有计划地打入大陆的服装市场。曾宪梓也开始为“金利来”领带进入大陆市场设计一着妙棋。从1981年起,曾宪梓耗资百万开始在大陆电视网大张旗鼓地做广告宣传,“金利来”领带很快就覆盖了大陆广告市场。人们只要打开电视机,准能听到那句意味深长的广告词:“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连几岁的孩童都能念诵。然而,想乘机赚一笔的商人遍寻全国市场却没有“金利来”的影子。原来,这是曾宪梓有意造成的市场空缺,让销售和宣传有一段时空间断。根据价值规律,供不应求,必然会引起产品价格上涨,这种情景持续了整整两年,广告宣传耗资百万,产品却难觅踪迹。曾宪梓稳坐香港,按兵不动。香港商界为之震惊,深深佩服曾氏的深谋远虑。

1983年,“金利来”不慌不忙地进入了内地市场,人们蓄积已久的购买欲望很快地迸发出来,使“金利来”销量空前,获得了巨额利润。曾宪梓仍然采取同样的做法,全力稳定大陆、香港的市场,对东南亚各国只按计划播出宣传广告。两年后,“金利来”又一次主宰了东南亚领带市场。

曾宪梓的“时空间断式”推销法,在香港商界尚属首创。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招妙棋。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广告宣传的同时,产品销售热潮便已经开始,这被认为是机不可失的“黄金时刻”。曾宪梓却将它放弃了,有意造成宣传与销售的时空间断,而且耐心地等待长达两年之久,令消费者由好奇到寻觅,由寻觅到渴望,形成消费势能的递增蓄积,犹如大坝之于江水,人为地制造水位落差,最后形成万马奔腾之势。

光打雷,不下雨,把人的好奇心一直吊到嗓子眼,然后不慌不忙地现身,侦探小说谓之“悬念”。曾宪梓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悬念”运用到了广告上,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逆向思维,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8、“策动人心”,难事也会变简单

有的人在办事过程中,喜欢用“策动人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通常采用“暗示”的方式。暗示的好处是暗示者不需要允诺什么,而受暗示者就会做出各种“投其所好”的好处。既然是他自己的允诺,那么事后就只能怪他自己,而与暗示者就没有关系了。

犹太商人一般都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会说多种语言,而且还善于雄辩。这里就有一则犹太人运用语言能力说服对方的经典事例:

穷售货员费尔南多在星期五傍晚到达一座小镇。他没有钱吃饭,更没有钱住旅馆,只好到犹太教会堂找管事的人,请他介绍一个能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

管事的人打开记事本,看了一下,对他说:“这个星期五,经过本镇的穷人很多,每家都安排了客人,只有开首饰店的西梅尔家例外,因为他一向不肯收留客人。”

“他会接纳我的,”费尔南多很自信地说,转身走向西梅尔家。等西梅尔一开门,费尔南多很神秘地把他拉到一旁,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砖头大小沉甸甸的小包,小声说:“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呀?”

首饰店老板一听黄金,眼前一亮,可是,今天是安息日,按犹太教规,不可以再谈生意了。但是老板又舍不得让这宗送上门的大买卖落到别人的手中,便连忙挽留费尔南多在他家住上一宿,等到明天安息日一过再谈生意。

所以,整个安息日,费尔南多得到了首饰店老板的盛情款待。到星期六晚上,可以做生意了,西梅尔满面堆笑地催促费尔南多把“货”拿出来看看。“我哪有什么金子?”费尔南多故作惊讶地回答道,“我不过想问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而已。”

在这则笑话中,穷人费尔南多熟练运用了“策动人心”的技巧:他在一个不能谈生意的时候,问了一个似乎关于生意的问题;而到可以谈生意的时候,这个关于生意的问题,又成了一个非生意的问题。

由于费尔南多一直没有明确他是否在谈生意,对问题的理解完全在于首饰店老板个人,费尔南多只不过为首饰店老板的“想象”提供了若干“参照物”,例如,神秘兮兮的样子,还有那块“砖头”一样的东西,而所有这些参照物同样也是没有明确界定的,所以,最后只能怪首饰店老板赚钱心急,把别人的“随便问问”当作了商业谈判的引子。

同时,在犹太人商法中也记录着另一个“策动人心”的故事:

摩西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由于工作很出色,公司决定提升他。但该公司有个规则,高级职员必须是天主教徒,否则不能提升。而摩西是个犹太人,所以,董事会找来一位很有说服力的神父,让他去劝说摩西信奉天主教。

神父把摩西领进了一个房间。经过整整3个小时后,才见神父走了出来,大家都纷纷向神父表示感谢,可神父却是一脸失望。

董事长问道:“神父,您成功了吧?”

“哪里的话,看样子还需要几个小时呢!倒是摩西已经把10万元的保险推销给我了。”

这则笑话既没有交代摩西在公司业务活动中如何能言善辩,也没有描绘摩西与神父两人之间如何说服对方,仅仅让“很有说服力”的神父“一脸失望”地承认已接受了10万元的保险,来说明犹太人的策动在经销中的能力。

犹太商人非常重视手中商品的质量,以此作为自己立足商场的基础,这固然不错,但他们更是推销方面的天才:在推销商品的时候,犹太商人非常擅长“策动人心”。也就是说,由商人的推销活动而引起顾客对该商品的注意或好感,也包括将顾客的需要与没有能力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要的商品加以沟通。

用模棱两可的暗示来策动对方的犹太商人,在经商实例中数不胜数,美国犹太实业家路易?E?沃尔夫森就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沃尔夫森是一个移居美国的犹太商人的儿子,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时,被商界誉为金融奇才。但他的实业道路却是从负债经营开始的。他首先向人借了10000美元,买下了一家废铁加工厂,然后把它办成了一个赢利很高的企业,只有28岁的沃尔夫森个人资产就突破了百万美元。

1949年,沃尔夫森用21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首都运输公司”,这是设在华盛顿的一套地面运输系统。

沃尔夫森有能力把亏损的企业办成赢利颇丰的企业,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但这一次,公司还没有赢利,沃尔夫森就开始宣布,公司将要增发红利。就像这类的手法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只是沃尔夫森开始发放的红利超过公司这一段时间的赢利额。

这等于说,他用贴出公司老底的代价,制造企业高赢利的假象,这需要有冒险的精神,让公众产生对该公司的过高期望,以提高公司的股价。

和沃尔夫森预料的一样,“首都运输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被大家一致看好,价格一路上升,趁此机会,沃尔夫森将其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出,仅此一举赢利额竟达原来股票价值6倍之多。

沃尔夫森的实业王国当然不是完全靠“策动人心”创建起来的,但也不能否认,“策动人心”确实加快了其公司的成长过程。

经商与行骗的真正区别,不在于是否有“误导式中介”,而在于这种“中介”有没有包含与实际不符的允诺。假如没有允诺,或者只存在消费者想象中的允诺,这种策动人心的方法,即使不符合一般的商业道德,但也不违背商业交易的规定。

因为,现代商业靠法律来约束,而不是靠伦理来约束。这是一种不欺骗的欺骗,所以是一种谋略。只要运用好这种经商的谋略,每个人都有可能像犹太人一样成为顶尖的商人。

9、以人制人,性格制衡

成大事者既能高瞻远瞩,又能明察秋毫,把时局的发展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时为先;预知成败,功业可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是古往今来战争经验的总结,也是处事谋划者应具备的智慧。

“知彼”的情形十分复杂,“知己”就更难,所谓“当局者迷”,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如果既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又能全面地了解对手,那么就会无往而不胜了。

但在“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彼方主帅的性格、谋略、为人、心态、志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只要能吃透对手,对他的意图了然于胸,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主动权也就牢牢在握了。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可谓有知人之明,亦有政治家的才干。他在派大将钟会和邓艾伐取蜀国时,做了一番细致独到的分析,可谓把钟会和邓艾紧紧地捏在手心里,不论二人反与不反,都逃脱不了司马昭的控制,所以他采取了先放纵并利用他们的策略,最终除掉了他们。

当初司马文王(司马昭)想派遣钟会征伐蜀国,下属邵悌求见文王说:“臣认为以钟会的才能不能担任征伐蜀国的重任,更不可让他统率十万军队,否则只怕会有不测,请您再考虑考虑别的人选。”

文王笑着说:“我难道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蜀国给天下兴起灾难,使黎民不得安宁,我现在讨伐它,胜利如在指掌之中,而众人都说蜀不可以征伐。人如果犹豫胆怯,智慧和勇气就会丧失干净,智慧和勇气都没有了,即使这样的人勉强去了,估计也打不了什么胜仗而只会大败而归。只有钟会与我的主意相同,现在派钟会伐蜀国,一定可以灭亡蜀国,灭蜀之后,即使发生了你所顾虑的事情,他又能做什么呢?凡败军之将不可以同他谈论勇气,亡国的大夫不可以与他谋划保存国家,因为他们心胆都已吓破了。倘若西蜀被攻破,残留下来的人都已震惊恐惧,就不足以与他们图谋起事了;中原的将士各自思乡心切,就不肯与他同心了,倘若作乱,只会自取灭族之祸罢了。所以你不必对这件事感到担忧,只是不要把我的这些话再告诉别人了。”

等到钟会禀告邓艾有反叛的迹象,文王统兵亲自西行征讨,邵悌又说:“钟会所统领的军队超过邓艾五六倍,只要命令钟会逮捕邓艾就可以了,不值得你亲自领兵去。”

文王说:“你忘记了前一阵子你说的话吗?怎么又说可以不必我亲自去呢?虽然如此,我还是应当以信义对待他人,但他人也不应当辜负我,我怎能先对人家产生疑心呢?近些日子中护军贾充曾向我说:‘是否有些怀疑钟会?’我回答说:‘如果我派遣你去,难道又可怀疑你吗?’我一到长安,事情就会自行结束了。”

司马昭的军队到长安时,钟会果然像司马昭所预料的那样,已经死去了。

司马昭深知二人必反,但又派二人前去,这是利用其勇。的确,如果不是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蜀国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攻破。正是由于邓艾和钟会两人的内外夹攻,蜀国才破于一旦。但二人皆有反心,必然相互牵制,所以钟会以反叛之名逮捕了邓艾,并将其杀死,但是自己又被部将所杀。

二人取了成都,却又拱手送给了司马昭。即使钟会在蜀地反叛成功,司马昭也不怕,因为他早已断定,蜀地人心不可用,钟会成不了大事。况且司马昭听到钟会报告邓艾反叛的消息,即起大兵西去,众将不解,其实司马昭用意不在对付邓艾,而在对付钟会。司马昭在对付钟会、邓艾时所采取的欲擒故纵的谋略可谓太完美了。

10、用忍耐与对手周旋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不与对手直接对抗,而是稍稍低一下头,避开强劲的疾风才是明智之举。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以严刑厉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其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受罚。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诛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下旨诱供,并说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当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则天的诏书的时候,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武则天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之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忍人所不能忍,当然这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每个人拥有良好的心态,同时,更需要一种睿智,记住柔可克刚。

11、忍过性情才能与众不同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虽然这是人的正常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却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你丧失冷静和理智,使你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在处理事情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也许就在你承受忍的煎熬时,幸运就悄悄的降临了。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中国古语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你想和对方一样发怒,你就应想想这种爆发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发怒必定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你就应该约束自己、克服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如何吃力。

汉初名臣张良,年轻时外出求学曾遇到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一天,他到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

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在几日后的见面中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后来,张良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最终促使他成为了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的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也要注意这种修养,克制,忍耐,处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才能锻炼好自己的心性修养。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为好。”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林肯说得好:“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将狗让。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受伤的伤口。”唐代僧人寒山曾写诗道:“有人来骂我,分明了知(心里明明白白)。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这话大有玩味。

明人吕坤对忍耐理解得很透彻,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福祸关。”所谓忍是忍耐;激是激动。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能不能克制,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祸。所以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中国古代作战时,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将护城河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闭城门,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秽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可以乘机获胜了。兵法上这叫“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敌我作战需要有克制忍耐的大将风度,就是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也须有克制忍耐的涵养。

在法国发生了这样一则故事: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这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空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作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激动情绪。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谩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或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时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而发生的。

如果你忍不住别人的刺激又快要如火山一样爆发时,就试一试曾是美国总统的杰弗逊所教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12、伸固然荣耀,屈忍更可嘉

实力决定一个人做事的底气,当你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对手放开一搏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自己的身份,要学会忍耐。但这种忍决不是消极懈怠的忍,而是积极有为的忍,是在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对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后成事的高度概括。勾践之屈,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历史证明,他最终也没有白忍,终于报得大仇。

其实,勾践报仇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因为,诸侯国之间相互蚕食攻伐在春秋战国时是很正常的事,这里所要探究的是勾践的“忍”,而最终凭此成就了复国大业。

吴越两国本为邻邦,吴国趁越王常刚死之际发兵攻越,结果大败而归,国王阖闾受伤而亡。这样两国就结下了仇怨,这种仇怨的实质并非什么国恨家仇,实则是双方都想吞并对方来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加国势而已。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经太湖杀向越国而来,越国一战即败,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伯嚭的门路达成了议和。

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两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嘁嘁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这实在是够能屈的了,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了,还为人养马,倍受奴役了。而他之所以会强忍着这所有的一切屈辱,为的就是日后的崛起。

勾践面对一切屈辱,从容自若,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况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后东山再起,如果不屈,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这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大英雄、大丈夫有些相背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这些都是那些宁死不屈、誓死不降的英雄们的赞语,这些固然让人赞叹。但中国还有一句教人处世的俗语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后来的那位顶天立地的西楚王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深思,乌江岸边,乌江亭长热情的招呼他:“江东虽小,足可够大王称王称霸,日后也能干一番大事业。”而项羽是个宁折不弯的汉子,哪肯过江呢?自刎身亡。也许项羽过江后楚汉相争会是另一番结果,也许他能一统天下……虽然这些都是假设,更何况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但我们不能否认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可有些时候也的确需要这些英雄人物屈一下,然后设法再重新崛起。

在几度忍屈后,出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为勾践回国创造了条件。当时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嚭的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上天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践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不排除勾践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国,就其这种行为的确让人自叹弗如。纵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屈,是极其恭顺的屈。因为勾践很明白,这种为人奴仆的生活可能是茫茫无期,也可能近在咫尺。为什么呢?因为这完全取决于吴王,只要吴王高兴,对自己所做的事满意,那么自己有可能会提前获得自由,所以勾践极尽恭顺讨好吴王。

坚韧善屈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国王、奴仆、霸主把勾践的人生轨迹勾画得清清楚楚。

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你都要演各种角色,包括众人认为是屈辱的行为,即便如此,你也要积极地自在的为之,也许不久,就会出现你所要的新的转机。

13、面对锋芒,“柔”字当先

谁都会遇到不好办的事,有时事甚至是委屈的,对付这种事情的最好办法是先忍再柔,以柔忍克百刚,以柔忍来化解锋芒。

东汉时期,颍川郡太守寇恂是个很懂得顾全大局又非常聪明的人,对于自己遇到的一些很头痛的事情,他总能处理的很到位。

有一次,执金吾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亲信,依仗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在颍川郡杀了人。于是寇恂派人把这人抓来,严加审问后在大街上砍头示众。很快就有人报告了在汝南郡的贾复,听到这件事后,贾复认为这是寇恂故意扫他的面子,气得骂道:“欺人太甚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寇恂这小子,我绝饶不了他!”

不久,当贾复从汝南办完事回洛阳的时候,要到颍川郡时,他对左右的人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教训他。”寇恂知道贾复内心不平,气还没有消,一定找他的麻烦,于是就决定躲开,不跟贾复见面。这时他手下的一个官员对他说:“难道您还怕贾复吗?如果是这样,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对您不利,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听后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即便是秦王都怕他,但当廉颇要与他一争高下的时侯,他却让着廉颇。原因不就是他在为国家着想吗?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但毕竟贾复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是没有道理的。寇恂想了想,不能硬碰硬。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柔化解贾复的锋芒,他立即吩咐手下人备下丰盛的酒饭,当贾复和他的随从们来到的时候,给他们每人送上两份酒食,借此安慰贾复一班人马。

当贾复的队伍一进颍川郡的地界,郡里的官员们就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献上好酒好饭,并不断地劝他们多吃多喝。当贾复手下的人都吃饱了的时候,寇恂突然赶来,表示对贾复的欢迎,简单的寒暄后,就推说有病,匆匆忙忙地走了。贾复看着寇恂远去的背影,心理的情绪变化很大,既想发怒,但又吃了人家的,实在是开不了口,只得不了了之了。

按理来说,寇恂没有任何过错,但他却忍着对自己的不公,没有争也没有斗,而是以博大的心胸,首先为国家着想,退了一步,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没有伤了和气,其智慧可见一斑。

14、假戏也要真演

无论做什么,要扩大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必须灵活利用一定的策略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假戏真演就是其中的一种,当然,这里的“假”决不是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它只是宣传自己的一种形式和方法。

玫林凯借钱在伦敦开了一家小型的珠宝店。创业之初,玫林凯雄心勃勃,准备以“借”干出大名堂来。怎奈含辛茹苦地经营了四年,生意仍然非常的清淡,每年的经营收入还清银行的本息之后,差不多就所剩无几。看到同行们的生意如日中天,玫林凯心里真不好受。她深知,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先树立小店的形象,扩大小店的影响。但是怎样才能树立小店的形象,扩大小店的影响呢?一时之间,玫林凯还是真有点束手无策了。不过坚强的玫林凯并没有因为此问题而气馁,她总是不断地这样告诉自己:办法总是可以想出来的。

玫林凯在清淡的生意中苦苦拖过了一年。时间转眼间就到了1981年,一天,玫林凯从电视上看到一则非常引人注目的消息:查尔斯王子即将与戴安娜王妃举行婚礼。就在看到这则消息的一瞬间,玫林凯突然间灵机一动:新娘戴安娜乃英国第一美人,是英国年轻人心目中的完美偶像,也是众多王公贵族公子哥儿所追求和仰慕的对象,具有较高的威望。要是借助她的声威,装点自己的珠宝小店,不是可以马上就声誉鹊起、生意兴隆了吗?主意一定,玫林凯就开始行动了起来,她穿街走巷,到处奔走,企图寻找一个酷似戴安娜的年轻女子,以此来一个以假乱真。可是,好多天过去之后,她寻找的对象仍然没有出现。

就在这天,玫林凯到一个朋友的服装店,看到几个女模特儿在时装表演,偶然间发现其中有一位女模特容貌姣好,酷似戴安娜,不禁怦然心动,于是就和朋友商量聘请这位女模特。有了朋友的关照,她自然成功地便聘请了这位女模特。在聘请了这个女模特之后,她请设计师依照戴安娜的照片对这位女模特做了一番精心的装扮,使她俨然成了戴安娜的分身。接着,玫林凯特意向伦敦一家电视台散布明晚将有贵宾光临其珠宝店,特邀记者独家采访这则热门新闻。但是她还另外提出一个条件,此贵宾绝对非同一般,因有约定,所摄图像可以播放,但是不准加入解说词。

到了第二天晚上,玫林凯珠宝店装扮得焕然一新,灯光灿烂,小店门前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几个店员毕恭毕敬在门前迎候。一会儿,一辆豪华轿车缓缓驶到小店门前,小店老板玫林凯走过去打开车门,一位艳压群芳的女子从容走的下车来,彬彬有礼地向围观的群众点头致意。突然,不知是哪位高叫了一声:“戴安娜王妃!”人群立即变得一片骚动,都争先恐后地挤上前去,想一睹神秘王妃的风采。电视台的记者也感觉到机会难得,连忙拍下了王妃莅临珠宝店、人们夹道欢呼的镜头。看到这一火爆场景,玫林凯暗自高兴,连忙迎进这位“戴安娜王妃”,并在她走进店内之后马上令店员关上大门,停止营业。围观的人站在店外,迟迟不愿离开。

次日,当人们打开电视机的时候,猛然看到戴安娜王妃莅临玫林凯珠宝店的热烈场景,全伦敦为之轰动,都认为该珠宝店的珠宝肯定是非同寻常的,于是争相打听该店的地址,欲前往购买一些珠宝留作纪念。

玫林凯珠宝店顿时身价倍增,此后几日,门庭若市,热闹非凡,营业额直线上升,不到一个星期,就获利20万英镑。因新闻画面中未加任何旁白解说,并没有提到戴安娜王妃之名,事情即使闹到英国皇室,也是没有任何把柄可抓。玫林凯因此发迹起来,不出几年时间便成了伦敦最大的珠宝商之一。

玫林凯的做事方法既独到又灵活,从始至终,她虽然没有宣扬什么,但心里却明白这是在演戏,而且演得非常逼真,这种灵活的做事方式没有不成的道理。 6/VwhzawjLrwY/j5Bo6f0rMPNSAjUVF8k9kp9R5PLEVA1xj6CJpujrUDUtggTa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