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与生命同等重要——犹太人的教育智慧

犹太人多伟人和名人,这与他们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良好的教育,是高度文明的先决条件。

在犹太社会里,知识高于地位,知识高于金钱。他们不但聚敛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视知识为生命的支柱。

犹太人认为,金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的确,他们顽强生存下去的“护身符”就是知识和智慧,这是犹太人留给后代的绝对真理。

1、智慧就是财富

葡萄长得越丰硕,就越会低下头来。同样,越智慧的人,便越懂得谦虚——《塔木德》。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每个人都认可的观点,聪明睿智的犹太人也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他们认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既然不是成功的商人,就没有和他做生意的必要。犹太人尊重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对没有文化、没有修养的人最瞧不上眼。

很多犹太商人都学识渊博、头脑机敏。他们认为,拥有知识胜过拥有财富,智慧是致富的武器。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取巨大的财富。

因此这成了犹太民族比其他民族更重视教育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成为世界上最优秀民族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他们杰出智慧的表现。

很多人都知道,学校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场所,很多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要到实践中去掌握,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使自己的学问得到增长。

此外,受不同情况的影响,他们发现正规教育和自教自学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犹太人的学校采取正规教育和自教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犹太人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例增长的,智慧和金钱又是成正比例增长的。只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能有过人的智慧。有了过人的智慧就能在生意场上少走一些弯路、少犯错误,这是赚钱的根本保证,也是商人的基本素质。

在他们的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条大船上,船客多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但船上还有一个特殊的船客犹太拉比。富翁们聚在一起彼此炫耀着财富的多寡,拉比听后说:“我认为我才是最富有的人,不过暂时不向各位展示我的财富。”

航行途中,客船遭到海盗抢劫,富翁们的财产都被抢劫一空。海盗离去之后,客船好不容易才抵达一个港口。拉比的高深学问立即受到港口人民的赏识,他开始在学校开班授徒。

不久,这位拉比遇到先前同船而来的富翁们,他们一个个处境凄惨落魄。这时他们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样子,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感慨地说:“你以前说得对,受过教育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来勉励后人——知识夺不走且能常怀于身,知识才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知识胜过钱财。

犹太人很重视知识,他们认为,无知的人不可以做商人,仅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而犹太人做生意,也容易与学识渊博的人达成交易。

一个做钻石买卖的犹太商人曾这样问他的合作伙伴:“你知道大西洋底部有多少种鱼类吗?”合作伙伴乍一听这个问题,感到很搞笑,因为做钻石生意和大西洋底部的鱼类没有根本的联系,怎么会问这样一个毫无价值的问题呢?

这就是犹太人的特殊想法:一个钻石商人需要的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如果对方连大西洋有哪些鱼类都了如指掌,可见对钻石这个行业也同样熟悉,和这样的商人合作肯定能营利。

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

有了知识,那他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他就能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样智慧的人做起生意来,必将如鱼得水,大量的财富怎会不滚滚而来?

2、学问精、事业兴

深井中的水是抽不完的,浅井却一抽到底——《塔木德》。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曾被多次招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招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喻他就说:“这《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正是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使犹太人不管流散到何方,其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比别的民族要高。以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例,在金融、商业、教育等文化行业中,美籍犹太男子占70%以上、女子占40%以上,而同期全美国平均仅仅有28.3%的男子和19.7%的女子占有这样的比例。在收入最高的两大职业:医生和律师中(他们要求文化素质特别高),犹太人位居首位。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共有3万多名犹太医生,占美国医生总数的14%;另外有约10万名律师,占美国律师总数的20%左右。

犹太人依靠较高的文化水平,在择业和收入方面胜人一筹。在美国,一个高中毕业生一年的收入,比一个同样工种的初中毕业生一年的收入多出一倍;一个大学毕业生一年的收入又要比一个高中毕业生一年的收入多出一倍。在美国的二百多万犹太人中拥有高中毕业学历的64%,大学毕业的32%。而在美国总人口中,高中毕业仅仅占35%,大学毕业只占17%。正是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的收入比全美国人口平均收入高出许多。

据统计,1964年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家庭平均收入为12280美元,而这时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只有8860美元,犹太人家庭收入比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高出了34%。

在犹太人中有一种说法:他们一生有三大义务,而他们的首要义务就是教育子女。这充分说明教育在犹太民族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之所以受到犹太民族这样的重视,因为犹太人已经从自身长期的生活中体验到:学问的多少决定着事业的兴衰。

3、读书自有妙用

与一切有知识的人交朋友,也可以从朋友那里学习知识——《塔木德》。

犹太民族是“书的民族”,犹太人对书的崇拜,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已经不能用一般的求知好学来概括了。

用他们的话来说,书就是他们一切智慧的根源,也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他们对书的喜爱达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这样爱书的民族怎么能不富有呢?

说犹太人的书多,是有根据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在人均拥有图书的比例上,以色列为世界之最,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除教科书外,以色列出版的图书品种达几千种以上。13岁以上的犹太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全国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共有几百所,平均不到几千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国内办出的借书证有上百万,相当于以色列全国500多万人口的1/5。

以色列城市的最佳风景是咖啡馆和大大小小的书店。以色列人的每一天往往是从一张报纸、一杯咖啡开始的。而大学生则愿意在幽静的书店中度过周末。

以色列几乎每年都要在耶路撒冷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很多世界各地的图书爱好者或商人前来洽谈、参观,选购者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书。

当地每年还要举办“希伯来图书周”,这是以色列人自己的图书节。不少犹太人很早就准备一部分钱,像盼望盛会一样等待图书节的来临。

犹太人对书倾注这么多的感情,源自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著名典籍《塔木德》上这样记载:把书本当作你的好友,把书架当作你的庭院,你应该为书本的美丽而骄傲!采其果实,摘其花朵。

在每一个犹太家庭里都会有着世代相传的规定:书橱及学习用具只可放在床头,不可放在床尾。这样世代相传的规定就是告诫本民族的人,书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能对书本有所不敬。

在犹太人的居住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在旅途中,发现了他们未曾见过的书,那么这个犹太人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带回去与家乡人共同分享。因为他们认为外来的书籍和知识是别人智慧的结晶,应充分地学习和利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深厚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犹太人还有这样的规定:生活很困难的时候,如果不得不变卖物品度日,你应该先卖房子和土地,到了最后不得已的关头,才可以出售图书。

对于这样的规定,犹太人是这样解释的:世间的一切金银珠宝、房屋、土地都会变化消逝的,而知识却可以长久流传。

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抛弃书本。犹太人认为,人们之间可以有各种恩怨,然而知识却是没有界线的,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不能因为存在偏见而影响智慧和真理的存在及传播。

为了保护书籍的传承性,并且把它真正地给予所有热爱它的人们,犹太人在1736年做了一个大胆的规定,在拉脱维亚的犹太社区通过了这样一项法律。

该法律规定:当有人借书时,如果书本的拥有者不把书本借给需要它的人,应罚款;如果有人去世了,要在棺材里放几本他生前喜欢的书,让书伴随他死去的躯体,宽慰他的灵魂。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犹太人对知识的态度:生命是有限的,但学习却不会终止,学习可以让人获得对生命的期望和更多的奖赏。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在以色列,有一个富翁的儿子对学习毫无兴趣,最后,他的父亲放弃了所有努力,只是教他《创世纪》一书。

后来,侵略军攻打他们居住的那座城市时,俘虏了这个男孩,并把他囚禁在一个很远的监狱里。

几年过去了,国王来到了这个城市,视察男孩被囚的那座监狱。在视察时,国王要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了《创世纪》这本书。

“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使用的书,”国王说,“这里有人会读这种书吗?”

“有!”典狱官答道,“我这就带一个人来见你。”

男孩被典狱官从监狱里提出来,说:“如果这次你不能读这本书,国王就会把你的脑袋砍掉。”

“父亲只教我读过这一本书。”男孩答道。

他被典狱官打扮得光鲜亮丽,带到国王面前。

国王把那本书拿给他,男孩就开始大声朗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朗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这显然是《创世纪》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其中的一部分。

国王听完说:“这显然是上帝让我打开囚禁他的监狱,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于是,国王送给男孩一些金银,安排两名士兵护送他回到父亲身边。

这个普通的故事已经在犹太民族中流传很久,它教给每个犹太人这样的道理:虽然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会他读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如果一个父亲能不辞辛苦地教他的孩子读会《圣经》、《密西拿》和《圣徒传记》,那他该得到上帝多大的赐福呀!

由此可见,读书自有妙用。

4、生活的珍宝是知识

如果你的思维足够开阔,你的钱包就会随之增大——《犹太智慧》。

犹太人认为,有知识的人是智慧和真理的化身,是上帝派来引导大家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他的身份是最尊贵的,他的地位比国王还要尊贵。

他们认为,拉比要比父亲更值得让他们尊敬,因为拉比是整个群体中最有智慧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尊敬这位智慧和学识都非常高的人。假如一个犹太人在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夫婿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而不会选择一个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的青年。

犹太人追求热爱知识,是因为他们认为,知识是惟一的、永远也夺不走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知识之外,什么都不重要。世俗的权威、利益不重要;财富不重要;只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权威需要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才能形成,财富会随着时间慢慢发生变化,而知识是不变的,它是使人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

在犹太人小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会经常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的房子被大火烧了,财产也被盗贼抢光了,你会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

假如孩子回答是“钱”或者是“金银财宝”的话,他们的母亲就会进一步地问:“有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些更重要,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你们知道是一种什么东西吗?”

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们带走的东西,不应该是金银财宝这一类东西,而应该是你们获取的知识。因为知识是任何人也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知识就会永远伴随着你,无论你到任何地方都不会丢失它。”

犹太父母就是这样教导孩子,知识是获取一切财富的根本,是惟一可以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有很多关于犹太人的历史,它验证了知识的永久价值。

曾几何时犹太人不断地被驱逐、追杀,他们的财富被任意地掠夺,然而抢不去的是他们获取财富的知识。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无往不胜的法宝,才一次次的东山再起。知识已经成为犹太人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了。

5、死知识、活头脑

六岁时学习《圣经》,十岁时学习《密西拿》,十三岁履行诫律,十五岁学习《塔木德》——《塔木德》。

你也许会向世界上最富有的犹太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犹太人一定会回答说:“智慧。”他们为什么对智慧如此看重,犹太人认为:知识在各方面都很重要,但它是用来磨练智慧的。智慧才是一个人一生永远相伴相随的永久性财富,它会永远无私地帮助你。而知识不同,它可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不会永远这样帮助你,因为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陈旧。因此,犹太人也认为一个人应该终生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在《塔木德》中记载着:“学识和谦虚同样重要,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快乐,那他一定是很快乐;但如果他认为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那么他一定是个愚蠢的人。”所以,智慧在犹太民族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生的旅途中,生存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问题,因此犹太人最讲究用智慧去战胜困难,赢得自我。

在犹太人中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犹太富翁身染重病,死期将至,但是儿子又不在身边。富翁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趁弥留之际,口述遗嘱。这份遗嘱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将全部财产留给把遗书送至儿子处的奴仆;另一部分是儿子可以从中任选一项继承。

这位犹太富翁死后,这个仆人平白地获得一份家产,所以便急不可待地先把遗嘱拿给拉比看,然后拉比拉着他去找富翁的儿子。

在找到富翁的儿子后,拉比对他说:“你父亲的遗嘱上写着将所有的家产都留给这位忠实奴仆,只允许你选择一样东西,你将选择什么呢?”这位犹太富翁的儿子听后,毫不犹豫地说:“我决定选择这个忠实奴仆。”于是,聪明儿子拥有了奴仆,同时也拥有了父亲留下的所有家产。

这个富翁的确很有智慧,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不在身边,如果不这样写遗嘱,奴仆很可能吞没所有财产,而不去告知他的儿子。而现在儿子果然像父亲想象的那样得到了财产,这个故事充分地体现了智慧的力量。

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犹太人能以高超的商业智慧而独步其中,与他们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底蕴,而这些也正是犹太人在商海中独占鳌头的根基所在。

若想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就需要有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基础。当然,知识本身就是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但是犹太人看重的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物质财富,这种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本领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智慧。

犹太人对财富的重视程度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有着追求财富,崇尚金钱的动力。然而他们从来没有被财富与金钱的诱惑所困扰,而是一直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来追求财富,对待生活。这也许就是追求财富,享受生活的智慧。

那么,聪明的犹太人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智慧的呢?在犹太人的观念中,智慧的根源是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这需要与知识紧密结合,假如没有知识,人要变得聪明起来是不可能的;要获取知识,首先要渴望知识,追求知识,就是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能够使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也能历练人的心智,让人永远保持年轻与活力。因此,犹太人的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完善知识结构,来提高个人的能力。

犹太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长智慧。犹太民族非常注重学问,但是与智慧比较,学问也略低一筹,他们把只有知识而不能运用为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为此,犹太人说,知识是为智慧做贡献的。如果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如徒然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形同浪费。

犹太人蔑视普通的学习,他们认为普通的学习只是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实际上,学习应该是思考的基础。

正因为这些原因,《犹太法典》上记载:学识即能力,就像是价值最昂贵的怀表。

知识或许是“死”的东西,只有将它用来思考问题时它才能“活”起来。知识通过人的思维活动,与存在的问题发生联系时其价值才得到体现。也可以这样说,观察思考是运用知识的重要步骤。

学会观察思考是人运用智慧的最高境界之一,它又必须在知识被理解、掌握,能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并且还必须具备敏锐的直觉能力和开阔胸怀。

善于学习,灵活运用知识是犹太人获取成功的经验,不论什么时候这都是一个真理。

6、人贵在于“新”

通往天堂的路只有一条,通往地狱的路有许多条——犹太智语。

《塔木德》里有这样的规定:在犹太法庭上,首先由年轻的法官发言,然后大家再依次发言。这样在犹太人的内部就形成了让年轻人首先发言的体制,这个体制让法庭一直保持着新鲜的氛围。

犹太人非常注重这些体制。在古代的犹太社区里,每到有事情商量的时候,大家就聚集起来对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在讨论的时候,主持会议的老年拉比总是让一些年轻人先发言,然后再让那些有资历和经验的人发言,接着大家再自由地讨论和辩论,最后是年老的、富有权威的拉比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公正地评价和总结,并且做出决定。

如果年轻人在众多的上了年纪、颇有资历,甚至是经验丰富的人面前发言感觉拘谨而羞涩的时候,他们的拉比就会热心地鼓励他们:“真理面前是没有老少的,你们和我都要听从真理的召唤。我们相信所有人的发言都是有用处的,你们的发言也是一样的。”在拉比的热情鼓舞下,羞涩的年轻人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是非常新奇、出乎别人意料的,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也会让别人感觉到有火一般的热情。

为什么犹太人在发言的时候要让年轻人首先讲话?在《塔木德》中有这样的讨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师从年轻人犹如什么呢?如同吃不成熟的葡萄,从酒瓮里喝新酿的酒;师从长者犹如什么呢?犹如吃成熟的葡萄,喝陈年的老酒。”而另一个人则反驳说:“不论新酒还是陈酒,只要质量好就是好酒。”

犹太人认为:年轻人因为没有经过太多的世事,缺乏处理社会各种事情的经验。因而显得过分的幼稚,但他们绝少有保守的心态,相反,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尽管这些显得过于浪漫和不现实,但它体现着一个年轻人面对社会现实的理想化。而老年人经历过了世事的一切,已经变得十分现实,不会再去追求那些他们觉得不现实的东西。他们没有了生活的激情,没有了奇特的想法,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但是在社会上、在商业中,激情和想象却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正是这种天真和想象才能让人类蹒跚地前进,没有了大胆甚至是天方夜谭式的想象,这个社会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

在商业中,大胆离奇的想象更是不可缺少的。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是所有儿童以及成年人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有着许许多多可爱的小动物:机智聪明的米老鼠、笨拙傻气的唐老鸭、活泼可爱的三只小猪等等。这么多可爱小动物的诞生就是想象的结果。

富有想象力的迪斯尼原本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不久他就辞去了工作,自己创办了一家动画制作公司,凭着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很快他就拍摄了动画片《艾丽斯漫游仙境》。这部片子吸引人的地方是里面既有一位天使般可爱的真人小姑娘,同时又加入了年轻人大胆、浪漫、虚构的动画设计。这部片子一上市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瞩目,电影公司的片约像雪片一样飞来。

接着,富有神奇想象力的迪斯尼又创造出了一只名叫“沃丝娃尔托”的乖乖兔,再次受到大家的欢迎。然后是一个聪明淘气、粗心急躁的大耳鼠“米奇”被塑造了出来,迪斯尼把这只大耳鼠塑造成当时个人乘坐飞机成功飞越大西洋的查尔斯·林白的形象,当老鼠米奇从飞机上向着蔚蓝天空一跃的时候,各大剧场都场场爆满了。吝啬的电影评论家也不得不对迪斯尼竖起大拇指。

由于当时的电影还是无声的黑白片,这离迪斯尼的想象还很远,他决定给儿童一个丰富的彩色世界,同时也能丰富他所创造的动画形象。于是,三只小猪出来了;米老鼠、唐老鸭出来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也出来了,这些成了世界第一次可以让动画迷们过足瘾的长篇动画片。

几年之后,他建成了迪斯尼乐园,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不仅吸引孩子,也吸引了成年人,迪斯尼乐园成了到西海岸所有游人必去的地方,后来还成了与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并称的世界第九大奇迹之一。

让自己大胆地想象,让世人快乐地消费,已成为迪斯尼一生的生活信条。

《塔木德》是这样规定的:“不要把一种产品和其他产品混合,但为了提高品质,可以把度数高的葡萄酒倒入度数低的葡萄酒里。”看来,注重商品的品质,不仅是现在,早在远古时期犹太人就意识到了。

犹太人认为,同一种作物会因为产地的不同、管理的差异而在品质上有所差别。因此,应对不同产地的同种作物进行区别,对各类商品进行分门别类,这样产品才可以获得好的价格。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人家就会忘却你。没有个性的东西,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个性化的策略,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管理,都是备受瞩目的东西。

犹太人认为:事情的成败往往就看观念是否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在这个商品琳琅满目的时代,如果没有个性,就意味着被淘汰的命运。犹太人的个性就是他们外表很和善,但是他们的灵魂是偏执和极端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怪异的,他们的眼睛只看重个人能力。

犹太人认为:每个人都要珍视自己,并且真正地尊重自己。一个人诚恳地尊重自己时,便能产生个性,然后才能透过个性,发挥专长以贡献社会。因此,犹太人非常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培养。

犹太民族始终坚信。否定个性的社会难以进步。扼杀自己个性的人也不会有进步。每个人都是尊贵的,神是照着自己造人的,神的造型各异,人形也就各异。倘若一个人只知道模仿大众,那就是忘了神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创造自己。世界和艺术一样,是由每一个人创造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犹太人做人做事往往很注重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世界各民族中,犹太人是最有特色的,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他们注重自己个性的发挥。这样做就是要保证有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7、“打破沙锅”问到底

善于思考问题,多想问题是商人应该做的事情。为了避免少出问题,应该全面地看问题——《塔木德》。

犹太人善于学习,但也同样善于思考。在其经典《塔木德》中就曾记载:“不去自己思考和判断,就是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别人,让别人帮你看管。”的确,犹太人从不崇拜任何偶像,从不跟随大众的潮流,他们用一种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在犹太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被鼓励去勇敢地提出问题。在孩子放学之后,他的父亲就会问他,“孩子,你今天向学校里的老师提问题了吗?是什么问题啊?”孩子说:“我问老师,鱼用嘴巴呼吸,为什么不是用鼻子呼吸,它的鼻子在哪里?为什么人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不必出来换气?为什么人们过马路的时候红灯总是亮的?老师今天为什么穿了一件白色的裤子?”

开始提出问题的时候,有些问题也许会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随着时间增长,他们的问题就已经很难让人回答了,甚至有一些问题连专业的教授都回答不了。

一个犹太人打电话给日本朋友,要借他的车出去旅游。日本人知道他的朋友第一次来日本,对什么都不了解,于是热情地说:“你要游览东京的名胜古迹,我当你的义务向导怎么样?”

然而,犹太朋友却回答:“谢谢你的一番好意,不过我想用不着了。因为我对东京一带游览区的情况都有充分的了解,我还买了地图和观光指南之类的书,有这些旅游就足够了。”

几天以后,犹太朋友回来了,把车还给日本朋友,并请他共进晚餐。在进餐的时候,犹太朋友便开始提出了一连串他觉得不了解的问题。

“为什么日本式的裙子非要用白颜色的布做呢?白色不是很容易脏吗?”

“日本男人外出应酬时不穿和服,为什么回到家中反而穿和服呢?”

“为什么你们要用筷子吃饭而不用勺子呢?是不是你们的祖先太穷了?”

“……”

日本朋友被这些问题搞得晕头转向,因为在日本没有对每一件事都问得十分详细,否则决不罢休的现象。

犹太人非常喜欢提问,因为他们认为,思考是求得智慧的条件。不会思考的人,也肯定不会学习,思考让人懂得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他们从来不认为提问题是一种无知的表现,谁懂的东西比他多,他们就请教谁。这有问题必提的习惯,使犹太人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

犹太人都很善于学习,他们总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出现的问题,他们怀疑一切,质疑一切。《圣经》有诺亚的第十代孙亚伯拉罕对上帝进行怀疑的记载:

上帝曾经怀疑有两个城镇之中的人民违反了他的谕旨,便准备毁灭这两个城镇所有的人,作为对他们违反谕旨的惩罚。亚伯拉罕听到这个消息便代表人民和上帝进行谈判。

他质问上帝:“如果城里有100名正直之人,难道也要跟随那些恶人一起遭受毁灭吗?”

上帝没有回答,亚伯拉罕进一步问道:“难道上帝不愿看在有正直之人的份上而去宽恕其他人吗?”

上帝自己觉得理屈了,只好说:“如果该城有100名正直的人,那么就看在他们的份上饶恕这个城镇所有的镇民。”

亚伯拉罕想到,难道要有100个人才可以原谅该城的所有人吗?于是他接着问:“如果仅仅缺少5个人便凑足100人,是不是还要毁灭所有镇民呢?”

上帝又做出让步,他应允如果有95个正直的人,也饶恕所有的镇民们。

亚伯拉罕更加怀疑上帝了,于是他继续问道:“如果是90名正直的人呢?”

上帝在亚伯拉罕不断的提问下,真的是没有说词了,但是作为万物的主宰,自己的话不能说出去不算数。于是,他还是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着。

亚伯拉罕义正辞严地问上帝:“把拥有正直之人的城镇毁灭,合乎正义吗?”

上帝终于被他质问住了,最后他答应:“如果有10位正直的人,就不毁灭这个城镇。”

这就是犹太人,他们质疑一切东西,即使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他们决不会不问是非就相信一切,他们不相信任何貌似强大的东西,更不会被它们吓倒。在犹太人的眼里,任何偶像和崇拜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那些偶像不过是一些哄骗人的表面的东西,是不被他们看重的。他们看重的是自己所想的东西,自己认为非常正确的东西。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思想上的独立,才使得犹太人不把他们的领袖视为偶像,就连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摆脱埃及统治的犹太领导者摩西也不是犹太人崇拜的偶像。在犹太人心中,摩西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却不把他视为崇拜偶像。他们不要偶像去支配自己的命运,他们崇尚的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

犹太人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对犹太人的这种不顺从社会潮流、怀疑一切的态度,这样解释道:“因为我拥有犹太人的怀疑和思考,所以我发现自己没有受到错误的影响,而其他的人在运用他们智力的时候却受到了不同的限制。作为一个犹太人,我随时都准备反对任何错误的意见。”

大师的这些话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犹太人在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问题,从来不受社会的既定成见影响。这种怀疑的态度可以使人摆脱那些对事业毫无帮助的束缚,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抓住一切单独思考的机会,取得令人心动的成就。

8、做时间的主人

时间是有限的,但它又是最有伸缩性的。它可以一瞬即逝,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效力——犹太智语。

《犹太法典》上说用四种东西可以测量人,那便是金钱、美酒、女人以及对时间的态度。

犹太人认为,时间和商品一样,可以作为赚钱的资本;可以使利润得到增值。因此浪费了时间就等于浪费了金钱。

“时间就是金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经典语句,但它却被犹太人领悟得最早。不仅如此,犹太人还把时间比作生命。

有一位犹太人戴着一块手表,背面镌刻着“珍惜时间”四个字,他把这块表拿给学生看,学生认为这根本就是俗套,没有新奇之处。

拉比很惊奇学生的无动于衷,他说道:“有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就价值而言,时间远比金钱贵重。金钱能储蓄并生息,而时间却永不停步,去不复返。所以说时间是金钱,时间更是生命。”

其实,又有多少人知道时间的宝贵呢?小孩基本上没有时间观念,因为时间对他们来说才刚刚开始,可时间已像飞轮一样飞转了,等到他长大以后,才真正知道时间的贵重。

于是开始与时间赛跑。可是与时间赛跑,就像马与风赛跑一样,永远只是马在风里跑。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思索着如何去安排时间,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最高的劳动价值。

有一句犹太格言“勿盗窃时间”。

这句格言既是关于犹太人赚钱的格言,又是关于犹太人教育的格言。

所谓“勿盗窃时间”就是告诫犹太人不要妨碍他人的一分一秒。

犹太人认为,时间不仅是生活,时间还是生命、还是金钱。

珍惜时间,就应像犹太人那样,珍重分分秒秒。犹太人信奉“时间就是金钱”。

犹太人经常“按秒计算”去工作,一天工作8小时。就是一个打字员,下班铃一响,哪怕是再打5个字就完成的工作,也决不再多打一下就下班。

一位年轻人,是某著名百货公司做宣传的。为了调查市场,前往纽约市,他想有效的运用时间,去当地著名的犹太人百货商店,拜访该百货商店宣传部主任。

向看门房的人说明来意后,那看门人反问:“请问先生,事先约好时间了吗?”

这位青年人,被问得无言以对,经片刻思考后,他滔滔不绝地说:“我是某百货店的职员,此次来美国做市场调查,因为我对贵公司素来仰慕,所以特来向贵公司的宣传部主任请教。”

“对不起,先生,你没有预约。”

这位年轻人的工作作风在以“勿盗窃时间”为标准的犹太人中是行不通的,他们绝对不接待没有预约的不速之客。这种不速之客,对犹太人而言,是“盗窃时间”的人。

犹太人在进行会谈前,必须预约“几日几时起,晤谈多长时间”。

预约晤谈时,需要讲20分钟的,尽量缩短为10分钟。晤谈10分钟还好,有时犹太人指定为晤谈5分钟或1分钟,这也是经常的事。

因为要求的时间很短,所以犹太人不允许耽误所约时间,更不能超过所约时间。一进办公室,除了必要的寒暄外,立即进行“会谈”,这是典型的犹太工作风格。

犹太人重视时间的态度,他的另一个意义是抓紧分秒可以抢占的商机,争取掌握主动权。珍惜时间,这是犹太人的智慧。

9、培养孩子的早期金钱意识

金钱即使在泥泞中依然闪亮发光——犹太智语。

在现代社会中,到处充斥着金钱的影子,每个人都睁大了双眼,在寻找着可以创造财富的机会,在做着同样的金钱美梦。而把自己的梦圆得最好的,要数犹太人。犹太民族巨贾富商人才辈出,如天上的星辰一样繁多。这些一方面与他们的民族性格有关系,另一方面与他们的后天家庭教育和熏陶有关系。

犹太人重视教育,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他们对金钱观念的培养。他们采取彻底的同工同酬制度,薪酬的标准是按照工作的难易程度而定,和年龄的大小无关。

很多犹太家庭对子女的金钱教育,都是采用这种方法。一位犹太商人这样述说他对小孩灌输金钱教育,他说:“我给利莎他们姐弟的零用钱不是每天都有,是依他们做事的程度及多寡而定,例如我和他们事先约好,早晨起床后帮忙割院子里的草给10元;去买一份早点给2元等等。我对他们从来不分年龄大小,一律采取同工同酬制度。”犹太人认为,金钱并非铜臭,更不会玷污童稚之心。相反,让孩子很早就接触金钱,对其财商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

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告诉人们:要爱金钱。这句话说得一针见血。假如一个人不爱钱,就抓不住财富。只有爱钱的人,财富才会逐日增加,因为钱怎么会躲在不爱钱的人手中呢?所以,与其对钱“欲说还休”,倒不如像犹太人一样,把钱爱得彻底一些。

西方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犹太人里面巨贾富商层出不穷,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还与他们早期的经济意识的培养分不开的,经济意识的培养开始于3岁,此时应该制定出适合各年龄阶段的计划:

3—4岁: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自己辨认钱币种类,认识币值多少。

4—5岁:能够在家长监护下,用钱购买一些简单的小商品。

5—6岁:教育孩子钱来得不容易,要想得到它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6—7岁:可以数1000—5000美元的钱,能用储钱工具储钱,培养“这是我的钱”的意识。

7—8岁:自己可以看懂商品价格的标签,能和自己口袋里的钱比较,判断自己有无购买此商品的能力。

8—9岁:自己明白在银行开户存钱,能自己工作挣零花钱,如卖报、擦皮鞋、做家务等。

9—10岁:能合理的分配自己手中的钱,去商店买东西时能和店主讨价还价;自己卖东西时力争每一分钱,学会买卖交易。绝不忽视一分钱的价值。

10—12岁:亲身体验到赚钱决非易事,要有一定的节约观念。

12岁以后可以像成人一样参与任何商业活动。

这样,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一些金钱与金融方面的知识,这无疑使犹太人在金融方面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他们以后能够一直垄断着世界金融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人们称犹太人是“天生的金融家”,这句话很有道理。

在那些犹太富商的早年,大部分人都是在传统的金钱教育下度过童年的,他们很早就知道怎么去赚钱,去挖掘自己的“金矿”。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小就接受财富教育。

洛克菲勒出生于典型的犹太家庭里,他的父亲经常用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洛克菲勒。

父亲从他4、5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助妈妈干各种力所能及的事,然后给他一些零花钱。他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给父母做一顿早餐可以得到12美分。当洛克菲勒再大点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再给他零用钱了,告诉他如果想多花钱,就自己挣!

于是,洛克菲勒就到了父亲的农场帮父亲干各种活。帮父亲挤牛奶、拿牛奶桶,这些都算好账,他已经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用钱给量化了。把父亲交给他的活都记录在自己的账本上,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和父亲结算一笔钱。每到这个时候,父子两人就针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完成情况开始讨价还价,所以也就经常会为一项细微的工作而争吵。

洛克菲勒6岁的时候,他看到自己房子附近有一只火鸡在不停地走动,过了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来找,于是他捉住了那只火鸡,把它卖给了一个农民。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样是对神灵的不尊,而父亲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表现,认为他具备了商人的独特本领,而对他大加赞赏。

有了这次的经商经历,洛克菲勒的胆子变得大了起来,他的设想也随之丰富起来,不久他就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贷给了附近的农民,并商定了利息和归还的日期。到了时间他就去讨要,结果他收回了53.75美元。这令当地的农民觉得他很了不起,这样小的一个孩子居然有这么好的商业意识。

早期对商业敏感的教育帮助洛克菲勒在以后的事业上顺风顺水,顺利地获取了成功。

在洛克菲勒成功之后,同样他也运用这套犹太人的教育办法来教育他的子女。在自己的公司,他拒绝自己的儿女加入,即使是他的妻子,也很少进入公司,除非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有一次,15岁的女儿玛利亚因为有重要的事情找他,就去了他的办公室,恰巧他有事情出去了,等他回来,知道了玛利亚来过他的公司,他居然在家里大发雷霆。

这就是洛克菲勒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他要让子女们知道成功要靠自己的奋斗去获得,绝不能因为自己的父亲是富翁而有任何的依靠。

在家里,洛克菲勒实行一套完整、虚拟的市场经济,洛克菲勒让妻子做“总经理”,让孩子们做各种家务,由妻子根据每个孩子完成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花钱,他的家似乎就是一个虚拟的公司。

洛克菲勒还让孩子们学会自己记账,并要求孩子们每天都要记下每一笔开销,无论是买小汽车还是买笔记本,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而且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们的账本,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是什么原因要买这些东西,让孩子们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孩子们的账本记录清楚、具体,而且解释得有理由,洛克菲勒就会奖赏孩子们5美分;如果他觉得不合理就告诉孩子们,再这样就从下次的劳动报酬中扣除5美分。洛克菲勒的这种询问使孩子们避免了不必要花销,是绝对不干涉孩子自由想法的行为,让孩子们很高兴,他们都争着把自己的账本给父亲看。

洛克菲勒还教育孩子们学会有节制的生活,他在厨房里摆放了5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名字,杯子里面装的则是孩子们一周吃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多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糖的时候,他自己只能喝苦咖啡了。如果再想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周。经过这样的几次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节约是有好处的。

犹太人这些早期的财富教育让他们很早就知道怎么去进行合理的投资;怎样去获得财富;怎样去整理自己的财务,通过这些早期的教育为他们日后的成功积攒下众多的、重要的经验。

这样的早期教育在别的民族中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不是教孩子以后生活中关于金融方面的知识,而是在教孩子们怎样听话,教育他们怎样才能博得大人的欢喜,做一个让家长、老师都满意的孩子。

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在以后的路上多一些选择方向,多一些成功目标,他们的父母送他们进入各种教授音乐、舞蹈之类的班级,希望他们能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出人头地。他们从小做的所有事情都被父母所管制。有些孩子甚至很大了还需要父母来安排他们的生活。

因而,犹太人在创业的时候就显得比别人有经验,不管什么时候,一旦遇到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别人还在考虑的时候,他们就捷足先登了。这是他们迅速成为富豪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想成为富有的人,早期的财富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10、好学与敬神同等重要

老学者年龄越大,智慧日益丰富;无知者活得越久,愚蠢与日俱增——犹太格言。

在犹太人眼中,智慧和知识是同蜜一样的甜。

古时候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他们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稍微懂事的孩子去舔,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蜜。

而且这种风俗是一种非常正规的仪式。犹太小孩第一次上课,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由拉比或教师领进教室。然后,拉比或教师会给每位孩子一块干净的石板,他们把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短句用蜂蜜写在这块石板上,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的名称,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或教师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诫孩子们学习是有甜头的。

如今,这种仪式早已成为历史,但是透过这种仪式,人们可以直接看到犹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

不仅如此,犹太人还有这样一种观点,勤奋好学与敬神是同等重要的。

《犹太法典》中这样写道:“无论是谁钻研《托拉》,都值得受到种种尊敬;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因此会变得温顺谦恭,他会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因此他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因为有了许多这样的人,世界才享有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著名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也说过:

“任何一个犹太人,不管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不管身体强健还是羸弱,都必须认真学习《托拉》。哪怕是一个靠施舍度日和沿街乞讨的乞丐,也要学习《托拉》。总之,只要是一个要生活的人,就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潜心钻研《托拉》。”

所以,犹太人认为世间人人都是富有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必会拥有一切。

一位杰出的拉比对此有过很突出的论证:“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拥有什么呢?一个人如果拥有知识,那他还会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那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这就是犹太人的教育和学习观点,他们把学习知识提到敬神的高度,由于信仰常在心中,所以日日不忘学习知识,在这种教育方法指引下,犹太人自然把学习看成神圣、高尚的事情。

11、独特的育人艺术

任何有知识的人都不会贫穷——犹太智语。

犹太人教育孩子非常讲究艺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要按孩子该走的路来认真地教育他。”

《塔木德》上说:“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不得超过25名,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多于这个数,就得雇助教。好学生要和差学生坐在一起,借以带动差学生。要奖励学生的成就,而不去惩罚他们的失误。”

拉比们认为,在给孩子上课时,如果老师讲课学生不理解,那么,老师不能大发脾气或对孩子们发火,而应该不厌其烦地重复课程,直到孩子们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犹太人认为:一个学生把老师讲的课重复了好几遍才能掌握,这并不表明他比别人差,他不应该在那些只听一两遍就能掌握的同学面前感到羞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时粗心大意或懒惰,那么老师就应该训斥他们,并严厉地责备他们,这是老师的责任。

老师不能强行给孩子们加重负担,因为指令只有在轻松愉悦地传达时才有效率。必要时,要给孩子们小小的奖励来让他们高兴。一个专心的学生会自己阅读,一个老师应该故意在孩子们面前摆出“漏洞”,然后再通过提问,去激发学生们的才智并考察孩子们是否记住了他所教的东西。

如果孩子们在上课时走了神,教师可以像拉比犹大那样用不可思议的事情来使孩子们精神起来。

有一次拉比犹大在演讲,他发现听众都睡着了,为了听众都振奋起来,他突然高声叫道:“一个埃及妇女一次生了6000个孩子!”

一位听众一下子就从困倦中惊醒了,他大声问拉比:“这怎么可能啊?”

拉比却大声说:“确有其人,她就是约克贝德,她生了摩西,因为摩西就等于6000人。”

拉比犹大在提高学生注意方面,的确做得很好,他的这种做法,值得教师所仿效。

犹太人认为,教育孩子要一手抓紧、一手放开,不能像约书亚那样,把学生的两只手都放开了。

约书亚是怎么做的呢?

一次,约书亚带着他的学生从亚历山大到耶路撒冷,途中经过一个小酒店,酒店的主人知道约书亚是个有知识的人,所以对他异常尊重。

“这个aksania可真漂亮啊!”约书亚说。

aksania有两层意思,可以指酒店也可以指酒店老板。显然,约书亚是在夸酒店。

“噢,只是她的眼睛太小了。”他旁边的学生说道,显然这指的是酒店的老板娘。

“没有道德的家伙!”约书亚叫道,“这就是你整天想的事吗?”于是,约书亚将这个学生逐出了师门。

这个可怜的学生知道自己错了,他多次找到约书亚,请求让他继续留下来,但是约书亚拒绝了他。

一天,约书亚在祈祷的时候这个学生又来了,约书亚这次被感动了,他决定继续收留这个学生,于是他向这个学生先做了个手势,意思是等他祈祷完毕再说。

这次这个可怜的学生理解错了,他以为又被老师拒绝了,于是,他黯然地离开了老师。

犹太人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

同时,从这件事上,犹太人也对学生提出了忠告:

不要光说,更不能说没用的话和越礼的话,言辞要谨慎,如果有空的话,要拼命地学习。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犹太人总结出了许多条,供学生采纳借鉴:

第一,反复学习。一个把知识复习了1000遍的人,是一个把知识复习了100遍的人永远也比不上的。

第二,认真阅读。写完东西以后,不要认为完事大吉,要再读一遍,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疏漏。哪怕是一封短信,也决不能因为匆忙而不去再读一遍。

第三,在写文章时要正确使用语法和准确用词。因为一个人在写作上出现的错误会给他带来不良的声誉,并且人们会一直记着他的这些错误。

12、金钱与智慧是最完美的组合

金钱是惟一的阳光,它照到哪里,哪里就发光——犹太智语。

犹太人将知识视作一种财富,用智慧谋取财富。这种把智慧与金钱相互统一的教育原则,也许是犹太民族成为世界优秀民族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人都很聪明,但是只有犹太人是最能够运用智慧的,因为他们知道如何把自己头脑中的智慧变成他们手中的金钱,这就是犹太人的聪明之处。

犹太人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爱之情达到了近似疯狂的程度,因为这些知识不只是显示他们的博学,最关键的是这些知识教会了他们如何赚钱。可以想象,假如这些知识没有给他们带来现实的收获,他们是不会去学习的。

犹太人说:“手艺者比宗教家更值得尊敬。”因为宗教家虽然拥有知识,但是他的知识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发挥作用,这样的知识等于没有。

而手艺者虽然知识不多,但是他们却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知识也发挥出来了,这样他的智慧虽然少,但却起到了作用,更值得尊敬。

他们认为如果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知识没有转化为金钱也是没有价值的。

犹太人对那些整天只知道学习而不能实际运用的人的看法是:“有些人过度钻研学问,以至于无暇了解真相,真让人感到可惜。”

知识虽然是劫不走的财富,但它毕竟不是真正的财富,要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就要靠运用智慧,运用智慧就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掌握、驾驭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后天学习而得来的,而智慧更体现在潜移默化的民族特性当中。

有位叫拉巴的外科医生非常有名,他给人看病是收费的。

当时人们认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收费是不合理的。

可是这位医生却在大街最抢眼的位置摆上一只箱子,向路人募捐。人们纷纷指责这位医生,但是拉巴告诉他们:“不收费的医生是不值钱的医生。”

犹太民族是一个崇尚智慧和知识的民族,但他们认为智慧与知识是有区别的。

在他们看来,只有你能够创造财富,你才懂得智慧,也就是说能赚钱才是有真智慧。

假如你是个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但是你却不能用你学到的知识去赚钱,那你顶多被称为是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但不是智者。

相反,假如你是个穷光蛋,也没有读什么书,但你能够靠自己的智慧一夜成为富翁,犹太人肯定会对你很佩服,因为他们认为你已经真正拥有了赚钱的智慧。

《塔木德》说:“智慧胜过勇力,然而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到了这种时候,智慧只有深深地埋藏了,不能很好地体现它的价值。

犹太人热爱智慧,那么他们认为的真智慧又是什么呢?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谈的是智慧与财富的关系,回答了这个问题。

两位拉比在交谈:

“智慧与金钱,这两种东西哪一样更重要?”

“当然是智慧更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为何要为那些有钱人做事?而那些有钱人却不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那些有钱人,而那些有钱人却对有智慧的人摆出轻狂的态度呢?”

“这个道理很简单。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那些有钱人却不知道智慧的重要。”

在这个故事里,拉比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他说的很对,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金钱的价值,智慧不应该和金钱相脱离。

犹太人认为真正的智慧是和金钱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金钱的智慧是没有用的智慧,甚至没有什么价值。而智慧和金钱的结合,智慧的价值才显露出来。假如金钱是衡量智慧的价值标准,那么,智慧的价值又怎么体现呢?

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金钱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学识来获取金钱,用自己的知识来创造现实社会的财富。拉比是犹太教教士,也是犹太人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教师”,经常被称作为智慧的化身。所以,这则笑话实际上也就是“智者说智”。

拉比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有智慧的人正因为知道金钱的重要性,才会去为有钱人做事;有钱人不知道智慧的价值,才会在智者面前露出轻狂的态度。

但笑话明显的调侃意味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也拥有了智慧,但却只会靠为富人效力,以求获得生存,试问这智慧的价值又有多大呢?这样只能把自己的智慧白白地浪费,还能称得上是智慧吗?

所以,学者、哲学家的智慧即使可以称得上智慧,却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它同金钱无缘,而金钱正是智慧价值的表现。

让有钱的人在有智慧的人面前施展他们的权威,显露他们的轻狂的态度,这算是有智慧的人吗?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会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获取相应的财富,匍匐在金钱脚下的智慧那不是真正的智慧。

在有钱人的狂态面前俯首帖耳的智慧,怎么可能和金钱同日而语呢?

相反,有钱人没有学者的智慧,但他却拥有驾驭金钱的能力,拥有聚敛金钱的智慧,又通过金钱驾驭智慧,他的智慧才是犹太人认可的真正智慧。有了这种智慧,穷可以变成富,这样的智慧比金钱重要。

很多人拥有智慧,但是他们的智慧都没有用来赚取价值,所以他们始终是十分贫困的。学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获得智慧,而且学习那些真正的、可以赚钱的智慧。

智慧可以分为“死”的智慧和“活”的智慧,而“死”的智慧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智慧。只有用于实践并产生了效益的智慧才可算作真正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才是重要的。

如果这样的话,金钱又成了衡量智慧的标准,金钱反变得比智慧更为重要了。有人问,这两者不是互相矛盾的吗?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活的钱,也就是能不断生值的钱,比死的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得多;但与死的钱相比较单纯的财富——不能生钱的钱又没有活的智慧即能够生钱的智慧重要。

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较哪一个更重要呢?从犹太商人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就能得出一个回答:

只有在金钱之中的智慧,才是活的智慧;只有融入了智慧之后的钱,才是活的钱。

活的智慧和活的钱不能隔离,因为它们都遵守一个道理:智慧与金钱要完美结合。

由此不难看出,在犹太人的心目中,金钱和智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位成功的犹太人,是能把金钱和智慧完美结合的人。这样的结合,在犹太民族中尤为突出。

13、万事以教育为先

如果父亲和老师都挑着沉重的担子,应该先帮助老师后帮助父亲。如果父亲和老师都被人绑架,应该先赎老师后赎父亲——犹太格言。

《圣经》中把巴勒斯坦描绘成“流奶与蜜的地方”。19世纪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前往这里,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失望之余便是震惊,在他眼前呈现出满目疮痍、破烂不堪的景象。

这位文学大师用令人窒息的笔调写道:“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巴勒斯坦首当其冲……这是一块没有希望、令人沉闷的土地。”然后他叹息着离去。

时间飞快,一个世纪过去了,犹太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犹太人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以色列不仅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而且成为世界农业强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近8000美元的水平。尤其是以色列的棉花产量,居世界之首,并有许多农产品大量出口其他国家。

以色列是一个极度重视教育的国家,在教育方面,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学龄期的少年或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扫除文盲,其中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学毕业生占全国总人数的10.5%(犹太人中占12%),这个比例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此外,以色列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居世界前列,每年人均读书比例居全球之冠。

以色列,一个50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在短短几十年内是如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极度重视教育的结果。犹太民族一向以尊重知识、重视教育而闻名于世。

《圣经·箴言》就这样告诫人们:“弃绝管教的必致受辱,领受责备的必行尊荣。”由此可见犹太人对教育的态度,犹太人热衷于教育,并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聪明的犹太人,在流离辗转中,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始终念念不忘教育,把教育视作头等大事。以色列建国后,就积极地提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并迅速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备而有效的教育制度,发达的教育事业成为这个年轻国家创造奇迹的坚实基础。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国际民生大计。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必然是文化素质很高的民族。犹太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它使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文化水准很高的群体,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14、教育主导未来

只因有了活泼可爱的学生,世界才得以万世长存。一定不能使学生耽误了学业,即便是为了修筑庙宇。没有学生的城镇终将毁灭——《塔木德》。

以色列开国元勋本里安曾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在犹太社会中,文化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犹太人认为,人生的第一义务是教育子女。在犹太典籍《圣经·箴言》中常见到这样的话:“父亲给子女的教诲,就是智慧之言”;“孩子,要听你父亲的教诲,不可背弃你母亲的教导。”

由此可见犹太人把教育儿童作为毕生的事情。犹太人之所以如此强调对子女的教诲,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一个人的成材不在先天,而在后天的教育。

早在中世纪的时候,遍及欧美的犹太社团都极为重视教育与学术研究。虽然犹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对教育事业始终没有放弃。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人,犹太人对教育怀着极高的热忱。

以色列建国以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决定把教育作为复国的手段之一。建国后,以色列历届领导都很重视教育事业。正如前总理夏扎尔所说:“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为了振兴以色列的教育事业,很多以色列国家领导人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来。如前总统纳冯教授在卸职以后又勤勤恳恳地当上了教育部长,而且还全身心投入其中。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但在以色列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真正认识到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1978年,著名科学家卡齐尔在卸任总统职务后,便到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和特拉维夫大学从事学术研究,而且常常给学生们上课,三尺讲坛成了他工作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尽管以色列历任政府随着客观环境不同,施政纲领也不同。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如一。他们都“视教育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重要财富,它是开创未来的关键”。他们教育的目标是把一个人造就成对国家、对民族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政府会千方百计地为教育创造各种优厚的条件。

《塔木德》上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是最高尚的事,那么,创造学习的机会便是仅次于学习的事。所以,许多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投资视作一种责任与义务。

一本关于犹太人的书上这样介绍他们的教育观:每一个社团都要提供年轻人去各种学校学习所需要的经费。他们还支持每个年轻人辅导两个小孩,以便他能和孩子们口头讨论他已学过的《革马拉》,从而体验《塔木德》观念的实质。小孩将由社团慈善基金会或公共食堂提供伙食。

如果社团是由50个家庭组成的,那么它至少要抚养200个青年和儿童。一个家长将被指定抚养一个青年和两个儿童。在整个以色列的犹太家庭中,几乎没有不潜心钻研《塔木德》的人。

在每个社群,学院的院长都享有盛誉。在这里学习的每一个人,不管是富人或穷人都听从他的教诲,每个人都顺从他的吩咐。也没有人对他的权威性表示疑问,当然他的学识很渊博。他手持木棍和鞭子,惩戒和责打越规者,颁布学院法令和禁令。但是,每个人都热爱学院的院长。

由于学习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单靠社团本身来筹措,往往力不从心。因此,犹太人把教育事业与慈善机构结合起来。把“什一税”作为追求学问的经济支柱。

关于“什一税”的用途,犹太教律法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有一点极为明确,即“什一税”首先要用在“那些把时间都花在研究《圣经》和其他典籍的人身上”。

此外,一些发迹的犹太人也纷纷解囊,为教育和研究提供经费。在他们中间早已达成一种共识:赚钱营利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要用赚来的钱“购买知识与经验”。

直至今天,犹太人捐款的第一投向仍是学校建设。在以色列的一些大学里,奖学金、研究基金都由外国犹太商人提供。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三所最有名的大学中,至少有一半董事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犹太人。在他们看来,帮助以色列兴办教育才是民生大计。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很高,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能做到这一点,对于资源贫乏、军费高昂的以色列来说,确实极为不易。

15、教师是最受尊敬的人

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地位最高的人,他比父母享有更高的荣誉——《塔木德》。

早期的犹太社会中,社会上不存在专职教师这一职业,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是由父亲和拉比分别完成的。在家庭内,父亲不仅仅是子女的监护人,还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他把学识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和做人准则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因此,父亲与教师的概念是相同的。

其实在希伯来语中,“父亲”一词本身就具有“教师”的含义。如今在西方语言中以“Father”(父亲)来称呼教师,正是希伯来习俗的延续。在社会上,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智慧与权威的拉比来完成。因为在希伯来语中,“拉比”一词的第一涵义就是“教师”。

因此,现实中的拉比是各地犹太学校(早期的学校往往与教堂合二为一)的负责人与专职教师。他们被称为智慧的化身,要为学生解答学业上的难题,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不仅如此,人们有难题的时候,往往也求助于拉比,因此拉比的言语往往被视为金科玉律。

公元6世纪,学校逐渐独立,教师与父亲、教师与拉比的两位一体化也随之慢慢分离,实际意义的专职教师也随之应运而生。

在犹太人看来,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每一个人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犹太经典《密西拿》中把教师(犹太人习惯上把有名望的法学家也称为教师)叫作“塔尔米德哈卡姆”,意思为“圣贤的门徒”,犹太人对待获得“塔尔米德哈卡姆”身份的人非常尊重。有告示规定:凡是侮辱了“塔尔米德哈卡姆”的人都要罚以重金,情节如果很严重者就被逐出犹太区。能与“塔尔米德哈卡姆”的女儿结婚被犹太人视作一种高尚且值得夸耀的行为。

在犹太人中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孩子,家庭很贫困,父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一次,出海的时候,父亲和教师都同时落入水中,而这时的条件只允许他救一个人,这位孩子的选择是先救出教师,再救出父亲。

《塔木德》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两位检察员受拉比之命来到一个镇上,要求拜见镇上的守卫之人。镇上的警察局长闻讯后急忙出来迎接,检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是守卫这个镇民的人,不是你。”这时,守备局长又跑出来迎接,检察员仍然摇头,他们说道:“我们想见的既不是警察局长,也不是守备局长,而是学校的教师。警官和部队都会破坏市镇,真正守护市镇的是教师。”

可见,在犹太人的眼中,教师是民族利益的守护者,教师的事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长期以来,各地犹太人都形成了一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犹太人在婚姻嫁娶问题上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学者的敬重。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尤其是中欧的犹太人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幸福的婚姻是有学问的教师、拉比或法学家同富翁的女儿结合。

《塔木德》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宁可失去一切财产,也要把女儿嫁给教师。关于这种价值取向,对犹太民族很有研究的中国学者顾骏先生,曾用幽默的笔调称之为“学”与“商”的联姻,他认为这是一种独特意义的“门当户对”。

顾先生对“学”与“商”的联姻发表了一番幽默风趣且耐人寻味的感叹:生意上有作为的人(成功的商人)和学问上有造诣的人(拉比或智者),肯定是最能应付犹太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并且不断发起挑战的人……其实,犹太人的这种“门当户对”,不论从生物学意义还是从社会学意义、经济学意义、文化学意义上讲都保证了一种优秀的传递。

“学”与“商”的联姻,从一定意义上去掉了“卑俗”的经商者对知识与学问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从实际上除掉了其身上的卑俗气。从经济上讲,那些专心做学问的人可以通过联姻而得到资助,因为犹太人亲属之间的财产再分配倾向历来很强。

在民族凝聚上,做学问的人走进商人的圈子可以把那些“迷途”的羔羊们留在上帝的栅栏内。智慧的犹太民族才能做出这些智慧的安排。经商者有些学者气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而学者身上只剩下商人气,那也许就是文明的退步。

16、文明的延续之所乃学校

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而没有知识的人拥有什么呢?人一旦掌握了知识,他还缺少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知识,那他拥有什么呢?——《塔木德》。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在犹太人的心目中,长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一些资料中表明,犹太人最早的学校是以会堂为开始的。

随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逐渐脱离会堂成为独立的教育场所。流散时期的犹太人更注重学校教育,当他们在某一处站稳脚跟后就立即创办学校,使学校成为犹太社团存在的标志。

犹太人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从上海犹太难民身上可以窥见一二。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实行的灭犹政策下,大约有3万名德、奥犹太人远渡重洋在黄浦江畔登陆,来到了上海滩。

来到上海后,待生活稍有好转些,犹太人便急于为自己的孩子寻找求学的地方。

在著名的犹太财团嘉道理家族的慷慨援助下,1938年和1939年抵达的120名犹太儿童被送进了上海犹太学堂,由嘉道理家族主持的“上海犹太青年协会”代付他们的学费。

当时上海犹太学堂已人满为患,但陆续而来的难民儿童却与日俱增,因此,为了解决实际困难,上海犹太社团又先后办起了几所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上海犹太青年学校”(即嘉道理学校)。他们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员,传授数学、美术、历史、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法语)等课程。

由于教学严谨、治学有方,1946年,这所学校的学生参加了剑桥学校考试,并在竞争中取得很好的成绩。而那些前往美国的学生,也先后进入了名牌大学。

当时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参观了嘉道理学校后留言:“欢乐的笑声一直回荡在这个已经忘记了怎样笑的世界里。”

一些经历过上海犹太社区生活的犹太人,回忆这段岁月留给他们的感触时说:“青少年教育是上海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犹太人在开发巴勒斯坦、建立自己家园的行动中,对学校教育更寄予了厚望。

1919年,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位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的动工奠基仪式未受任何影响。此后,不断的阿以冲突和接连出现的资金问题都未能阻止它的建设进程,终于,在1925年希伯来大学落成。

以色列建国之后,学校建设被列入了国家的主要计划,在很短的几年内就建立了各级门类齐全的学校。

现在小小的以色列拥有7所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大学。这些学校不仅拥有美丽的校园,还配有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藏书,每年都有许多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到以色列去学习。

犹太人非常注重学校建设,一种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传统;另一种原因是由于他们对学校教育各种层面上的不同认识。他们认为,学校的责任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维护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保证其后代们很好地维护犹太人的民族身份,发扬犹太人的民族精神。

这一观念正如犹太哲人约哈南·本·扎凯阐述的一样:只要学校在,民族就不会灭亡。

约哈南·本·扎凯是《塔木德》中记载的哲人之一。

传说公元68年前,耶路撒冷正陷于罗马军队的包围之中,城内的犹太人面临灭绝的危险。

当时,在怎样对待罗马人的态度上,犹太人内部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主张以武力相拼的鹰派,另一派是主张通过和平解决的鸽派。

相互对立的两派形成了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气势。鸽派斗争失败后,约哈南被鹰派关押在耶路撒冷的监狱中,各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监控。

这时,约哈南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假装生病,所以许多人闻讯前来探望。

之后不久,从监狱中传出了约哈南的死讯,并且很快传遍了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

信徒们把约哈南的遗体装进棺材,这样约哈南以下葬为名,逃出了鹰派的看守,来到罗马军队驻守的阵地前。

罗马守兵正要用刀刺入棺材来验尸,约哈南的信徒们纷纷跪地求情说:“如果罗马的皇帝死了,你们是不是用刀验尸?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武装,还能做出危害罗马军队的事吗?”

最后他们一行终于闯过了罗马军队戒备森严的防线,来到了罗马统帅部。

这时,约哈南走出棺材,要求拜见罗马军队的统帅。

约哈南目光专注,直视着司令官韦斯巴芗的眼睛,说道:“一直以来我对将军阁下和罗马皇帝怀着非常高的敬意。”约哈南想的是,韦斯巴芗不久将会成为罗马帝国皇帝。

粗暴的韦斯巴芗对这位长者所给的头衔摸不着头脑,并怀疑约哈南在羞辱他,因为这时他的职位还离帝国皇帝的职位差得很远。

约哈南此时看出了韦斯巴芗的不悦,极为冷静地解释道:“请您相信我的话吧。阁下不久就会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

韦斯巴芗看到约哈南十分认真的样子,火气大消,说道:“我仿佛明白你的话。那么,你来拜见我的目的是想做什么呢?”

约哈南回答说:“请您答应我一个请求:给我留下一个能容纳10多个拉比的学校,并且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芗认真地点了一下头,并说如果他能到耶路撒冷,约哈南保存学校的愿望就会得以实现。

那一年,罗马帝国处在阴谋和动乱之中。先是尼禄皇帝突然遇害;不久,执掌大权的三员大将又相继被暗杀;韦斯巴芗作为帝国最有贡献的将军成为帝位继承人中的预选者,这时他自称国家元首。其帝位被元老们认可。

韦斯巴芗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也许是为了感谢约哈南拉比对他做出的预言,也许他还没有认识到一所学校对一个正在沦落的民族所起的精神作用。

当罗马军队血洗耶路撒冷时,他发出了一道命令:留一所能容10个拉比学习的学校。这样位于沿海平原小镇亚布内的圣经学院才得以幸存。

实际上,约哈南拉比早就想到罗马军队最终会杀进城来,血洗耶路撒冷。为了保留民族生存的希望,他才冒着生命危险保下了这所学校。

当然,约哈南考虑的不仅仅是10多位拉比的生命,而是要发扬拉比们所代表的一种精神。约哈南的这种行动为犹太民族以后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gpsE1MHMRQKW+saF5oCRqNGrtbK+tIYPes05zGUQ2WkdHV24bslSAGs9Honzqe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