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儿童期的性健康

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性身份的形成

儿童性欲的特点

人们生来就具有性的差别和性的要求,并且保持终生。但是,在一般人看来,人的性心理只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伴随性生理的成熟才逐渐产生。在儿童期,尤其是婴幼期,根本不存在性问题,性心理更无从谈起了。事实上,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现象出现。所以,婴幼儿期也就相应存在着性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认识程度不一样。儿童期的性心理特点鲜明,并且与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伴随着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情感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有了对自身性别身份的认识和性别角色的发展,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准确性对孩子日后的个性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一 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外界刺激和大脑皮质分析综合机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我国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婴儿期(0—1岁),幼儿期(1—6,7岁),童年期(6,7—11,12岁)。儿童从出生后的第一年开始,感觉便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知觉逐渐产生,并且有初步识记能力和智力活动,情绪反应也开始发展起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时期呈现出鲜明的心理年龄特点。

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认识事物的感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1.婴儿期

婴儿的感知觉多半是在摆弄玩具以及使用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孩子出生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迅速发展,他们会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新鲜的玩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会积极地去触及并摆弄它们,在摆弄和使用各种物体的过程中,逐渐区分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熟悉物体的各种属性。在把出现在眼前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加以感知后,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大约1岁时,婴儿开始认识到事物的永久性,建立知觉的恒常性。婴儿知觉的目的性较差,不能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既定的目的和任务,常凭兴趣而异。例如,2—3岁的婴儿,冬天看到遍地积雪,他当然知道雪是冰凉的,但却偏要兴高采烈地扒雪玩,似乎忘记了雪是凉的。

2.幼儿期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迅速地发展。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高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其特点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3.童年期

儿童的视敏度和听敏度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语言听觉接近成人。由于手的操作越来越多,孩子的运动觉、精确度和灵巧性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儿童的空间知觉有了更新的发展,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位置正确判断与各种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且能判断面对自己的人的左右关系。时间知觉也在发展,8岁的儿童就已经可以使用时间来感知时间。对短时间的知觉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趋于准确。儿童的观察水平也有提高,从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到感知本质特征,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到较精确的知觉,从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到有目的、有顺序的整体知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完善的。

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1.婴儿期

婴儿的注意多半是无意的,在生活中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范围的扩大,从周围接触到的新奇的、有趣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注意,注意力也逐渐趋于稳定。如可以专心地摆弄新带给他们的玩具,专心地看姐姐的舞蹈表演,或专心地看电视节目。但是这带有随意性,注意集中的时间也较短。

婴儿有的是初步的记忆,短时记忆已经初步形成,并且逐渐可以分出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但此时的记忆终归还是一种无意识的不随意活动。

2.幼儿期

幼儿在这段时间内,一方面无意注意高度发展;一方面有意注意能力开始形成。由于活动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幼儿从周围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日益增多,还从许多活动中发现很感兴趣的事物,它们以其本身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不自觉地对之加以注意,这使幼儿的无意注意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及幼儿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下,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到学龄前,儿童已能自己设定目的任务,并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目的任务,初步形成有意注意能力,为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幼儿此时的记忆主要为无意识的记忆。记忆的时间进一步延长,2岁以后出现再现的能力,母亲的离开会导致幼儿伤心地哭泣,因为母亲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他们对母亲不在身边的事实不能接受。对于大人们提出的一些简单要求,孩子基本能够按照要求去完成。

3.童年期

此时期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有更大的发展。有意注意由被动变为主动,注意的内容由具体直观发展到抽象概括。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等也逐步提高,在正确的指导下,孩子可以学会系统地、全面地深入观察问题,为进一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做好准备。

在幼儿期的基础上,记忆迅速发展,有意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上升到重要地位,机械记忆略有减少,词的抽象记忆发展迅速,与具体记忆共同起作用。

思维的发展

婴儿期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事物认识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婴儿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已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如球滚到床下,他会用小棍棒拨;东西放在高处,他会站上去拿;他们把各式各样的鞋都叫“鞋鞋”,把各种东西都叫“玩玩”等。可见婴儿已经产生思维了。但这时的思维,仅是人的思维的低级形式,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直觉行动性。即婴儿进行思维时,是跟对物体的感知和其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思维是在行动中进行的,他们不会想好了再行动,只是在行动中思考。第二,简单概括性。即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只局限于他生活现实中所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同类事物,因此概括的范围非常狭窄。同时,他的概括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幼儿生活范围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水平提高,这些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思维已由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了。其思维特征表现在:自我为中心,即幼儿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对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做不到进行抽象思维。

童年期的孩子一方面随着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扩大,一方面由于学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和过渡阶段,思维活动仍存在自觉性不高,批判性、灵活性不够等特点。首先,概括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由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上升到形象抽象和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已能指出种类的规定定义,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已能指出种和属的特征定义。其次,判断能力也逐步发展,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对事物的单一联系进行判断;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则能对事物的多联系进行判断,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并能较独立地论证一些较复杂的判断。第三,在推理能力方面也有类似的提高,从以偶然联系为依据进行直接推理到进行较复杂的间接推理。并且通过学习和训练,他们能初步从许多个别、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和结论。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婴儿期

婴儿的情绪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并进一步分化,其发展程度取决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及健康状况。婴儿情绪分化表现为两极性:积极的和消极的。进一步分化,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在积极性的情绪方面,孩子面对亲近和喜欢的人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快乐表现:亲昵地依偎着奶奶,要求她讲故事;高兴地求哥哥给自己画画儿,等等。在消极性的情绪方面,会对不喜欢的示物表现出害怕或厌恶的举动,如看见一些陌生面孔的回避、对一些突然出现事物的哭闹反应。

婴儿也开始有情感体验。最初表现出来的是同情心,对故事中的大灰狼表示愤怒,对小白兔一类的小动物表示怜悯等。随着言语机能的发展,对美、丑、好、坏有了一定的分辨,萌发了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尽管这时的情感体验还不深,但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是一大进步。

2.幼儿期

随着幼儿生活和需要的发展,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愈来愈分化,内容日益丰富,体验逐渐深刻,表现形式也就越见复杂。其表现特点为:冲动性,即处于激情状态,随时爆发不能自控;易变性,即情绪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出喜怒无常;受感染性,即本身的情绪常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明显外露,即常常会毫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情绪。

幼儿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步形成,并开始发展。高级情感可以分为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幼儿美感表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环境、服装有一定的感受,活动可以产生美的体验,能够欣赏美,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理智感明显表现在求知欲上,如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缠着父母或哥哥姐姐问问题。道德感则主要体现在参与集体生活和活动能逐渐掌握行为规则,维护道德标准,对“好人”、“坏人”也有鲜明的态度。

3.童年期

儿童期情绪进一步分化,此时,儿童的高级情感得到发展。在小学的集体生活中,道德感逐渐形成和发展,儿童逐渐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学习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儿童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逐渐深化和提高。儿童在求知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理智感,对很多新鲜事物都产生兴趣,爱问为什么。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学习和在生活中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儿童的美感逐渐发展和形成,对真善美和假丑恶有了基本的判断力。

自我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产生

我们知道,新生儿和早期的乳儿还不能认识自己的存在,连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都分辨不清,他吸吮自己的手就像吸吮母亲的乳头或皮奶嘴一样。以后由于用手抓握、摆弄物体,再后来学会行走,在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才逐渐分清自身和身外之物的区别,逐渐认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有了自我感觉。婴儿期的儿童,学会自由行走以后,特别是掌握言语以后,词的中介作用对于其自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先是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促使了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当然,这时的所谓自我意识,实际上只能算是一种自我感觉,还不是明确的自我意识,有时还不稳定、不连续。此外,到3岁时,在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也产生了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即独立性的萌芽。他们常常要自己干一些事情,不愿大人帮助。

幼儿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反映着儿童对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处地位的理解,反映着幼儿评价自己实际行动的能力和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注意。自我意识使每个幼儿形成具体、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出现以下几个特点: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从根据外部行为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笼统的评价到细致的评价;从片面的评价到较全面的评价;从过高评价自己到懂得谦虚评价。上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变化趋势表明了幼儿自我意识水平和个性品质的提高。

儿童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逐渐学会将自己作为观察对象,并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自我评价;学会将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参照,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比较;同时自我有了批判性态度,能分析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不高,需要成人的正确指导。儿童自我评价的内容可以从评价自己的外部行为发展到开始评价个性的内部品质;评价主要是针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对行为过程和行为性质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较低。 1Za8CDGqBwQlILQvAk3zMvWjiqiO1Hep1hZq1Tpyc1GDFIESH5Sbiuk7SnvS5V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