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躬耕田园,固穷守节

陶渊明一离开官场,就像出笼的鸟一样,感到轻松自由。

这时尽管他已经早出晚归地开荒、锄草,从事辛勤的农业劳动,但他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刚脱离官场这个“樊笼”,感到轻松自由;另一方面是当时他的家庭条件还比较好,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所以他把农村写得安闲、优美,令人神往。在他看来,农村和黑暗的官场相比,简直是另外一个世界。

然而,他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灾难很快就降临到他的头上。归田后的第三年(408),他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被夏天的一场大火烧了个净光。一家人只好寄居在门前的船上,直到初秋还没有定居下来。这场火灾使诗人的生活很快走了下坡路。在这沉重的打击下,他的心情已经不像前二年那样兴奋了,在他笔下出现的不再是那些优美富有生气的农村景物,而是“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己酉岁九月九日》)这样凄凉衰败的景象了。这时,他对农业劳动也有了体会,以至发出了“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感叹。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被灾难劳累所吓倒,“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就是他的决心。

陶渊明 47 岁的时候,由园田居移居南村。南村在浔阳城外不远的地方,他早就想到这里居住,“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移居二首》其一),原因是这里有一些好邻居。这些邻居中,既有农民,也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读书人。

在南村居住期间,和他交往较多的有参军、主簿、县令一类的小官,也有一些是隐居在浔阳的文人。对这些人,他曾分别写诗赠给他们。赠诗的对象不同,内容各异,但在这些诗中,他一再表示要长期隐居,躬耕自资,决不再出去做官。

陶渊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他的朋友们有的去做官,有的到官府去讲学,有的隐居山林的时候,他却依然从事辛勤的农业劳动,毫不动摇。不过辛勤的劳动并没有换来他生活的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从 51 岁到 57 岁这几年,诗人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51 岁这一年,他的疟疾病一度加剧,几乎死去。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一个嗜酒成癖的人,然而在这几年中,他经常没有酒水,在诗中不断提到这件事。他想饮酒而不可得,有时只好靠亲友招饮。据说在王弘任江州刺史期间,有一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陶渊明家中无酒,闷闷不乐,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宅边的菊花丛中,暗自伤神,正在这时,王弘送酒来,他喜出望外,见酒就饮,当场喝得酩酊大醉,才回家中。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他缺酒缺到什么程度。缺酒只是诗人生活贫困的一种表现,其他方面的情况更惨。

57 岁以后,诗人的生活愈来愈贫困,当风调雨顺,农田收成较好的时候,还可以勉强度日,但在遇到天灾歉收的时候,有时就落到断炊讨饭的境地。他在《乞食》诗中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怀。”他虽然是偶尔讨饭,并且主人是热情款待,以酒招饮,但毕竟说明他的生活已经非常穷困。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有时他也接受朋友的帮助。他和刘宋(刘裕所建的宋朝)著名的文学家颜延之交情较好,颜延之做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市)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给他留下两万钱,陶渊明把这钱全部送存酒家,以供陆续取酒之用。

陶渊明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他决不肯为受周济而丧失气节。426 年(宋文帝元嘉三年),擅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已经很久吃不饱饭,起床也很困难了。檀道济劝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幸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听了非常气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赠以粱肉,被陶渊明挥而去之。

由于贫困和疾病的长期折磨,诗人的身体越来越羸弱了,427 年(宋文帝元嘉四年)冬与世长辞,卒年 63 岁。

陶渊明从 41 岁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到 63 岁去世,这 20 余年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田园。其间尽管他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历尽艰辛,但他始终保持高尚的节操,成为当时文坛上出类拔萃的诗人。 Tb8pwYXPE6A/9F3HkGfcouoUe/yz4447hAXnfjrAfiZd6WbrNYcWAi1ja3OIX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