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竽,古代吹奏乐器。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其形状如笙而较大,在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象。据《周礼·春官·笙师》郑玄注、许慎《说文解字》、应劭《风俗通义》等记载,竽属匏类乐器。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三管,通高 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设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径约 0.8 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长者 78 厘米、最短者 14 厘米。分前后两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条绛色罗绮带为饰。前排一根长竽管上端插有一个角质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邻一根长竽管下端都有两个按音孔,靠近两管内侧的竽斗上有两圆孔。后排两根长管也同此情形。参照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竽,推测它们可能是为折叠管而设置的。

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唐代竽三支。吴竹竽二支,分别长 87、78.8 厘米。斑竹竿一支,长91.8 厘米。竽斗木制,髹漆,十七管,有细长的吹嘴。与当时的十七簧笙相似。《旧唐书·音乐志》:“今之竽笙,并以木代匏而漆之”。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一件。 ZiB32Qvo37B4fsvMx8LbkjZoV1lXkc25VRdB6ssteUxR79pUEgRDolI+B0ANju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