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一定要知道的理论常识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生才有可能获得幸福。然而,什么是财务自由?在实现财务自由的道路上,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又有些什么阻碍?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税负、负利率等负面因素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付……这些理论常识都是在我们为实现财务自由而努力之前应该知道的。

财务自由才能生活幸福

每天你都被繁重的工作包围着,你马不停蹄地拼搏,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但是,在忙碌的同时,你是否想过这些问题:你这样拼搏是为了什么呢?除了赚钱,你的生活是否应该更为丰富?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你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是否有安全感?如果有一天你无法再继续工作,你有充分的财务保障吗?你能够自己掌控时间、经济吗?你想要多留点时间给家庭或是朋友吗?

专家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拼搏目的都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当你真正实现财务自由的时候,你就不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了。那么,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呢?

通俗地说,财务自由,就是如果你不工作,仍然不必为金钱而发愁。当工作不是你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你拥有其他的投资收益的时候,你不必每天为生计而奔忙,能够随心所欲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这时,你就达到财务自由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拥有的钱越多,你就越自由。

如果,你对什么是财务自由仍然不甚了解,那么,你可以听一听美国第一的理财大师,被誉为“全球最出色,最富有激情,也是最美丽的个人理财师”的苏茜·欧曼的说法。这位理财专家的身价之高并不比明星逊色,如果你想和她共进晚餐,你需要支付1万美元的费用。也许你觉得这太昂贵了,但是人们仍然对此趋之若鹜,要知道,如果你能从她那里获得理财建议,那么这些理财建议带给你的财富收益可能远远超过1万美元。她具有非常卓越的理财才能,她被《今日美国》杂志称作是“个人理财的发电站”。她在接受《钱周刊》采访时,给出了什么是财务自由的答案。

真正的财务自由是你能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想要的和自己所拥有的,并且不为之而忧虑。你知道你明天有生病或者被炒鱿鱼的可能,但是你并不为之忧虑,因为你已经有足够的存款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你舒适的生活;你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会老去,再也没有经济收入,但是你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适,因为你早已经有了充分的经济保障;你不必为了多挣那么一点钱而勉强自己放弃安逸的假期,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

财务自由不等于所有的男士都戴着劳力士,开着名牌跑车,不是所有的女士都拎着LV,住价值千万的豪宅;而是不因为财务状况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不自由。你喜欢时尚,你可以去世界时尚元素汇集的巴黎;你喜欢宁静和自然,可以去西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会说“我没有钱,等几年再说吧”。

有足够的钱给自己一个无忧的生活,同时也懂得享受生活,让钱为自己服务,让钱帮助自己做想做的事,这才是真的财务自由。

罗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一书中揭示了人生的四种财务自由情况:一是雇员: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有限的经济收入,财务处于完全不自由状况;二是自由职业或是小业主:同样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但是其自由程度要比雇员强很多,拥有小自由;三是企业家:他人为其创造收入,在财务方面拥有较大的自由;四是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取被动收入,是财务大自由者。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赚钱,但是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而要为了财务自由而赚钱,在努力赚钱,试图走出一条“温饱—小康—小资—富翁”的财务自由之路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停下来休息、停下来享受生活。

理财理的是什么

如果你百度一下,你会发现“理财”一词绝对是当前热门中的热门。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财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男人在理财,女人在理财,老人在理财,年轻人也在理财……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财呢?

谈到理财,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外乎投资和赚钱。实际上,理财的含义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财是一个人一生都要进行的,而不是等到出现了资金问题才去理财,它是一个人一生的、整体的财务规划;其次,理财是现金流量的管理,人们每天都需要消费,于是就产生了现金流出,同时为了有钱可花,也要赚钱,这就产生了现金流入,因此理财可以说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有的人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有的人比较盲目;第三,理财还包括风险管理,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如人身风险、财产风险、市场风险等,这也就导致了资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在现金流入方面,可能会有收入中断风险,在现金流出方面也许会遇到费用增加的风险,而理财就是通过财务规划将这些风险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通过以上的论述,相信你对理财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理财到底包括了生活的哪些范围。

(1)赚钱(收入):人一生的收入包括依靠个人能力所产生的工作收入和通过资金运作产生的理财收入两种。其中工作收入是以人赚钱,如薪资、佣金、工作奖金、自营事业所得等;而理财收入是以钱赚钱,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投资红利等。

(2)用钱(支出):人一生的支出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个人及家庭的生活支出,如衣、食、住、行、娱乐、医疗等开销;二是理财(如投资、信贷等)所产生的费用,如贷款利息支出、保险费、投资手续费等。

(3)存钱(资产):在某个时期内,当收入超过支出时就会产生资金盈余,这样你就有了资产。那么资产应该怎样分配才算合理呢?一般来说,资产的分配应该至少涵盖以下三方面:第一,应急:为人生的突发情况所保留出来的应急资金;第二,投资:用来产生理财收入的投资工具组合;第三,置产:购置自用房屋、自用车等具有使用价值的资产。

(4)借钱(负债):当现金收入不足以应付支出的时候,就产生了负债。一般来说,导致负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消费负债,如信用卡透支、分期付款等;二是投资负债,如股票亏损、借钱投资等;三是自用资产负债,如房贷、车贷等。

(5)省钱(节约):对于都市人来说,并非所有的支出都是合理的、必要的。如果能够将支出规划好就能够省钱,从而增加自己的资产。如避免重复消费、合理避税等都是很好的省钱方法。

(6)护钱(保险与信托):生活中,风险是广泛存在的。当风险来临时,你会遭受财产损失,如一场火灾很可能烧掉你家中的所有物品,而个人汽车也有被盗的可能。为了守护好自己的财产,你可以采取购买保险或信托的方法。这样,一旦有事故发生,你就可以得到理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财产损失。如人寿保险可以帮助你减轻因疾病等造成的财产损失;而财产险则可以帮助你减少因火灾、被盗等造成的财产损失。

总的来说,理财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调整资产和负债,让它们达到动态平衡。这样,你才能够获得财务自由,才能有高品质的生活。一般来说,为了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动态平衡,你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做,换句话说,理财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第一步,回顾自己的资产状况。理财首先要知道自己有多少财要理,这是理财的基本前提。值得一提的是,分析自己的资产状况,除了分析存量资产外,对未来的预期收益的分析同样重要。

第二步,设定理财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我要成为亿万富翁!”而需要明细化,如具体的时间、金额和对目标的描述等都需要一一明确。

第三步,明确自己的风险偏好类型。生活中,每个人可以承担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如在股市动荡的时候,有的人可以将资金全部投入股市以取得暴利,而有的人则需要避开股市的风险,以稳妥为宜。而这正是因为个人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家庭境况稳定、没有后顾之忧,自然能够顶着风险而上;而有的人经济收入不稳定,又有老小需要供养,自然不能够冒险。因此你在理财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风险偏好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理财品种,这样才能合理理财、科学理财。

第四步,战略性地分配资产。将所有的资产做最合理的分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在最佳的投资时机进行投资,只有这样理财,才能让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当你遭遇通货膨胀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粮价涨了,油价涨了,猪肉价涨了,房价更是在涨……可以说,全国上下是“涨声”一片。这更让日日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老百姓感到紧张,办公室、菜市场、洗手间、公交车、网络论坛中……关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讨论随处可闻。那么,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相对贬值。通俗地说,就是指在短期内,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钱变得不值钱了。比如说,半年前,8元钱能买一斤猪肉,可是现在8元钱只能买半斤猪肉了。当然,这种现象如果是针对某一项产品,并不能够称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说,不光是猪肉涨价了,其他绝大部分商品也涨价了,这才可以断定为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人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可以买到的东西变少了,因此多数人都不喜欢通货膨胀。

然而,并非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不好的,不同种类的通货膨胀会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1.温和的通货膨胀

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一般不能说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被称作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物价的温和上涨不仅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反而会因为物价提高,从而扩大厂商的利润,这样就能调动起厂商投资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很多时候,政府都会采用“润滑油政策”,人为地提高物价,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2.快速的通货膨胀

当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以上的时候,就属于快速的通货膨胀了。一般来说,这种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恶化的、并且不断加速的,会动摇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导致社会经济动荡,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

恶性的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率往往可以达到三位数字以上,是极度的、超速的通货膨胀。当这种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物价完全失去控制,持续飞速上涨,使得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彻底对货币失去信心;而整个社会金融体系也陷入一片混乱中,社会经济关系无法维持正常,甚至最后可能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这种通货膨胀是极为少见的,往往只在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才会发生。例如: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货币值下降到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还有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匈牙利货币也是极度贬值。而1937年6月至1949年5月,中国同样也发生过这样的恶性通货膨胀,由于伪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使得物价指数上涨了36807亿倍。

4.隐蔽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当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时,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得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的发生,而始终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当然,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通货膨胀就会发生。

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无法控制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针对不同情况的通货膨胀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以减少损失。

首先,当然是努力工作,开源节流,多赚钱、少开支,以减轻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其次,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理财方法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不过,这需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通货膨胀来选定合适的投资理财工具。

在2%~5%的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经济处于最健康的时期,利率通常不高。这时,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或将金钱转换成黄金储备都是不明智的,此时应当将你的资金投放到市场上,无论是投资到股市、房产市场,还是做实业投资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总之先让你的资金运作起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让自己的财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投资越多。

当通货膨胀达到5%~10%的时候,一般来说这时的经济处于非常繁荣的巅峰阶段,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调控手段,但是却很容易被市场上投资者的热情所淹没,收不到什么效果。因此,这时,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对股市,还是对房产的投资,都应该小心了。

在更高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经济明显已经过热,这时,严厉的政府调控政策会相继出台,但是经济软着陆的机会不大,在其后往往伴随着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因此,这时,你一定要离开股市了。而房产作为实物资产,问题不会太大,在某种程度上说还能够对抗通货膨胀,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贷款买房,因为贷款买房的财务成本很高;也不要炒房,因为接踵而至的经济衰退期会使得房产市场不乐观。相反,由于利率在此时会达到高位,诸如长期债券、储蓄型保险等长期固定收益投资,因此这些也就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当遇到恶性的通货膨胀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你的全部现金兑换成不受恶性通货膨胀波及的固定资产。如果现金转移已经来不及或者不可能的话,那么也应该尽可能将现金换成黄金、收藏等保值物品,进行储存,以减少损失。

通过通货膨胀的程度可以知道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而制订出合适的投资理财计划,使得自己的经济状况保持良好。

一定要比CPI跑得快

CPI全称是Consumer Price Index,中文意思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根据居民生活相关商品及人们的劳动力价格所统计出来的一个指标,其作用是针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一个定量的体现。简单地说,现在很多与我们衣、食、住、行相关的物品的价格都在涨,那到底应该涨多少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标尺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CPI。

自从2007年以来,消费者物价指数(以下简称CPI)如同野马脱缰一般狂奔上涨(2007年3月为2.70%,而2008年2月达到8.70%),让大多数人目瞪口呆。从此,在网上流传了一句经典名言:“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必须跑赢CPI。”确实,CPI连续不断地升高已经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地被其牵动着,人民币的升值,粮价的上涨、肉价上涨、油价上涨、房价上涨,所有的一切都在上涨!人们非常明显地感到自己拥有的资金在缩水。

事实也是如此,你个人是可以不喜欢运动,但是你的财富却是一辈子在赛跑,这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长跑,不管你愿不愿意参加,这场比赛都悄无声息地在你身边上演,而你的对手就是CPI,你无力反抗。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它所考量的仅仅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的价格。

当CPI的升幅过大,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变高,但是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说,你的收入其实是降低了。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去年你的100元没有花掉,而今年的CPI上升了6%,那么你现在的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等同去年94元的商品及劳务服务。

因此CPI的上涨,通俗的说法就是“涨价”。如果CPI升幅过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会成为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即会采取措施有紧缩货币政策和相关的财政政策的风险,继而导致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化。

CPI的变化会对很多方面产生影响,例如股市。CPI增幅过大,是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而央行会抑制通货膨胀,采取加息等紧缩的策略,从而导致股市流动资金的减少,继而使股票的买盘减小。由于供求关系,股票买盘减小就会使其价格下跌。反之,如果CPI降低,则股市就会走热,股票价格上涨。

CPI计算体系是在1993年确立的,可是一直以来都不为人们所重视。在200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CPI目标的底线:3%。这一底线,也被称为是央行加息的“警戒线”。但2007年5月开始,这条所谓的警戒线却被轻松突破。

2007年5月,我国CPI的增速首次越线,达到了3.4%,6月则再上新台阶,达到4.4%。到了8月,则已是“连升三级”,达到了令人瞠目的6.5%。同年的8月8日,央行甚至发出了“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警告,试图保住警戒线。但是,CPI仅仅只稍微放慢了脚步,9月降到6.2%。随后又是急速上涨,直到2008年2月份CPI是8.7%。

CPI的持续上涨让人们倍感压力。人们所感到的压力并不仅仅是在日常消费本身,更在于货币贬值的加速使人们的实际收入迅速降低,CPI的高涨,同时也使大家存在银行的那点“养命钱”开始迅速贬值。

那么,普通的大众应该怎样在和CPI的赛跑中胜出呢?理财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手段。我们可把人生划为四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策略应对。

1.单身期

这指的是刚工作还没有组建家庭的年轻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人收入是以薪金为主的,而且薪金的数额也比较少,甚至很多人还会入不敷出,但不要因此就拒绝理财。即使你每月投入100元,也是可以做基金定投的。虽然你的净资产值相对较小,但若能坚持长期投资,那么盈利还是相当可观的。

我们算算从2000年8月上证基金指数推出到2008年1月底,如果我们每月以这个指数为标的进行基金定投的话,年均收益率在30%以上,这是远远超过CPI的。

2.养育期

这时期指的主要是从结婚生小孩到小孩成年的一段时期。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收入较多,比较稳定,但也是负担最重的时候,这是保险需求的高峰。在这段时期,大多数人需要购买房屋或者偿还贷款,所以可以投资的钱其实并不多。

而这一阶段的人除了延续自身单身时期的基金定投外,增加家庭保险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按照个人对于风险承受的不同能力,应该尝试不同类型的债券型基金。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方面也可以试着尝试本金安全、收益浮动的产品。

通常说来,浮动收益型的产品由于风险稍稍大于固定收益型,因此这样的产品的潜在收益也相对较高。另外可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尝试股票、黄金或者外汇买卖。

3.稳定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孩子成年后再到自己退休的一段时间。这也是人生最稳定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家庭成员是收入较为稳定的中年夫妻和成年子女,家庭的收入达到巅峰期,且生活支出逐渐开始降低,这个时期是家庭理财的黄金期。这个时期开始产生理财收入,是积累家庭资产为未来的退休提供生活保障的好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请理财师帮助建立具有中等风险、长期性、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此时的基金、新股产品及银行理财产品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当然,最基本的是要买足终身寿险和年金保险,定期地投资黄金和住宅之外的不动产是不变的主题。其中贯穿一生的基金定投也是不可或缺的。

4.退休期

这段时期的家庭主要是由老人组成的,其收入逐渐减少,且因为自身健康等原因会造成潜在支出的增加。其生活收入全部依靠社会保障收入(退休金收入)及理财收入。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群投资的重点是选择低风险的产品,因此要逐渐地把多元化投资组合转为固定的收益或者是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此阶段应为保住资产价值而选择低风险的投资,用少量的资金进行基本风险可控的投资,从而抵御通货膨胀对自身资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如银行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债券基金、少量混合型基金等。在中年时期已买的各类保险正是当前老年人多病多意外的保障,另外,坚持了几十年的基金定投,在这个时候可转为“基金定赎”,与退休工资一起构成养老的现金,从而维持养老生活。

简言之,如果能针对不同的时期,配置相应的投资组合,且长期坚持,就一定能跑赢CPI,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保证以后生活的质量。

你的肩上承担着多少税收

史密斯在纽约的沃尔玛购物,当时他挑了一件夹克,价格标明是100美元,但是在付账时,他却付给收银员108美元。他的小票上是这样标明的,在这108美元的消费中,8%是销售税。这样的的情形对于史密斯来说不是第一次了,史密斯在其他州也经历过。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顾客必须按“标价乘以税率”的模式支付销售税。小票可以让史密斯及时、准确地了解在这次购物中自己缴纳了多少的税款。不久之后,史密斯来到中国旅游,当时他在一家大型超市里购物。可在他结完账拿到小票时,却发现平日习惯看到的税率没有了,上面只有他所购买的货物价格及数量,于是疑问产生了:难道在中国购物,消费者是不需要支付销售税吗?

美国和中国的税制有所不同,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销售税相应的税种是消费税和增值税。不过在中国,商品的标价多少,顾客就支付多少钱,仅此而已。当然,如果不做经济学分析,我们就很难回答这样的疑问:谁承担了这份税负?销售税征在了谁的头上?所以,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在中国,对销售的征税仅仅是针对商家的,这份税负的负担者就是商家。事实也是如此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这就涉及“税负归宿”了。“税负归宿”是最终负担某一项税收的个体。这里需要指明,这个是针对法定纳税人制定的。之所以会这样规定,主要是因为法定纳税人和最终的税收负担者在有时候并不一致。

下面我们就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具体解释一下。纳税人自然是工薪阶层收入的个人,税收负担者正是个人,这个时侯,两者是一致的。可是以商场里的衣服为例,按照我国税法,增值税是商家要缴纳的,商家是此时的法定纳税人,但是此刻往往消费者才是实际税收负担者——消费者所承担的税负数额就包括在衣服的价格里,只不过是小票上没有标明,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税负转嫁”。在生活中,我们交的电话费、水费等,里面都包含了税费,只是在目前我国的收据上都没有注明。

“只要消费,就会纳税”是这里需要指出的一个原则,纳税人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我国目前为止共有22种税(包括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烟叶税、关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船舶吨税、城市房地产税、耕地占用税等),在这些繁多的税种当中,有些是由企业上缴的,有些是由个人上缴的。

曾经有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如果1袋1公斤的盐价格是2元,其中就有0.03元的城建税和0.29元的增值税。而每瓶3元的啤酒价格中包含0.12元的消费税、0.06元的城建税以及大约0.44元的增值税。如果你花100元买一件衣服,那么其中包含1.45元的城建税和14.53元的增值税。如果你花100元买一瓶化妆品,其中除25.64元的消费税外,还包含14.53元的增值税和4.02元的城建税。如果你去餐馆吃饭,那么最终结款的5.5%是餐费中的营业税及城建税,如果你使用一次性木筷,还要缴纳消费税……总之,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可避免的会有购买行为,这样就会产生无形的纳税行为,因此所有人都是纳税人。可是正如刚才提到的,纳税人和税收负担者并不是一致的,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方式很多,包括前转、后转、混转、旁转、消转、税收的资本化等方式,在此简要举例加以说明:

1.前转

沿商品流转方向,纳税人以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转嫁赋税给消费者,这就是前转。正如前面举衣服的例子,商家把税负转嫁给了消费者。

2.后转

后转与前转正好相反,纳税人以压低商品的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于商品的提供者,纳税人逆着商品流转的方向。比如在零售端对营养补品的征税时,零售商以较低的进货价格向厂家购买,从而将税负后转。

3.混转

混转又被称为散转,纳税人将税负分散开,从而转嫁让多方负担。其实混转就是前转和后转等方式的结合。

在“税负前转”上还涉及两个值得一提的问题。

首先是消费者作为实际的税收负担者,却不知道多少税是自己纳的。隐藏于商品价格之中的税金使纳税人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通过消费活动纳了多少税,甚至连自己是纳税人都不清楚。

其次,就是消费者面对自己是“税负前转”的最终承担者,可能会有许多人为自己负担了商品增值税而忿忿不平,即使自己不是完全地负担全部增值税,但是追求利润的商家还是会将相当大的一部分税负推给消费者。这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税负转嫁是商品经济中的正常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学也在很早就已证明,税额在顾客和商家之间的分配也就随之确定。这就是说,一件衣服的售卖,税率在确定后,税负由商家承担多少,其中转嫁给消费者的税负又是多少,不是商家随意定的,这个比例是国家确定了的。这其中又涉及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问题了。

在经济学上,商品税额的分配是由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共同确定的。当某种商品供给弹性为零,则销售税将全部由供方负担。当需求弹性为零,则是销售税将全部由需方负担。简言之,弹性小的一边,负担的税额就大;弹性大的一边,承担的税额就小。

由此可知,需求弹性小、供应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易于转嫁;需求弹性大、供应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此规律说明,一味想将销售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对于商家来说是不可能的。甚至,当纳税人追求的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发生冲突时,纳税人还是会自愿地放弃税负转嫁的。原因其实是很简单,转嫁税负往往会提高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到商品销量。供求弹性就是权衡这个重要标准。这里我们以租房为例,房屋数量不会轻易增加,因此供给弹性几乎为零,如果这时对房东征税,那房东是很难将税负转嫁的。因为租客可以考虑与人合租或者寻找更便宜的房子租,这样则会影响房东的利润。这个时侯纳税人(房东)必须在销量减少和税负转嫁之间权衡,最后往往是不涨房价,即放弃税负转嫁,而由自己承担这份征税。

总的来说,生活中无论你是工薪族还是经营者,都时刻面临着被征税的事实,你的肩上时刻背负着税收的负担。对此,逃避不是办法,合理规划才能够减轻你肩上的税负,而这正是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

负利率蒸发了你的存款

所谓负利率,是指银行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后为负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存进银行的钱往往会无声无息地“蒸发”掉。

当人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都会给出一个利息作为回报,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等到你把存款取出来的时候,它能购买的东西往往要比你存进银行之前能购买的东西要少,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负利率所造成的。

一般来说,人们将钱存进银行,那么存款的实际收益等于利率(明赚)减去通货膨胀率(暗亏)。比如2008年,整存整取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78%,而2008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7.9%。那么,你将10000元存入银行,等到存款到期后,你可以获得(10000×3.78%)元的利息,即378元;而10000元贬值额为(10000×7.9%)元,即790元。这样,实际收益为(378—790)元,即—412元,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存钱,却反而损失了412元。

负利率的出现,意味着由于物价上涨,使得货币的购买能力下降,即使银行给出了一定的利息,但这并不足以抵消掉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财产损失。简单地说,就是存在银行里的钱悄悄地缩水了。

无论是理论推断还是现实情况,都将“负利率”课题摆在了大众的面前,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储蓄情结”,即使存钱即意味着财产缩水,很多人仍在坚守“储蓄阵地”。银行储蓄一向被认为是人们理财最保险、最稳健的工具,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储蓄的劣势,从长期来看,储蓄的收益率难以战胜通货膨胀率,会导致财富的“蒸发”,尤其是在经济陷入危机时,高度通货膨胀会使负利率的影响更加明显。

负利率时代来临,显然,传统地将钱放在银行里的理财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那么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应该怎样才能抵御负利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1.将现金资产转变为实物资产

由于负利率的出现,像现金、银行存款、债券等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财富的实际价值往往都会降低;而诸如房产、贵金属、珠宝、艺术品等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财富不但不会因通货膨胀贬值,反而会获得价值的快速提升。因此,采用将现金变为实物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抵御负利率带来的财富蒸发。

2.投资

进行投资,比如投资基金、股票、合伙做生意等,能够使得有限的财富参与到经济循环中去,从而变“死钱”为“活钱”,有效抵御负利率的不利影响。当然,在投资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理性的头脑,不能只看到利益,同时还要看到风险,逐利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风险。

3.开源节流,做好规划

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如何将每一分收入都用在该用的地方显得尤为重要。每月收入多少、开支多少、节余多少,哪些开支是必要的、哪些开支是次要的、哪些开支是可缓的、哪些开支是不必要的,对于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负利率的时代一旦来临,要想避免自己的财富缩水,就必须赶快行动,拓宽理财思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让“钱生钱”。

机会成本让你选择两难

鱼与熊掌往往不能兼得,得到了熊掌就要放弃鱼,得到了鱼又失去了熊掌。经济学中,将为了得到某物而放弃另一物的现象称之为“机会成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当我们将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也就等同于放弃了该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例如:你拥有一套房屋,如果你用来居住,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出租所获得的利润;如果你用来出租,则放弃了居住所获得的利益,同样产生了机会成本。

一般来说,机会成本主要应用在决策过程中,在决策中,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是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

生活中,机会成本广泛存在。比如在围棋对弈中,人们往往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向中央跳出,争取广阔的天地;一种是坚实地在底线守空,把看得见的好处拿到手。这样一来,选择前者,一旦在扩张过程中失利,不仅不能取得更广阔的领域,而且会失去自己的领地;选择后者,虽然能够偏安一隅,但却很有可能丧失了发展的先机。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几番思量仍然是难以决断,而难就难在对于机会成本的衡量。

在投资决策中同样会时时碰到类似的情况。如某企业计划对某个山区进行投资,那里既有秀丽如画的风景,又有着丰富的大理石矿。那么是将这个山区投资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区,还是一个大理石矿产开采区呢?建设成大理石矿产开采区能够开采大量高价值的大理石,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但是会破坏环境;而如果将之建设成为旅游区,虽然不能快速回笼资金,但是从长远来看,收益是非常巨大的。那么作为投资者来说,应该如何衡量机会成本进而做出决策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现实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如将一定的资源用于发展养殖业,那么是开设养兔场还是养鸡场呢?假设养兔的收益是A元,养鸡的收益是B元,而A>B,那么,由于养兔的机会成本B小于养鸡的机会成本A,因此,我们会选择养兔。当机会成本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时候,可以根据对市场的预期大体计算出机会成本的数额,进而做出明智的选择。然而,还有的机会成本涉及人们的情感、观念、感受等内容,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这样一来,选择就变成了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比如公司决定裁员,那么是裁去为公司创造效益较少,但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还是裁去为公司带来相对较多利润的新人呢?

可以说,机会成本的影响遍布了财富管理经营的各个角落,投资什么项目、投入多少钱、买哪个公司的理财产品……只要有选择,就需要考虑到机会成本问题。选择,固然是让人苦恼的,但是有选择才有收益,因此,作为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衡量得失,果断、快速地做出当前形势下最有利的选择。唯有这样的投资者,才是一个合格的、能够成就自己财富人生的投资者。

如何正确评价投资回报

有效的投资能够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而这往往需要投资者在面对众多的投资方案时,能够选出最佳的投资方案并进行实施。

要想获得最佳的投资方案,除了考虑投资风险、投资期限、投资额度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回报。在预估和计算投资回报时,有用百分比计算和用实际金额计算两种方式,而有时会出现用百分比衡量的结果与用实际金额衡量的结果相悖的情况,那么此时我们到底是以百分比计算结果为标准还是以实际金额计算出的结果为标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看个例子吧!

有甲乙两个投资方案。甲方案:投资金额为10000元,投资期限为1年,投资收益是1000元,投资回报率为10%,风险程度为中等;乙方案:投资期限、风险程度都和甲相同,但投资金额为50000元,投资收益为4000元,投资回报率为8%。那么,哪一个方案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呢?

从实际金额来看,4000元>1000元,乙方案更佳;用百分比来衡量,10%>8%,甲方案更优。而现在只有资金50000元,不能两种方案同时实施,只能从其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施,到底是选甲方案还是选乙方案呢?

一般来说,当我们面对这样采用两种方式衡量得出的结果不统一而两个方案也相互排斥的情况(所谓排斥是指,选择了此就不能选择彼,二者只能取其一)时,选择实际金额高的为宜。

换言之,如果资金充裕,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可以侧重于以百分比来衡量;如果资金不够充裕,则以投资收益的实际金额的高低为标准来选择投资方案为宜。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投资回报并不是我们评定和选择投资方案的唯一标准。有的投资项目可能投资回报率很高,但是要么投资期限过长,要么所承担的风险过高,这样的投资项目是不值得我们选择的。如:有一个投资项目,你只需投入1万元,风险低,在40年后你可以得到1千万,投资回报率为100000%。这样的项目你会考虑吗?在做选择以前,先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数据:沃伦·巴菲特所管理的伯克逊·哈撒威公司,在1965~2002年,38年的累计报酬率为214433%。也就是说,如果你将1万元交给其公司管理,那么在40年后至少可以得到3千多万的本金与报酬。因此,上面的这个投资项目的报酬率看似很高,但由于投资期限过长,其实际回报并不高,并不值得我们选择。

又比如,有一个投资项目,只需你投入1万元,在2个月后你就有可能得到2万元,但是其风险却很高,投资成功的几率只有15%,也就是说有85%的可能,你投入的1万元会血本无归。显然,这样的投资项目,虽然投资回报很高,但这种无异于赌博的投资项目也是不值得考虑的。

总之,对投资回报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以其实际金额或报酬率来看,还要综合考虑投资期限、投资金额、投资风险等其他因素。

风险,财富道路上的拦路虎

“风险”一词表示为“遭遇危难、受损失或伤害等等的可能和机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显然,风险可以归于哲学上的可能性或偶然性的范畴。但在经济生活中,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而理财投资正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经济活动。

比如,Bob认为股市不景气,炒房自己又玩不起,而债券等自己又不熟悉,于是他采取了自认为最稳妥的方式——把钱存入银行。这样一来,股市“吸”不走、小偷偷不走,应该足够安全了。那么这样做是否就不存在风险了呢?是否就一定稳妥了呢?其实不然,存入银行同样存在风险,当银行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时候,存入银行的钱等到再取出来的时候已经不能够购买以前同等价格的东西了,换言之,钱的购买能力减弱了,这就是一种损失。当然这种损失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只是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储蓄理财同样存在风险。

再比如,David从事股票投资多年,具有一定的市场经验。最近他得到内幕消息,他所持有股票的公司将要吞并同行业的另一家大公司,一旦吞并成功,其股价必然猛涨。于是,David尽可能地拿出资金追加了自己对那家公司的股票持有量。但是,David这样做是不是稳赚不赔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那家公司的吞并行为有可能不成功,而且这种可能性并不低,一旦吞并不成功,其股价不仅不会上涨,还很有可能会大幅下跌,这样一来,David的股票投资行为就会使自己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理财投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不同而已。如储蓄的风险小,而投资股市的风险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理财投资风险无处不在。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财投资风险呢?

所谓理财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作为理财投资主体在理财投资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自身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理财投资操作能力的局限性,从而使理财投资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的成功,存在达不到预期收益目标的可能性。

从整体上看,理财投资风险包括总风险和具体风险两层含义:其一,理财投资总风险是指投资者在理财投资全过程中的风险,包括初期总风险、理财过程总风险和期末总风险;其二,理财投资的具体风险,即按照某一标准对理财投资风险进行了再分类,更加细化地来说有以下几点:从纵向理财环节看,投资者会遇到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消费风险(如过度消费导致“月光”或负债)、分配风险等;从横向资本结构看,投资者还会有民间借贷风险(如借出了钱,却收不回来)、证券投资风险、偿债风险(含担保风险)、实物财产的损失风险等;从构成内容上看,投资者可能遭遇的风险更是广泛,如遭受伤害或意外事故等引起的健康风险、失业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等;而从理财产品看,投资者遇到的风险可以再分得更具体些,如投资者选择了证券投资,那么就会面临投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经济大势变化风险等。

理财投资其实就是在风险“网络”中行走。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既然有这么大的不确定性,那还费劲儿理财投资干什么?”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问题,问题才可迎韧而解。首先,理财是经济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要或者不要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挣钱、消费,这就是一种理财投资。其次,只要积极、科学地对待理财,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切实的收益,而且其风险远远小于采取“不理财”态度所存在的风险。最后,理财虽然存在风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力,以及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来控制它。这样一来,面对风险,我们同样拥有主动权。

风险的应对方法

在理财投资的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并且越想获得高收益,面对的风险也越大。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掌握一定的应对风险的方法是必需的。投资者唯有掌握了应对风险的方法才能游刃有余地投资理财,使自己的财富增值。

一般来说,面对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规避和控制两种态度。

对于伴随着高风险的高收益投资,投资者应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条件下,适当冒险,因为巨大的收益值得这样去做。但当风险巨大,而风险报酬很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时,投资者是不应该冒险的,应该采取规避的态度。

所谓规避是指,通过事先采取措施避开风险,如消除损失或伤害的形成因素来避免损害的发生。具体来说,投资者可以采取这样两种方法:一是谨慎决策,否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投资方案,如坚决不购买信用条件不好的企业债券;不在熊市的时候杀入股市;不借钱给偿还能力不足的人等;二是在实施投资方案的过程中,当发现情况对自己不利时,及时中止或调整方案以规避损失,如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但因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股票情况变得不乐观时,可通过减少股票持有量,而增加基金等稳定理财产品的持有量来规避风险。

当然,在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如信誉不良的人是你的亲戚或朋友,因而你不得不借钱给他)或者不愿意规避风险(如股票、期货投资所带来的高收益让投资者愿意冒险)时,投资者就应该对风险采取控制的态度。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降低风险

降低风险是指把风险损失或伤害的程度、频率及范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设定一个投资金额、成交价格、成本费用上限,决不超过它,这样就可以将损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会因为投资失败而倾家荡产了,这样就降低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程度。再比如,委托信誉好的理财投资专家理财,对投资的全过程实施监控,这样就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降低风险按过程来说,可以分为事先控制和全过程控制两种,在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中,前者属于事先控制,而后一个例子属于全过程控制。

2.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是指,将资金分散到不同的投资项目上,以避免孤注一掷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每一种投资选择都具有风险,但风险大小不同,有的风险大,有的风险小,而这些投资选择同时遭遇损失的可能性极低。因此,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组合投资的方式,以便能够将风险分散,如按照一定的比率将资金分别投到股票、储蓄、国债和保险上,建立一个投资组合。这样一来,即使股票略有亏损,其他投资项目也会有收益,不会出现“将鸡蛋全部放入一个篮子,一旦投资失败就什么也没有”的情况。

3.转嫁风险

所谓转嫁风险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专门承担风险的机构或个人。一旦出现问题,那么风险转嫁对象也要分担一定的损失,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你所承担的损失。常见的转嫁风险方法有以下几种:购买相关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在债权投资中设定保证人,转嫁一部分风险给保证人;在期货交易中实行套头交易,卖出现货时买进期货,这样可以将利率、汇率、物价变动形成的损失转嫁给交易的其他参与者。

转嫁风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谁也不会无偿地为你承担风险。也就是说,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将风险转嫁出去,如保险费和降低交易的收益(如套期交易收益的降低)等都是为了转嫁风险而付出的代价。

转嫁风险能够帮助投资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将自身不能承受的风险转嫁给他人,从而没有后顾之忧地追求高收益。但转嫁风险不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投资者应该通过合法的交易和手段,将理财投资风险转移出去,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面对风险,投资者要有接受它的气度和胸襟。在理财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在积极地规避和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规避和控制的局限性,它们并不能将风险全部化解。当损失成为一种既定事实,又或者自己没有能力去规避风险、没有财力去转嫁风险的时候,投资者就应该接受风险。这样,投资者才能有个好的心态,在投资的漫长道路上一直积极地努力着,而不是因为担心风险而畏首畏尾。

人民币升值是好事还是坏事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始终保持升值态势。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首次低于7。渐渐地,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老百姓也开始参与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热议中来。

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好事情,人民币升值了,老百姓手中的钱值钱了,那么出国旅游,买美国汽车、瑞士表等原装进口产品,花的钱就更少了,而且国内企业到国外吞并企业的成本也降低了……怎么看,人民币升值都是一件好事情。然而,有的人却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坏事情,美国不是傻瓜,如果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利而对美国无利,它怎么会花大力气迫使人民币升值呢?

那么,人民币升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其实,从当初日元相对美元的升值之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一些道理来。

1985年,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中,美、英、法、前联邦德国联手迫使日本签下了著名的《广场协议》,使得美元兑日元从1美元兑250日元在3个月之内快速下降到1美元兑200日元,其跌幅达到20%之多。到1987年,日元升值达到最高时,1美元只能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日元竟然升值了一倍之多。许多日本人以为自己因此而变成了富翁,当然,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同时,日本的经济也因此而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以致20年后仍然没有缓过劲来!

人民币升值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富人来说,以前8.5元人民币换1美元,现在不到7元人民币就能换到1美元了,因此,出国旅游、到国外购置产业都更加廉价了。然而,对于那些依靠有限的工资生活的老百姓来说却是弊大于利。第一,在国内,商品不仅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降价,如一个烧饼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从5角变为4角,而且由于大量热钱涌入,物价反而会上涨,这方面房价“飞涨”就是很好的事实证明。第二,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小。人民币升值,使得到中国办厂的外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幅提高,他们无法再享受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样他们就会撤资,到别处去寻找更低廉的劳动力,而他们的撤资势必会导致国内就业机会的减少。第三,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人民币升值了,原来1美元能够从中国买到8元人民币的东西,而现在却只能买到7元人民币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的东西变贵了,那么,外国人自然就不会再买,而是到别处去买更加便宜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了,出口量也就减少了,而国内主要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也就更加困难了。

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是大势所趋,但是,对我国到底是利是弊,关键还是看如何升、升到什么程度,推动人民币升值的途径正常、升得恰到好处,那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利;如果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不正常、升的程度不当,就对我国有害。具体来说,人民币升值能够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我国居民消费国外的各种产品

人民币升值能够使得老百姓购买进口产品、出国旅游或者留学等国外消费更加实惠、便宜。

2.推动了我国进口产业的发展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其购买能力的提升,企业从国外进口产品的成本会更加低廉,如中国石化副董事邵金扬曾说:“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海外资产对中国来说更加便宜。以人民币升值5%为例,以中国石化2003年进口的石油为例计算,中国进口同量石油的成本将减少1亿美元以上。”

3.能够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

人民币升值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使中国具有更大的国际事务话语权。

人民币升值的弊端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国外贸和出口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从而使得我国的外贸和出口量下降,导致国内经济的不景气。

2.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引进外资,进而对技术进步、劳动就业、扩大出口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20世纪80年代,台湾曾经历过现在正面临的境况,由于台币升值,许多外资从台湾转移到东莞。同样,面对人民币升值,有专家预测,外资可能会从我国转移到中亚等更不发达的地区以逐利;而我国目前还有很多地区,比如西部等地区可以容纳这些产业,需要吸收这些外资。人民币升值很可能会迫使中国提早进入产业空洞化的过程。

3.人民币升值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贬值,让其在我国人才市场的购买能力下降。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后,外国投资者用同样数量的货币在我国能购买的劳动力数量少了。在这种劳动更贵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资金投往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市场,从而导致我国的就业压力增大。

4.人民币升值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如果升值,会使得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趁机而入,通过炒作人民币来谋取暴利,而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这样就会加大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引发金融货币危机。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那么,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大势呢?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调整储蓄结构

增加人民币的储蓄量,减少美元的储蓄量。目前,人民币、日元、韩元和新元是亚洲的四大流通货币,而人民币更是亚洲的主体流通货币,它占总流通量的40%以上,同时,也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2.调整投资结构

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依靠储蓄来保值和增值财富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人民币置办诸如山林、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通过实物保值来减小储蓄保值的风险。

3.调整消费结构

人民币升值以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能力会大大增强,因此,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多消费进口产品,进行境外购物消费也是不错的方法。 GhUW1DWaDiEYdE5xpU1njFsXt0af3fFeYFjG3vE19vXDpo80K390/ujJ7Jxi4T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