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危机中必须知道的经济学

流动性过剩:经济泡沫产生的幕后推手

曾经,几乎所有人都对“涨”字感受颇深,无论是股价一路上扬,还是房价居高不下,抑或肉蛋价格飙升……这都像是连锁反应一般,几乎各个领域的商品都在涨。那么到底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会一涨再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连锁反应呢?

经济学家指出,流动性过剩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性原因。而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投入流通的货币量过度了,通俗地讲就是,市场上的钱太多了。

也许有人会说,“钱多了是好事啊,哪有嫌钱多的?”的确,对于个人来说当然钱越多越好,但是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钱太多了就未必是好事了,往往会出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钱”代表着购买力,而相对于有限的社会资源来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市场上的钱过多了,那么这些钱的拥有者们便面临更多选择,他们或者进行消费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或者进行投资,以期在将来生产出更多的资源以供自己消费或继续投资。于是,这些多出来的资金便大量地涌入股市、房地产、基础资源等领域,将股票、房屋、能源等商品的价格推升,而这些上游资源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引起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而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就容易引起社会性的生产过剩,表现为经济萧条或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1970年以前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是不断发生这样的事情。

1970年以后,这样的情况变得不明显了,经济的波峰和波谷之间已经看不出剧烈的变化。这主要归功于两个变化:(1)政府对经济发展形势的预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其宏观调控手法也更加细腻得体,这就使得经济周期的循环不再明显。(2)IT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更加快速和准确,这样,企业便不必等到积压产品堆满仓库时才意识到应该压缩产能了,而是在市场需求回落之前,就能主动压缩产能以减少损失。如此一来,过剩的钱虽然不会用于实业投资(长期资本市场)以形成产能,却大量地涌入短期资本市场进行逐利。于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开始出现了数以万亿美元计、可流动性极强、呼风唤雨、摧枯拉朽的热钱,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

由此可见,流动性过剩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那么,流动性过剩到底会表现为哪些具体形式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货币增长率大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2.金融系统中,存款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贷款的增长速度。

3.贸易顺差加大,外汇储备激增。

4.证券市场大幅上涨。

5.基础建设加快,许多企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6.柴米油盐、水电油气等居民日常消费品价格轮番上涨,房价居高不下。

7.人民币升值,使得国际热钱流入。不难看出,我国正处于流动性过剩之中,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内部来看,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都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储蓄投资缺口。由于储蓄投资缺口,使得我国的贸易顺差加大;而贸易顺差加大就势必引起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加大,从而又导致大量的国外资本流入,这样,在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的情况下,我国的外汇储备激增。2008年4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1.76万亿美元。而按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也就是说,如果央行要收购1.7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那么它就需要发行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的货币,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

从外部来看,自美国“9·11”事件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统一地实行低利率政策,使得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从而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进而导致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发生。

那么,在流动性过剩的现状面前,作为普通老百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使自己手中的资产不贬值呢?

首先,可以通过投资来保值。当然,投资的领域很广泛,但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应该尽量避开高风险的投资市场。比如不懂股票就不要盲目入市。此外,由于黄金一直都是抵御通胀风险的首要硬通货,因此购买黄金也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房产也是值得考虑的投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房产投资应以市区地段的中小型房产为宜,因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区地段的房产风险小、易出手;而郊区地段的别墅,总价高、难出手,这就会让投资者承担较大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和通胀风险。

财务杠杆:一夜暴富,或一夜变穷

提到杠杆,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据说,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连当时的希腊国王也震惊了。恰逢国王碰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国王替埃及的托勒密王造了一艘船,因为船太大太重,工人们根本无法将船移动到海里。于是,国王请来阿基米德,说:“你连地球都有办法撬动,那么将一艘船移进海里应该不会做不到吧?”阿基米德爽快地接受了国王给自己的任务,没过多久,他便巧妙地将各种机械组合起来,造出一架牵引机具,然后,他将牵引机具的绳子交给国王。国王只轻轻地一拉,就将大船移进了海里。在此,阿基米德运用的便是杠杆原理。它告诉我们,只要杠杆够长,任何重量的物体都能够用很小的力举起来。

日常生活中,杠杆原理应用非常普遍。比如,汽车的方向盘,司机用很小的力就能够改变一辆很重的汽车的方向,这就是运用了杠杆原理。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金融领域,杠杆原理一样被运用得很广泛。当今资本市场金融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杠杆率。所谓杠杆率,就是指金融机构的可运作资产对其自有资本金的倍数。比如假设杠杆率为10,而该公司的自有资本金为1美元,那么,它就能从银行获得10美元的贷款,拥有10美元的运作资金。由此可以看出,当资本金已定的时候,杠杆率越高,金融机构所能运作的资产就越多;运作的资金越高,获得的利润就越高。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都是采用杠杆经营模式,它们的运作资产规模远远高于自有资本规模。我们都知道,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杠杆率越高,收益就越多,同时风险当然也就越大。

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财务杠杆的例子就是房屋的按揭贷款。

绝大多数人在购买房产的时候,都不是一次性付款,而是首付一定比例的房款,然后按揭。比如你买了一幢价值100万元人民币的房子,首付是20%,你就用了5倍的财务杠杆。如果后来房价增值10%,那么你将房子卖出后,除了还清贷款外,还会获得比首付多出50%的资金收益,而这50%的资金收益就是你的投资回报;相反,如果房价下跌了10%,那么你这时卖出房子,你就会损失50%的资金,首付只剩下一半。而如果你的首付是10%的话,财务杠杆就变成10倍,房价上涨10%时,你的投资收益就刚好是你的首付款;当然,如果房价下降10%,那么你就赔光了你的首付款。

在金融领域,通过保证金账户具体操作的期权期货就是比较常见的财务杠杆的运营方式,这种保证金账户在购买股票时,往往不需要全额支付,只需要支付股票总值的25%~30%即可。通常“买长”时支付25%,“卖短”时支付30%。也就是说,如果往你的保证金账户里充入2万元,那么,在“买长”时,你就可以总共购买总值8万元的股票,财务杠杆率便是4倍。当然,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那75%的钱是证券商借给你的,你需要支付一定的利率,这个利率一般来说比银行高一些,比信用卡低一些;而且你的账户里还必须有你所拥有股票市值的25%(“买长”)到30%(“卖短”)的资金。一旦你的保证金账户里的资金不够时,你的经纪人就会催促你赶紧补钱。

此外,外汇交易的保证金账户的财务杠杆率一般都在15倍以上;对冲基金的财务杠杆率通常可以达到20倍;“两房”(房利美和房贷美,美国两个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的财务杠杆率大约是30倍。而轰动世界的雷曼兄弟公司(美国第四大投行)的财务杠杆率高达33倍……由此可见他们的经营带有多么大的风险,因此,他们说破产就破产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而期货的保证金比一般股票的保证金比例还要低得多,只需总值的5%~10%。所以期货要么一本万利,要么一溃千里,其获利或亏损的幅度可以高达本金的数千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的老牌银行——巴林银行会因为一个交易员的“日经期指”操作而倒闭。

在股票和房价疯长时,人们恨不得财务杠杆率能用到上百倍乃至上千倍,因为这样才能获得高回报,真正实现一本万利。然而,现今,由于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波及世界,股市下跌,很多人也因过高的财务杠杆率而在一夜之间从腰缠万贯变得不名一文,品尝着财务杠杆带来的苦果。因此,你在决定是否使用财务杠杆的时候,请一定要谨慎考虑。

对冲基金:让你在金融海啸中赚大钱

当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像乌云一样笼罩世界,许多投资者都陷入债务的泥潭,经济全面萧条,人们都为经济状况而焦虑的时刻,2009年4月13日,金融杂志Alpha上报道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自2007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著名对冲基金投资者索罗斯总共大赚了27.5亿英镑,位居基金经理年度赚钱排行榜第4名。

在绝大多数人都因财富莫名其妙地蒸发而愁眉不展,无数企业因亏损而倒闭的时候,对冲基金到底有什么不同,竟然能够在经济全面萧条的背景下赚取巨额的利润呢?对冲基金到底是什么?

对冲基金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模式,也被称为套利基金。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的投资界,投资经理们的操作宗旨是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来赚取利润,采用这样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今天的对冲基金已演变成一种新的投资模式,这种投资模式以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以赚取利润。

由于对冲基金可以用“卖空”获得的现金去进行“买空”,因此,它能够操控交易额比自有资本大得多的交易。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操作得当,有时它甚至可以操控比自有资本大100倍的交易,换句话说,假如它控制的资本上升1%或者它的负债下降1%,那么,它的资本就会增加100%。所以说,对冲基金能够给投资者带来非常高的收益回报。

然而,对冲基金投资模式承担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一旦投资者估计错误、预期与市场变化相反,那么对冲基金的资本就很容易耗尽,最低限度有可能使它丧失买卖能力。

总的来说,对冲基金能够让人“一口吃成大胖子”,同时也可以让亿万富翁一夕变成穷光蛋。

对冲基金一般采用合伙人制的组织结构。以资金入伙的基金投资者提供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基金的运作管理;以资金和技能入伙的基金管理者负责基金的投资决策。出于对对冲基金高度隐蔽性和灵活性的要求考虑,通常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人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数不宜过多,比如,在美国,一般控制在100人以内,而要求每个合伙人的出资额至少100万美元;在日本,要求对冲基金的合伙人控制在50人以内。此外,为了规避政府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对冲基金往往多采用私募的形式。

关于对冲基金投资,乔治·索罗斯和朱里安·罗伯逊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都曾创造过高达40%~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乔治·索罗斯非常擅长在经济危机的逆市中赚钱。1969年,他成立了量子基金。在1992年被人称为“黑色星期三”的对冲基金操作项目中,他疯狂地沽空英镑,最终击溃了英伦银行,并在这一役中取得了多达1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

1990年,英国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ERM(ERM是一套用于统一欧洲货币体系进程中的过渡时期的固定汇率的货币机制)。英国虽然被迫加入了ERM,但是他们非常不喜欢这套制度。一方面,ERM并未像法律上声称的那样各个国家都是平等的,加入国家都向德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制度看齐;另一方面,英国进入欧洲汇率机制的汇价基础相对较高,而当时英国正处在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因此,英国政府对ERM的支持率越来越低,甚至传出了“英国会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消息,尽管政府官员们极力否认,但是人们似乎很难相信。

1992年9月,《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文章指出,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解决。索罗斯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马上机敏地意识到英国当局极有可能采取使英镑贬值的政策来应对本国日益高涨的泡沫经济;而德国马克也将不再支持英镑。于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证金方式借贷了大量的英镑,用以购买德国马克。在英镑未贬值、汇率未跌之前用英镑买马克暂时存储,等到英镑汇率暴跌后,只需要用一部分马克即可还掉当初借贷的英镑,而剩下的马克就是纯利润。

在此次行动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在英镑贬值前借贷了超过60亿美元的英镑,并将这些英镑全部用来购买马克,英镑贬值后,他将其中一部分马克用以还贷,而剩下的马克总值达15亿美元之多。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索罗斯净赚15亿美元,而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却共计损伤了60亿美元,英镑的汇率在1个月内竟然下挫了20%。

由此可见,对冲基金对世界市场蹂躏程度让人惊叹。正是考虑到对冲基金这条金融大鳄的巨大危害性,在G20伦敦金融峰会上,各国达成了打击对冲基金以及避税天堂等投机势力的共识,并且考虑把对冲基金纳入监管范围。由此看来,对冲基金这条金融大鳄能够兴风作浪的日子不能长久下去了。

次贷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的真实面目

2008年一场世界性的次贷危机悄然而至,霎时,经济下滑、物价上涨、股市暴跌……一时间,几乎每个人都受到了这场金融危机的波及。那么,到底什么是次贷危机呢?

次贷危机是次级房贷危机的简称,是指起源于美国,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从而导致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震荡反常,进而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造成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的窘境。

在美国,按揭贷款有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优质贷款市场、抵押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主要是面向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的信用分数多在660分以上)提供传统的15~30年固定利率的按揭贷款;次级贷款市场的客户则都是信用不太好(大多数人的信用分数都低于620分)、没有收入证明、负债较重的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主要向他们提供3~7年的短期贷款;而抵押贷款市场也被称为“另类A级”抵押贷款市场,主要是提供介乎前两者之间的贷款。

次级贷款市场的客户都是信用状况较差、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这些客户可以在没有收入证明的情况下从银行获得贷款。从表面上来看,次级贷款银行似乎是在做善事,让那些低收入的家庭可以在无须提供资金证明的情况下购房买车,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毕竟一切的商业行为都是以利为最终目的的,因此,银行制订了可调整利率,在还款的头几年里每个月的按揭还款很低而且固定,但是一定时间以后,由于利率的调整,贷款人就会感觉到还贷压力越来越大。当然,这样做银行的利润空间很大,但同时也承担了极大的风险,因为贷款人并没有收入证明和良好的还贷信誉。

银行将贷款贷给低收入贷款人后,为了将这种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转移、尽快回笼资金,于是便以房产抵押为基础,将这些贷款以高利率的债券的方式转嫁到购买债券的人身上,由于此类次贷债券的利率高于优贷的债券,因此得到了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而这些金融机构将次级债再次证券化,设计出次级抵押证券(CDO),卖给全球的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再次将风险通过次级抵押证券转嫁出去。如此一来,次级贷款市场运转正常便成了决定全球金融市场状况的关键。

由于这种贷款风险最初是以房产抵押为基础转嫁出去的,因此,如果房价能够不断上涨,即使有违约现象发生,放贷的机构依然可以将抵押的房子收回再卖出,依然能赚钱。然而,世上只升不降的资产价格是从来不存在的,当经济进入滞胀、通胀泛滥的时候,资产价格下跌就难以避免了。

自2006年起,危机发生了。美国楼市开始出现下滑,房价下跌,次级贷款市场首先出现问题。购房者难以出售房子,也无法通过抵押来获得融资。

而由于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于是银行要将房子再次出售,此时却发现得到的资金根本不足以弥补之前的贷款和利息,甚至连弥补贷款额本身都不行。于是银行便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而这种现象又不只是出现在一两个贷款者身上,适逢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期,许多家庭无法偿还贷款,因此银行收回他们的房产进行拍卖,但是由于房产价格的下跌,贷款银行无法从房产拍卖中收回贷出的款项,从而导致了巨额亏损,而其后购买他们次贷债券的投资银行也无法幸免地出现严重亏损。就这样,这个由金融机构构成的多米诺骨牌一倒俱倒,花旗、美林、瑞银、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资银行先后出现严重亏损,这场由次贷市场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

由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除了由于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美国次贷金融产品而产生的直接影响外,其间接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第一,无论是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进口需求大幅下降,还是美国政府为了减缓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而做出的美元大幅贬值,都使得中国出口行业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统计显示,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了5.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许多以出口为生的中小企业进入了经营困难期,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因此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第二,美联储进入了降息周期,同时在通胀压力下中国央行不得不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进行套利。大量国际热钱的涌入,一方面导致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额就达2806亿美元,总额达1.8万亿美元之多,从而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时这也加剧了国内流动性泛滥,使得通胀率和资产价格上升。

第三,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投资者不得不重新评估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产品的价值,进而改变自己的风险偏好。这就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造成中国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一度波动加大。

通货膨胀: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近些年,粮价涨了,油价涨了,肉价涨了,房价更是在“涨”……这让日日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老百姓感到紧张,办公室、菜市场、公交车、网络论坛……关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讨论随处可闻。那么,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相对贬值。通俗地说,就是指在短期内,同样多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即钱变得不值钱了。比如半年前,两元钱能买1斤大蒜,现在两元钱却只能买半斤左右的大蒜了。当然,这种现象如果是针对某一项产品,并不能够称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说,不单是大蒜涨价了,其他绝大部分商品也涨价了,这才可以断定为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人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到的东西变少了,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很讨厌通货膨胀。

然而,并非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不好的,不同种类的通货膨胀会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一般不能说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被称作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物价的温和上涨不仅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而且能够提高物价,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这样就能调动起厂商投资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很多时候,政府都会采用“润滑油政策”,人为地提高物价,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2.快速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以上的时候,就属于快速的通货膨胀了。一般来说,这种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恶性的、加速的,会动摇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导致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率往往可以达到三位数字以上,是极度的、超速的通货膨胀。当这种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物价完全失去控制、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金融体系也陷入一片混乱中,社会经济关系无法维持正常,严重时可能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当然这种通货膨胀是极为少见的,往往只在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才会发生。例如: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货币值下降到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

4.隐蔽的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当社会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时,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得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地发生,始终处于一种潜伏状态,然而,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通货膨胀就会发生。

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无法控制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针对不同情况的通货膨胀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以减少压力和损失。第一,当然是努力工作,开源节流,多赚钱、少花钱,以减轻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压力。第二,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不过,这需要有针对地选择投资理财工具。在2%~5%温和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经济处于最健康的时期,利率通常不高。这时,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或将金钱转换成黄金储备都是不明智的,应当将你的资金投放到市场上,无论是投资到股市、房产市场,还是做实业投资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总之先让它运作起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能让自己的财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投资越多。

当通货膨胀达到5%~10%的时候,一般来说这时的经济处于繁荣的巅峰阶段,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调控手段,但是却很容易被市场上投资者的热情所淹没、收不到什么效果。因此,这时,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对股市,还是对房产的投资,都应该小心了。

在更高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经济明显已经过热,这时,严厉的政府调控政策会相继出台,但是经济软着陆的机会不大,在其后往往伴随着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因此,这时就一定不要继续留在股市了。而房产作为实物资产问题不大,在某种程度上说还能够对抗通货膨胀,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贷款买房,因为此时的财务成本很高;更不要炒房,因为接踵而至的经济衰退期会使得房产市场不容乐观。相反,由于利率在此时会达到高位,诸如长期债券、储蓄型保险等长期固定收益投资也就成为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当遇到恶性的通货膨胀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兑换成不受恶性通货膨胀波及的国家的货币。如果财产转移已经来不及或者不可能转移出去,那么也应该尽可能将财产换成黄金、收藏等保值物品,进行储存,以减少损失。

通过了解通货膨胀的程度,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而制订出合适的投资理财计划,使得自己的经济状况良好。

就业问题:失业有多可怕

一个人如果失业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很有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因此,就业从来就是一个沉重而又让人敏感的话题。

就业问题不仅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而且还牵扯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企业决策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非常关注社会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新的一轮,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人数也大量增加,就业成了许多国家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我国,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就业问题已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学范畴中,失业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并且愿意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却未能得到工作岗位的情况。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用来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的,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失业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状况。当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时,很难说这样的经济状况是良好的、正常的。失业率过高往往代表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分配和利用,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完全具有改进空间的。同时,失业率过高会导致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的人数过多,从而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通过关注失业的高低和造成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洞察潜在的经济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现实中,人们通常不可能一次就找到自己满意、并且愿意终身从事的职业,在找到这样一份工作之前,往往会频繁地更换工作;而由于居住地的变更而要更换工作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在工作变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情况就属于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现象往往会导致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缺乏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都觉得工作不好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大呼缺人,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如何才能降低这种失业率呢?增加职业训练计划,提高就业信息透明度,都能使失业者确实掌握就业机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摩擦性失业率。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市场竞争、市场结构改变,或者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比如,由于经济的发展,IT行业的高端人才紧缺,而炼钢工人却因为钢铁业的不景气而面临失业;同样,在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许多职位都虚位待人,而在老工业区的许多工人却正在因下岗而发愁。这些都是因为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而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的周期往往要长很多,失业者往往要忍受长时间的失业痛苦,才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比如钢铁工人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将自己培养成为炙手可热的IT专业人士,而从老工业区举家迁移到经济特区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3.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行业的生产受到气候、社会风俗、消费者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该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例如,生产冷饮的工厂在夏季的时候由于销量大往往会大量扩招,而冬季的时候,由于产品进入销售淡季,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了,于是开始裁减员工,这样就造成了工人的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而使许多劳动力闲置,产生失业。周期性失业通常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才会出现。当经济处于繁荣和复苏期的时候,各个用人单位都争先扩充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大,失业率自然就低;当经济处于衰退和低谷阶段的时候,各厂商不看好投资前景,因此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这样失业的人也就相对增多。

周期性失业往往不会只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一旦发生往往就会有数目惊人的失业大军出现。

失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不管是在哪个国家,不管经济有多么发达,都会有失业者存在。大多数人都认为失业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西方经济学家却指出,比率合理的失业现象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比如在我国,大学生摩擦性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但是却能够促进人才的流通,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样,结构性失业虽然说周期相对要长,却能够促使人才自动更新优化,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整体优化。

因此说,失业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社会现象,人们实在没有必要闻之而色变,怕它是没有用的,唯有通过扩大自己所掌握的就业信息量、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学习进步等方式才能避免失业带来的痛苦。

经济滞胀:经济学家的心腹之患

让经济学家头痛的事情有很多,但最让经济学家头痛的,恐怕要算是滞胀了。滞胀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一旦滞胀发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经济学家能够想办法来缓解、甚至消除,但是经济学家不是万能的神,很多时候,经济学家也束手无策,因此,经济滞胀一直是经济学家的心腹之患。

那么到底什么是滞胀呢?其实,滞胀是停滞性通货膨胀的简称,是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简单地说,就是指物价不断上升,但经济却停滞不前,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产物。

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当经济减缓、市场萧条的时候,通货膨胀一般不会“现身”。而当经济呈现滞胀状态时,在同一时期里则会出现诸多不同的经济现象。

我们知道,经济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这三种经济现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不过它们往往是在经济周期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而不会同时发生。

然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却发生了生产停滞(或低速增长)、失业增加和物价暴涨并存的怪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滞胀”。相比经济萧条和经济过热,经济滞胀更加难以应对。出现滞胀现象后,美国政府在经济决策时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势必要提高利率,但利率的提高又会导致生产停滞、失业增加;要医治生产停滞和失业现象,则需要降低利率,但这样又会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这种棘手的滞胀现象使得美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衰退中。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仍然未能摆脱滞胀的困扰。

其实,滞胀现象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扩张性政策,这种政策虽然很快地使经济繁荣起来,但从长期来看,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发生,而生产过剩必然要引发经济危机。

2.20世纪70年代,世界粮食产量持续不足,从而使得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居民生活消费价格上涨,进而引发了通货膨胀。

3.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造成美国的经济衰退,石油危机导致其价格上涨,从而使得美国政府和居民对石油消费开支增加,而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就不得不相对减少了。

4.固定投资成本的增加,造成了美国的固定投资增速的减缓,甚至下降。在这几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国内产品需求的相对减少,生产总值实际增速的下降甚至是负增长,也就在所难免了。

2000年以来,全球石油和粮食价格的飙升,使得滞胀阴影再次袭来。对世界经济的前景,人们充满了担忧。同样,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许多人也充满了疑虑。

考虑到现在外需趋冷、内需紧缩过度的现状,加上中国股市下跌,房地产市场降温,许多人都担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会下滑,是否会出现与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的经济停滞类似的局面。一些人士甚至预言:当世界经济面临滞胀的威胁时,中国经济也难以幸免于滞胀的影响。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有效而没有副作用的办法来缓解滞胀。无疑,经济滞胀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写道:“充分就业与合理的价格稳定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根本性的两难选择?是否想要提供给所有人良好的职业前景,就不得不以爬行的通货膨胀、甚至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奔腾向上的通货膨胀为代价?”的确,“鱼”与“熊掌”,我们都想要,但是要兼得又谈何容易呢?

泡沫经济:破碎前的美丽

玩过肥皂泡的人都很难不被它的七彩绚烂吸引,然而这样美丽光鲜的肥皂泡却极容易破灭。在经济领域,有一种与肥皂泡非常类似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是指一种或者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它往往是由虚假的高额赢利的预期投机带动起来的,而非实际经济增长的结果。

泡沫经济的产生和形成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总量虚假增长的表象,从而导致经济结构扭曲。在其形成过程中,最初的价格上升会使众人认为该资产还会继续涨价,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买主前来购买,而这些接踵而至的买主一般只是希望从以后价格上涨中谋取利润,对这些资产本身的状况和赢利能力并不在意。一旦这些行为普遍开来,社会资产所表现的账面价值便会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于是,泡沫经济就形成了。

泡沫经济通常是通过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反映出来,它的形成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需要指出的是,泡沫经济不可能永久持续,它迟早都会迎来破灭的一天。而它一旦破灭,就势必会导致在泡沫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混乱难理,从而导致信用危机的产生,进而危害到国民经济的运行。

谈到泡沫经济,很容易让人想起400年前,西欧出现的“郁金香事件”,这是泡沫经济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粉墨登场。

当时,郁金香从土耳其传入了西欧,善于花种开发的荷兰人很快就栽培出了更加美丽的变种郁金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种稀有而美丽的郁金香球茎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价格也是一涨再涨。看到这种情况,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人开始参与进来,将这种无比美丽的花朵作为自己投机的对象。当然,也的确有许多人因此而一夜暴富。渐渐地,现货交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开始出现了期货交易。那些投资者个个都一边做着成为百万富翁的美梦,一边等待着,甚至有许多人为了这个华丽的美梦而借了高利贷,打算放手一搏。然而,这种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其实际价格的现象是不正常的。1637年2月4日,泡沫经济的可怕性终于体现出来,郁金香一夜之间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这一天,那些等着将郁金香出手以获得暴利的人震惊地发现,郁金香的价格竟然下降了那么多,甚至比他们的本钱还要低很多。整个郁金香市场几乎在转眼之间就迅速崩溃了,那些欠着高额债务的人因手中积压的郁金香变得一文不值而负债累累。

一时之间,许多人因绝望而自杀,社会陷入动荡不安中,荷兰也陷入了经济危机之中。

“郁金香事件”之后,人类经济史上的泡沫经济事件便接二连三地发生,频频不断。规模最大的“肥皂泡沫”要数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那次了。

20世纪80年代,日本这个巨大的经济体曾经一度呈现出无比繁荣、景气的样子。东京的出租车司机一年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日元,在街头,常常有人甩出大把钞票。而当时的大学生们,往往还没有毕业、未正式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中,就已经开始享受公司所提供的种种福利待遇,例如去风光旖旎的夏威夷度假等,而公司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留住人才。

同时,楼市和股市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全球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的东京银座,在1989年泡沫经济的最高峰时,其地产曾达到了1.2亿日元/坪(合3.3平方米)的天价。

其实从1985年起,房产市场的泡沫就已经初见端倪了,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每年的房价都以两位数以上的百分比速度上升。到1990年的时候,地价已经上涨到1983年的2.5倍之多。

而在股市上,因为有超过100%的投资回报率作为引诱,以务实著称的日本人也开始对投机、股票乐此不疲,几乎有超过半数的国民购买了股票。除了房地产,人们纷纷将积蓄投入到股市中,而日本股市的市盈率也的确可观,曾高达80倍,而当时即使在美国、英国这样的强国,市盈率也仅为25~30倍。

在“楼市不倒”和“股市不倒”的神话里,当日本举国还沉浸在这种欢腾中的时候,1990年,股市交易第一天开始,股价便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下降,日本股市进入了为期十多年的熊市中。

同年9月,有关土地问题的特别节目连续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主张进行土地税制改革、下调地价,限制房地产恶性炒作。以此为转折点,日本的地产业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跌落期。

到1990年中期,房产已经贬值80%,花5亿日元购买的一套房子跌落到1亿日元,即使如此,大批的土地和房屋还是卖不出去。

到2005年的时候,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已经连续下跌14年。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股价、地价大幅下跌,长期处于低迷之中;欠息欠账等不良债务大幅增加;企业风险投资的热情大减。同时,对经济以外的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政局动荡、犯罪率上升、自杀率大幅提高,以东京地铁的JR中央线为例,在泡沫经济覆灭后,这里一度成为破产者自杀的热门地点,为此,地铁站不得不安装屏蔽门加以防范。

由于泡沫经济会带来巨大危害,世界各国,包括经济正在腾飞的中国,都在研究它,探究它的深层机制,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希望能够预防或者降低它造成的不利影响。

泡沫经济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抑制它,仍然需要人们的进一步努力。

节俭悖论:节俭导致贫穷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中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这个蜜蜂群体反而更加衰败;后来,这群蜜蜂大肆挥霍,反而使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经济学中把这群蜜蜂碰到的情况叫做“节俭悖论”。挥霍使得整个社会繁荣,而节俭反而使得整个社会衰败,许多经济学家也为这种奇怪的现象而感到十分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却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对“节俭悖论”做了详尽的论证。

凯恩斯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一生对经济学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那么,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是如何解读“节俭悖论”的呢?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说节俭是一种美德,是最常用的一种个人财富积累的方式。对于家庭而言,如果能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那么这个家庭一般都可以致富。

但是,根据凯恩斯所提出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公众越节俭,越倾向于储蓄,那么产品需求就越少,社会总消费量就越低,这样就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由此可见,节俭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储蓄和消费是人们的收入的两种主要用途,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也就是说,一个人消费得越多,那么他储蓄就会越少;消费得越少,储蓄就会越多。而人们的消费量决定了需求量,从而也就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多少。

因此,个人储蓄与国民收入成反比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反而增加。也就是说,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导致社会总收入的减少,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社会经济萧条;反之,则能够促进社会繁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

个人的节俭能够增加储蓄、积累个人财富,对个人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国民个人的节俭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是件坏事。

节俭减少了商品市场上的需求量,这样厂家就不得不削减产量,解雇工人,而个人的收入也就相应地减少了,收入减少,储蓄也自然会减少。

可见,从长期来看,储蓄对于个人致富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的。而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尚有潜在产出能力的时候,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社会经济才能走出萧条,才能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而个人也才具有更大的致富空间。

此外,凯恩斯还指出,需求增加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一定大于原来需求的增加。

也就是说,如果需求增加了1亿元,那么,由于各种商品之间所具有的互补性,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关性,它所带来的GDP的增幅一定大于1亿元。比如,有人花1亿元购买了一栋豪华别墅,使得GDP增加了1亿元。

然而,一方面,别墅需要装修,需要置办各种家居用品,还需要购买汽车,而购买汽车又需要消费汽油、办理保险等,这样又增加了支出。另一方面,用于买别墅的l亿元带动了建筑、装修等行业,使得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了,他们的消费量自然就有所增加。再则,建筑、装修行业的发展还会带动起钢材、水泥、机械等行业的发展。这样一轮一轮带动之下,由1亿元买别墅所带来的整个社会经济GDP的增加就远远超过了够买别墅的1亿元。

很明显,消费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乘数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提高了,所有的个人:无论是股东、高层管理人士,还是管理和技术人员等这些中等收入者,还是靠劳力生活的低收入的工人都有所受益。

当然,这并不是说,节俭有罪、消费有理。任何的定论都是有其前提的。

时下,都市出现了一群独特的群体——月光族,他们有着不菲的薪水,但是却几乎没有存款,他们把每个月的薪水都用于购买服饰、化妆品,去餐馆、酒吧消费,去旅游等,月底就开始掰着手指过日子,等待下个月发薪日子的到来。

这些人都抱着“钱就是用来花的”心态,周期性地经历着从富有到赤贫的过程。

这种消费是一种时尚,同时也是一种盲目,因为存款几乎为零的状况会在万一碰上需要用钱的急事时使他们迅速陷入困境,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因此这样的困境更多还是要靠自己来解决,这种情况下,适当的节俭就是值得提倡的。

再比如中国现在仍有一部分人还在贫困边缘挣扎,倘若平时不节俭,怎么有能力供养孩子读书?又怎么有能力应对意想不到的疾病?由此可见,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迫切需要积累资金(资本),这样就要大力提倡节俭,鼓励储蓄,通过降低利率而增加厂商对资金的需求,总支出不一定会下降。

另外,要解决“节俭悖论”,关键是要让那些闲置的储蓄资金流动起来,比如用来投资,以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

总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明白,节俭与消费并不冲突,该节俭时一定不能盲目消费,该消费时也不可一味节俭。

正所谓:“会花钱才会挣钱。”“财富是靠挣的,而不是靠省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消费,以避免陷入节俭悖论的怪圈。

人民币升值:货币升值是把双刃剑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始终保持升值态势。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首次低于7。从此,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老百姓也开始参与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热议中来。

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好事,人民币升值了,老百姓手中的钱值钱了,那么出国旅游、买美国汽车、瑞士表等原装进口产品,花的钱就少了,而国内企业到国外吞并企业的成本也降低了,怎么看,人民币升值都是一件好事。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是坏事,美国不是傻瓜,如果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利而对美国无利,它怎么会花大力气迫使人民币升值呢?

那么,人民币升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其实,从当初日元相对美元的升值之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来。

1985年,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中,美、英、法、前联邦德国联手迫使日本签下了著名的《广场协议》,使得美元兑日元从1美元兑250日元在3个月之内快速下降到1美元兑200日元,其跌幅达到20%之多。到1987年,日元升值达到最高时,1美元只能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日元竟然升值了一倍之多。

许多日本人以为自己因此而变成了富翁,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同时,日本的经济也因此而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以致20年后仍然没有缓过劲来!

由此可以推出,人民币升值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富人来说,以前8.5元人民币换1美元,现在不到7元人民币就能换到1美元了,因此,出国旅游、到国外购置产业都更加廉价了。然而,对于那些依靠有限的工资生活的老百姓来说却是弊大于利。

第一,在国内,商品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降价,一瓶矿泉水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从1.5元变为1元,相反由于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反而使得物价上涨,这方面房价就是很好的事实证明。

第二,人民币升值会使得中国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人民币升值,使得到中国办厂的外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幅提高,他们无法再享受到低价的劳动力资源,这样他们就会撤资,去寻找更低廉的劳动力,而他们的撤资势必会导致中国就业机会的减少。

第三,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人民币升值了,原来1美元能够从中国买到8元人民币的物品,而现在却只能买到7元人民币的物品,也就是说,中国的物品变贵了,那么,外国人自然就不愿意再买了,这样就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了,出口量肯定也就减少了,而国内主要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也就更加困难了。

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中国到底是利是弊,关键还是看如何升、升到什么程度,推动人民币升值的途径正常、升得恰到好处,那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利;如果促使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不正常、升得程度不当,对我国有害。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作为老百姓,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大势呢?具体地说,普通大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调整储蓄结构。增加人民币的储蓄量,减少美元的储蓄量。目前,人民币、日元、韩元和新元是亚洲的四大流通货币,而人民币更是亚洲的主体流通货币,它占40%以上的流通量,同时,也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2.调整投资结构。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依靠储蓄来保值和增值财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人民币置办诸如山林、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通过实物保值来减小储蓄保值的风险。

3.调整消费结构。人民币升值以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能力会大大增强,因此,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多消费进口产品,进行境外购物消费也是不错的方法。

负利率:存钱就是赔钱

所谓负利率是指银行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后为负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存进银行的钱往往会无声无息地蒸发掉。

当人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都会给出一些利息作为回报,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等到你把存款取出来的时候它能购买的东西往往要比你存进银行之前能购买的东西要少,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银行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负利率。

一般来说,人们将钱存进银行,那么存款的实际收益等于利率(明赚)减去通货膨胀率(暗亏)。

比如,2008年上半年,整存整取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78%,而2008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7.9%。那么,如果你将10000元存入银行,等到存款到期后,你可以获得[(10000×3.78%)—(10000×3.78%)×5%]元,即359.1元;而你所存的10000元贬值额为10000×7.9%元,即790元。这样,实际收益=359.1—790=—430.9元,也就是说,你选择存钱,却反而损失了430.9元。

负利率一旦出现,就意味着由于物价上涨,货币的购买能力下降。即使银行给出了一定的利息,但这并不足以抵消掉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财产损失。简单地说,就是存在银行里的钱悄悄地缩水了。

在现实中,无论是理论推断还是现实感受都将负利率课题摆在了大众的面前,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储蓄情结”,即使存钱即意味着财产缩水,中国老百姓仍在“坚守”储蓄阵地。银行储蓄一向被认为是人们理财最保险、最稳健的工具,但也必须看到储蓄的劣势,从长期来看,储蓄的收益率难以战胜通货膨胀,会导致财富的蒸发,尤其是在经济陷入危机时,高度通货膨胀会使负利率更加剧烈。

随着负利率时代的来临,传统地将钱放在银行里的理财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那么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应该怎样才能抵御负利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1.将财产实物化。由于负利率的出现,像现金、银行存款、债券等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财富的实际价值往往都会降低;而诸如房产、贵金属、珠宝、艺术品等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财富不但不会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反而会获得价格的快速上升。

因此,采用将现金变为实物的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有效抵御负利率带来的财富蒸发。

2.投资。进行投资,比如投资基金、股票、合伙做生意等,能够使有限的财富参与到经济循环中去,从而化死钱为活钱,有效抵御负利率的不利影响。

当然,在投资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理性的头脑,不能只看到利益,同时还要看到风险,逐利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风险。

3.开源节流,做好规划。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如何将每一分收入都用在该用的地方显得尤为重要。每月收入多少、开支多少、节余多少等,哪些开支是必要的、哪些开支是次要的、哪些开支是可缓的、哪些开支是可以裁减掉的,对于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4.做好家庭风险管理。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难以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一个家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将家庭的年收入进行财务分配,将其中一部分资金作为应对种种不可预知事件的开支。

家庭风险管理中最常见的形式是保险,买保险可谓是未雨绸缪,其保障功能可以使人自身和已有财产得到充分保护。一旦家庭因发生某种事故而陷入资产入不敷出的窘境,保险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它可以缓解意外收支失衡对家庭的冲击力。尽管没有人愿意发生意外,但是却又没有人能够保证不会发生意外,所以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该买的保险一定要买,不可为了省钱而将其忽视。

总之,负利率的时代一旦来临,就要想办法避免自己的财富缩水,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拓宽理财思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让“钱生钱”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tyffzNHo2JSlHUQo0C5wpetm6zOHOOE2OYBz89cvJjvZ6bgRlibJkzqWKFqQJb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