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走近博弈论,了解博弈论

什么是博弈

小王和小李在下棋,小王在出子时,为了赢棋,就必须仔细考虑小李的想法,而小李在出子时,为了赢棋,也必须考虑小王的想法;所以小王在考虑小李的想法时,还得想到小李也正在琢磨小王的想法,而小李当然也知道小王想到了小李对小王的想法……

中国有句古话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弈的双方——小王和小李就是需要做到知己知彼。他们都很明白对方的策略,说得拗口一点就是:一方知道另一方知道自己的策略,反之,另一方亦然,这种句法我们可以一直用下去,直至打上省略号,而这些正是对弈的双方所掌握的公共信息。

这中间所包含的道理就是博弈论。俗话说“人生如棋”,如今的时代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时代,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执子的棋手,他们为了各自追求的利益去费尽心思地揣摩那些要与之打交道的人的内心想法。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从而得以在利益博弈中抢占先机。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博弈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博弈论的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最初,这种思想主要应用于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此时,人们也只是单纯地凭借经验来对博弈局势进行把握,尚未发展到理论化的层面。

“Game Theory”在我国被译为“博弈”,由于其浓厚的学术意味而给人以强烈的理论色彩,甚至让人感到高深莫测。其实不然,博弈论说繁就繁,说简单还是很简单。抛却那些繁杂而专业的术语,我们可以说博弈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依靠自身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可能的行为或策略集合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予以实施,从中取得相应的结果或收益。比如棋弈中的棋弈论就是研究棋手们每一次“出棋”的理性化和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对弈双方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获得最合理的策略。诸如象棋、扑克牌等古老而普及的游戏中讲究的就是这种策略,博弈论也正是衍生于此。

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完备的逻辑框架和体系来研究其规律和变化。

1928年,冯·诺伊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此,博弈论正式诞生了。1944年,约翰·纽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将二人博弈推广到多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这也是现代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纽曼和摩根斯坦指出,博弈论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有利益冲突的双方在竞争性活动中制订最优化的胜利策略的理论,这种策略就是根据游戏规则制订的处理竞争、冲突或危机的最佳方案。

说到博弈论,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天才约翰·纳什,他在自己的论文《多人博弈的均衡点》和《非合作博弈》等著作中,为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学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等人的研究也推动了博弈论的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理论层面,更可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三只猴子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终于它们发现一口井,欣喜若狂的猴子们跑到井边,但眼前的情景却让它们有些沮丧,原来它们发现水井里的水并不多,且井还比较深,它们任何一个单独去喝都不可能喝着水。于是其中一只猴子想了一个办法:一只猴子用尾巴勾住井边的树枝,然后再抓住另一只猴子的尾巴,另一只猴子再抓住底下一只猴子的尾巴,如此连在一起,吊下井去喝;第一只猴子喝一点水后就上来,然后它同第三只猴子一起吊第二只猴子下去喝;第二只猴子喝一点后也上来,它再同第一只猴子一起吊第三只猴子下去喝——如此轮流。第一只猴子最先吊下去喝,它想:这井里的水也并不多,我第一个被吊下来,还算幸运,一定要喝个饱。于是它就咕咚咕咚地大喝起水来。第二只猴子一看着急了,它想:井里的水这么少,等它喝完了上来,哪里还有我的份儿?干脆放了它,我自己下去喝吧。最上方的第三只猴子也在想:水越来越少了,等它们喝饱了,我岂不是只剩下啃泥的份儿了?还是早点放了它们,自己跳下去喝吧!于是,第二只猴子放了第一只猴子的尾巴,第三只猴子放了第二只猴子的尾巴,它们只管自己抢先跳下去喝水了。等喝饱了它们才发现水井井壁湿滑,想要出来是难上加难了。后来,在它们还没有把出来的办法想好时,就一起饿死在井里了。

《红楼梦》中有句话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三只猴子也正应了这句话。在面临某种选择时,猴子们没能做好决定,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其实类似的错误,人类也经常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进行各种选择,并且根据这些选择作出相应的决定。你所做出选择和决定会对他人的决策结果产生影响,同样的道理,他人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也会对你的决策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你认为你聪明且关心你自己的利益,那么你也一定要知道,你的对手也一样聪明且关心他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对手的目标往往会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你与对手也不是没有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作决策时,你就应该将这些因素全部纳入到你的考虑范围之内,同时还应将如何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考虑在内。

到此,我们对博弈论的认识也该有所改观了,它看似深不可测,但其思想并不难理解。它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存在于经济学中,而且还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职场上,你同上司、同同事、同下属之间都存在着博弈;在商场上,你同客户、同竞争对手之间也存在着博弈;在情场上,你同爱人、同情敌之间也存在着博弈……

博弈论就是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通过策略产生的相互依赖行为。博弈论认为,人是理性的,他们会通过一些手段以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合作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利益冲突,行为相互影响,而且信息常常是不对称的。另外,博弈论还研究人的行为在直接进行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和决策过程中的均衡性问题。

通俗地说:所谓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进行一次或多次的选择策略并将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之前,需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可能会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他人产生影响以后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在尽量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前提下,选择一个最佳的行动计划,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博弈的构成要素

了解了博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一场博弈有哪些构成要素。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一对夫妇下班回到家,吃罢晚餐就坐在电视机前准备看电视。此时,节目预报显示,一个频道要播放丈夫为之着迷的球赛,而与此同时,另一个频道会播放妻子喜爱的韩剧。但是家里却只有一台电视机。于是,围绕着到底看哪个频道的哪个节目,一场博弈就此展开。

从这场博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形成一个博弈的完整的六个要素:

1.博弈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

任何一个博弈都存在一个必需的条件,这个必需的条件就是: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环境里做决策。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假如这个时间段只有丈夫或者只有妻子一个人在家,就不会存在夫妻争看电视节目的博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倘若只有一个人做决策而根本没有他人干扰,那么这就是一个传统经济学或管理学中最常研究的最优化问题,即决策者在一个既定的局面或情况下如何做决策的问题。拿最简单的一个最优化的例子来说,吸烟伤身,不吸烟又伤心,选择吸烟还是不吸烟?这就需要烟民来权衡利弊。如果他不是单身,而是有妻儿或女友,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博弈。这正是,往往博弈者的身边都会充斥着其他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其他博弈者的选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博弈各方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博弈结果。

2.博弈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

这里的资源并不单指矿山、石油、土地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人脉、信誉、学历、职位等社会资源。值得指出的是,利益具有主观性,人们之所以参与博弈就是因为受到了利益的吸引,预期将来所获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博弈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来解释,即凡是自己主观需要的就是资源;反之则不能构成资源。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我们还常听说“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老婆总是别人的好”。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眼里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就像俗语所说“刺猬认为自己的孩子光”“屎壳郎认为自己的孩子香”,但是这种自己认为的优点或者宝贝,在别人看来也许并不赞同或者并不珍重。效用递减规律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上面的案例中,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并不是电视机的所有权,而是电视机在某一时段的使用权。事实上,在那些对于球赛或韩剧都没有丝毫兴趣的人眼里,这两个节目都不会成为他们争夺的资源或收益。

3.博弈参与者要有自己能够选择的策略或行动策略即计策,是博弈参与者所能够选择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孙子兵法》中所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这里讲的就是一种直接、实用的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

通常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的策略选择并不会牵涉到分析关键因素、确定局势特征等理论化的内容,而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博弈论中的策略,则需要通过首先对局势和整体状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局势特征,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从而为达到最重要的目标进行手段选择。因此可以这么说,博弈论中的策略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直接影响着整个局势的发展。

4.博弈参与者要拥有一定的信息量

有时候,博弈参与者掌握的信息并非是完全的,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比如今天早晨起来,你看到天气阴沉,经验告诉你,这是一种下雨的前兆,但是到底下不下雨你也无法确定,这时如果你要出门,带不带伞便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此时你掌握的信息就不是完全的信息,你要用以做出决策的信息条件没有确定性。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说明信息不完全的例子,从情理上说,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要带上伞出门,以防万一。

5.博弈参与者有作出策略选择的先后顺序

在很多决策活动中,一旦涉及多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决策时,为了确保公平合理,就往往需要这些参与者同时作出选择。但是,多数情况下,参与者的决策是有先后之分的,并且还会出现一个参与者要作出不止一次决策选择的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次序问题。所以,博弈必须规定其中的次序,次序不同的情况下,即使其他方面都相同,通常也划为不同的博弈。

6.博弈参与者要寻求一个均衡

均衡就是平衡之意,也就是指所有博弈参与者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博弈中的均衡,指的是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弈的结果都能达到均衡。举个例子来说,一种商品倘若正处于某一价格上,则此时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都能买到,而想以此价格卖出此商品的人也都能卖出,此时就可以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

博弈的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博弈论。

人生处处皆博弈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从博弈中得到解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某人在某天早晨突然生病等现象都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用博弈论来解释是可以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用博弈论来解释也可以理解,但是自己生病怎么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呢?一个人还能同谁进行游戏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人和病就是较量的双方。人总是要面对以下两种情况,生病或者不生病,生病的时候就会用求医问药来解决,不生病的时候自然就用不予理睬来对待。这显然就是一种人与疾病之间进行的博弈游戏。

何止是人生病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万事万物都可以在博弈论中找到答案。比如农夫种庄稼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过程。大自然的策略是“天旱、洪涝、风调雨顺”等,而农夫就会给出相应的对策,如“防旱、防涝、放心休息”等。当然了,农夫也不知道大自然究竟会采用哪种策略,他们要做的就是只有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或者根据相关的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倘若他们判断今年的旱情较重,那么他们便会早做防旱准备;倘若他们判断可能出现洪涝灾害,那么他们便会早做防洪防涝准备;而一旦他们判断今年会风调雨顺,那么他们就可以优哉游哉地等待丰收了。

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者多人的博弈。比如,你感觉某一天应该是你女友的生日,但是你又不能确定。如果那天的确是女友的生日,你可以送上一束鲜花,这时女友必定会很高兴,反之,如果你没有任何表示,则女友必定会因你忘记了她的生日而闷闷不乐或者直接埋怨你;如果那天并不是女友的生日,你依然可以送一束鲜花,这会给女友一个意外的惊喜,而此时如果你不送鲜花,那生活会同往常一样进行。这就是一个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你将要对付两种可能发生的状况,一种情况是那天的确是女友的生日,另一种情况是那天不是女友的生日,而无论是哪种情况,你要采取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另外,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莫过于夫妻吵架了,而这也是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可以采用:或强硬或软弱。此时,博弈的可能结果无外乎以下四种组合:一是丈夫和妻子都强硬;二是丈夫强硬而妻子软弱;三是丈夫软弱而妻子强硬;四是丈夫和妻子都软弱。

调查显示,在丈夫和妻子都软弱的情况下,婚姻是最为稳定的。这是因为,在婚姻生活中,这样的夫妻双方都不希望对方因为自己而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因此往往情愿自己做出让步。这在动物界也有相同的结论,动物学家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相比之下,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容易和睦相处,它们的寿命也相对更长。

在丈夫和妻子都强硬的情况下,婚姻是最容易破裂的,这种婚姻的大多数结局都是负气离婚。另外两种情况即夫妻之间总有一方强硬而一方软弱,这是最常见的婚姻组合。我们在荧幕上或在生活中都能看到这样一幕,在夫妻吵过架后,最终会有一方做出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某个僻静的地方点根烟或是蒙头大睡,就是妻子避让到某处号啕大哭或是找人倾诉。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事例数不胜数,在竞争激烈的商界,博弈更为常见。比如两个家电厂家之间进行的价格战,较量的双方都需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降价与否,很显然,两个家电厂家之间的博弈目的就是尽可能占据更大的市场,获得最多的收益。

而上述这种围绕利益(或效用)的争夺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最终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双方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双方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他们决定胜负的方式就是看各自争得效用的多少,而他们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又取决于一定的外部条件,这就形成了博弈。

比如在象棋对局中,博弈的双方都是以将对方的军为最终目标;在战争中,交战的双方都是为了打败对方赢得胜利;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壮大;股市中人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是人们所需要的,而这种资源的总量却不足以让每个人都得到满足,即它是稀缺的或是有限的,这时,竞争就产生了。而竞争需要一个具体的形式来把众人拉在一起,这种形式一旦被找到,博弈便会迅速形成。与此同时,竞争的各方也会迅速走到一起开始这场博弈。

由此可见,人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形成博弈。而人生本身也是一场博弈游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博弈中。如今的博弈,已不再拘泥于经济学领域那些晦涩的数字和难懂的推理,而是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世上人人在博弈

博弈看起来很玄妙,但是它并非深不可测,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博弈并非某些人的专利,也并非只限定于某个特定的群体,而是一种人人皆可参与其中的“游戏”。事实上,不管是否情愿,也无论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只要你在与这个社会脱离不了干系,那么你就时刻在为自己、为他人展开各种博弈,所以说,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博弈参与者。

古今中外,无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帝王,还是位高权重的谋臣;无论是与世无争、潜心养性的贤人雅士,还是碌碌无为、谋衣谋食的市井小民,都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着形形色色的博弈。

我国古代的帝王们为了使自己的“家天下”得到巩固和长久发展,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保持自己在博弈中的强势地位。

我国的西周时期,通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励精图治,使得国家日益强大起来,最终从商纣王的手中夺取了天下。鉴于当时周人本身势力还不够强大的客观现实,周公便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方面,他制定了以“亲尊”为主要内容的周礼,向众人传达一种“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观念,并为众人制定了一整套的行为模式,如吉礼、凶礼、嘉礼、宾礼、军礼等;另一方面,他打出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法律策略。

如此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的方法,可谓博弈的高手。虽然当时的人们尚无“博弈”的概念,但是他们懂得文武并用,懂得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虽然没有博弈理论的指导,但是其应用已经是炉火纯青了。因此说,博弈并非外国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在博弈,只不过是在参与博弈时,有的人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博弈,而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一个朝代,进入秦汉时期后,我国古人的博弈术日臻完善起来。但是完善的过程并非尽善尽美,博弈失败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其中秦始皇便是对博弈术稍有欠缺之人。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想尽一切办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其目的是希望建立万世基业,但是他忽略了经过了一番征战后的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无休无止的兵役和徭役让老百姓感受到战乱结束后并无安宁,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只不过是一种暴政替代了另一种暴政,无休止的压迫远远超出了老百姓所能忍受的限度,于是反抗情绪自然而生,起义便爆发了。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其他各地也纷纷响应。

起义之所以会如此声势浩大,就是因为秦朝的统治者同被统治者陷入了一场非合作性博弈之中,而结果我们当然是知道的,始皇帝希望千秋万代相传的基业传到秦二世就划上了休止符。

秦帝国的土崩瓦解使得后来的统治者们吸取了教训,他们把秦始皇的过失作为自己制定博弈策略的反面教材来警示自己。汉朝是推翻了秦帝国后建立起来的又一个封建王朝。他们从秦帝国的灭亡中领悟了“刚则易折”的道理,实行软硬兼施的统治策略,直至唐朝,这种博弈策略已经精练地概括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至此,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博弈术变得成熟而丰富。

中国有句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古往今来,一个人要办成事,就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也必须组建起自己的博弈团队,只有进行集团作战,才能有更大的胜算。

诸如众所周知的周成王与周公、刘备与诸葛亮、唐太宗与魏征等君臣之间如鱼得水式的合作性博弈,范蠡与勾践、韩信与刘邦、宋濂与朱元璋式的“刀剑情”的变和博弈,同时还有数不胜数的宋太祖式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让人揣摩。涉及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场又一场的博弈悲喜剧。

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进入文明、民主阶段,博弈也更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总,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还是企业白领,无论是普通职工还是待业百姓……他们都在为自己、为别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实施着或文或武、或硬或软的各种博弈。

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博弈跟你没有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反倾销调查,就会影响到无数工人的收入;一项铁矿石涨价,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价格,就会使千万个普通家庭开始计划如何开源节流。由此可见,即使你是普通人,上层的博弈也会影响到你。

用电要涨价了,你是否会考虑趁涨价前赶紧先去买电?出租车涨价了,你在需要乘车去某地时是否会掂量一下是乘出租车还是乘公交车?

去菜市场买菜,当你正在为探知菜价是否合理而打算货比三家时,卖菜的小贩对你说:“请放心,我天天在这里卖菜。”这时你是否会直接买下而不再货比三家了呢?

生活中当你遇到这些事时,你做出任何决定和选择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比如买菜,你同卖菜的小贩之间就进行了一场信息博弈。双方的信息博弈如下:卖菜小贩传出的信息是:“如果我今天骗了你,那么今后你就不会再来我这里买菜了,所以我不会骗你。”而你的信息判断是:“他天天在这里卖菜,而我也天天来这里买菜,他一定会认得我,如果他卖的价钱比别人的高,我也会记得他,从此不在他这里买菜,所以他不会骗我。”于是,一番信息博弈后,你才放心地把菜买回家了。

众多的事例都说明,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都有博弈的存在。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为他人,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了各种博弈中。因此,不要抱有局外人的思想,博弈就是一个局,每个人都会身处局中,不同的只是“局”有所差别。

博弈与生活、学习、工作

每一个人的人生无外乎以下几点内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国古人的传统思想是人要首先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人生还要追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同时还要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比较俗套,但仔细想来,有其道理。无论何时,人都应首先得到生存的物质保障——柴米油盐酱醋茶,然后才有心思,有基础去追求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金榜题名,另外,对于“洞房花烛夜”的追求,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繁衍后代的需要。这显然也是非常实在的想法,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历程。尽管我国古人很早就以言利为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言辞都是对物质的鄙夷,但是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利”也不再那么不敢启齿了,比如宋朝时,由于经济压力过大,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公然提出“义利并重”、“天下之急以理财为先”的口号,从此,公开把“解决人的生存”这一对物质的追求问题放在了第一位。

归纳起来,这不就是“生存、繁衍、发展”的问题吗?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等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需要则是对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等的需要;社交需要又被称为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它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比如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心、友爱、理解、尊重等,这是最高等级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层次的需要的迫切程度有所不同,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充分表露出来。而低层次的需要是持久的,即使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了,低层次的需要也仍然存在着,不同的只是这种低层次的需要对人们的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只有在解决了衣食住行之后,才能从事文学、艺术等高雅的工作。由此可见,无论什么人,其人生的重要内容都无外乎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要想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就要懂得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博弈。

如果你因为感觉博弈太伤脑细胞而懒得去博弈,那么你就不要跟人打交道了,也别梦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了。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琐事构成,每个人又被形形色色的琐事包围着。小到一顿早餐,大到买房买车,再普通的人也都在为自己生活得更好些而进行着博弈。我们可能会因为买一杯豆浆而展开一场博弈,我们总是对是否买街头小贩的油条豆浆而犹豫不决,甚至会因为几毛钱而斤斤计较,其实这并非我们小气,而是因为小贩们往往没有固定的摊位,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后天可能就不知道在哪儿了。因此,我们必须在“便宜”和“健康”之间作出抉择,小贩卖的东西的确“价廉”,但是我们却很难判断是否“物美”,因此,我们有时会不厌其烦地进行杀价,以期用低廉的价格来补偿自己承担健康危害的风险。但是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却不这样,那里的东西虽然比小贩卖得贵很多,我们都会毫不吝啬地掏腰包,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超市卖的东西都是有品牌、有质量保证的。正是基于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精明的商家往往要注重品牌意识,即使是一根香肠、一盒鸡蛋、一包爆米花,都会注重包装和摆放。

对于小贩,人们往往看重价格,而对于商家,人们往往看重质量和售后。这就是人们与小贩和人们与商家之间博弈均衡点的差别。通过这两个均衡点,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一种均衡。

说到均衡,我们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你的周围就形成了种种纳什均衡。比如男女谈恋爱吧,通常情况下,恋爱并不仅仅是恋爱男女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大事。现今虽然早就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是提倡双方自愿、恋爱自由,谁都无权干涉,但是事实上,恋爱的男女双方能否被对方的家庭所接纳,往往是恋爱成功与否的一个很关键因素。无论是影视剧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或耳闻或眼见过这样的情况:父母对子女找的对象不满意,因此表示坚决反对,甚至会说:“倘若你执意要同对方交往,我们就当没有生过你这个孩子!”这显然是一种威胁,然而这种“断绝关系”的威胁多半是不可信的。无数事实表明,陷入爱情中的男女很多时候会置父母的威胁于不顾,继续与恋人交往甚至最终与之结婚,这时,当时甩下狠话的父母也会不得不承认那个当初他们并不看好的儿媳或女婿。这就是一种“纳什均衡”。

生活中到处都有博弈,学习中也不例外。从孩子开始接受教育起,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寻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努力着。为了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去送孩子上高质量的幼儿园,进重点小学、中学,去名校读大学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优质幼儿园的孩子升入优质小学的机会更高,优质小学与进入优质中学、优质中学与进入名牌大学挂钩,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扎根大城市,求取好工作、获得高工资。因此,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到上大学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始终进行着投资无数的教育博弈。

另外,博弈还存在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就拿高考填写志愿来说,不是我们想上哪个学校就填哪个学校,我们还要考虑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为了确保我们的分数不浪费,但是又正好够某学校的分数线,我们就要揣测哪所学校的竞争力相对弱些,推断哪个专业日后毕业好就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的博弈。

工作中更是处处存在着博弈。比如作为企业领导人,他会考虑怎样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怎样战胜对手等。鉴于此,他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都会考虑许多,比如他在决定是否将自己的产品降价以及降价多少时,他就会考虑降价是否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这种购买欲能够使购买量增加多少,其他同类产品的厂家是否也会降价……这种种思考都是在与消费者、与同行业、与相关行业、与市场进行着博弈。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博弈同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要想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生负责的人,就要认真对待时刻萦绕在我们周围的每一场、每一次博弈。

博弈与个人、集体、社会

我们都知道,博弈是个体与个体、集体与集体、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较量,倘若博弈仅仅是两个参与人,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较量,那么,这种博弈就可以控制和预测。但是,一旦涉及个人、集体、社会等多方面的博弈,尤其是当博弈参与人和主体的数目难以确定时,就形成了多角博弈,而由于这种多角博弈中的不确定和难以预测的因素太多,因此这种博弈的结果往往很难预料。

在博弈过程中,理性的个体会秉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针对对方的对策而采取最有利于自身的对策。从理论上讲,这种对策的确能使自身利益所得最大化,因此可以说,这是个人的最佳选择。但是,个人的最佳选择毕竟不能代表博弈的对方、双方或多方也都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当个人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时,就更加难以预测出该博弈的均衡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或者听说这样的事情:

一个男孩的女朋友被别人夺去了,于是他对对方的怨恨使得他采取一些不够理智的行动——叫来自己的一帮朋友要对那个横刀夺爱者进行一番“教训”。可是,由于大家都是年少轻狂,在教训对方的时候做过了头,造成对方受重伤,于是原本的行政处罚变成了刑事处罚,找来的朋友都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男孩自己也以教唆罪而锒铛入狱。

在这个事例中,博弈均衡就被改变了,而改变这个均衡的就是个人的非理性行为,致使博弈的各方都没能得到想要的结局,可以说,这种博弈的结果是“双输”。个体的博弈如此,群体的博弈更难把握。倘若博弈的参与者中的任何一方或双方都是群体,那么,不确定的博弈结果就更加容易出现了。

参加过或者看到过一些政府部门会议的人,常常会听到大会主持人在总结发言时说此次会议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不少人会暗笑,怎么几乎每个会议都会说这样的“套话”?其实事实并不仅仅是套话,这话里的博弈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与大会的人群往往是因为追求某一个共同的利益而聚到一起的,那么这样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就应该具有人格化特征,要为实现这个共同的利益而采取一样的行动。

倘若这样的群体没有统一的人格特征,缺少统一的指导思想,那么,就很难真正做到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样一来,即使事先大家的设想好得不得了,也不会发生多种合乎群体利益的群体行动。相反,置身于某个群体中的某个人如果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擅自行动往往会对群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严重有害的后果。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举些很简单的例子:

多数情况下,一个生活园区内,各家各户都是窗明几净的,但是倘若小区物业不去提供保洁服务,那么,这个生活园区的公共用地就往往比较脏乱,公共通道里的照明灯也往往比住户家里的照明灯坏得更快,同时修复得最慢。

炒股的人们也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某一只股票大起大落,涨时猛涨,跌时猛跌,分别持有同一只股票的不同人则往往不会齐心协力地去扶持该股票的价格。

被假冒伪劣商品所侵害的人不在少数,即使没有被假冒伪劣商品所害的人,也对其深恶痛绝,这种人人喊打的情况按说可以使众人团结起来,然而,当新闻媒体专程为此事进行调查时,往往是只有受害者声泪俱下地进行控诉,但是一旦真正开始与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进行博弈时,尚未受害的消费者和已经受害的消费者往往很难团结起来同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的商家展开斗争。

上述事例反映的都是在群体博弈中群体目标未能实现甚至对集体目标造成损害的情况,如果你对此仍感不解,那么我们接着用纳什均衡来做进一步解释。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群体都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而这些个体中总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因此,这个群体是非人格化的,而群体的博弈行动往往是群体内部成员的博弈结果。

因为,无论是哪个成员,他都有自己的最优效用函数,而群体行动的结果本身是具有公共性的,倘若该群体博弈实现了最初的博弈目标,那么,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获益,那些没有分担群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也不例外。

比如工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罢工,一旦罢工取得胜利,使老板被迫给工人支付工钱或者相应加薪,这就对所有的工人都有益,即使是那些没有参与罢工的工人,也能在参与罢工的工人们的努力下得到相应的好处。而在工人群体同企业老板的博弈中是存在着博弈成本和风险的,而这里的博弈成本和风险则由那些参与罢工的积极分子们分担,至于那些观望者或没有去参与者则没有什么风险,无论博弈的结果是谁输谁赢,这部分人都是受益的一方。

参与罢工的工人们胜利了,那么这些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薪酬;反之,倘若参与罢工的工人们失败了,这些人也不必承当任何责任,老板只会对那些参与罢工的人做出相应的惩罚,没有参与罢工的这部分人则不会使自己的状况变得更糟。

这种成本收益结构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也往往给某些人钻了空子,致使“搭便车”的行为出现。而这种“搭便车”的行为,又进一步促使理性的个体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从而总是采取最有利于自身的策略,而不抱着为群体谋利益的心态去做事。所以说,人格化群体行动的实现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事实证明,组成群体的个体越少,群体行动就越容易产生;反之,一旦组成群体的个体开始增多,那么,群体行动就会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多,如何分担群体行动的成本便会很难协商;而且我们都知道,个体越多,其人均收益就会相应减少,这样一来,很多人“搭便车”的动机便会更加强烈,同时由于个体数量多,而使得部分人“搭便车”的行为变得比较隐蔽。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某个集体行动没有严密的组织,那么它就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

就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同样也是个人、集体博弈合力的结果。因此,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需要警惕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难免会有一些个体或群体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而不惜以蒙蔽的手段——在“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旗号的掩饰下去制造社会混乱,危害公众利益。

这样的个人和群体也不在少数,如一些反动势力打着自由、民主、博爱的旗号去冲击政府部门,扰乱社会治安;一些被禁止开采矿山的老板、股东花钱雇佣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去同各级主管部门叫板……

这就是个人、小集体和社会整体利益展开的博弈,而在这种博弈中,作为为自身谋私利的肇事者一方往往给自己穿上“弱势群体”的外衣以博取舆论和公众的同情,从而向相关的政府部门施加压力。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弈同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一方或多方而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这其中的博弈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合力,为社会、为集体谋福利,而一旦社会和集体得到了福利,那么作为社会和集体组成部分的个人,当然也会获益。

博弈为我们带来什么

博弈论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经济学家,那么我们学习博弈论有什么用呢?博弈论的各种相关知识以及整个博弈学理论到底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呢?这一篇就着重谈从博弈中我们都能有哪些收获。

1.博弈让人变得自信、聪慧

多数情况下,多个博弈场合,参与博弈的双方实力并不均衡,因此总有一方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事实也证明了,“弱势”、“弱者”并不是注定会在博弈中失败,“强势”、“强者”也并不一定就能够在博弈中取胜。区寄斗强盗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据记载,区寄是我国唐代的放牛娃。他在11岁时遭遇到两个强盗,但却凭借智慧使自己摆脱了险境。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区寄在被强盗抓住后不能动弹也无法呼救,处境非常危险,这时,毫无抗争条件的区寄并没有方寸大乱,他开始想办法稳住强盗,等待时机。于是他装作很害怕的样子,又是哭,又是瑟瑟发抖,从而使强盗认为他同其他所有的小孩子一样胆小而没有心机。但是,强盗万万没有想到这正是区寄的机敏之处。由于强盗小看了区寄,认为他极其容易对付,于是其中一个强盗去联系买家的时候,另一个负责看守的强盗便喝得酩酊大醉。区寄便趁此机会将捆绑着自己手脚的绳索用强盗丢在地上的刀子割开了,然后果断地杀了那个因喝醉酒而大睡的强盗后逃跑了。

谁知这孩子跑了没多远,就遇上了那个去联系买家的强盗。那个家伙捉住正在逃跑的区寄后,又发现自己的同伙被杀了,便又惊又怒,因此他决意要杀区寄。在这种情况下,区寄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利用强盗贪得无厌、见利忘义的心理,让自己成功脱身。他对那个强盗说:“你们两个人将我卖掉,一人只能分得一半的金钱,现在他死了,你一个人就能得到卖我的全部金钱,难道这有什么不好吗?我愿意听从你的处置。”这话说完,那个强盗认真考虑了一下,认为区寄的话的确是有道理的,因此便放弃要杀掉区寄的念头,紧张的情势才因此也得到了缓解。尽管那个强盗不杀区寄了,但是他也吸取了教训,不敢轻敌,对区寄严密防范。尽管如此,区寄还是在半夜找到了机会,他悄悄地用炉火将捆绑自己的绳索烧断了,尽管自己的手也被烧了,但是他并没有害怕,而是拿起刀将熟睡中的强盗杀死了。

显然,同两个强盗相比,11岁的区寄处于弱势,但是他却能够凭借智慧在同强盗的博弈中取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同各种人、各种环境的较量中,即使我们处于“弱势”,也不一定就会败下阵来。只要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成为最终的胜者。牧童区寄的故事就是博弈的一种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强和胜利、弱和失败不能画上等号。弱小一方利用策略同样可以战胜强大的对手,赢得最后的胜利。这让我们体会到,即使我们的力量像一个小孩子那样小,我们也可以凭借智慧的头脑去战胜比我们的力量强出百倍的敌人。这种自信,就是博弈论送给我们的礼物。

2.博弈学可以让人日趋理性

所谓理性,当然是跟“感情用事”相对的,还是以牧童区寄的故事为例进行讨论。区寄和两个强盗之间展开的博弈,显然两个强盗是博弈中的强者,但是他们最后却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那两个强盗利令智昏,也就是缺乏理性思考。他们贩卖小孩的确是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他们却不曾想过“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他们的做法并不够理性。再者说,从区寄的表面反应来判断这个孩子同其他孩子一样胆小从而轻敌也是不理性的,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可能遇到的危机,甚至在看到区寄示弱后,更有些得意忘形。尽管当一个强盗得知另个强盗居然被区寄杀死后也曾一度惊恐,但是区寄的一番话,又让他陷入了对金钱的憧憬,从而放弃了杀掉区寄的念头,并满怀希望从区寄身上获取最大利润,这显然是失去了理性的做法,也难怪他即使提高警惕也依然未能免于被区寄所杀。

其实强盗犯的致命错误就在于他们所做出的一系列不理性的决策和判断,首先是他们做的是有违背道德良心的,无本万利的买卖,其次他们没有意识到危机处处存在,并且即使是感到了危机依然未能摆脱对金钱的贪恋。其实,又何尝只有故事中的强盗如此?生活的很多人不是也总想不劳而获或者希望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得一些收益吗?也有很多人明明知道贪污受贿是危险的,但是却抵不住对金钱的无穷贪欲而致使自己最终锒铛入狱。而区寄却恰恰相反,他从一开始就保持着理性,他装作害怕也好,他给强盗讲明利害关系也好,其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免于受伤害。有这样正确的目标及颇具理性的思想指导,使得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来,正是由于他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上都能理性地做到“三思而后行”,他才得以在同两个强盗的博弈中取胜。

3.博弈论引发我们对纳什均衡的思考

纳什均衡理论说的是,根据对方的策略,采取对自身好像最有利的策略,最终结果对双方来讲,往往都不是最好的,甚至是最坏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身出发,首先考虑的都是个人利益,而通常情况下,个人利益往往和整体利益达不到绝对一致。但是,博弈最关键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博弈各方形成某种程度的平衡,比如牧童区寄智斗强盗的博弈中,其中一方要么全赢、要么全输这样的结局也可以说是一种均衡,只不过这种均衡比较特殊,它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全输”的一方意识到自己即将“全输”时,就很容易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即使自己的行动是毁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要试图用这种“同归于尽”的方式来使“全赢”的一方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而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均衡”。当然,如果“全赢”的一方是理性的,那么他就考虑到对方有可能准备拼个鱼死网破,所以,他往往会给对方一条出路,使对方最低限度的利益不受侵害,依次来形成均衡。

但纳什均衡理论又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很多时候,那些我们自己认为是理性的博弈策略,实际上却往往并不理性。比如生活中我们常有所闻的种种价格战、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等,在行动之前,博弈方往往认为自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理性思考,但结果却总让参与博弈的各方感到意外,这时就会形成种种尴尬的纳什均衡。因此说,要参与博弈,就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博弈中形成一种理性的均衡,这个问题极其关键。

零和博弈:做的都是无用功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基本概念,也叫零和游戏,意思是双方展开博弈,若一方得益就意味着另一方必然吃亏,得益的一方所得的数量同吃亏的一方所亏的数量是相等的。这也是之所以将这种博弈称为“零和博弈”的原因。所谓“零和”,就是指若将参与博弈的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得到的和是零。

由于在零和博弈中,博弈的双方根本没有合作的机会,所以,零和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的范畴。在这个博弈中,博弈的各方在做决策时往往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照顾其他方的利益,因此博弈的最终结果往往是既无法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也无法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说,零和博弈是利益对抗程度最高的博弈。

其实,零和博弈十分常见,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它的存在,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者的光荣背后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

比如某火锅店有一个客人想把没有吃完的鲜虾退掉,但是通常情况下,餐馆对于客人已经吃过的东西是不会予以退换的,所以那位客人遭到了拒绝,后来争辩演变成了动手,结果当然是因为当时饭店一方人多势众,而使得那个客人在被打后离开。

从当下看,火锅店是博弈中的胜者,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也并不是真的赢家。因为,火锅店的胜利显然是建立在那位客人的苦涩上的,因此他们也必将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而这种代价就体现在火锅店的名声会因此受到影响,会有不少人得知此事,也会有不少人因此认为这家火锅店的服务不好,而失去不少顾客。

又比如在一个小区的单元楼里新搬进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个人一个爱唱歌,一个爱跳劲舞,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唱啊,跳啊到深夜,音响开得还挺大,这严重影响了邻居们的正常休息。

最初的几天,邻居们还强忍着,心想过几天或许就会好了。谁知道一周过去了,这对夫妻一点都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于是有些忍无可忍,性格又直率的人干脆直接上门去提意见,但是经过一番争辩后也没有起什么作用,夫妻俩依然我行我素。

邻居们大都也是年轻人,难免年轻气盛,因此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有人甚至提出晚上大家也放很劲爆的摇滚乐,比他们放的声音还要大,其他年轻人一听也并无异议,认为至少可以解气,于是,每当这一对夫妻在唱完跳完开始休息后,邻居们就开始一起放音乐,唱啊跳啊,这使得刚刚睡下的那对夫妻总也无法休息。

就这样一连几天后,那对夫妻终于受不了了,他们也想找那些邻居理论一番,但是正当他们准备去找那些邻居的时候,突然想到或许是因为自己自从搬来以后每天吵闹到深夜,吵得他们都休息不好了,因此便尽量不在家里唱歌跳舞了,即使偶尔唱唱跳跳的,也会把音量控制低一些了。只是这种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夫妻两人对其他邻居的态度更恶劣了,因为他们认为是邻居们的捣乱才使得他们不能尽兴地在自己的家里唱歌跳舞的。最终使得邻里关系更加糟糕了。

这种情况也是一种零和博弈,只是这种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它也是一种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零和博弈。但是这种零和博弈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还是拿上述事例来说,参与博弈的双方其实都有很多种选择。就新搬来的那对年轻的夫妻而言:其一,他们可以去歌厅、迪斯科厅,或者是去找相关的俱乐部;其二,他们还可以在邻居前来提意见后,改变一下唱歌跳舞的时间,或者将音量调小;其三,就是在邻居上门来提意见后,继续我行我素。而那些邻居们也面临如下选择:其一,向那对夫妻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相关的俱乐部去进行这些活动;其二,建议那对夫妻调整他们唱歌跳舞的时间,或者降低音量;其三,以牙还牙。

每一方都有多种选择,如果他们各自的选择是最糟糕的,那么得到的结果便是零,因为博弈的双方都没能从中获益。无数事例证明,很多情况下参与博弈的双方或者多方,往往会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做出最不理智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又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这种选择的结果不是零和博弈,就是负和博弈,而无论是这两种博弈中的哪一种,都属于非合作性的对抗博弈。而这种博弈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因此虽然双方都想方设法去改变现状,但却因选择的错误而致使做的博弈都成了无用功。

非零和博弈:是两败俱伤,还是双赢

了解了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就不难理解了。从博弈的结果上来划分,博弈就分为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所谓非零和博弈,当然就是指负和博弈和正和博弈了。博弈论上对非零和博弈的解释是,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博弈,各参与者的目标不完全对立,对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参与者只按本身的利害关系单方面做出决策,有时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其结局收益总和是可变的,参与者可以同时有所得或有所失。但是人们参与博弈的目的都是希望有所得而绝不希望有所失,所以,面对非零和博弈这两个发展方向,人们都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白费力气,但是能够起作用的博弈结果却有两种:两败俱伤和双赢。面对这样的结果,谁都知道该做何选择。给出结果后让我们选择的确是容易的,但是博弈的结果并不是博弈之初就已经摆在那里的,而是需要我们在选择好何种结果的目标后去用恰当的方式来参与博弈,从而使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结果终成现实。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的农田旁边,生长着三丛花草,分别有三群蜜蜂居住其中。一天,这个农夫发现这些花草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于是,他拿来锄头决定将其除掉。

农夫走到第一丛花草跟前,当他挥动锄头即将开工的时候,居住在该丛花草里的蜜蜂们忙哀求道:“善良的人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呢,看在我们如此辛苦的份儿上,就请您放过我们的家吧!”农夫听后不屑地笑了一下,说道:“像你们一样能够传播花粉的蜜蜂有很多,缺少了你们也不会影响到我的收成。”于是,农夫很快就将那丛花草连根拔起了,而住在那丛花草里的蜜蜂们也四处逃散了。

几天后,农夫又带着锄头来准备将第二丛花草除掉,这时,这丛花草里一下子冲出来一大群蜜蜂,它们对着农夫嗡嗡地叫个不停:“你太残暴了!如果你一定要毁坏我们的家,那么,我们绝对不会饶恕你的!”边说边飞到农夫的脸上蜇了起来,这让农夫更加恼怒了,气得他一把火把这丛花草烧得一干二净。

又过了几天,农夫又来到农田准备将剩下的最后一丛花草也除掉,这时,花草里的蜂王赶忙飞出来,态度和蔼地对农夫说:“看得出您是一个睿智的投资者,所以我得向您展示一下这丛花草即将给您带来的利益!看看我们的蜂窝吧,这里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蜂蜜和蜂王浆被生产出来,这些都能给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倘若您将这丛花草除掉了,那么您是不是损失惨重呢?”听了蜂王的这番话,农夫也认为有道理,自己断送自己的财路,真的是太傻了。于是,他马上放下了手中的锄头,开始同蜂王合作,靠经营蜂蜜生意发了财。

这个故事中有三种人与蜂的博弈,面对农夫,三个蜂群分别做出了三种应对方式:恳求、对抗、合作。事实证明,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双赢。从博弈论上来解释就是,倘若博弈的结果是“零和”,那么双方的努力就都做了无用功;倘若博弈的结果是“负和”,那么双方都将遭受损失;而倘若博弈的结果是“正和”,那么,博弈的双方便都能获益。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群蜜蜂同农夫之间的博弈是零和博弈,第二群蜜蜂同农夫之间的博弈是负和博弈,只有第三群蜜蜂同农夫之间的博弈是正和博弈,显然,只有第三种博弈的结果才是参与博弈的双方都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而前两种博弈要么对彼此都没有好处,要么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说,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商业谈判中,参与博弈的双方都要想着如何才能在摆脱零和博弈的基础上,不陷入负和博弈的窘境,直达正和博弈的最佳境界。

要想做到这一点,单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借助合作的力量。下面这则故事或许大家都听过,在此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死后去上帝那里报到,上帝说他可以自己选择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于是他提议希望上帝允许他先分别看一下这两个地方,然后再作出选择。上帝同意了,于是命人带着他先去了地狱,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阴森恐怖,衣食住行看起来都还不错,只是他发现这里的人们尽管围着一大锅味道鲜美的汤,但是却个个面黄肌瘦、无精打采。后来他又被人带去参观天堂,他发现天堂的摆设几乎同地狱一样,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个个神采奕奕、满面红光。这个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直到吃饭的时间,他再去参观时,才发现了其中的区别。原来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那里的人们吃饭时都是用一种很长手柄的汤勺,地狱的人们总是很难将长柄汤勺里盛满的汤送到自己嘴里,而天堂的人们却能很轻松地将长柄汤勺里盛满的汤送给对面的人。答案不言而喻了,所谓天堂,就是通过相互协助达到双赢。

其实,这也是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他们都有如下选择:其一,人与人之间互相合作、互惠互利;其二,每个人都各顾各的。这两种选择的结果已经非常明了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任何一场博弈中,只有合作,双方才能取得双赢的结果,即走向正和博弈,而正和博弈恰恰就是一种相互合作的非对抗性博弈,也是非零和博弈的最佳结果。

实际上,这种正和游戏的思维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智慧,而且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来解决很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那些看似零和或者是负和的问题,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且往往也并不一定必须要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人是社会的人,谁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自生活,即使是漂流在荒岛的鲁滨孙,尚且有一个星期五同他互相扶持。所以说,无论是生活、学习中,还是工作交际中,都不妨主动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不妨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一下,这样大家帮助大家的局面一旦形成,博弈的结果就必定会向着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发展,这样就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负和博弈:两败俱伤的选择

负和博弈的结果是参与博弈的双方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而且博弈局中人还都会彼此受到损害。相对而言,负和博弈是博弈参与者最不明智的选择。因此,我们在参与博弈时,一定要避免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的出现,而要想避免这种最坏的结果,首先我们就必须要深入了解负和博弈,下面的事例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负和博弈这个概念。

相传,在古代的印度有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他擅长雕刻制作各种木头人,木头但凡经过他的手,都会变成栩栩如生的人。而他以木头为原料制作的女子,更是面容秀美、身段匀称、服饰得体、活动自如,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样的木头女子还可以为客人斟茶递酒,除了不会说话外,人们再也看不出这木头女子同真人的区别了。

而在当时的南印度也有一位画技高超的画师,他所画的人物也是栩栩如生。一天,画师到北印度去讲学,木匠也早对这个画师有所耳闻,因此便备好酒菜宴请画师,席间,木匠做的木头女子斟酒端茶,招呼得非常周到。画师对这个秀丽娇俏女子产生了爱慕之意,木匠当然也看出来了,只是他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酒足饭饱后,已是深夜,木匠便让木头女子为画师整理好卧房后说:“时候不早了,我也去休息了,留下她听你使唤,与你做伴吧!”画师当然求之不得。等木匠离开后,画师便忙上前同女子攀谈,却任他怎么说话对方都不回应,画师感到奇怪了,便走上前去拉那女子,却发现这女子是木头做的,顿时感觉自己被羞辱了,气急败坏的画师便决定想办法报复,于是他开始在门口的墙上给自己画像,服饰容貌皆同他自己一模一样,最后,他还画了一条绳套在脖子上,让人看了会认为此人上吊死去了,最后他又画了一只苍蝇,叮在画中人的嘴上。这一切弄好后,他便躲在床底下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木匠起床很长时间后也没有见画师屋里有动静,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忍不住去敲门,依然没有人应声,于是,他想透过门缝向屋里看个究竟,却看到画师上吊了。惊恐的木匠赶忙撞开屋门,并找来刀子去割绳子,结果他一割才发现那只是一幅画,木匠也感到自己被捉弄了,恼羞成怒的他便动手打了画师。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负和博弈,按说两个人都是慕名而交往的,同是技艺高超的人,本应该惺惺相惜,见面后的结果应是皆大欢喜才对,但是事实上却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

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画师之所以会对女子产生爱慕之意,是因为他不知道这女子是木头所做,而如果当时木匠将实情告知画师,那么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尴尬;而对于画师而言,在被木匠捉弄后,自己不去实施报复行为,那也就不至于引起木匠的恐慌,也不至于令木匠因此恼羞成怒而对其拳脚相加。

所以说,无论是木匠还是画师,他们的做法都不可取,因为这样的结果只会使他们因为两败俱伤而从此不来往。倘若他们彼此欣赏,而非彼此戏弄,这场争斗便不会发生。

从某一个层面来讲,人际关系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利益关系,因为人总是要追求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满足,而在追逐的过程中,总难免会产生摩擦或冲突,负和博弈便是冲突造成的结果之一。

其实,总体来说,负和博弈就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得”小于“失”,即我们通常所说和为负数,因此成为负和博弈。这种博弈显然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即得不偿失。如果说上述事例中的两败俱伤的事例还不够典型,那么我们就再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体现负和博弈的事例。

有这样两个人,一个人有钱但不善交际,另一个人清贫但人脉资源却很广。

一天,这两个人遇见了,并且很快熟识起来。鉴于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两个人决定利用优势互补来共同做一番大事。于是有钱的那个人出资金,有人脉资源的那个人负责疏通关系。经过一番努力后,事业开始蒸蒸日上,收益也不错。按理说,大的发展还在后头呢,大家应该更加努力去做事才对,却不曾想到那个颇善交际的人起了私心,想把公司划在自己的名下。于是,他便向合伙人提出各做各的,将合伙人应得的那些资金分给合伙人,这个公司就是他一个人的了。那个当初创建公司的出资人当然不会同意了,于是双方产生了矛盾,事情也僵持起来,最后两个人闹上了法庭。

令出资人震惊的是,那个颇善交际的人在他们注册公司时居然只注册了他一个人的名字,因此,出资人便输了官司,不能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出资人非常生气,于是几天后,他找人将那个善于交际的人的货物全烧光了,结果使那个善交际的人从此又变得一贫如洗,而最初的出资人也因故意毁坏他人财物而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负和博弈”,参与博弈的两个人谁都没有得到好处,不仅如此,他们还损失惨重,一个失去了本来已经拥有的财富,一个失去了人身自由。这种两败俱伤的结局其实是谁都不想看到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总是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就是人们不够理智,在遇到事情时不去多为他人着想,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必然就会得到损人不利己的结果。而对于受害者一方来说,倘若自己保持理智,积极寻求更妥善的方法来解决难题,也不至于让自己得不偿失。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本着利人就是利己的态度,不做见利忘义的事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做人做事,从而避免产生负和博弈的结果。

正和博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正和博弈,顾名思义,是一种参与博弈的双方都得到好处的博弈结果。简单地说,正和博弈就是双赢,比如我们熟悉的贸易谈判,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双赢。要想实现双赢,就需要大家通力合作,而这种合作是必须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因此可以说正和博弈的合作是一种非对抗性博弈。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双赢博弈的体现,尤其是在商业场合,双赢的合作博弈被用得最为充分。

所谓合作,并不意味着彼此不再竞争,恰恰相反,合作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竞争,为了使大家在竞争中都有长足的进步。

当今社会,随着世界范围内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由纯粹的竞争向合作竞争转变,目的是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恶性竞争,即负和博弈,避免得失相抵的“零和博弈”,而去寻求让彼此都得益的“正和博弈”。通常情况下,合作会使企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因此,随着经济的融合度增强,现代竞争摆脱了以往那种以战胜竞争对手为目的的传统竞争,走向了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之路。

在当今市场条件下,企业取得成功的要素有多种,其中的关键要素之一便是这个企业拥有资源的多少,也可以说是该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强弱。谁都明白,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将所有资源都收入囊中,所以要想增加资源,就必须要同他人联手、合作,从而使他人的资源为我所用,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005年,金龙鱼和苏泊尔开展了一场强强联手的联合促销活动。在活动期间,只要购买一瓶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或金龙鱼AE 色拉油,就可以去服务台领取一张红运双联刮刮卡,顾客凭借这张刮刮卡就可以享受购买苏泊尔产品的优惠。而如果购买价值108元以上的苏泊尔产品,顾客一样可以获得一桶900毫升的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

金龙鱼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食用油品牌,其宣传理念就是要致力于改变国人的食用油健康条件;而苏泊尔又是我国炊具品牌中的领头羊,其宣传理念亦为健康烹调。两者一旦联合,势必会使“健康”理念进一步强化!于是,两家企业便策划了苏泊尔和金龙鱼两个行业领导品牌“好油好锅,引领健康食尚”的联合推广的计划,从而在全国多家大型卖场掀起了一场促销风暴……

通过对这两大品牌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两大品牌有着极其相近的内涵,那就是“健康与烹饪的乐趣”这个共同的主张,同时该主张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倘若围绕着该主题两家联合促销,在同一品牌下各自进行投入,如此一来,双方便可避免行业差异,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亦可在合作的过程中透过该品牌进行关联。由于双方均为行业领袖,强强联合的力量自然会使得品牌的冲击力更为强大,进而使得双方获益。

两家企业的策划人当然也看到这些有力的形势,因此在经过一番磋商后,两家决定将联合品牌合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过春节档的促销活动将双方联合的信息告之消费者;第二阶段为品牌升华期,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共同操作联合品牌。

当时,活动正值春节前夕,消费者对食用油和锅的需求相对高涨。而此次活动,不仅给消费者更多让利,而且还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了一些健康知识,从而帮助消费者明确选择标准。这种“优质的产品”加“健康的理念”的联合促销,颇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时间,不仅使两家产品销量大增,更为关键的是,两家健康品牌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这两个知名品牌的合作是他们的决策者探索联合促销双赢的开端,从而使他们在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开创了一条跨行业强强联合的新路。显然,相比卖场那些一对一的营销模式,金龙鱼和苏泊尔的这种合作,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双方的成本,而且二者的品牌和市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强强联合,双方获益的结局便是正和博弈带来的双赢局面。

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现代社会,竞争的终极目标不是势不两立的两败俱伤,而是联合携手的互惠互利。所以,在合作营销中,要多思考一些策略,强调双方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在众人用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更大的效益。

多次博弈与单次博弈:看眼前,还是看长远

人类的策略行为,并不单单体现在诸如战争这等大事中。有太多聪明的博弈并非都有一个像三国这样宏大的斗争背景,相反,它们有很多都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细屑琐事。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他因自己的家境贫寒而只能上街乞讨以维持生计。但是这样一个乞讨者却让众人感到不解,原因是他在接受路人的施舍时,只接受路人给的1美元,而从不接受路人给的10美元。

众人都认为这个小男孩是傻子,因此议论纷纷。这个只接受1美元而不接受10美元的乞讨小男孩很快就被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很多人都以此事为奇,因此往往会在听说后跑去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他们要亲眼看看这样的傻子,于是,他们纷纷掏出1美元和10美元来递给乞讨的小男孩。结果真像他们听说的那样,那个乞讨的小男孩总是选择接受1美元。于是,这个乞讨的小男孩让更多人感到好奇,因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做“实验”。

一天,一个人忍不住去问那个乞讨的小男孩,为什么不接受10美元的钞票呢,难道是真的不知道10美元比1美元多吗?

乞讨的小男孩解释说:“我当然知道10美元比1美元多了,但是如果我接受10美元,那就表明我同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样一来,肯定就不会有如此多的人用1美元来做实验看我是不是真的傻了。”

由此可见,乞讨的小男孩非但一点都不傻,简直可以说是聪明至极。显然,对于自己所面临的状况,他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重复的博弈过程,也就是多次博弈。就目前的一个单期而言,他明白自己的最佳选择就是接受10美元而放弃1美元。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明白,一旦他接受了10美元,那么便不会有人再出于“好奇”而给他1美元,也就是说,接受10美元虽然可以让他在短期内发一笔小财,但是却使得更多的1美元不会进账了。是看眼前利益,还是看长远利益,乞讨的小男孩显然明白为眼前的小利而放弃长远的利益是不划算的。

乞讨小男孩这种用装傻来换取更多收益的策略性行为,为他自己带来了长期的好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长期利益对于博弈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单次的博弈中,由于博弈的双方或多方没有下一轮的交手机会,所以,他们往往都会完全按照自己在短期的利益来采取行动;而着眼于长期关系的博弈,参与博弈的人往往会因为看到长期的利益而宁愿在本期内付出一些代价。这也正是我们常见的很多员工之所以愿意忘我地去工作,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此的努力付出会得到上司的认可和赏识,并因此获得晋升或者加薪等长期的收益。有一个关于建筑师的故事,就揭示了单次博弈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话说这位老建筑师已经给这家私人庄园建造了无数座房屋,他敬业的精神令庄园主很感动。直到有一天老建筑师即将退休了,庄园主请求老建筑师最后再建造一座房子。老建筑师答应了,但是这次他却没有像往常那样一丝不苟,只想着赶紧将这最后的工作完成就可以回家安享晚年了,因此盖这座房子并没有花去他太多时间,虽然工程明显很粗枝大叶,但是总还是可以交差的。完工那天,老建筑师将房子的钥匙递给了庄园主,然后准备离去。不料庄园主把他叫住了,并把钥匙重新放到他手里,并对他说:“你为我的庄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座房子就是我奖给你的礼物,以后你可以在那里安享晚年了。”

故事的结局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暂且不去讨论老建筑师最后的工作态度,就单看这种结果,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这位老建筑师不是马上就要退休,或者假如他知道这座房子是庄园主要送给他的,他还会那么粗糙地就将其完工吗?之所以这样做了,就是因为在他的眼里,这就是一个单次博弈,他认为在此之后再也不会有更大的收益了。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能将眼前的小利看得太重而导致因小失大的结果。另外,很多时候,对于某件事,即使你认为做完就再也不会有接下来的事情了,那也不可掉以轻心。凡事做到善始善终,博弈结果就总会对自己有利。

在相互依存中实现均衡

在汉代刘向的《新序》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春秋末期,晋国的君王赵襄子有一次喝酒,整整五天五夜仍然没有醉倒。为此赵襄子十分自豪,他对身边侍候他的人说:“我都已经喝了五天五夜了,仍然不觉得难受,我想整个晋国一定没有人能比得上我,我真算得上是晋国最出色的人呀!”

他旁边的优莫恭恭敬敬地婉言劝诫道:“大王,您还可以继续喝!据说,纣王曾经一连喝了七天七夜,而您还差两天两夜。”赵襄子听了以后,立刻放下酒杯,紧张地问:“我与纣王相差无几了,难道我也要成为亡国之君了吗?”

优莫回答道:“应该还不至于。”

接着赵襄子又担忧地说:“我只比纣王少两天了,恐怕离灭亡也不远了。”

优莫见赵襄子已经明白,便开解说:“纣王之所以会灭亡,除了自身的昏庸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有周武王那样的明君当对手。但是,纵观天下君主都是夏桀一类的人物,即使您和商纣王类似,也暂时不用担心灭亡,因为天下还没有出现像周武王一样的明君。不过如果长此以往就很难说了。”

的确,在博弈中,结果如何取决于所有博弈参与者的策略,博弈参与者自身的策略和他人的策略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博弈参与者的策略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有时候一个策略也会带来一个与其愿望不同的结果。

2006年9月19日,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大赛总决赛落下了帷幕,超女尚雯婕以5196975的票数获得冠军。

许多人对这种结果都非常不解,因为尚雯婕既没有2004年冠军安又琪的甜美外表,也没有2005年冠军李宇春那让很多人为之倾倒的舞台魅力,还没有2006年亚军谭维维那“特别”的唱功。那么,尚雯婕到底是凭什么夺魁的呢?

实际上,对博弈论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尚雯婕的冠军与其说是其实力使然,不如说是主办方湖南电视台、天娱传媒、参赛者、电视观众、各方媒体、各参赛者“粉丝”等众多参与者共同博弈的结果。

表面上看,超级女声的比赛是在舞台上进行的,各个参赛者使尽浑身解数,想要胜出,但真正的博弈是在屏幕之外进行的。例如主办方就以观众反应不断调整策略方针,一开始单纯地由评委评定选手,到由专业评委、大众评审团、短信共同评定选手,最后甚至完全由短信数量来评定选手,我们可以看出主办方的策略是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而整个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博弈,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等都有出现的可能:某些得分较低的选手的支持者很可能会联手对付高分选手;得分最高的选手会与胜利无望的选手联合以巩固自己的地位,防止竞争对手反超自己……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相互依存的博弈。在博弈中,这些相互依存的策略就构成了均衡。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定义:博弈参与者各方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了某种占优策略,并与对手达成了暂时的平衡。博弈处于均衡状态时,每一个博弈参与者单方面地改变策略都不可能使自己的收益有所增加,并且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各参与者能够保持理性,那么这种平衡状况往往能够稳定地保持下去。

相互依存关系的存在使均衡成为可能,均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存在的暂时稳定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博弈结果都是均衡状态。不过,因为博弈的均衡具有稳定性,所以我们是可以提前做出预测的。 TxlPV08DRAS1Dicl8oMtDHdXg6T1Jo9nP9DaQ9vFkEfjdD62usdC7yLRlIO2E4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