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剪不断、理还乱

二战的遗留问题,一个个的钻了出来,按下葫芦浮起瓢,弄得日本政府焦头烂额。吉田茂首先要搞定的问题是日本的“海外移民”到底如何处理。

说起日本在二战中的海外移民,并非是日军的那些随军家属,而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殖民统治方式。

拿中国东北为例,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赶走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全面占领了东三省,由于蒋介石的软弱的外交政策,不但没有及时收复失地,还让日本关东军在东北扎下了根。

那时,日本军方当时决定在国内调来大批的平民,来东北耕种,把东北变成他们真正的领土,而不是占领区。这些日本人被派到东北后,被称作“开拓团”,他们将2000多万公顷耕地强占。而被夺走土地的中国人民却只能流离失所,无处温饱,逼得很多良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在山中当起了土匪。

这样的殖民统治,在整个东亚地区的日军占领区内被全面覆盖。

粗略统计,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全亚洲的非战斗人员高达289万人,仅中国就有200多万,大部分集中在东北。

我之前看过一些反应二战后,日本移民的电影,其中有很过日本殖民者听到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玉音之后,便举家自杀了。

但是,我要说,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自杀者只是少数,因为自1946年5月7日开始,超过105万日本侨民从葫芦岛港口起航回到日本。而他们把大量的日本遗孤留在了东三省,这些人成为了日后的“遗留夫人”问题,而中国人民以德报怨,没有对这些可怜的日本女人和孩子横加迫害,而是把她们赡养起来,在新中国与日本恢复邦交后,这些日本遗民有一大部分回到了日本,但更多的日本人留在了中国,成为了中日友好的使者。

本来认为可以统一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的日本开拓者们,恐怕从来没有想到他们会以这样落魄的方式回到这片狭窄贫瘠的土地上,从中国“失业”的他们,又开始在日本开始“待业”。

一个国家的如果失业率过高,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不会稳定,而如何解决这些海外归国人员的工作问题,就成为了吉田茂首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吉田茂迈开沉重的步子,开始了他扭转日本民族命运的艰难行动,虽然他每走出一步都显得那么的缓慢,但是吉田茂的步伐是踏实的。吉田茂率先任命了和田博雄出任农林大臣,目的是加紧推行“农地改革”,让那些归国的失业农民都可以分点儿地种粮食。

谈起土地,它总与生命相连。千百年来,农民与地主,以及两者的关系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战前日本地主占据全国一半的耕地,他们不爱劳动,喜欢雇人耕作,却要收取高额地租,日本地主就是活脱脱日本版的黄世仁!

但这种现状在日本粮食匮乏的当下必须改变,否则是要出乱子的。应该说“农地改革”是麦克阿瑟领导的占领当局率先发出指令,而吉田茂首相非常情愿地贯彻推行了。他的主要做法是由国家统一征购不在土地属籍地的地主(大部分地主收着租子,却住在城市中)的全部出租土地,然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转卖给佃农。当然,那些还留在村里的地主也好不到哪去,规定地主的土地最多只能保留2.4亩,超出部分也由国家收购,然后转卖给佃农,剩余出租地的地租一律改为货币形式支付。

这样的改革势必会遭到利益享有者的反对,换做是在旧日本,这样的改革,除非发动大规模的讨伐战争,否则断难成功。

但当时的日本已经是美国的占领区,虽然遭到了日本强大的阻力,但是吉田茂借助占领军的强大的压力,“农地改革”从1946年下半年开始执行。

但是,问题又来了,当时农民收购地主土地的价格是水田760日元,旱田450日元,这个价格本不算贵,要知道当时一双橡胶靴都要卖842日元。但当时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农民手中即便有几个钱也变得一文不值了,而地价随着通货膨胀水涨船高,农民还是买不起土地。

时势造英雄,这时一个人走了出来,挽救了“农地改革”改革的危局。 pKpCYmrKT5UAXZV8RGyFaaLy2yigcO36HRvomA3O6KPwqTid50U05r/ADxcB9P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