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从道义上来说,这一命题当然能够成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对垒,有时会出现一种荒谬——有理的被对手置于困境,竟会寸步难行。那对手,或者是掌权者,凭借权力,以势压人,使你欲辩不能;或者对方是无赖汉,刁钻泼皮,不讲道理,使你辩而不获。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有理的一方不甘忍辱含垢,必欲力争抗辩,争出困境,那么在论辩时,所说的话全都要切中事理的要害或问题的关键,使对手理屈词穷,钳口莫辩,从而挽狂澜于既倒,变颓势为胜局。
有位哲学家常说:“人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幻觉,而不是真象。”可是当他在街上遇到惊马时,他却躲上了房顶。
人们想用他自身的行为来驳斥他自己的谬论。所以我们问他:“你不是说人眼看到的都是幻觉吗?为什么还要躲上房去呢?”
发扬进攻精神,从他自身上找问题,这是对的,但是人们对他的狡诈性估计不足,没有注意到,在指出他躲上房去这一行为时,涉及我们自己的视觉。而按他的谬论,这视觉是幻觉。这就给了他可乘之机,让他得以自圆其说:“你们看见我上房了吗?那是你们的幻觉。”
第一个回合没有驳倒他之后,我们要总结一下:进攻精神和找他自身的矛盾,这个方向是对的,要保持;但是不要涉及我们的视觉,而是要在他的视觉上找问题。另外,我们在以往的经验中可知,要注意对方话语中笼统概括一切的字眼,这往往是他的破绽之所在。他说:“人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幻觉。”这句话中“人”和“都”这二字都是这种字眼。“人”是指一切的人,就应包括这位哲学家在内。“都”是幻觉,那就是说从来没有看到过真象。想到这里,他的破绽就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问他:
“你是人吗?”
“这是什么话?我当然是人!”
“那你看到过真象吗?”
“没有。”他只能这样回答。否则他就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幻觉说。
这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问他:“既然谁都没有看到过真象,那你何以知道我们看到的都是与真象不同的幻觉呢?”
这位哲学家就很难再自圆其说了。这种方法,可以叫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说用他自己的话来攻击他,揭示出他话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驳倒他。
齐宣王是个骄横、喜欢虚荣的人,据《战国策》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蜀,便碰了一个硬钉子。
齐宣王坐在自己的宝座上,露出骄横之态呼道:
“蜀,走过来!”
颜蜀对此很不满。他也学着齐宣王那高贵的样子,竟然对齐宣王呼道:
“王,走过来!”
齐宣王气得发抖。
左右侍臣慌了,对他喝斥道:“王是人君,你是人臣,王叫你过来,天经地义;你叫王走过来,难道可以吗?”
颜蜀不慌不忙地辩道:“若论道理应该可以。我若走过去,是仰慕王的势利;而我呼王过来,则是让王表示趋奉贤士。我觉得与其叫我做仰慕势利之事,倒不如让王做趋奉贤士的好君王!”
齐宣王尽管心里明白,但面对颜蜀这等爱君爱国的高论也不好发作。一场险情就这样过去了。
由此可以得出抓住要害反驳对方的步骤:
首先,在貌似强大的对手面前,自己的态度要坚毅刚强,旗帜要鲜明,要抱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不渝。
其次,用以揭露强敌的理由要充足有力,举证要确凿无误,不让对手有空子可钻。
再次,触机便发,言词犀利,字字句句都极富分量,极起作用。
最后,釜底抽薪,当头棒喝。要让对手感到,再不还以公道,待产生严重后果时,就悔之晚矣。
似此,哪怕是对付很有些强权的对手,也能稳操胜券。
不仅如此,反击的言论或举动还应比对方的高出一筹,这样,才能在两相对照之中,既保持主动地位,又能够打动对方,产生巨大的说服力或说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