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最美的服装,应该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的服装。着装并不是越华贵越好,也不是越朴素越好,关键是符合主、客观的要求。
不恰当的衣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给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位教师如果以“西部牛仔”或“伴舞女郎”的打扮走上讲台,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即使课讲得再好、水平再高,也难以改变这一状况。另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观得体的衣着,往往首先给人以悦目的感受,让人产生与他继续交往的愿望。“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一古语虽说从道德上讲有所欠缺,但它毕竟是一个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的社会观念。其实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对方要了解你的“内在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而体现个性的衣着却让人一目了然,让人在第一时间就可以认识你。
恰当的着装,并不是说一定要穿上华贵的衣服,事实正好相反。一味追求华贵,反而给人以庸俗的印象,关键是要整洁大方,能体现人的内在素质。美国许多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着装都有“规定”,而它并不是要求穿得怎么好看或强调衣料质地的好坏,关键是要符合审美的要求。怎样才符合审美要求呢?
人的衣着服饰同一个人的地位、身份和修养连在一起。为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穿着上一定要注意与身份、年龄相符。不同的年龄应有不同的穿着打扮。老者穿一身深色中山装,透着沉着、稳重、端庄、成熟,而年轻人若是这身打扮,就显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年轻女性在社交场合穿粉红色、浅绿色洋装,让人感到朝气蓬勃、甜美可爱,但穿在老年女士身上就不大适宜。不同的身份也应该有不同的着装,一个电影明星打扮得妖艳一点儿,人们会觉得比较正常,但一个中学生涂脂抹粉、穿着妖艳就是不合身份的打扮了。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穿着得体、整洁,尽力为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加分。
人有高矮之分,体形有胖瘦之别,肤色有黑白之差,因此,穿着打扮就要因人而异,并注意扬长避短。“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的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宜穿,但比横格子的稍好;横格子的衣服胖人穿上,就显得更横宽了,胖人要穿竖条的衣裳,竖条使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鲁迅先生这段精辟之论,仍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到什么季节换什么衣服,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更需注意这点。也许你新买的是三重保暖衬衣,在寒冬季节穿上它,一点儿寒意也感觉不到。即使这样,你在严肃的场合也得穿上西服。反之,在初冬,你再感觉冷,也别穿着羽绒服、棉大衣去与重要的人见面,你宁可在西服里多穿一件毛衣。
遵守不同时段着装的规则,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出席各类活动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就足够了,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一天时间的变化而变换。出席白天活动时,女士一般可着职业正装,而出席晚5点到7点的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出席晚7点以后的正式晚宴等,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晚礼服。
服饰应该与环境协调,穿衣打扮要适合场合,你不能穿牛仔、衬衫去参加宴会。无论穿戴多么亮丽,如果不考虑场合也会被人耻笑。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欠妥当。在正式的场合以及参加各种仪式时,要顾及传统和习惯,顺应各国一般的风俗。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而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当地习俗着正装。国际上穿衣讲究TPO,T是时间——Time,P是地点——Place,O是内容——Object。就是说穿衣打扮要注意场合,分清地点。从时间上说,白天服装应素雅,晚上服装则可艳丽。从地点上说,工作场所服装要规范,非工作场所服装可以随便一些。从内容上说,喜庆活动服装要活跃一些,哀悼活动服装要肃穆一些,深入基层服装要轻便一些,隆重仪式服装要正规一些。
与人初次交往,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不恰当的着装。
过分的时髦、暴露、正式、可爱都是错误的着装观念,应该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