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处世态度和性格各有不同,就像方和圆一样各有差异。方型人格者做事讲原则,有规有矩;圆型人格者做事很灵活,圆通周到,二者各有优点,需要区别运用。
圆型人格能根据时势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与客观时势的关系,因时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意志规范与情感流向。这种人格样式所追求的,是圆转无碍的人生境界。它见之于一般人际关系,则八面玲珑;见之于官场竞争,则左右逢源;待人接物,力求面面俱到;表现在文章语言上,又努力在逻辑上做到天衣无缝,简直无可挑剔。因而倘若搞起阴谋来,可能也会两面三刀,不露声色。这种人格的内核是“韧”。其目的是既定而不可更改的,但又认为为了达到某一人生目的,方式方法途径又应是多种多样、绝对灵活的。其原则也不是没有的,但又坚信最终原则的实现必须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手段为保证。这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的流动型人格,其流动的轨迹是曲线、是圆、是回旋与曲折,其处世哲学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与圆型人格相对应的是方型人格。特征是循时而不变。就是说尽管时势向前运行了,人却不认为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客观时势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合时宜的。这并不等于说有这种人格的人无视时间的运行,而是他们坚信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他们认为面对万变的时势,最佳的人生选择是“不变”,从而觉得不必随时调整自己的情感方式、意志取向、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这种人格样式尤其注重人生与人格的原则,原则是不可改变的,认为人生的总目标与策略之间是重合的。持有这一方型人格的人处理一般人际关系,有棱有角;处理政治问题,毫不妥协,其心理机制是重理轻情,其主要特点是刚烈。因而,如果说《周易》中所写到的殷代三贤之一的箕子,在商纣淫威之下佯装发疯、自晦其明是一种圆型人格的话,那么,后世所谓苏武持节、包公铁面则表现为方型人格。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与文天祥的大义正气是两个不同人格的政治表现。相对而言,方型人格是一种静止型人格,它的思维、意志和情感流向是直线型的,其境界重在刚正不阿。
人们比较推崇的是方型人格,流传至今的“敢做南包公,羞为甘草剂”这句话就说明了这一点。人们所推崇的是光明正大的人格,具有大地般坦荡而博大胸怀的人格,同时也称赞如大地一般有内涵、含蓄、谦逊而儒雅的人格。
这种分析当然不是由此贬低圆型人格的积极因素,也并非无视方型人格的消极因素。实际上,方型人格也是很有缺陷的,它固然一般不与阴谋相联系,然而倘要搞起“阴谋”来,也会是非常厉害的。
有一种称之为投影测验的心理检查。这种投影测验是拿意义不明的画面,或者不规则的图形,让接受测验的人看,根据他看后所做的反应,或者对该图的理解,分析被调查者的性格倾向。
比如,让被调查者看一幅有两个男人站立着的图画,把这幅画的内容理解成这两个男人似乎要打架的人,他是具有攻击性格的人;把它理解成两个朋友站在一起亲密交谈的人,则是他渴求友谊或爱情的表现;从这幅画能想象出一个故事的人,他的性格中肯定有逃避性的倾向。像这样利用图画测试被试者的反应,就能分析他的心理状态。
再比如,喜欢使用“真恐怖”、“真漂亮”等形容词的人,是属于歇斯底里的性格;而说话说到一半突然欲说又止,或说话暧昧的人,他的不安症状相当严重。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经常运用这种心理测试,但我们却并未察觉。特别是对于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你一定会把他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稍纵即逝的一个表情,或者一个细微的小动作,当作材料,反复琢磨,进行分析。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比如,你因为工作的需要,与某个人初次见面,互相交谈,因为彼此互不了解,所以彼此之间都戴着社交礼仪的面纱,不能轻易地表现出自己的本性。如果对方衣冠楚楚,你心里没准会想:“这真是个爱摆派头的人。”要是对方目光闪闪眨个不停,你可能又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太稳定的人。”随着谈话的继续,你对于对方做心理测验的材料也随之增加,这些材料总结归纳之后,你就把对方勾画出一个大概的形象,对于对方的一切,无形之中你就有了一个全盘了解的感觉。
换句话说,人类对于服装的好恶、动作的习惯、谈吐的习惯等各种各样的特征,是根据各种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如果将所有的这些特征,当作是特定的个人所具有的习性时,就可以把它看作这是那个人的“个性”。
个性可以看作是“性格”,但实际意义又比“性格”要广泛。一个人表面上的个性与他内心深处的性格是相互关联的,只要不是双重人格,根据他的个性,我们就可以分析、判断这个人。如果我们非常仔细地观察这个人对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的态度时,我们就可以从他极其细微的部分,看到他的全部,可以分析他内心深处的本性。所谓“管中窥豹”就是这个道理。
从脸谱识人,应该怎么做呢?主要是:
(1)用出人意料的言辞试探对方
要窥探别人的心意,应从观察表情着手。“表情”二字,照字面解释,就是表示感情,因此,我们应该可以从对方的表情,察觉他的心意。
不过,在通过表情观察心意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一点,就是人可以由意志力控制表情而达到某种程度。发怒、发笑,或是表情死板,都可以装假。只要看看舞台上的演员,他们能够随剧情的需要而做出种种表情,就可知道,表情是可以伪装的。
因此,在观察表情以透视人心的时候,要注意一项秘诀,就是要使对方失去控制表情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使他的内心产生激荡,然后观察他的真实表情。譬如说:以意外的事情惊吓他,或者以锋利的言辞激怒他……都可以使他的意志失去控制,泄露内心的感情。
可是,碰到对方是个训练有素的人物时,普通方法只能使他的心理发生动摇,外表还不致显现出来。对付这种阅历丰富的人,必须使用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对他发生一点效用。
总而言之,不要在对方情绪平稳的时候进行观察,把握对方情绪动摇的时刻,再进行观察试探,比较容易看出事实的真相,这就是观察表情的秘诀。
此外,应用“试探透视法”,来观察他人表情的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
(2)表情的观察方法
“porkerface”这个词,是起源于桥牌。玩桥牌时,脸上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使对方难以猜透自己手中的牌,就叫作“porkerface”。
在玩牌的时候,不论技术如何,做出毫不在乎的表情这点本事,是几乎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学会当情况不妙时,表现出“与我无干”的神情。
但是不论如何假装表情,还是很难不泄露内心情绪的动摇,何况对方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再怎么厚的脸皮,也难以发挥功效了。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表情的变化只是瞬间的事,过了这一刹那,又能很快地装成若无其事。虽说人的意志可以控制肌肉的活动,但在生理的活动力量比意志力强的时候,还是不会受人体意志所左右,所以,极端冲动的时候,肌肉还是会抽动。肌肉抽动最明显的部位是嘴巴附近,尤其是嘴角,最容易因为情绪紧张而产生痉挛。除此之外,眉毛和鼻子也容易发生抽动的现象。
仔细观察上述部位的细微变化,就不难看出对方的心理是否正在发生变化。
不过,由这些表情的变化,还是不能肯定引起变化的症结何在。比方说,一个人到了陌生的环境,常会因为紧张而声音颤抖,也可能脸红。如果因这些情绪变化而断定他有难言之隐,那就大错特错了。
总而言之,判断对方情绪发生变化的原因,还是要配合对方的立场和周围的环境,再做最后的决定。
还有,故作镇定也是一种情绪变化的说明。当一个人在应该发生情绪变化的时候,反而非常镇定,这就显示他的内心正有所激荡,却在强行压抑,而此刻故作镇定的表情多少要显得不够自然。所以,神情表现得自然不自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对方的心理。
对于表情的判断,时常会因为个人“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发生偏差。就拿微笑来说,对一个有好感的人所发出的微笑,你会认为是善意的微笑,如果你对这个人没有好感,就会认为他这是不怀好意的嘲笑。所以在下判断的时候,要先抑制自己的主观意识。
人的嘴部确实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的态度来。一般来说,一个人口唇部分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把嘴抿成“一”字形,是个坚强的人,他一定能完成任务;张开嘴而合不上,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注意听别人说话时,嘴唇两端会呈现稍稍拉向后方的状态;人的嘴唇往前空撅的时候,是一种防卫心理的表示;下巴抬高,十分骄傲,优越感、自尊心强,望向你时,常带否定性的眼光或敌意;下巴缩起,此人仔细,疑心病很重,容易封闭自己,不易相信他人。
口齿伶俐,吐词清晰固然是辩才;口齿不清,说话迟钝,但意志坚定,见识不凡为天下大才;嘴角上翘,这种人豁达、随和,比较好说话,易于说服;嘴角下撇,这种人性格固执、刻板,不爱说话,很难说服;说话或听话时咬嘴唇,对方在自我谴责、自我解嘲,甚至自我反省;说话时以手掩口,说明对方存有戒心,或者在自我掩饰。
时常舔嘴唇的人,内心压抑着因兴奋或紧张所造成的波动;说谎时,常口干舌燥地喝水或舔嘴唇;打呵欠是想暂时逃避当场意识的欲求表现;清嗓子的动作大且声音变调之人,是对自己的话没有把握,具有杞人忧天的倾向;男性常见咬住烟头,用唾液加以润湿的动作,为不成熟的幼儿心理。
俗话说:“缄口以自重。”祸从口出,从一个人的口中之言可以看出他的胸怀和性情。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大干一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官大发怨言。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个教训。
识人难,有识人者与被人识者两方面的原因。作为识人者,往往受情绪判断、感情固执己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被人识者又往往有复杂而多变的心态组合,会给辨别贤才带来困难。具体来说,有两个方法:
一是要不露声色地旁观。识人才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可以平心静气,比较客观,比较准确,能超脱地对人才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被观察者只有在缺少戒备心理,很少以取悦的心态进行“乔装打扮”时,呈现出来的才是比较纯朴的“真容”。一个投机者,对上和对下,其所作所为肯定是大相径庭判若两人。任何一个人,包括那些最伪诈者,他们只能骗人一时,不可能骗人一世,只能欺骗一部分人,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一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时,才能收集到有关这个人的真实信息。其中要注意:
(1)嫉妒心强的人不可用。嫉妒心人人都有,但若过于强烈,就是严重的性格缺陷了。这种人,一不能用公平的眼光看待别人,二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
(2)只知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计策可行不可行的人不可用。只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不顾长远的大利益,这是严重的短期行为。
(3)把任何事情都看得过于简单的人不可用。这种人大多志大才疏,办事情的态度极不认真、不严肃,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4)轻易说大话的人不可用。这种人接受任务时大包大揽,真正做起来却一拖再拖,且能寻找种种借口,任何时候都有理由。
二是要面对面地直观。旁观法识人主要是旁观,而面对面地直察却要做正面接触,“识人之道”有七条:对人才提出问题,让其分辨是非曲直,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和志向;提出尖锐问题使其理穷辞少,以考察他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应变能力和敏感力;就某些重大问题,让其出谋划策,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交予其最艰巨的任务,讲明困难与危害,看他的胆识和勇气;与其开怀畅饮,看他的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让其干有利可图的事,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委托其办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保密性。要让被考察者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真正做到“我就是我”。
(2)考察的目的要明确。识察人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只有针对性强,才能选出所需的人才。
还要观察他周围的朋友。相人观友法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原因不外乎有三:
首先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性格上的一致,人们往往自然趋于贴近;由于利益上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努力;由于所处环境的相同,而自然相互同情和帮助;由于事业追求的一致,而自然共同奋斗。正所谓:“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其次是因为人对交友是有一定的选择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年龄相近,性格比较一致的朋友;爱好相近,追求比较一致的朋友;文化教养相近,谈吐比较一致的朋友;处境相近,爱憎比较一致的朋友,因此而造成群友的才德较为相近的情况。
第三是因为朋友之间有着重要的“同化效应”。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而造成某些年龄、性格、文化、爱好不尽相同的朋友相结,但是,这些朋友群体频繁接触,甚至朝夕相处,自然形成为一种“人际小环境”,其中品质、爱好相近的大多数人必然对“不大一致”的少数人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致逐步地同化着少数人,此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大多数朋友之间的相近性和一致性。正如荀子所说:“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也应了管子所教:“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这正为我们知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即“相人观友法”。
卡耐基指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门票。”这话说得对极了。我们往往与人初次见面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对方造成“此人很不友善”,“此人很直爽”之类的印象。这是对方跟自己的经验相对照,并以其体格、外貌、服装等为基准,使对方产生的一种观念。如果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有所错觉的话,就很难修正自我的第一印象。即使能修正过来,也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大力气。
所以说,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别人对你,或你对别人都是如此。给人第一印象不好的话,如要挽回,就要做很大的努力,因此,在与同事初次接触中必须注重这一点。
初到一个新环境,人人都有紧张、陌生之感,只要抓住人人都注重先入为主这个特点,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一策略,保证你万事如意。
你与同事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外在形象首先毫不客气地作为第一信号打入了对方的眼底。机敏的人仅在这一瞬间凭着心理定势给你对号、打分。而且这种自我经验又极其固执,人们的特点是最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断。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老不景气,有的人办什么事都那样得心应手,物顺人从,似乎鸿运天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其人的整体“形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印象有的是假象,给我们第一印象很好的人有时也可能是心怀叵测的小人,我们要善于透过外表看实质,不要让印象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每个人都很难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或者言谈举止来断定其心情和目的。难过的时候,他可能微笑着巧妙地掩饰,兴奋的时候,他也可能故作沉思低头不语,因此,这时他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不一定出自于内心的本意。这正如同人们平时所说的那句话:“人人都戴上了虚伪的面具。”这面具随着年龄的增大,戴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难以被人发觉。久而久之,这就转变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思维定势,一种习惯。随之而来的处世圆滑也是成熟的标志之一。想一想自己,不也是如此吗?自己的喜怒哀乐何曾明明白白表露在他人面前而不加任何掩饰呢?真可谓人心难测。这是我们通晓人际交往秘诀的先提条件。
有些人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却隐藏着内心的真实意图。外表上对人极尽夸赞逢迎,暗地里却耍手段,要么使人前进不得,要么使船翻人覆,甚至是落井下石。这种人还往往不是自己出面去伤害别人,而是借此伤彼。
形成融洽谈判气氛的关键时刻往往是短暂的,可能只有几秒钟,最多也不超过几分钟。
实际上,当双方准备一起洽谈时,气氛就已经形成了,而且将会延续下去,以后便很难改变。因为此时,热烈或冷漠、合作或猜疑、友好或防范的情绪已经出现了,所表现的行动不是轻松便是拘谨,谈判的形式也已经确定——谁发言、说多少,双方的策略已经明晰,甚至已逐渐达到知己知彼的程度。
当然,谈判的气氛不仅受最初几秒钟内发生的事情所影响,而且还受到双方见面之前的交往情形,以及洽谈中彼此接触情绪的影响。但是,开始见面形成的印象,比相见前形成的印象强烈得多,甚至会很快地取代以前的印象。
有时,在谈判过程中,气氛会转换发展方向,但是,洽谈之初建立的气氛是最关键的,因为这种气氛奠定了谈判的基础,其后虽然会有变化,但不会明显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当然也会有特殊的情况,比如,当双方有了明显的分歧,经过共同努力之后建立新的洽谈气氛,这也是可能的。可是在目前阶段,我们还不期望出现这种分歧)。
开始时建立起来的良好谈判气氛也会恶化,我们必须在整个洽谈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是,建立良好的谈判气氛,关键还是在开始阶段。因此,我们要着重认真研究谈判开始阶段所发生的事情,研究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以建立一个良好的谈判气氛。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当双方首度准备进行谈判时,最可能出现的场面是什么。
一见面,双方首先互相问候,开始某种形式的对话。接着便纷纷坐下,开始交谈。
这时,谈判人员除了已经有的初步印象外,他还会产生某种预感:“说不定这次谈判会很棘手。”也许心中还会想:“天啊!我可得留神对方这些人。”当然,反应也可能是积极的,比如:“看来这次准会有点结果。”从见面形式、问候和坐定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谈判人员会产生上述各种情绪,因而需要深入地研究。
实际上,这时人的脑子所接收的信号已远远超过了人们所看到的表面现象。人的大脑不仅反映出对方走路的样子及速度、说话的语气声调等等,甚至在会谈开始时,双方随意谈及的问题,也都会对大脑有些刺激作用。
这些刺激因素,是由人的潜在意识接收下来并进行“翻译”的。但如何“翻译”则取决于信号接收前的形势,比较典型的一种形势是当时至少有一方感到谈判前景不妙,有一种担心、怀疑,甚至具有防范的心理。
谈判开始时的话题最好是轻松的,比如,双方可以随便聊聊以下内容:
(1)会谈前各自的经历——曾经到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等等。
比较轻松的话题还有:球赛、高尔夫球等,甚至早上的新闻摘要(只要不给对方带来不快)。
(2)私人问题。表现出真正关心他人的情况,不带任何威胁的语调。例如:开始可以这样说:“你好!”然后谈一些仅限于私人间的话题,如:“这个周末我钓鱼去了。我很喜欢钓鱼,你周末是怎么度过的?”
(3)对于彼此有过交往的,可以先叙谈一下以往经历和共同获得的成功。
这样的开场白可以使双方找到共同的话题,为心理沟通预先做好准备。
实际上,在闲聊中,双方也同时在传递一些无声的资讯,它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时,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形象。形象包括一个人的姿势,它可以反映出这个人是信心十足还是优柔寡断,是精力充沛还是疲惫不堪,是轻松愉快还是剑拔弩张。反映这些情绪的关键部位是头部、背部和肩膀。除了姿势以外,形象还反映在谈判人员的穿着仪表上:他的服装的颜色是深色还是浅色;是流行款式还是匠心独具;是整洁还是不修边幅。
但很快地,仪表留给人的印象会被其他印象逐渐淡化。最强的印象,是双方目光的接触。而且第一次的目光接触最为重要。从目光的接触中,可以了解对方是开诚布公还是躲躲闪闪的,是以诚相待还是怀疑猜测的。
除此之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因素还有手势。很多情绪可以通过手势反映出来,比如,握手可以反映出对方是强硬的、温和的还是理智的。在西方,一个人如果在用右手与对方握手的同时,又把左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这就说明此人精力充沛,或者说明权力欲很强(这是一种过于激烈的举动,他想控制别人)。
有时,人身上的气味甚至也会成为影响谈判气氛的因素。曾有一位能力极强的谈判人员,要不是因为他身上的气味令周围的人无法忍受,他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谈判家。
洽谈的进展速度,实际上在洽谈之初就已经确定了,从双方互相问候、步行速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诸如客人走进房间的速度、主人从桌前站起来或走上前的速度,以及双方聊天的速度等等,但这些动作的速度通常是难以确定的。而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洽谈人员拿不准该谈些什么而出现停顿和冷场,从而减缓了随后谈判的速度;相反地,如果洽谈人员讲话速度很快,滔滔不绝,慌慌张张,同样是一个不妙的开端。我们需要的是既轻松又有效率的谈判速度。
开场白阶段——不管是讲话速度还是无声的印象,都会为谈判奠定了基调。当坐到椅子上之前站着的时候,正是洽谈做开场白的最佳时刻。原因在于,许多社交活动站着比坐着进行还更方便些。例如,站着比较容易改变和对方的接触角度,它可以离得近些,也可以远些。而坐定在某一地方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况且坐在椅子上,经常要与对方两眼相视。另外,假如洽谈气氛在人们站着寒暄时就已经建立起来,则由站立转为坐下,还可以被用来强调地表示下面将从一般性寒暄转入正式的业务谈判,从而应该把精力投入到正式工作中了。
开谈阶段的进行过程——人们称之为“入题阶段”,值得在这里说几句,由于谈判即将进行,双方都会感到有点紧张,因而,需要一段沉默的时间,以调整与对方的关系。这段时间要持续多久呢?我们认为应占整个洽谈时间的5%。也就是说,如果洽谈准备进行一个小时,沉默时间为三分钟,如果洽谈准备持续几天,最好在开始谈生意前的某个晚上,一起吃一顿饭。
如果是以小组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洽谈,那么,掌握好建立洽谈气氛的时间,其意义更为重大。当分别由四个成员组成的两个小组第一次会面时,大家首先忙于互做介绍和握手。此时可能显得十分混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言谈交流。几秒钟之后,八个人站成一个圆圈。这时,除一两个人偶尔发出的声音以外,一片沉默,其他人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无所事事。
一般而言,在人数比较少的时候,才能建立起较为积极的气氛。因此,最好把八个人分为二至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双方的人。在比较小的范围内,人们可能(的确可能)立刻开始小声交谈。这种友好的交谈声是这八个人共同发出的,使人觉得从一开始就建立了热烈的、互相交流的气氛。
人的喜怒哀乐总是通过面部的五官而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有人指出:五官的语言谱写着人的七情六欲。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不信的话,请你观察下列情形时他人的五官动作:
其一,当内心克制不住喜悦时,他的动作将表现为:额与眉是平静的,眼睛是下睑向上扬起,眼睛边出现皱纹,即使鼻子还正常,而他的嘴巴则已大开,上齿露出,唇面向后开,上唇掀开,下腭则垂下而摇动。
其二,当内心克制不住愤怒时,他的动作则表现为:额与眉是左右眉毛向上扬起,呈八字形皱纹,眉与前额之间有皱纹,眼睛睁得很大,小鼻扩大,嘴巴则大开,下齿露出,唇角下垂,下唇用力缩紧,下腭用力向前突出。
其三,当内心克制不住悲哀时,他的动作则表现为:额与眉是左右眉毛向下,斜眉毛呈现相反的八字形,眼睛部分或全部闭紧,鼻细小,稍微斜长,嘴巴则大开,唇角下垂,下唇颤动,下腭下垂。
其四,当内心克制不住恐惧时,他的动作则表现为:额与眉是眉毛向上扬起,惊讶时前额出现皱纹,眼睛睁得很大,小鼻扩大,嘴巴开口厉害时候,咧开得更大,唇角稍微向下垂,下腭固定。
其五,当内心克制不住嫌恶时,他的动作则表现为:额与眉是眉毛稍微扬起,呈现皱纹,眼睛稍微缩小眼球,同时活动不停,鼻向上耸,出现皱纹,小鼻的侧边张开,嘴巴则稍微向上倾,唇角下垂,而下腭上倾。
善于识人者,都爱注意观察别人的习性,主要是这样做:
(1)从前兆看人
俗话说,一叶可知秋。任何事情在局势明朗之前,肯定都会有其前兆。达尔文在剑桥神学院读书时,是个平庸者,植物学教授汉罗斯却看出达尔文有着特殊的才能,并力保他随“贝格尔”舰进行环球科学考察,从而使一个“平庸”者,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可见具有慧眼的人会根据这些细微之处正确判断出事态的发展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判断形势的高手,从而把行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唐代宗时,刘晏在扬州设立造船场,凡造船一艘就付给很丰厚的报酬。有人提出造船的实际费用不到所付工钱的一半,所以应该减少。刘晏说:“不。计划大事业不能计较小的花费,凡事必须考虑到长久的利益。现在造船厂刚刚建立,管事的人很多,应当让他们在私人花费上不太窘迫,这样公家的财物才不会受损失。如果斤斤计较,不是长久之计啊。”刘晏说得很对,干大事业不能计较小花费,以俸养廉才是长策。
(2)从习惯看人
明代周忱巡抚江南时,有一个笔记本,他每天记录所发生的事,即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遗漏。比如每天的阴、晴、风、雨等都详细记下来。开始人们都不明白他的用意。有一天,一个人来报告,说运粮的船在江上被吹走了,找不到了。周忱就问那个人丢失粮船是哪一天,是午前还是午后,当时刮什么风。结果报告的人回答得颠三倒四,周忱翻开日记本和他对证,那人大吃一惊,只好招出了自己私扣粮船的罪过。可见细心缜密能防患啊!
如果听到女朋友说:
“我最讨厌你了!”
“啊!完了!她再也不会理我了!”——这是一般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的想法。
“哼!真会装模做样!”——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已经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意了。
在社会上,有很多类似这种心里喜欢你,表面却装成讨厌你的情形。
所以,我们想透视一个人,如果只凭他所说的话来判断,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因为对方所说的“讨厌”,不一定就是真的感到“讨厌”。为了避免误会,我们必须将反面观察法的原则与正面观察法配合交互使用。
在孙子兵法里,有30项探知敌情的具体方法,我们列出其中10项与反面观察法相关的条目供大家参考。
(1)敌方一面采取和平外交,一面积极备战,我们可以判断敌方一定是企图进攻。
(2)敌方一面采取强硬外交,一面做积极进攻的姿态,这时,敌方可能是正准备撤退。
(3)敌方战斗力并没有转弱,却希望和谈,这一定另有谋略。
(4)敌方退退进进,忽隐忽现,一定是以计诱我。
(5)夜间作战,喊声巨大,表示敌方胆怯。
(6)敌将辱骂部下,就证明敌军疲于应战,失去了战斗意志。
(7)敌将对部下过分亲密,就证明军心已开始动摇。
(8)滥发赏金就证明领导者已无良策。
(9)随意责罚部下,也是证明领导者已乏良策,军心大乱。
(10)敌方派使者前来,表示敌军等待援军重整旗鼓。
以上10项若加以分类,第l项至第4项是透视敌方意图的方法。第5项至第10项是透视敌方状况的方法。
上面所说的“敌方”,如果改为“对方”,那么范围就更广泛了。我们若能善用反面观察法,对方的状况,我们就能了如指掌了。
孙子的反面观察法,是根据由自然运动法则创造出来的双方面思考法而来的。这种法则起源于“老子”,老子曾说:
“宇宙间的物体,经常保持对立的状态,因为宇宙的运动最终又会返回原来的状态……这就是自然的运动法则。”
有表就有里,但这些都不是固定的,因为相互间会有变化的趋向,如果只从单方面看,实在不能看出真相,因此,才会产生双面观察(也就是反面观察)的法则。
“大道废,仁义在。”这句话中的仁义,就是因为国家没有走上正轨,所以才特别显现出来。
“乱世出忠臣。”就是因为时局太乱,才能显出忠臣的忠贞。
根据这些法则可以使我们明白,在人际关系上,只靠表面是无法看出真相的。
愈是会装模做样的人,内心愈是空洞。
平时不易接近的人,突然变得很热情,他一定是另有企图。
对于过分替自己辩解的人,不可放弃对他的疑心。
说话夸大的人,大都缺乏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去观察,相信可以发现更多类似的事例。
反面观察法运用在透视人们的性格上,也是很有效的,因为优点的反面就等于缺点,缺点的反面就等于优点。
听到某些意见,马上就“是!对!”表示赞同的人,事实上,是很少会按照我们的意见去做的。一位智人曾说过:“很容易接受对方的意见,而且马上迎合的人,很少能坚持对方的意见。”
因此,当我们听到对方唯唯诺诺时,不必马上相信他,反而要对他加以警戒。
我们把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翻转过来看,也许会发现一些我们料想不到的事。中国古代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百个人当中,有九十九个都说他好的人,那这个人不是轻薄就是先知先觉;不是强盗,就是奸细。”
这是战国时代很严肃的一个观点,但是在太平盛世,这种严肃的反面观察法,就未必正确了。由此可见,战国时代的人心是如何地浮动了。
一位现代哲人也有相似的见解:“众人都认为好的人,不一定就是善人,这好比法官宣判一样,胜诉的一方,都说法官很好,败诉的一方,都说法官不好。那么,到底法官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应该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之后,再下结论。
我们不要只利用反面观察法去发现别人的缺点,应该更进一步,利用这种方法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缺点中的优点,并加以运用。
俗语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的嘴巴真是快得可怕,更糟的是,好事没人替你宣扬,可是你一旦做错了一点小事,周围的人很快就知道了。传话的可怕性在于:本来是“大概如此”,慢慢会变成“真是如此”,最后变成为“确实如此”。所以,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旁人时,不要跟着人云亦云,应该经过仔细地观察之后,再加以判断。
观察人的时候,也应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不要光看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对于一般人批评的“某某人有什么缺点”,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衡量,可能这个众人公认的缺点,反而是他的优点呢!
有一位陈先生,被大家公认为爱出风头。在一次陈先生没有出席的酒会中,大家聊起陈先生的时候,就有人说:“他真爱出风头。”接着,大家就七嘴八舌地举出例子,证明他确实爱出风头。
不过有个人认为,陈先生一向热心公益,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他马上语气和缓地说:“他是有一点多管闲事,不过,还是很乐于帮助别人的。”听了这话之后,同事们立刻转变了态度,开始赞扬他的优点,这种态度上的一百八十度转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真正了解了所谓批评别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际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以批评的眼光去看别人,愈看愈觉得不好;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衡量,也许就不认为这是缺点了。“君子之交,贵相知心。”就是要我们尽量去观察别人,发掘别人的长处。
和上述的反面观察法相似的另一种方法,是比较观察法。且看下面举出的例子。
一位君主有一次对他的近臣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某人对妻子十分冷淡,实在很不应该。假使夫妇之间感情不和睦,并且有足够的离婚理由,他大可名正言顺地和妻子离婚,否则就应该彼此互敬互爱,白首偕老,不但要同甘,更要能共苦。像某人这样,对自己的妻子都非常冷淡,对待别人更是可想而知,这种人绝对不可靠。”
这就是以某人对待妻子的态度,推测他可能有的处世态度,用的是比较观察法。
化妆品公司的宣传部长刘先生,曾在闲聊时讲了一则他的经验谈:
有一次,一个广告代理商到他那里洽谈生意,谈到A公司的竞争对手B化妆品公司,这个代理商或许为了拉广告,于是把B公司的宣传机密和盘托出。
刘先生听到这里,忽然想道:
“此人与我并无深交,为什么会对我泄漏B公司的秘密?可想而知,他同样会把我们公司的机密泄漏给B公司。”
刘先生用比较观察法识破对方的诡计之后,从此再也不信任这个广告代理商了。
在《韩非子》一书中,对类似的观察法实例,收录极多。
晋国重臣文子,有一次因为被案情牵连,于是匆忙逃命。在慌乱中逃到了京师外的一个小镇。
跟随他逃亡的侍从说:
“统领此镇的官吏,曾经出入八大府邸,可视作亲信,不如我等先至他家略事休息,待行李到来,再行赶路如何?”
“不可,此人不可信赖。”
“何故?他曾亲密地追随过大人……”
“唔!此人知我喜好音乐,即赠我名琴;知我喜好珍宝,即赠我玉石。像这种不用忠告方式而以宝物博取我欢心的人,如我前去投靠,必被他献给君王以博欢心无疑。”
于是文子不敢稍作停留,连行李都顾不上带,继续赶路。
文子的看法果然不错,后来此官把文子的两车行李拦截下来,献给君王邀功。
从前,一个名叫鲁丹的游士,周游至中山国,想把自己的策略呈献君王,可惜投递无门。于是鲁丹以大批金银珍宝,赠给君王亲信的幕僚,请他代为引见。此法立即生效,鲁丹被王召见,并于谒见之前,先以山珍海味接待他。
席间,鲁丹不知想起什么,忽然放下筷子退出宫殿,也不回旅舍,立即离开中山国。
从者很惊讶地问:
“他们如此厚待,为何离去?……”
鲁丹回答从者:
“这位君主被他的侧近所左右,自己没有一点主见,日后如果有人说我的坏话,君主必定会惩罚我,还不如早些离去的好。”
魏国将军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
其时,乐羊之子正栖身中山国,于是中山国王将乐羊之子杀死,并做成肉汤,送到围在城外的乐羊军队阵营之中。
乐羊面不改色地将肉汤喝光。
魏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动地说:
“乐羊为我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但是他身旁的大臣却以责备的口吻说道:
“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的人,必定敢吃任何人的肉。”
后来乐羊打败中山国凯旋而归,魏王虽然犒赏他的战功,但从此不再重用他。
鲁国重臣孟孙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命家臣秦西巴用车子把小鹿带回,在回家的途中,有一只母鹿一直跟在车后哀鸣。
秦西巴觉得母鹿十分可怜,就把小鹿放了。
待孟孙返回家中,知道了缘由,极为生气,于是把秦西巴幽禁起来。
但是,3个月之后,孟孙不但赦免了秦西巴的罪,并且任命他担当辅佐自己儿子的任务,近侍惊讶地问:“前些时候,您刚刚处罚了他,如今却又委他以重任,这是为什么?”
孟孙回答说:“他连小鹿都不忍捉回,将其放掉,对待我儿子也一定会很仁慈的。”
以上的例子都是根据观察对方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态度,通过比较,由彼推己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这既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的好方法,同时也告诫我们:你在不经意时所做的某一件小事,也许已经被在一旁的有心人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