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能心胸坦荡、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然而,若是性格暴躁,心地不端,那么本来拥有的善于谋划的优势,就会被用错地方,变成不择手段、坑害别人的阴谋。这样的人往往被其野心和忌妒心所左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铤而走险,结果只能是害人毁己。
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庞涓也算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然而,他因为生性忌妒,把其本应用在正道的智慧变成了算计别人的卑劣手段,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中魏国势力最为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意图称霸天下,于是四处招贤纳士,收拢人才。
庞涓和孙膑同为当世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两人在鬼谷子的指导之下,文韬武略无所不习,成为当时的奇才。但庞涓为人较为心浮气躁,在学艺未得大成之时,便急欲立功扬名,于是便下山投奔魏国。在魏国,庞涓深得魏惠王信任,授封为大将军。他施展学得的本领来训练兵马,在与卫、宋、鲁、齐等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胜,备受魏国朝野尊重。
不久,孙膑也学成下山。他德才兼备,智谋非凡,是个百世难遇的奇才。下山之初,因为没有根基,所以孙膑也前往魏国,魏惠王得到消息,便征询庞涓的意见。庞涓心知自身逊孙膑一筹,便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恐怕有所不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的人就不能用了?”庞涓无奈,只得同意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更有将帅之才,就想拜他为副军师,协助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实际上,这是个计谋。庞涓是为了不让孙膑与之争权,然后再伺机陷害。而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因而不会在魏国久留,便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人非亡即散,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顿时一惊。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待下去,自己的地位可真是岌岌可危了。
事后,一个齐国人捎来了孙膑的家书,大意是让他回去。孙膑回了一封信,言称自己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走。凑巧的是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呈给了魏王。魏王便问庞涓如何处置此事。庞涓一见机会来了,应答道:“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如果他愿意留下,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那就交由我来处理。”魏王点头答应。
庞涓当然没有劝孙膑,而是对他说:“听说你收到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孙膑说:“只怕不妥。”庞涓大包大揽,劝孙膑可放心探亲,孙膑颇为感动。第二天,便向魏王告假。
魏王一听孙膑要回乡,便认定他私通齐国,命庞涓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又假装向魏王求情。而后,又神色慌张地向孙膑解释,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孙膑的性命,但黥刑和膑刑却不能免除。于是,孙膑脸上刺字,膝盖被剔,终身残废,只好依靠庞涓过日子。
这正是庞涓的阴谋所在。庞涓认为,孙膑变成终生残废,便无法再出仕做官,不会妨碍自己的前途。同时,他又可以把孙膑作为“奇货”控制起来,养在庞府,以便利用他的智慧为自己效劳。而孙膑还天真地认为是庞涓救了自己的性命,遂欲刻写祖传兵法送与庞涓,以感谢他的恩德。
庞涓派来的侍者看到孙膑的诚实深为敬佩,而对他遭受的不白之冤又极为同情,于是将庞涓的所作所为全部告诉了孙膑。直到此时孙膑才如梦初醒,看清了庞涓的阴险嘴脸。
具有雄才大略的孙膑,正准备实现他的理想,竟突然遭此横祸,被人暗算,身陷逆境,好不凄惨。但是,孙膑毕竟是个意志非凡的人,他不仅没有向恶势力屈服,反而更加发愤图强。他设法摆脱庞涓的监视,暗暗地钻研兵法,准备有朝一日逃离虎口,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仇雪耻。
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孙膑只好装疯以自救,大喊大叫,烧掉了已经写出的兵书。庞涓以为他真的疯了,无可奈何。
过了一些时候,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乘人不备,暗暗去见齐使,他以刑徒的身份、惊人的才华和慷慨的陈词打动了使者的心。使者与他秘密约定,临行时偷偷用车把孙膑带回了齐国。
孙膑来到齐国,受到齐威王、将军田忌的热情接待。在问对时,孙膑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军事理论。齐威王听了孙膑的论述,深为他的精辟见解所吸引。
齐威王认为孙膑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便要拜他为大将。孙膑不愿显居其名,辞谢说:“我是个受刑的残废之人,怎么能做大将呢?大王还是以田将军为大将,我可以协助将军策划计谋。”
齐威王接受了孙膑的意见,任命他做齐国的军师。通过赛马谈兵,孙膑一鸣惊人,由一个刑余之人一跃成为一个大国军队的统帅。从此,孙膑在战国七雄争霸的角逐中开始崭露头角,大显身手,最后在马陵之战中杀死了庞涓,报了深仇大恨。庞涓以前所犯的罪孽终得报应: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把自己的智慧用错了地方,让奸诈主宰了自己的性格走向。如果能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正确运用自己的智谋,那么,不但能避免祸事,更能赢得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