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衣毛而冒皮”,《释名》云:“冒,帽也。”《尚书大传》载:“成王问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领者。’”
帽即“头衣”、“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明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冠帽了。
冠帽的产生源于防暑御寒的需要,人们把一大片树叶盖在头顶遮日或防雨,把一块皮毛包在头上防冻,就是最初的“帽子”。成语“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时的冠帽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现在的帽子盖住头的全部。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冠帽上明显地反映出来。于是,冠帽之间有了贵贱等级之分,贫贱无身份的人不准戴冠帽。
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冠帽上的等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服中已分三弁。《礼记》、《周记》、《仪礼》等书中,关于冠帽制度的记叙更多由简到繁,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要戴不同的冠帽。
如帝王专用的“冕”,它前低后高,表示恭敬,前面用丝线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挡住耳朵,表示不听谗言,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便由此而来。皇子继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戴头巾。据记载,用来当帽子用的头巾本来是平民百姓劳动时擦汗用的,后来才被当做帽子裹在头上。
冠帽除了反映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外,还同世俗礼仪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古代,贵族子弟20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冠礼,表示已成年,因此后世用冠作为达官贵人的代称。又如,在汉朝,冠有十几种之多,分别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再如,现代人们用脱帽礼表示礼貌,但在我国古代,脱帽是无礼的行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酒醉后当着王公的面,竟脱帽露顶,这在当时是有失体统的不雅行为。
而现在的帽子,其划分阶级和等级的功能已经弱化,也不与世俗礼仪有着太大的联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装饰打扮。
趣味链接:弁、巾
弁是古代贵族戴的帽子,其种类有皮弁(武冠)、爵弁(文冠)。皮弁是由几块白鹿皮拼接而成的,尖顶,外形类似于后代的瓜皮帽,鹿皮缝合处缀有一行五彩的玉石。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也称“雀弁”,比冕低一级,没有旒,顶上有檐,但前后相平。人们平时戴的是冠、冕、弁,在打仗时则要在冠上加胄。胄是古名,秦汉以后叫兜鍪,相当于后代的头盔。
帻,即包头发的巾,它是古代平民百姓所着头衣的通称。按古代规定,庶人不得戴冠,只能覆以帻。故《释名·释首饰》:“士冠,庶人巾。”庶人佩戴的帻一般是黑色或青色的,后来发展到贵族也戴帻,不过在帻上还要加冠。
帻与东汉的幅巾类似,幅巾后来又称陌头,隋唐时叫幞头,它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中唐以后,幞头逐渐由巾帕变成了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