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衣是古人衣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分为上衣、下裳两大类。上衣一般由领、衣襟、后身、衣袖、腰带等部分构成,指上身所穿的深衣、袍、裘、衫、襦、袄、半臂等;下裳是下身所穿的裙、裤等,其中的裙在上古时期男女都穿,但之后男子所穿的裙子慢慢地演变成了裤子,裙也就仅仅指女子所穿的服饰了。
上衣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是深衣。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以上的人的常服,也是普通百姓的礼服。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二是裘,皮衣,毛向外。国君或贵族穿狐皮的裘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衣。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所以不加裼。
三是袍。直裾深衣进一步发展成为袍,袍也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古代“袍”有两种,一种称“茧”,是以新丝棉絮衣里;另一种称“褒”,以败棉絮衣里。从东汉起及至宋、明,上至帝王、下到百官,其朝服都是袍服。
四是衫。这是在汉魏时出现的一种新式服装,其特点和袍恰好相反。袍以交领为主,它则以直襟为主;袍的袖子呈圆弧形,它则呈垂直形;袍的袖口窄小,它的袖口则非常宽敞;袍多采用双层,它则为单层。
五是襦。东汉后穿“襦”者大都为妇女。它既可用做衬衣,又可穿出在外,其形制有长短、单夹,夹襦里加絮,则成了短袄。唐代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妇女的便服一直是襦。
六是袄。一种比襦长比袍短的上衣,缀有衬里,所以也被称为“夹袄”。若在其中纳入棉絮,则称“棉袄”。它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广为流行,到了清代,则成了士庶妇女的主要便装。
七是半臂。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套在长袖衣衫外面。衣袖之长为长袖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半臂”。
下裳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裙。裙为古代女子的主要着装,始于周文王时期。至秦朝,裙的穿着范围有所扩大。到汉代,女子着裙已较为普遍,从此成为古代妇女的主要着装。
二是裤。原称为“绔”或“袴”,是人们下身所穿的主要服饰。原来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管,没有前后裆;大约战国以后,才出现了连裆裤。
趣味链接:袍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的服装,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不分男女。而袍是上下相连的长衣,又叫“深衣”。古代的礼服,一般都要分为上下两截,即使是相连的长袍,也是将上衣和下裳连缝而成的,而且拦腰须有束带。自诞生以来,袍都是不分男女的。
不过自清入关之后,明末遗民坚持“男降女不降”,汉族妇女不愿像满族人那样穿长袍,而是穿衫裙,以示“反清复明”,并鄙称满族女袍为“旗袍”。但民国以后,五族共和,旗袍就被制定为妇女的礼服之一,现在已成为中国服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