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意即狗肉香美异常,使得神仙也经不住其诱惑。但是民间却另有禁忌,如“狗肉不能上席面”或者“狗肉不上桌”等等。人们虽然承认狗肉好吃却不让狗肉上席面,狗肉也就难登大雅之堂。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狗肉比不上牛羊猪肉,属于贱肉。而且在我国老百姓的语言色彩中,与狗有关的字多带有贬义,故多用“狗肉不能上席”来比喻不够格或不争气。
如徐慎《四书记》载:“真是狗肉不上桌,他怎么现在搞这个名堂?不争气!”李准《李双双小传》中李双双埋怨丈夫道:“怎么你就是不会擀面条,不会蒸馍?放着排场不排场,放着光荣不光荣!我就见不得‘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狗肉不上桌’这号人!”
因此,“狗肉不能上席”在民间流传甚广,致使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正规宴席都不安排狗肉菜肴。
以上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另据有关学者考证,狗肉之所以不能上席,其原因还有以下这些。
一是由于佛家主张“戒杀放生”,梁武帝萧衍提倡素食,所以佛门弟子也就难以享受狗肉的美味了。
二是由于道家有忌讳。李时珍曰:“道有以犬为地厌,不食之。”
三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迷信思想。据《曲洧旧闻》记载:“崇宁初,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宋徽宗听后,立即降旨禁杀狗,并规定凡放下屠刀,不再杀狗者,“赏钱至二万”。
趣味链接:吃肉为什么又叫“打牙祭”?
从“祭”字的本义来看,它就是“祭奠、祭祀”的意思。古人尊重祖先亡灵,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逢年过节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会惦记着先给祖先亡灵享用。
而古时候所谓最好吃的东西无非就是猪肉而已。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绺的猪肉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以示祭祀。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一小绺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因为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因此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才能食肉。《孟子》里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条件之一就是“七十者可以食矣”。祭祀这种仪式一年之中也就那么几回,也就意味着一年之中人们能吃上点儿肉的机会也就那么几回,所以凡有机会吃肉,统统被戏称为“打牙祭”。
人们把“打牙祭”当做难得的改善生活的机会,“打牙祭”这一俗语也便广泛流传,带给人们无穷的历史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