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在我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穿不同的鞋。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草、麻、葛编织成履。
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另外,人们也穿布帛鞋,这种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被称为“双尖翘头方履”。
魏晋时期,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款优美。
北齐时,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流行穿屐。所谓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至唐代,官民都穿靴,只是式样略异。女子还流行穿软底透空锦勒靴。
宋代,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所穿鞋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元末,女性流行穿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布帛鞋,这种布帛鞋可以使女性的身材显得格外修长。
明代,官员穿靴或云头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双梁鞋,平民百姓则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缝靴,缠足妇女穿以樟木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帮外边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帮里边的叫“里高底”)。在地域上,北方男人多穿菱纹绮履,江南男人多着棕麻鞋。
清代,皇帝上朝时穿方头朝靴,官吏公服为黑缎靴,武弁穿快靴(称“爬山虎”),高级官员多穿牙缝靴,鞋头逐渐由方变尖。在性别上,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其材料夏秋用缎,冬则用绒;并且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为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为如意头卷云式;女鞋的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人们称为“马蹄底”,另外,其鞋面常为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有的贵族妇女还在鞋面上镶嵌各种珠宝。
趣味链接:凉鞋、高跟鞋、靴和缠足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凉鞋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始于汉代。随后,相继演变出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等等。为寄寓吉祥如意的愿望,古人常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
高跟鞋也源于我国:六朝时我国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的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
靴,原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称“马靴”和“高筒靴”,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各种样式。
南北朝时期,靴在北方广泛流行,且普及到江南;唐朝,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始出现女靴;元代盛行高丽式靴;明代虽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现了许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清代男子着便服以鞋为主,穿公服才着靴。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颇具封建色彩的缠足。
民俗学家认为,缠足始于南唐,俗称“三寸金莲”。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弓鞋原本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
元、明两代规定只许富裕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弓鞋的鞋底多为4~5寸高。
到了清代,满族妇女也穿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虽然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缠足,但屡禁不止,许多旗女仍对“三寸金莲”情有独钟,缠足之风极盛。弓鞋式样多,有眠鞋、换脚鞋、尖口鞋、踏堂鞋、网子鞋、莲鞋、棉鞋、套鞋、丧鞋、坤鞋、合脸鞋等数百种。考究的弓鞋在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绣满了各种吉祥图案,有钱家女子的弓鞋跟上还加缀明珠等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