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以前的观念化哲学,意愿主义的一个最明显的思想效应是:将人们对于终极实在的理解纳入某种直接可领会的动态体验之中,也就是让它几乎完全进入人的现象世界。
“意愿主义” (voluntarism或译作“唯意愿主义”) 是指这样的学说,它们将 (个人的、世界的、原本生命就有的) “意愿” (Wille,will,一般译作“意志”) 当作世界和存在的本性或本相。所以,它们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主要不再是静态的、主客对峙的、认知型的,而是动态的、主客都发自意愿冲动的、与人生的各种体验方式息息相关的。它的开创者是德国的叔本华,最著名的发挥者则是尼采。哈特曼、居约、克尔凯郭尔、詹姆士等据说都有意愿主义的倾向。它对于生命哲学 (狄尔泰、柏格森……) 、生存现象学、生存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弗洛依德心理学、现代文学、当代艺术,甚至政治思想、历史思想等都有重大影响;意愿主义有时与“生命哲学”混用,因“意愿”与“生命 (力) ”、“生存意愿”大有关系。意愿主义一般都攻击传统认知型的 (以“科学”为哲学理想形态的) 形而上学,但本身的论说方式和语言还有一些思辩味道,尼采后期较少这种味道。但它们都具有传统形而上学所没有的一些敏感,比如对存在与人生的非概念理性 (独特性) 的感受、对于艺术境界的纯思想 (哲学) 性的发掘,与东方思想的某种共鸣,等等。这样的学说以及生命哲学在东方,比如清末民国初的中国及文革后的中国,就很容易产生影响 (王国维、鲁迅等) 。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Danzig,今波兰的格但斯克),父亲是大银行家,母亲是女作家
(小说家)
。祖上曾是荷兰人,但久已定居于但泽并安享尊荣富贵。叔本华童年时曾去法国上了两年学。他父亲希望他经商,让他去英、法和其他国家留学(1803—04年),望其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他在父亲死后改变了主意。1809年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转向哲学,研读并喜爱柏拉图和康德;1811年去柏林,听过费希特(Fichte)和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课,对二人不满意;1813年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文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哥德,共同探讨过颜色理论。1813年,他在魏玛遇见德国的东方学者F.迈耶尔(mayer),由此得以研读印度文献,特别是《奥义书》,与之产生共鸣或受其影响。
(一些哲学史家认为只是“共鸣”,但我相信,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他的主要思想的形成不会是这样)
1814至1818年,住在德累斯顿(Dresden),写出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 Presentation])
。此书和《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及颜色理论的书一样,无多少人理睬
(有几位哲学家注意到它)
。但叔本华本人自视甚高,相信他的书已超出了以前的所有哲学:“我已将那盖住真理的面纱揭到了比任何前人都更高的地步。”
叔本华是近代以来,西方第一位受到东方思想的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的一流哲学家。
叔本华与黑格尔之争有象征意义。它是一个还弱小的新思想与一个如日中天但已显颓象的哲学巨人之战。未来属于前者。
从1820年开始,他到柏林大学讲授自己的思想。作为编外教师,他居然要向黑格尔挑战,将他的开课时间定得与黑格尔一样,结果是完全失败,一个学期后就放弃了讲课。1831年为了躲避使黑格尔也殒命的瘟疫而离开柏林,1833年起定居于法兰克福,写书撰文来阐发自己三十岁时的思想高论。1848年的革命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有重大影响,大学讲坛上也开始讲授,这使他的晚年颇感慰藉。由于他的孤僻个性,性格上可能有的一些缺点 (不过由他人的攻击话语看,并非什么太过分的,他的为人按一般标准比卢梭要强得多,也不比黑格尔等人更糟糕。只要去追究,许多人的私生活都会伤痕累累) ,特别是由于他的不合基督教主旨的“悲观主义”、与东方思想的亲近,使他一直受到西方主流知识界的敌视。对他的评论大多刻薄不公平 (维特根斯坦却对其极其欣赏) 。比如津津乐道于他殴打一女邻居,老妇死后他写“老妇死,重负释”之事,并引罗素的话攻击之。叔本华文笔清新生动、准确有力,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才能使如此新异和“悲观”的思想在他有生之年获得那样的成功。
叔本华使印度思想侵入了西方哲学的机体,从此,“无常”就一直纠缠着这个要追求绝对确定性的传统。
相比于以前的观念化哲学,意愿主义的一个最明显的思想效应是:将人们对于终极实在的理解纳入某种直接可领会的动态体验之中,也就是让它几乎完全进入人的现象世界。
“意愿主义” (voluntarism或译作“唯意愿主义”) 是指这样的学说,它们将 (个人的、世界的、原本生命就有的) “意愿” (Wille,will,一般译作“意志”) 当作世界和存在的本性或本相。所以,它们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主要不再是静态的、主客对峙的、认知型的,而是动态的、主客都发自意愿冲动的、与人生的各种体验方式息息相关的。它的开创者是德国的叔本华,最著名的发挥者则是尼采。哈特曼、居约、克尔凯郭尔、詹姆士等据说都有意愿主义的倾向。它对于生命哲学 (狄尔泰、柏格森……) 、生存现象学、生存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弗洛依德心理学、现代文学、当代艺术,甚至政治思想、历史思想等都有重大影响;意愿主义有时与“生命哲学”混用,因“意愿”与“生命 (力) ”、“生存意愿”大有关系。意愿主义一般都攻击传统认知型的 (以“科学”为哲学理想形态的) 形而上学,但本身的论说方式和语言还有一些思辩味道,尼采后期较少这种味道。但它们都具有传统形而上学所没有的一些敏感,比如对存在与人生的非概念理性 (独特性) 的感受、对于艺术境界的纯思想 (哲学) 性的发掘,与东方思想的某种共鸣,等等。这样的学说以及生命哲学在东方,比如清末民国初的中国及文革后的中国,就很容易产生影响 (王国维、鲁迅等) 。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Danzig,今波兰的格但斯克),父亲是大银行家,母亲是女作家
(小说家)
。祖上曾是荷兰人,但久已定居于但泽并安享尊荣富贵。叔本华童年时曾去法国上了两年学。他父亲希望他经商,让他去英、法和其他国家留学(1803—04年),望其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他在父亲死后改变了主意。1809年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转向哲学,研读并喜爱柏拉图和康德;1811年去柏林,听过费希特(Fichte)和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课,对二人不满意;1813年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文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哥德,共同探讨过颜色理论。1813年,他在魏玛遇见德国的东方学者F.迈耶尔(mayer),由此得以研读印度文献,特别是《奥义书》,与之产生共鸣或受其影响。
(一些哲学史家认为只是“共鸣”,但我相信,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他的主要思想的形成不会是这样)
1814至1818年,住在德累斯顿(Dresden),写出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 Presentation])
。此书和《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及颜色理论的书一样,无多少人理睬
(有几位哲学家注意到它)
。但叔本华本人自视甚高,相信他的书已超出了以前的所有哲学:“我已将那盖住真理的面纱揭到了比任何前人都更高的地步。”
叔本华是近代以来,西方第一位受到东方思想的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的一流哲学家。
叔本华与黑格尔之争有象征意义。它是一个还弱小的新思想与一个如日中天但已显颓象的哲学巨人之战。未来属于前者。
从1820年开始,他到柏林大学讲授自己的思想。作为编外教师,他居然要向黑格尔挑战,将他的开课时间定得与黑格尔一样,结果是完全失败,一个学期后就放弃了讲课。1831年为了躲避使黑格尔也殒命的瘟疫而离开柏林,1833年起定居于法兰克福,写书撰文来阐发自己三十岁时的思想高论。1848年的革命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有重大影响,大学讲坛上也开始讲授,这使他的晚年颇感慰藉。由于他的孤僻个性,性格上可能有的一些缺点 (不过由他人的攻击话语看,并非什么太过分的,他的为人按一般标准比卢梭要强得多,也不比黑格尔等人更糟糕。只要去追究,许多人的私生活都会伤痕累累) ,特别是由于他的不合基督教主旨的“悲观主义”、与东方思想的亲近,使他一直受到西方主流知识界的敌视。对他的评论大多刻薄不公平 (维特根斯坦却对其极其欣赏) 。比如津津乐道于他殴打一女邻居,老妇死后他写“老妇死,重负释”之事,并引罗素的话攻击之。叔本华文笔清新生动、准确有力,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才能使如此新异和“悲观”的思想在他有生之年获得那样的成功。
叔本华使印度思想侵入了西方哲学的机体,从此,“无常”就一直纠缠着这个要追求绝对确定性的传统。
叔本华思想的独特在于其“意愿”学说。但它是包裹在传统西方哲学思路之中的,或由那些思路引导到这“意愿”的。这些引导者或脚手架中最显著的是“充足理由律”和“世界之为我的表象”。我不象一般书上那样,按叔本华发表著作的顺序先讲充足理由律,而是按思想的“逻辑”先讲“世界是表象”。
《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1819年)的一开头就是这样清新有力的句子 (如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开头) :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感触着地球的手;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这似乎是一个近代唯心论(idealism)的看法,特别是笛卡尔的怀疑立场、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康德也有些这样的意思,但还在这现象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可作为物质实体理解的“物自体”。后来的实在论(realism)者们全力反对这一唯心论倾向,以维持常识与自然科学的自信和“客观实在性”。其实,唯心论的命题在认识论上确不是惟一真理,这一点已被现代西方哲学中多位思想家 (摩尔、后期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等等) 辩析过,它的意义在于松活实在论的形而上学预设 (胡塞尔所谓的“自然主义立场”) ,为人的生存本身和这世界本身注入意义,也就是使得人的信念、理解、行为这些能影响“表象世界”者具有原发的 (经由“主观的”一条道路) 而非仅仅反映的意义构成功能。反对唯心论者,若不持对象化的实在论,也可能为“根本的意义构成”留出回旋余地(spielraum)。而持唯心论者,若不能于表象中发现构意的根本机制,如贝克莱、休谟,这唯心论也就失去终极含义,只是与实在论作不可了断的认识论名称之争。 (你称为实在事物者,我称之为“观念”和“表象”)
唯心论与实在论之争非到一个更深刻的生成维度中不得了断。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佼佼者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
叔本华的唯表象论是为了更深的学说做准备,他要寻求一个解释人生与世界含义 (“怎么回事”;不是正面找到“世界与人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的根本机制。因此,这“表象”并不是世界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其在时空界中、服从充足理由律的必然体现。
这个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客体,它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杂多性就是通过这些而来的。另一个半面是主体,这却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因为主体在任何一个进行表象的生物中都是完整的,未分裂的。”
“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
所有的客体都服从主体先天意识到的理由律或根据律,或是由不同的充足理由律所控制着、规范着的表象。他讲:“根据律就是我们先天意识着的、客体所具一切形式的共同表达。……任何一个可能的客体都服从这一定律,也就是都处在同其他客体的必然关系中,一面是被规定的,一面又是起规定作用的。这种互为规定的范围是如此广泛,以至一切客体
(的)
全部存在,只要是客体,就都是表象而不是别的,就整个儿都要还原到它们相互之间的必然关系,就只在这种关系中存在,因而完全是相对的”。
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充足理由律”所说的是:没有任何东西不具备理由(Grund,根据、基础理由)而存在。叔本华接受康德,认为这理由来自主体的先天规定性,使得这些存在者们只是表象。又有吠檀多(Vedānta)的摩耶和轮回(maya,samsāra-cakra)学说的味道,特别强调“都处在同其他客体的必然关系中,……相互之间的必然关系。”
既然有四种充足理由,因而也有服从于它们的四类对象或表象:
(1)物质对象,或我们的直观经验的、完全的 (包括质料和形式) 表象和对象。这些对象在时空间中发生因果关系。而时空关联及因果关联皆来自人的精神行为,用来组织规范现象的材料。因此,他在此紧跟康德,但将时空的范畴归为一个“理由律”,即关于一切现象、表象或物质对象的知识都由“生成的充足理由律原则”支配,(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 of becoming)。
(2)抽象概念。它们在判断中相互关联,而一个判断的真又涉及它所从出的东西或根据。这根据可以是另一个判断,于是支配它们关系的是逻辑的推理。抽象概念的综合 (判断) 由“认知(knowing)的充足理由律原理”支配。
(3)数学对象,或对时空形式做先天直观所产生的表象。时、空的本性就是每一部分都与另一部分相关。所以决定它们的是“存在(essendi,being)的充足理由律原则”或“定律”(laws)。处理时间表象的是算术,空间表象的是几何。
(4)自我(self),或被当作认知对象的意愿主体(the subject of willing)。支配我们关于这个自我与其行为之间关系的知识的是“行为(acting)的充足理由律”或“动机(motivation)律” (伦理理由) 。动机取决于人的个性(character)。
这些理由律支配着全体现象界,对人的个性无法再解释了,所以叔本华被认为对现象界持一种决定论和由此导致的宿命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