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不龟手之药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②,我树之成③,而实五石④。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⑤。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⑥。非不呺然大也⑦,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⑧。”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⑩,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释】

①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②魏王:即梁惠王。贻:赠送。瓠(hu):葫芦。

③树:种植、培育。

④实:结的葫芦。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⑤举:拿起来。

⑥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⑦呺(xia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⑧为:因为。掊(pou):砸破。

⑨固:实在,确实。

⑩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ping):浮。澼(pi):在水中漂洗。絖(kuang):丝絮。

方:药方。

鬻:卖,出售。

说:劝说,游说。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统帅部队。

裂:划分出。

一:同一,一样的。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赐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籽种。我把它种活了,果然结了一只大葫芦,能容五石。我想用它盛水,但它的坚硬程度又无法承受;把它割开做了很多瓢,一个个又平又浅,不能舀水。您看,这只葫芦不能不算容积很大的庞然大物了,但是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把它打碎了。”

庄子听了,说:“先生,您真是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为了收买他的药方,情愿出一百两黄金。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到一块商量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干漂洗棉絮的活儿,能够得到的不过几两黄金;现在出售这个药方,一下子就可以赚取一百两黄金,就卖给他吧!’那个外乡人得到了药方之后,便拿去献给了吴王,并向吴王夸耀这种药的用处。这时,正赶上越国爆发内乱,吴王便派他领兵去讨伐越国。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吴王非常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来封赏给了他。这药可以使手不皲裂,功用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赏,有的有了它仍然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类的苦活,这都是由于用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您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之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呀!”

【寓意】

物各有其用,只有物尽其用,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延伸阅读】

惠子觉得那只葫芦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用来舀水,所以认为它根本就是个毫无用处的废物,索性把它砸碎扔掉了。很明显,惠子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把一个大有用处的“宝贝”当成垃圾扔掉了。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的社会更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

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了,有的人使用手机总是常用常新,不断更换新款式。然而在生活富裕的美国又是什么样子呢?《环球时报》上有一篇记者见闻:记者说他怎么也想不明白——美国人用的手机为什么老掉牙?报道说,不论是来美国的华侨还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们使用的手机可是土得掉渣,老得掉牙。当中国的手机一款新过一款时,半个砖头大的摩托罗拉在美国依然随处可见。经深入了解才知道,美国人生活就是这么“小气”,一部手机一直要打到不出声音才肯罢休。

这或许是我们很多人所想像不到的。无独有偶,在同一天的《报刊文摘》上还有一则消息:一位学者访问日本,在面包车上,接待员小姐给大家送水喝,大家原以为像咱们国内似的每人发一瓶矿泉水,实际上没有,只给每人发一只纸杯,然后分一大瓶水。之后接待员告诉大家,用过的纸杯千万不要扔掉,路上还要继续使用。在这一天的行程中,所有的人就各用了一只纸杯。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叫做“物尽其用”,然而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做得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日本排名第二。中国即使再奋斗几十年,实现了全面小康,仍然难以达到现在日本GDP5万亿美元的水平。然而即便如此,人家还是如此精打细算,善待一丝一缕。仔细想来,这也非常符合常理,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这样克勤克俭、细大不捐的生活态度,哪里来的富裕?哪里来的幸福?

中国还有一个成语叫“开源节流”,开源即发展、创造、增收;节流即俭用、不铺张、不浪费。这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是这样,大进大出,甚至少进多出,什么东西还没用尽就扔掉,吃了一半就倒掉,长此以往,开再大的“源”,恐怕也顶不住无节制的“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却比比皆是。饭店、食堂的后门整车整车地往外拉剩鱼剩肉,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还有很多物品的使用都是“一次性”的:一次性手巾,一次性钟表,一次性相机,一次性包装罐。使用纸张,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只用一面;邮寄的贺卡大多是高纤维纸制造的;电脑的使用,有了“奔四”就想淘汰“奔三”……

总之,实际上很多东西我们都用得过于奢侈,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和效用。物尽其用只停留在了书面和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实践中。物尽其用不只是聚积财富的问题,更是一种环保意识。地球资源毕竟有限,多一分奢侈就对资源多一分掠夺,多一分浪费就对环境多一分糟蹋。一款手机如果能使用10年,但实际只用了3年,那么7年的可利用价值就被浪费了,同时这10年间还多了3倍多的手机垃圾。假如你想到了这一点,那么在生活上就不要那么追求阔气了吧?为此,我们应尽力做到物尽其用。

节俭和环保只是物尽其用的一个方面。真正的物尽其用还在于落实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上,而要实现“尽其才”、“尽其用”,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把物放在恰当的地方。小材大用不仅会贻误了工作,更可能给工作造成巨大的损失。

现在有一些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一味讲究高学历。有的单位用大学生端茶倒水,也有银行用研究生当门童。尽管我们说人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仔细一琢磨,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总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用牛刀杀鸡的味道。

尽管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确实非常严峻,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人才过剩。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人才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如何爱护人才、如何珍惜人才、如何合理使用人才,便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个人如果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能力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那么他做门童是利用了有效的社会资源。但是让一个研究生去干这种根本就不需要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工作,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更是对知识的不尊重,根本是在浪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而对于企业来说,也增加了用人成本。因为这样的员工很难专心于本职工作,一有机会就会立即跳槽。这样的用人方式,无疑给单位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祸害”。

做管理讲究“人岗匹配”,就是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根据个体间不同的素质将其安排到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上,即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的同构性,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某公司有一位咨询师,在工作中被老板发现很有管理潜质,在和他沟通后,老板决定让他给自己做助理,果然,他在新的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

员工适合干什么,管理者就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干什么,让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既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有莫大的好处,对公司而言,也把人才的作用最大化了,公司自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聪明的管理者和无能的管理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优点,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长,从而做到了人尽其才。房玄龄不善于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太宗把他任为宰相;戴胄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太宗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而敢于直言不讳的魏征,太宗则让他做了谏官。

在李世民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最重要的是唐太宗对他们长短优劣了若指掌,并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所长。在唐太宗的管理下,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君臣共同缔造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管理学上有这样一条定律:“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知人善任,让自己的下属去做适合他们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实现人才的有效利用。很多领导者常常感叹手下无人可用,其实在很多时候不是手下没人,而是没有把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很多成功的管理者都善于识人,并把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就是善任的巨大作用。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要对员工的才能、兴趣等了然于胸,只有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针对某项特定的工作选择适当的人选,让适当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样才能“人得其位,位得其人”,达到人事相宜的效果。当然,善任不是管理者的随心所欲,而必须按规律办事,在最适合的时机把最适合的工作分配给最适合的人,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此,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多一些人尽其才的意识,少一些大材小用的虚荣。管理者必须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性的调整,这样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达到人与事的统一,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人生大智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oGQZi05PhkHh6tcFHir53Jh9DKrMSUbNx+MQ+jUHNkxQRN82DKt2sJaVHRUsWK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