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钱始用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称之为“战国半两”。秦统一六国后,统一的货币仍以半两为名,又称之为“秦半两”。秦灭以后,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因汉代最初沿用秦代半两,故称为“汉半两”。
汉初仍袭用秦的半两钱制,但汉高祖刘邦为解决军费开支,采取权宜之计,货币减重并允许私铸,结果形似榆荚的“榆荚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已名实不符。
允许私人铸钱,结果铸钱者为获得暴利,普遍减轻钱的实际重量,往铜中掺杂铅铁,使得劣币横行,物价飞涨。
汉初因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秦半两币值过重,流通不便,不利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于是,汉高祖刘邦下令减重铸造汉半两,以解决财政开支。
西汉初年铸造的钱仍然沿用秦代叫法,称为“半两”。但由于钱的方孔太大,周边像4片榆荚合成,所以当时民间称之为“榆荚半两”或“荚钱”。
这种钱比较标准半两,甚至秦二世时的减重半两钱,重量已大大减轻。即使如此,朝廷所铸的钱仍不敷所用。于是汉高祖又允许民间自铸荚钱,以发掘民间潜力,借助市场的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荚钱面值较轻,因而流通顺畅,特别适合于在特殊困难时期普遍贫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于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管理,导致各地所铸货币形制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犹存,各种不同样式、轻重的钱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从,货币的信用度很差。
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假,随心所欲地偷换铸币原材料、任意减重、大量滥造,更加重了恶钱的泛滥,加重了百姓对货币的不信任感。
朝廷允许私铸举措仅是应急之举,虽然可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也会助长民间盗铸钱币的歪风,终究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
果然在公元前186年,汉朝朝廷终于忍无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顿混乱不堪的货币市场。
公元前186年,汉朝朝廷决定加重货币来提高币值,由朝廷铸八铢钱。由于与南越及匈奴作战,军费开支大增,又重新实行货币减重,行5分钱。所谓5分,就是半两的1/5。
汉高祖末年和吕后时曾禁民私铸钱。汉文帝改铸四铢钱,并废除了禁止盗铸的法令。
如何稳定货币,健全钱法,是汉初朝廷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课题。这一问题,在汉武帝时期经过艰难探索,最后才得以比较妥善的解决。
秦代末年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在秦的沛县也扯旗造反。当时,萧何、曹参等辅佐刘邦起义,推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县子弟,得到士兵3000人,投奔项梁,项梁又给刘邦兵五千余人,大将十人。刘邦从此就成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了。当刘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萧何送了刘邦五枚秦半两。当时的秦半两铸钱已经不多了。
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刘邦后来封萧何酂候,食邑也多。这大概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两枚秦半两的因素。
汉武帝为了整顿财政,曾在公元前119年整顿过一次货币,但效果不好。因此,公元前118年就放弃了三铢钱,在桑弘羊的主持下,开始统铸五铢钱。
汉武帝铸五铢钱的目的在于解决奸铸严重,主要是改币式、币文,提高成钱难度,抑私撬盗铸,变动币重,以求能够合于流通的需要。事实上,五铢钱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从史书的记载看,汉代在发行了五铢钱以后,钱币使用得更加广泛,流通的渠道也更多了。